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的主要功能有文物保管、宣傳教育、科學研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日益凸顯,博物館通過基本的陳列展覽、高質量的講解服務、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以及多種多樣的宣傳方式等方法,不斷的深化教育職能,進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fā)展。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展覽;活動;宣傳
一、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實現教育功能的首要前提
博物館主要是通過展品展覽吸引觀眾,從而更好的發(fā)揮教育功能,所以增強博物館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實現教育功能的首要前提。
(一)展示內容特色化
基本陳列是博物館最核心的文化載體,而每個博物館都應當有自己的特色藏品,并與主題相對應,確保占有藏品數量與質量的極大優(yōu)勢。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擁有地方特色的、震驚世界的巢湖魚龍化石標本,利用這一特色展品,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特意劃出一片區(qū)域,系列展出巢湖魚龍化石,有標本也有多媒體投影,二者結合,生動形象。這樣一來,便能吸引大量參觀者慕名前來參觀欣賞。無論是帶著研究目的學者,還是一般參觀者,抑或是孩子們,他們在這種多媒體的參觀形式下,無形中接受到了教育,博物館也完成了教育功能的第一步。
(二)展示方法多樣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博物館展覽已經不在僅僅是過去單一的展品的靜態(tài)展示,對于博物館參觀的絕大多數人說最想知道的是展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相關的趣聞軼事。博物館利用聲、光、電、多媒體、互動模式等可以有效的吸引觀眾。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內的多媒體互動、4D影院、聲光效應、時空隧道、電子翻書等充分調動了觀眾的參觀興趣,從而加深了對展品的印象,有效改變了靜態(tài)展品的不足和單調。
(三)多增加臨時展覽
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展覽、展廳是固定的,改變起來也相對困難。臨時展覽就是基本陳列展覽的一個重要補充。它的靈活性大,并且投入小、周期短、針對性強、效果明顯。根據博物館參觀人群的需求,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觀眾的真正需求;或者以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為切入點,多開展、舉辦豐富多彩的臨時展覽,增加博物館的人氣。安徽省地質博物館2016年開設了一次“飛向藍天的恐龍”臨時特展,通過豐富的展品和精彩的展陳向觀眾闡述羽毛、身體結構的演化、飛行的起源等科學熱點問題,深受觀眾歡迎。
二、講解服務是發(fā)揮博物館教育功能關鍵
再好的博物館如果沒有觀眾參觀,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所以博物館是為“人”服務的,提供高質量的講解服務是發(fā)揮好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關鍵。
講解不是簡單的背誦講解詞,它是一項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很高的工作,講解員通過自己的語言是展品或“活”起來,并在講解過程中與觀眾交流互動,優(yōu)秀的講解水平可以對博物館陳列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講解員要根據不同的參觀群體,有側重點的進行講解,編寫不同的講解詞滿足不同的需要。那么,建立一支優(yōu)秀的講解團隊是至關重要的。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狠抓講解員隊伍建設,一直非常重視講解員的學習培訓工作,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提高講解員的自身素質和業(yè)務技能。一方面,邀請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宣教委員會專家馬青云老師來館為期一周的專業(yè)指導,從語言表達、語速語調、語言感染力和儀態(tài)儀表等多方面綜合訓練;邀請高校專家教授歷時八個月進行專業(yè)知識授課,系統(tǒng)學習了博物館館學、地質學、古生物學等課程;另一方面,組織講解員前往中國地質博物館實地學習培訓;選送講解員參加陜西省博物館協(xié)會講解員培訓班。通過這些培訓學習極大的提高了講解員的專業(yè)素質,從而更好的為觀眾提供講解服務。
三、科普教育活動是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有效深化
觀眾上門參觀,講解員提供講解服務,這種傳統(tǒng)的參觀教育模式已經不足以激發(fā)觀眾的興趣,調動觀眾的積極性,我們需要改變這種模式,多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動,這也是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有效深化。讓觀眾參與到活動中來,而不只是被動的“聽眾”,給他們提供親身參與、動手操作、互動問答等多種活動形式,讓大家在活動中學習,增長知識。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自開館以來,積極開展各類科普活動。2015年和合肥市廣播電視臺共同主辦《重返侏羅紀—2015年安徽省恐龍迷電視科普大賽》,此次活動涵蓋20多所小學,近200名小選手報名參賽,并成功入選2015年國土資源部科普示范活動。2015年開始成功開設4期“小小講解員訓練營”,通過理論培訓、實踐上崗、講解考核等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全方位的體驗講解員工作,多角度的學習地學文化。雖然這只是一次學習培訓,卻能夠讓孩子們深層次地認識自我、鍛煉自我、超越自我,讓孩子們用自己簡潔的語言,來解讀展品的內涵與奧秘;讓孩子們在用自己真誠的服務,來詮釋自己成長的印記。同時這項活動的開展也為講解員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平臺。2016年安徽省地質博物館聯(lián)合中科院天地生科學文化傳播中心舉辦首期“博物館奇妙夜”活動,邀請25個家庭,前來博物館感受專屬于他們的博物館奇妙之夜,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體驗“私人定制”的探索旅程。除此之外,還積極開展每年的地球日活動、科普電影展映、中小學生暑期系列活動以及中科院院士和知名專家主講的高端科普講堂,甚至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盛況。
四、加強宣傳是博物館發(fā)揮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博物館教育功能發(fā)揮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民眾對博物館的需要。因此加強宣傳工作是博物館發(fā)揮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利用媒體擴大宣傳,使觀眾在第一時間內獲得博物館的最新信息,借助媒體的權威性,提高博物館的知名度,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
自我宣傳既是實現博物館教育功能的一種手段,又是博物館教育功能的一種體現。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通過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公共平臺,結合官方網站及時發(fā)布國土信息、科普資訊、科研成果、參觀咨詢等,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網上隨時了解到博物館的最新動態(tài),使博物館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廣泛和多樣化的發(fā)揮。同時,博物館還推出博物館宣傳冊、志愿者手冊等多種方式、積極進行博物館及博物館展覽的推廣宣傳。
總之,強化教育功能是博物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作為博物館人,我們必須持之以恒、創(chuàng)新教育工作的方式和內容,不斷探索新思路和新辦法,使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萍.博物館教育功能淺析—博物館的發(fā)展現狀和未來使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26-31
[2]黃懿.博物館陳列展覽如何更好發(fā)揮社會教育職能—博物館的發(fā)展現狀和未來使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149-151
作者簡介:
周文波(1986.10-),女,漢族,安徽馬鞍山人,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博方向群教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