祖金玉++李申淼
摘要:中共二大首次通過決議案間接承認了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首次明確闡釋了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基本思想,同時奠定了早期黨偏重于強調集中和紀律的組織原則基調。當時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基本思想之所以存在對黨內民主重視不夠的缺陷,主要是因為早期中共黨人對列寧建黨學說的理解還不深入以及共產國際和俄共(布)的影響,加上當時中共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非常嚴峻。
關鍵詞:中共二大;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中圖分類號:K2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7)02-0129-05
從醞釀建黨開始,中國共產黨對組織原則的認識和規(guī)定,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甚至產生過激烈的爭論。直到1927年6月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議決案》,民主集中制才作為黨的指導原則正式寫入黨章。中共二大首次通過專門決議案間接承認了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首次明確闡釋了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基本思想,同時奠定了建黨初期偏重于強調集中和紀律的組織原則基調。仔細梳理中共二大對組織原則的認識和規(guī)定,客觀評價中共二大在黨的組織原則早期探索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更加深入細致地了解黨的建設的早期歷史。①
一、間接承認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
1.中共一大沒有關于黨的組織原則的明確規(guī)定
長期以來,學術界通常認為,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確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事實上,這種說法不夠嚴謹。
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既規(guī)定了黨的綱領也包含著屬于黨章性質的一些條文。雖然有學者認為一大黨綱中空缺的第十一條就是有關民主集中制的規(guī)定,②但這只是一種學術假說,在現(xiàn)有文獻中并沒有關于黨的組織原則的明確規(guī)定。③
2.中共二大正式加入共產國際直接影響黨對組織原則的認定
中共二大對組織原則認識的變化,與中共正式加入共產國際有著直接關系。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幫助下成立的。黨成立伊始,就面臨著如何處理與共產國際關系的重要問題。當時,共產國際代表馬林主張中共立即加入共產國際,成為國際的一個支部,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和經濟援助。然而,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陳獨秀強調要獨立自主,不能受制于人;同時,黨內對這一問題也存在較大爭議。因此,中共一大沒有做出加入共產國際的規(guī)定,只是提出要“聯(lián)合第三國際”“黨中央委員會應每月向第三國際報告工作”等。
1921年10月,陳獨秀不幸被捕。馬林為營救他而四處奔波并很快將他營救出獄。不久,陳獨秀和馬林兩人在中共加入共產國際這個問題上達成共
收稿日期:2016-10-1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領導體制改革問題研究”(16BDJ038)。
作者簡介:祖金玉,女,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天津300350)。
李申淼,女,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天津300350)。
識。中共二大通過《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指出:“中國共產黨既然是代表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所以第二次全國大會議決正式加入第三國際,完全承認第三國際所決議的加入條件二十一條,中國共產黨為國際共產黨之中國支部?!雹苓@對黨的組織原則的認定產生了直接影響。
3.《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中關于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的規(guī)定
列寧在1920年起草的《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第十三條明確規(guī)定:“加入共產國際的黨,應該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在目前激烈的國內戰(zhàn)爭時代,共產黨只有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組織起來,在黨內實行近似軍事紀律那樣的鐵的紀律,黨的中央機關成為擁有廣泛的權力、得到黨員普遍信任的權威性機構,只有這樣,黨才能履行自己的職責。”⑤對于這一條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所附《第三國際的加入條件》是這樣翻譯的:“凡屬于國際共產黨的黨,必須建筑于德莫克乃西的中央集權的原則之上。在現(xiàn)在內亂激烈的時候,共產黨唯靠極集中的組織,鐵的紀律(即采用軍隊的紀律)和全體戰(zhàn)士一致給中央機關以廣大的權力,過余的信任,使得執(zhí)行一種不可抗辯的威權,才能成就他的職務?!雹迌上鄬φ?,可以看出,當時的翻譯基本體現(xiàn)了原文的意思,其中使用的“德莫克乃西的中央集權”基本接近“民主集中制”的概念。
