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君
摘 要:傳統(tǒng)漆藝髹飾技法豐富多樣,其中刻漆是用不同種類的刻刀在漆面上進行刻線或刻面后,再進行貼金、銀、填彩或撒螺鈿屑等裝飾手法的一種漆藝表現(xiàn)技法。
關鍵詞:刻漆;技法;刻陰線;剔面留線
傳統(tǒng)漆藝髹飾技法豐富多樣,有髹涂、描繪、鑲嵌、刻填、雕漆、磨繪、變涂、堆塑等幾大類。其中刻填技法是指在漆面上用刀刻或針劃出陰文,再填以金、銀或彩的一類方法,包括戧金、雕填和刻漆。戧金者,多以點、線來表現(xiàn)畫面,戧以金、銀或彩,又可稱為戧金、戧銀或戧彩;雕填者,刀刻后填入彩漆,干后磨平,文質平齊;刻漆者,可刻線,也可刻面,刻后可填彩,但不求填平。明代黃大成所著《髹飾錄》中將刻漆稱為“款彩”,因《游宦紀聞》中寫道:“款謂陰字,是凹入者,刻畫成之”,現(xiàn)今又將刻漆稱為“刻灰”和“大雕填”??畈试诿鞔鸵咽至餍?,通常用于裝飾屏風,如明晚期的款彩樓閣園林圖黑漆屏風。
刻漆需要通過具體的工具來呈現(xiàn),刻漆的工具為刻刀(圖1),種類繁多,根據(jù)不同的刻痕變化采用不同的技法,各有用途。刻漆通常使用月牙刀(圖2)
和平刀,此外還有木刻刀、金石刀、勾刀等。月牙刀主要用于刻線,刀頭寬約一指,雖不如錐子細小,但只要刻工深厚,可刻畫極細的線條。平刀用于鏟底。也可借用木刻刀進行制作,木刻刀有多種刀頭,其中刻線一般用三角刀,可根據(jù)線條的粗細選擇不同大小的刀頭,圓口刀可以刻點,斜口刀用來刻劃細線,平口刀鏟地。鉤刀可自制,彎度可以自己把握,用于刻線。金石刀又稱篆刻刀,用以刻線和刻點,日本的沈金技法用的就是類似金石刀。除此之外,可根據(jù)畫面效果的需要靈活變通選擇或制作一些相應的刻劃工具,如角刀、錐子、鋼針,等等。
傳統(tǒng)刻漆的胎板與一般漆藝的胎板有所不同,往往為了便于雕刻,傳統(tǒng)多用豬血調灰,被稱為“血料灰”,豬血是動物蛋白不能直接用來調制膩子,需經“起料”的工序,得到蛋白質鈣鹽的凝膠,俗稱熟豬料、熟血料。刮漿用豬血瓦灰灰料有非常好的性能,使用中不翻、易刮,填小孔隙性能好,干后可以托住面漆,防止面漆下吸,減少面漆用量。但因豬血料操作起來不方便,現(xiàn)用合成漆灰。將膩子與白乳膠加適量水調和成糊狀,調制過程中需不停翻鏟,直到灰料質地粘稠適度,無顆粒,無氣孔,方可涂到襯好布的木板上,用刮子刮平,厚度要適中,保證胎板上無布紋,干后磨平,使胎板平滑,為下一步涂漆做好準備。另外用不完的灰料可用塑料袋密封保存,方便下次繼續(xù)使用。在灰地完成后,上涂漆可根據(jù)畫面需要選擇色漆,一般選擇黑漆,一是因黑漆易干,方便涂下一層的漆;二是因黑色是傳統(tǒng)漆藝中使用最為普遍的基色,具沉穩(wěn)、厚重之感,易于襯托其上的各類鑲嵌實物和表面肌理等,故傳統(tǒng)刻漆多為黑色底。涂漆底程序繁復,第一道漆干后,方可涂第二道漆,如果涂漆時沒有等前一道漆完全干就涂,則漆面容易起皺。因為刻漆與髹涂、描繪、鑲嵌等技法不同,漆地要求較厚,故一般涂漆2~3層,最后將漆面磨平推光,即可進行刻漆制作了,需要注意的是刻漆的胎板不宜久置不刻,否則漆面太干不易運刀。
