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靜
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加上世界信息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外國文化進入到國內,加上社會發(fā)展的多元化,對人才的需求也變得更加多樣,這對于現(xiàn)代教育教學來說又是一項新的挑戰(zhàn)。小學語文可以說是現(xiàn)代中國文化的縮影和基礎,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方式直接影響了學生對語文的印象和學習態(tài)度。通過分析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探析可實踐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式。
關鍵詞:小學學生;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
小學可以說是學生第一次接受較科學和規(guī)范的階段,而小學生在這一時期則是自身心理和生理快速成長的初級階段,因此,語文教學的效果直接影響了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的基礎。而對于國內大多數(shù)的學生來說,從以前到現(xiàn)在,一直缺少一種東西,即:學習語文的重視性、積極性。多數(shù)學生會認為學習語文只是為了識字、閱讀,積極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考試,這就很容易造成小學生在對語文的認識和學習態(tài)度上有所欠缺。
一、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內容的問題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一大問題,即教材對語文教學的限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的內容基本按照教材上的內容制定。雖然小學語文的內容比較簡單,但仍會涉及其他領域,如:國外的文化、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以及古代的文化等。教師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了過多的教材上沒有的知識,一方面影響了教學進度,另一方面還可能引出更加深入的語文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語文教學所用的時間。特別是在復習階段,因學生的考試內容出自教材,因此涉及教材外的知識則不再是重點,很容易被小學生所遺忘,這就令這部分的涉外知識變得多余。但如沒有這部分的內容,單一地依照教材進行教學,又不利于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和學習,令小學生只停留在學習語文知識的表面階段。
(二)教學模式的問題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是比較單一的,即:以教師為教學的唯一主導,以考試為教學的唯一目標。這兩者的結合令小學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變得單一和枯燥,基本用讀、寫、背三字即可概括。雖然現(xiàn)代小學語文的內容加入了更多的趣味元素,但因為基本的教學模式?jīng)]有改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仍然是以被動型的學習為主,學習積極性不高,自然也沒有自主的學習態(tài)度。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
二、有效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一)創(chuàng)新而有效
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或方法不難,但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不是指過去沒有的教學方式或方法,而是以解決以前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問題為基礎,以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中學生的需求為核心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理念不是推翻和消除,而是改變和完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自然有它合理的部分,但因為社會的發(fā)展,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即使簡單的小學語文也需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游戲性教學,生活化教學,這些新的教學方法多數(shù)都是從美國流傳到國內,但考慮到兩國文化和國情的差異,因此在采用這些先進的教學方法時,只能采用其核心理念,而具體的、實際的方法,則要結合不同地區(qū)、學校、學生的區(qū)別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盲目的生搬硬套,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二)聯(lián)想式的教學方式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章、古文、詩句,雖然意思較淺顯易懂,但也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時代的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和學習效果,令學生懂得舉一反三,在情感和思想上產(chǎn)生共鳴,這就需要為學生普及、講解教材上沒有的內容,而內容多少的把握,直接影響了教學效率。針對這一點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語文教師應采用聯(lián)想法進行教學。當講到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或不同時代、民族和地域的風俗文化時,教師可引導和幫助學生把自己帶入其中,去想象自己身處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一方面培養(yǎng)小學生的想象力,這在文學學習中尤為重要,另一方面當學生學會運用聯(lián)想法去學習語文時,則減少了教師用在講解涉外知識上的時間,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提高課堂上學生的發(fā)言欲望,增加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這是從以前到現(xiàn)在所有教師都在努力的一個目標,但實際的課堂效果卻仍有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學生的性格、家庭環(huán)境都有所不同,自然表達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單一的教學方式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在以全面增加學生課堂互動和表達機會的前提下,同時提高教學趣味性,語文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把學習到的語文知識轉化為表演的模式。學生可按照原文的形式進行表演,也可自我改編,表現(xiàn)自己的想法。因此,在一個學習小組中就存在了導演、編劇和演員等身份,這樣令所有不同性格的學生都有參與和表達的機會,以此全面提高師生課堂的互動效果。
總之,創(chuàng)新代表了新的效果,創(chuàng)新的目的是為了令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現(xiàn)代和未來的社會。小學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也不是某一個時間點、某一個階段的任務,而是以不斷完善教學模式的長久的教學研究。
參考文獻:
安潔.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之探索[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2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