雖然《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的權威性無法與黨章黨綱相比,但通過專門決議案間接承認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在中共黨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突破性意義。
二、第一次明確闡釋了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基本思想
1.《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對組織原則的明確規(guī)定
中共二大通過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第一次對黨的組織原則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凡一個革命的黨,若是缺少嚴密的集權的有紀律的組織與訓練,那就只有革命的愿望便不能夠有力量去做革命的運動?!雹咭粋€嚴密的、集權的、有紀律的組織,必須依據(jù)下列原則:一是“自中央機關以至小團體的基本組織要有嚴密系統(tǒng)才免得烏合的狀態(tài);要有集權精神與鐵似的紀律,才免得安那其的狀態(tài)”⑧。二是黨員在言論上、行動上、情感上都必須與黨保持一致,“無論何時何地個個黨員的言論,必須是黨的言論,個個黨員的活動,必須是黨的活動,不可有離黨的個人的或地方的意味。離開黨的支配而做共產主義的活動這完全是個人的活動,不是黨的活動,這完全是安那其的共產主義”;三是“個個黨員都要在行動上受黨中軍隊式的訓練”;四是“個個黨員須犧牲個人的感情意見及利益關系以擁護黨的一致”;五是“個個黨員須牢記,一日不為共產黨活動,在這一日便是破壞共產主義者”;六是“個個黨員須了解共產黨施行集權與訓練時不應以資產階級的法律秩序等觀念施行之,乃應以共產革命在事實上所需要的觀念施行之”。⑨這些規(guī)定表明,《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著重強調了中央集權以及嚴格的紀律性對黨的建設的重要意義。
2.《中國共產黨章程》的組織原則思想
中共二大通過了中共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章程——《中國共產黨章程》。黨章中有關黨員、黨的組織結構、黨的會議制度、黨的紀律等規(guī)定中,包含著關于黨的組織原則的基本思想。與中共一大黨綱的相關條文相比,二大黨章的組織原則基本思想要豐富得多。
關于黨員入黨手續(xù)方面,二大黨章除沿襲一大黨綱中“須有黨員一人介紹于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經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之許可”的規(guī)定外,還要求層層上報區(qū)及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次第審查通過,始得為正式黨員。⑩可以看出,在一般情況下,黨員入黨需要經過嚴格的程序,最后需經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通過。
在黨的組織機構設置上,二大黨章規(guī)定,黨的組織系統(tǒng)分設為黨的小組、支部、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和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各級黨的領導機構和領導人的產生方式,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任或委派,而是“公推”“推舉”“選舉”“互推”。雖然這些同時使用的概念的具體程序沒有明文規(guī)定,相互之間的差異尚不清楚,但都毋庸置疑地體現(xiàn)了民主原則。從各級領導機關的運行來看,委員會制度有利于做到實行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專權,初步保障了黨員的民主權利。為避免領導職務任期過長,中共二大黨章對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的任期做了規(guī)定:“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任期一年,區(qū)及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任期均半年,組長任期不定,但均得連選連任,干部人員由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隨時任免之?!边@個規(guī)定也是對領導干部任期制度化的一個嘗試。
二大黨章專設有會議一章,規(guī)定:“各組,每星期由組長召集會議一次,各支部每月召集全體黨員或組長會議一次,各地方由執(zhí)行委員會每月召集各干部會議一次,每半年召集本地方全體黨員或組長會議一次,各區(qū),每半年由執(zhí)行委員會定期召集本區(qū)代表大會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每年由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定期召集一次?!薄爸醒爰皡^(qū)與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均由委員長隨時召集會議?!倍ㄆ谡匍_例會,不僅有助于黨員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而且是體現(xiàn)黨內民主、達成黨內共識的重要途徑。
