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永根
某公司有5個股東和100個員工,近三年公司的股東利潤和工資總額統(tǒng)計如下表:
對于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股東、工會、職工分別繪制了一個折線統(tǒng)計圖.
圖1是股東繪制的折線統(tǒng)計圖,股東們用每年職工的總工資和股東的總利潤的差值來比較職工收入和股東利潤的增長情況.職工每年的總工資分別是:200萬元,220萬元,250萬元;股東的總利潤分別是:100萬元,120萬元,150萬元.因此,每年職工的總工資和股東的總利潤的差一樣,它們是同步增長的,所以股東們認為股東與員工是“有福同享”.
圖2是工會繪制的折線統(tǒng)計圖,他們用近三年股東利潤和員工收入的增長速度來比較員工收入和股東利潤的增長情況.把2014年職工的工資看成100%,則2015年是2014年的110%,2016年是2014年的125%;把2014年股東的利潤看成100%,則2015年是2014年的120%,2016年是2014年的150%.因此,近三年股東利潤的增長比員工工資的增長要快得多,所以股東要適當增加員工的工資.
圖3是員工繪制的折線統(tǒng)計圖,他們用三年里員工人均工資與股東人均利潤的變化來說明員工收入和股東利潤的增長情況. 2014年職工的人均工資是2萬元,2015年是2.2萬元,2016年是2.5萬元,增加得非常少;而2014年股東的人均利潤是20萬元,2015年是24萬元,2016年是30萬元,增加得非常多.因此,員工的工資應大幅度地增加.
這里,由于股東、工會、職工三者選擇的比較標準不同,進而根據(jù)統(tǒng)計圖得出了他們要表達的不同含義.那么,到底誰說得有理呢?應該說,三者都是有理有據(jù)的.因此,我們要學會靈活應用不同統(tǒng)計圖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學好數(shù)學,用好數(shù)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戴澤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