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賈憲章
家長不應(yīng)成為校園的“跨界生”
文 | 賈憲章
隨著電視媒體“跨界節(jié)目”的走紅,“跨界”成為社會熱詞之一。而在一些中小學校里,也出現(xiàn)了所謂的“跨界”——學生家長成了“跨界主角”:家長或接受學校布置的“任務(wù)和作業(yè)”,或像教師一樣按時為學生打印、批改作業(yè),甚至在江蘇某校,家長要輪流替代老師進行監(jiān)考、自習課值班……不少家長對自己在工作之余還要去應(yīng)對“學校作業(yè)”是有怨不敢言。本來是對教育孩子有益的家校合作,如何變成家長頻頻“跨界”校園呢?
現(xiàn)代教育告訴我們:僅有學校教育是不夠的,整合學校、家庭、社會多方資源,三位一體共同發(fā)力,教育才是完整的。特別是現(xiàn)在各中小學相繼成立的家長委員會,充分保證家庭參與到學校管理當中。毋庸置疑,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學生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工作自然是好事,可學校必須明白,教書育人是學校、是教師的本職工作,不能讓家長來代替自己的角色。
學校教育雖然需要家長的理解與支持,但更多是立足在交流溝通、教育互動,而不是讓家長去做教師的份內(nèi)工作。家校共育不是混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職責和邊界,而是讓兩者融通合作,保持教育的連續(xù)性。所以,學校如何更好地引導和支持學生家長參與學校管理而不是直接“跨界”呢?筆者覺得有兩點需要強調(diào)。
一是學生家長有權(quán)利和義務(wù)參與學校教育實踐,學校要尊重其“合作意愿”。學校對于學生家長的參與支持只能借助恰當?shù)姆绞竭M行有效引導,不能一刀切地強制要求。學生家長有參與意愿卻存在參與困難的,學校必須尊重其實際生活和工作狀況,通過努力改變自身去滿足其參與需求;沒有參與意愿的,學校應(yīng)該做好引導工作,遇到問題和疑惑時換位思考,及時化解誤會,達成共識,進而讓他們萌生參與校園實踐的熱情。
二是學生家長有熱情和活力配合學校教育實踐,學校要發(fā)揮其“積極影響”。學生家長在參與學校管理實踐時,由于中小學生對家長的親近和信任,孩子們會從家長的進取精神、積極態(tài)度中主動獲取自己學習的動力,而這是任何學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學校和教師要分外珍惜學生的這份“主動”,珍視他們擁有的身教實效性,及時做好協(xié)調(diào)、溝通工作,而不應(yīng)是肆意揮霍、隨意糟蹋,動輒就像對待學生一樣“布置作業(yè)”。如此,學校才會獲得一群積極有力的配合者和協(xié)作者。只有學生家長在與學校有效配合時,自覺約束自己,以身作則的熱情高、言行一致的活力顯,言傳身教,才可能對孩子產(chǎn)生正面的影響。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不命令家庭:你們要這樣做,要絕對按照我們的要求去辦。問題恰恰在于,我們和家庭作為并肩工作的兩個雕塑家,有著相同的理想觀念,并朝一個方向行動,要知道,在創(chuàng)造人的工作上,兩個雕塑家沒有相互對立的立場是極為重要的?!?/p>
學生家長不應(yīng)成為校園里的“跨界生”,教師必須準確把握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同職責,全面認識它們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在倡導家校共育的今天,學校只有在認真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職責,正確引領(lǐng)好家長參與學校工作,家校攜手才能及時走出“被動作業(yè)”“被動任務(wù)”的嚴冬,迎來屬于自己萬紫千紅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