關于黨的紀律,二大黨章的規(guī)定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叭珖髸爸醒雸?zhí)行委員會之議決,本黨黨員皆須絕對服從之?!薄跋录墮C關須完全執(zhí)行上級機關之命令,不執(zhí)行時,上級機關得取消或改組之?!比鐚ι霞夵h組織的決定有不同意見,應提交更高一級黨組織來裁決,“對于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有抗議時”,則提交“全國大會或臨時大會判決”,但在未作出裁判之前,“仍須執(zhí)行上級機關之命令”?!案鞯胤近h員半數(shù)以上對于執(zhí)行委員會之命令有抗議時,得提出上級執(zhí)行委員會判決;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對于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之命令有抗議時,得提出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判決;對于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有抗議時,得提出全國大會或臨時大會判決,但在未判決期間均仍須執(zhí)行上級機關之命令?!倍翘貏e強調黨員個人要服從組織決議,嚴守政治紀律。要求每個黨員“言論行動有違背本黨宣言、章程及大會各執(zhí)行委員會之議決案”,“無故連續(xù)二次不到會”“欠繳黨費三個月”“無故連續(xù)四個星期不為本黨服務”“經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命令其停止出席、留黨察看期滿而不改悟”“泄露本黨秘密”,等等。同時,中共二大黨章還明確規(guī)定:“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開除黨員后,必須報告其理由于中央及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比歉用鞔_地提出:“凡黨員若不經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之特許,不得加入一切政治的黨派?!薄胺颤h員若不經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之特許,不得為任何資產階級的國家之政務官?!?/p>
可見,中共二大黨章中,不僅有了委員會制、選舉制、定期會議制度、黨員權利保障等有利于實行黨內民主的制度安排和原則,而且延續(xù)了一大黨綱強調黨的集中統(tǒng)一和加強紀律性的規(guī)定,充分體現(xiàn)了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則。
三、對中共二大組織原則基本思想的分析評價
1.為組織原則的早期探索奠定了強調中央集權和鐵的紀律的基調
整體而言,中共二大在組織原則的內容上,突出強調中央集權和鐵的紀律,強調要與無政府主義的組織觀念劃清界限,這種觀念在黨的早期歷史上居于主流地位。中共三大和中共四大對黨的組織原則的認識,分別集中體現(xiàn)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組織法》《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修正章程》和《對于組織問題之決議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修正章程》等文獻中。中共三大、四大對民主集中制的認識明顯繼承了中共二大的思想,偏重于強調集中和紀律,其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具體條文細化方面,并在實踐中比較充分地體現(xiàn)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
中共五大對于黨的組織原則的地位認定,出現(xiàn)了飛躍性的發(fā)展?!吨袊伯a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首次把民主集中制作為黨的組織原則寫入黨章。該《決案》對于民主集中制基本思想的闡釋,并沒有增添多少新的內容,依然延續(xù)了中共二大的基本思想。對于民主集中制基本思想的闡釋,到1928年中共六大才有了重大發(fā)展。
2.對集中和紀律的強調以認可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為前提
有學者認為:“在黨的創(chuàng)建時期,中國共產黨并沒有將民主集中制確立為組織原則,維系黨內關系的基本準則是中央集權制?!蔽覀冋J為,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如前文所述,中共一大已經包含了民主集中制的精神,中共二大間接承認了民主集中制是黨的組織原則,對其基本思想做出了明確闡釋,并初步探索了民主集中制的實踐形式和制度安排。雖然這種闡釋有偏重于強調集中和紀律的傾向,但不能由此得出黨的組織原則是中央集權制的結論。在中共成立初期,“集權制”“集中制”“集中主義”“中央集權制”“民主集權制”等概念,都是民主集中制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因此,必須指出,早期的中國共產黨對集中和紀律的強調,是在認可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的大框架下進行的。
毋庸諱言,中共二大闡釋的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基本思想,存在偏重紀律性和集中、對黨內民主重視不足等缺陷,但從總體上看,是與當時黨所處的嚴峻生存環(huán)境和面臨的殘酷斗爭相適應的。黨內民主與黨內集中的關系,是黨的組織原則和組織制度建設上永恒的課題。處理好這一課題,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教訓,需要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對于年幼的中國共產黨來說,這是很難做到的。兩害相權取其輕。相比較而言,“強調集中、紀律而忽視民主,對于無產階級政黨初創(chuàng)階段,積極作用要大些”。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在黑暗的專制制度下,在流行由憲兵來進行選擇的情況下,黨組織的‘廣泛民主制只是一種毫無意思而且有害的兒戲?!?
