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東
榮格曾經(jīng)說,不受約束地表現(xiàn)無意識內容就會削弱人的意識。這也正是有些“靈修”的人越來越不正常的原因
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求之后日益渴求精神上的豐富。在眾多精神服務行業(yè)之中,“靈修”應該是最容易引發(fā)社會關注、最容易讓旁觀者不可理解的一項活動。前些年,深圳某“靈修”機構搞所謂的身心解放進行集體淫亂活動。近日,又有新聞報道稱有人因為參加“靈修”交學費而傾家蕩產(chǎn)。
筆者作為心理學專業(yè)工作者,對于“靈修”早有耳聞,因為相當一部分搞“靈修”的人就是打著心靈成長或者心理治療等幌子。如果稍微關注一下“靈修”的活動你就會發(fā)現(xiàn),參與這些活動的人一會哭,一會笑;一會滿場奔跑,一會打坐凝神,而其引領者所宣揚的理念更是常常超越人們的一般知識,或者稱與宇宙鏈接,從某星球獲得能量,要么就是激發(fā)自己潛能,甚至還會和鬼魂建立聯(lián)系,如此等等。在外人看來,很多“靈修”的場面可謂群魔亂舞,讓人覺得不可理解。更讓人不可理解的是,還有一些學歷很高的知識分子也失去理智癡迷其中。對此,人們不禁要問,“靈修”為什么這么容易引人癡迷呢?
要解釋這個現(xiàn)象,我們有必要先普及一下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知識。榮格分析心理學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個部分。所謂意識就是我們能覺察到的思想、情感、感覺以及直覺等,也就是自己能夠知道的自己的心理。個人無意識是個體出生之后經(jīng)歷過又遺忘的內容,我們雖然想不起來,但是依然也對我們的心理和人格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而集體無意識是榮格創(chuàng)建性的概念,指的是所有人類都有的一些心理傾向,比如怕黑、怕蛇等等,這幾乎是全人類共有的心理傾向,就是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是人類早期的經(jīng)驗總結固化到大腦或者基因中的,不需要個體經(jīng)歷就會與生俱來的心理。
這個所謂的集體無意識也就是人類早期的記憶。人類早期對外界的認識很原始模糊,對一些不能理解的事物,比如日升日落、雷電風雨等,他們就會認為這是神靈的作用。認為有神、靈魂可以說是整個人類早期的普遍心理認識,這樣的認識就會進入人類集體的記憶中去,成為人類的集體無意識?,F(xiàn)代人雖然已經(jīng)完全了解了原始時代人們所不了解的現(xiàn)象,但是在感情上,現(xiàn)代人依然會有原始時代人的感情傾向。這就好比我們個人小時候的經(jīng)歷、認識雖然被證實是錯誤的,但是還是會影響我們的心理。
基于上述原因,現(xiàn)代人類科學已經(jīng)很發(fā)達了,事實證明了之前以為的神靈并不存在,但是我們內心深處依然有對神靈的渴望和敬畏之情。所以說,很多人即便擁有很高的學歷,科學知識也非常豐富,但是依然會對神性、靈性有著強烈的感情,也有著強烈的好奇和心理需要。一些所謂的“靈修”活動宣揚的就是神性的或者靈性的理念,甚至一些邪教其實也是這樣,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部分心理,所以才有其市場。
那么,一方面人們對靈性有心理需要,另外一方面“靈修”滿足了人們這部分需要,這不是很好嗎?當然不是!要理解這一點,就要理解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關系。理論上來講,人要關注自己的無意識需求,更要培養(yǎng)健全的意識。如果沒了意識,沒了自我控制以及對內對外的覺察能力,人就成了瘋子了。榮格曾經(jīng)說,不受約束地表現(xiàn)無意識內容就會削弱人的意識。這也正是有些“靈修”的人越來越不正常的原因。因為有些“靈修”的引領者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可以削弱參與者的自我意識,過度鼓動他們的無意識欲望(包括靈性需求的欲望)。長此以往,參加“靈修”的一些人就會意識越來越不清晰,越來越不正常,不是上當受騙,就是精神失常,不但沒有成長,反而陷入精神的泥沼,得不償失。
總的來說,靈性也是人的心理需求之一,但是我們要先強大自己的意識,先豐富自己關于心靈的知識,然后才可以在自己意識的掌控之下去慢慢理解它、消化它,最終才能達到心靈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