3.偏重于強調集中和紀律的影響因素
中共二大及早期之所以黨在組織原則上偏重于強調集中和紀律,是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
一是受自身理論水平不高以及共產國際和俄國黨的影響,早期中共黨人對列寧建黨學說的理解還不夠全面。對于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原則,列寧使用過“集中制”“民主(的)集中制”“極端集中制”“民主制”等幾種提法??傮w而言,列寧強調民主和集中的有機統(tǒng)一,黨根據(jù)所處的客觀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調整其側重點。由于早期中共黨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普遍不高,他們在《共產黨》月刊發(fā)表的《俄國共產政府成立三周年紀念》《列寧的歷史》《俄國共產黨的歷史》《共產黨同他的組織》等文章普遍認為,列寧的建黨組織原則是“中央集權制”。比如蔡和森就曾明確主張“成立一主義明確,方法得當和俄一致的黨”。他理解的列寧的建黨原則,就是“黨的組織為極集權的組織,黨的紀律為鐵的紀律,必如此才能養(yǎng)成少數(shù)極覺悟極有組織的份子,適應戰(zhàn)爭時代及擔負偌大的改造事業(yè)”。同時,鑒于第二國際組織散漫和紀律松弛的教訓,俄國黨和第三國際在實踐中始終比較強調集中和紀律,強調與右傾機會主義的斗爭。這不能不直接影響新生的中國共產黨。
二是受中國共產黨所處的嚴峻環(huán)境和所面臨的歷史任務的影響。一個政黨采用什么樣的組織原則,除了思想理論淵源和外部影響的因素,黨的客觀政治處境和肩負的歷史任務是更重要的因素。在內無民主制度,外受列強侵略的歷史條件下,新生的中國共產黨無法取得合法地位,不得不長期處于秘密狀態(tài);同時,黨肩負著對外反帝、對內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成立后不久就投入到“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大革命洪流中,這種嚴峻的客觀形勢要求黨具備高度的組織紀律性,以便發(fā)揮出無產階級政黨集中統(tǒng)一的組織優(yōu)勢。
為避免極端民主化,陳獨秀等黨的領導人從一開始就堅持列寧的建黨原則,強調實行嚴格的黨內紀律和集中領導,敢于和無政府主義等錯誤思想作斗爭,使初創(chuàng)時期黨的建設保持了正確的方向。建黨前夕,針對社會上無政府主義思想流行較廣、其思想與共產黨的建黨原則相悖的狀況,陳獨秀、李達等早期共產主義者以《共產黨》月刊、《新青年》為主要陣地,對無政府主義者要求絕對自由、反對中央集權、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展開了批判。這種思想斗爭一直貫穿于幼年中國共產黨的建設之中。以李漢俊為代表的“合法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初創(chuàng)的中國共產黨應把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作為首要任務,而不能搞實際革命工作,一切都要合法,不能進行非法活動;不贊成組織嚴密的、戰(zhàn)斗的工人政黨,主張黨內不必有嚴格的紀律,“黨員的條件是不論成分,學生也好,大學教授也好,只要他信仰馬克思主義,了解馬克思主義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即可入黨,至于是否實際參加黨的一定組織擔負黨的一定工作,他認為是不關重要的”。這種觀點實質上是想把黨建成一個松散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合法組織。為了應對這兩種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思想觀點,當時的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陳獨秀堅持強調嚴格的組織性紀律性與中央集權制的必要。他認為,“安那其派”太過看重個人的或小團體的自由,“他們反對中央集權及強制執(zhí)行,如何能組織強大的團體去干革命的事業(yè)呢?勞動者所最應該親近的,是革命的社會黨——共產黨”。中共二大通過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旗幟鮮明地針對“合法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指出,“我們共產黨,不是‘知識者所組織的馬克思學會,也不是‘少數(shù)共產主義者離開群眾之空想的革命團體,‘應當是無產階級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眾組織起來為無產階級之利益而奮斗的政黨,為無產階級做革命運動的急先鋒”。正因如此,黨在組織原則需要強調鐵的紀律和高度的集中統(tǒng)一。
四、余論
當前,對于黨的組織原則,學術界在一些重要問題上仍存在爭議,在實踐上也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關于黨的組織原則能否改變的問題。有人認為,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原則是可以根據(jù)時代和黨自身處境的變化而改變。列寧對于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原則就有過“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工人民主制”等多種提法。再比如,現(xiàn)行黨章規(guī)定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但對民主集中制的實質是什么,也是眾說紛紜。有“民主集中制的實質是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實質是民主(制)”“民主集中制的實質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辯證統(tǒng)一”“民主集中制的實質是以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為基礎的集中制”等多種觀點。這些理論問題關系著黨的建設的大方向,必須進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正確的回答。此外,在貫徹民主集中制的實踐中如何處理好民主與集中的關系,特別是如何在制度上得到落實,也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難題,需要長期探索。只有這樣,黨的民主集中制才能不斷完善和健全。
注釋
①對于中共創(chuàng)建時期的組織原則,學界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黨當時雖沒有民主集中制的明確表述,但已有民主集中制的精神。代表性成果主要有王貴秀的《民主集中制的由來與含義新探》(《理論前沿》2002年第8期);張靜如、劉洪森的《中國共產黨認識和貫徹民主集中制的歷史考察》(《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一種觀點認為,黨在創(chuàng)建時期的組織原則是中央集權制。代表性成果主要有何益忠的《中共創(chuàng)建時期“民主集中制”考》(《黨的文獻》2012年第1期)。關于黨正式確立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的時間,學界也有“一大”說、“二大”說、“五大”說等不同觀點。②管懷倫:《中共“一大”綱領第十一條是民主集中制》,《南京社會科學》1996年第8期。③一大黨綱的中文原件沒有留存下來。現(xiàn)存的文獻是共產國際保存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俄文版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保存的一大代表陳公博碩士論文《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的附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英文版。兩個外文版本都缺第十一條。④⑥⑦⑧⑨⑩《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41、144、162、162、163、164、165、166、167、167、168、167、162頁。⑤《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4頁。二大黨章還規(guī)定了兩種特殊情況:“工人只須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承認報告區(qū)及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即為黨員?!薄胺步浿醒雸?zhí)行委員會直接承認者,或已經加入第三國際所承認之各國共產黨者,均得為本黨黨員?!敝泄捕簏h章規(guī)定,“各農村各工廠各鐵路各礦山各兵營各學校等機關及附近,凡有黨員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組,每組公推一人為組長,隸屬地方支部”。“一地方有兩個干(支)部以上,經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之許可,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得派員至該地方召集全體黨員大會或代表會,由該會推舉三人組織該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并推舉候補委員三人?!薄案鲄^(qū)有兩個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以上,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認為有組織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必要時,即派員到該區(qū)召集區(qū)代表會,由該代表會推舉五人組織該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并推舉候補委員三人?!薄爸醒雸?zhí)行委員會由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五人組織之,并選舉候補委員三人,如委員離職時,得以候補委員代理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區(qū)及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均互推委員長一人總理黨務及會計”??蓞㈤嗩伣芊澹骸缎旅裰髦髁x革命時期黨內選舉制度的發(fā)展演變及其啟示》,《黨的文獻》2015年第6期。六大通過的黨章中再次強調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并把各級黨部應由選舉產生,各級黨部應定期向黨員報告工作,下級必須服從上級等項內容列為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則,從而奠定了此后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則和基本條件的基礎,表明黨對民主集中制的認識有了重大進步。何益忠:《陳獨秀與民主集中制的確立》,《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張靜如、劉洪森:《中國共產黨認識和貫徹民主集中制的歷史考察》,《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读袑庍x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8頁?!恫毯蜕募罚ㄉ希?,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8、74頁。唐金培:《淺析初創(chuàng)時期黨的建設良好開端的主要原因》,《福建黨史月刊》2012年第22期。《“一大”前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后資料選編》(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87頁?!蛾惇毿阒鬟x》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3頁。
責任編輯:南武
The Early Exploration of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during the Second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Zu JinyuLi Shenmiao
Abstract:The Second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d indirectly recognized that the Party ′s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is democratic centralism by special resolution. The basic idea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 has been explicitly explained for the first time as well as the tone of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focused on centralism and discipline has been determined at the early stage. Even though there w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inner-party democracy of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 sever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brutal struggle have fundamentally impacted overall situat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Lenin′s theory of party building,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the Russian Party, sever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mission have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
Key words:the Second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Party ′s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democratic centralism
中州學刊2017年第2期延安時期中共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常態(tài)化制度化2017年2月中 州 學 刊Feb.,2017
第2期(總第242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