一、傳統(tǒng)刻漆中刻陰線技法表現(xiàn)
刻漆通常使用專用刻刀進行,線條可分為陰線和陽線。用刻刀刻線,使線條呈凹槽狀,是刻陰線;刻陽線則是依據(jù)線條用刻刀劃痕并鏟除旁臨的漆面,使線條凸出漆面,具立體的視覺效果。早期漆藝中刻線裝飾表現(xiàn)就已普遍,在揚州出土的針刻云紋漆罐和針刻填朱鳳紋漆勺,均是西漢時期的漆器,以幾何紋和動物紋裝飾器表,圖案繁而不亂,高雅優(yōu)美,線條流暢,剛勁有力,是國內出土的針刻漆器精品。漢代針刻技術與刻漆屬同種技藝,也被視為現(xiàn)代刻漆的鼻祖。
刻漆的制作程序通常首先將畫好的原稿按原比例拷貝在準備好的胎板上,稱之為置稿。置稿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將畫稿粘貼在漆面上,使用刀具直接刻,刻后用濕布輕拭去剩下的稿紙即可;另一種方法是用拷貝紙將畫好的稿子拷貝到準備好的胎板上,后撒上白色粉末,拷貝中使用硬筆描畫的線條壓痕會留住粉末,再用毛刷輕掃掉旁邊多余的粉末,這樣畫稿便如白描般清晰可見。置稿完成后便開始刻紋,用月牙刀依線刻紋(圖3),刻陰線技法是在線條兩邊走刀,后將中間預留出的漆線剔除,露出灰地,保留漆面。整幅作品刻完后,在呈凹槽的陰線中,再填以色漆或金、銀極色,似國畫的白描效果,且有工整細膩之感(圖4)?!恩埏椾洝酚涊d有“陰刻文圖,如打本之印板,而陷眾色”,形象地說明了刻陰線的形式如木刻的印板一樣??叹€時要注意運刀的力道,一手持刀,
一手托刀,一是向下的壓力,一是向上的托力,通過手的協(xié)調配合一同進行控制,線的走向主要靠手腕來控制,力道大小均勻,才能保證線條粗細、深淺的一致及一氣呵成的韻律感??叹€時,需心無旁騖,走刀如下筆,刀鋒跟著線條走,一根線條無論長短,均需一氣呵成。刻長線條時,需整個身體一起運力,跟著刀移動,全神貫注控制力道,萬不可馬虎大意,這樣刻出來的線條才流暢、圓潤,具有張力,一瀉千里,如畫筆描繪而成??梢哉f刻線極其考驗作者的耐心和刀法功力,往往半天刻下來便渾身出汗。初刻時,難以把握刻線的技法,容易出錯?!恩埏椾洝分芯陀小翱羁讨^”:“淺深:剔法無度之過;絳縷:運刀失路之過;齟齬:縱橫文不貫之過?!奔醇y路深淺不一、刻岔了和線條交界處不連貫這三種毛病,說明了線刻技法的不易。所以,一般初刻時,宜細不宜粗,刻細了,還可再加寬;刻粗了,則難以補救。
二、傳統(tǒng)刻漆中剔面留線技法表現(xiàn)
剔面留線是將線條留下,將多余的面鏟平,使立體的線條凸顯出來的表現(xiàn)技法,稱為陽刻。剔面留線與刻陰線的技法、效果都不相同。
其慣常的程序是先用月牙刀在黑推光漆面上刻出雙勾輪廓,先打單刀,后對陽紋,再用平刀將線以外的漆面鏟平,剔除推光漆面,露出灰地。與刻陰線技法不同的是:剔面留線的預留線條宜粗不宜細,粗了還可再剔進行加工修改。完成后用老粉膩子閉塞灰地的毛孔,即《髹飾錄》中記載的“粉襯”。在老粉地上刷一層薄薄的金膠漆,在漆未干極時貼金箔,用括金刀括實,便成了金地刻漆漆藝(圖5);或罩染顏色,抹桐油定色,成為色地刻漆漆藝(圖6);又或掃金膠漆后,不貼金、不敷色,撒螺鈿沙屑為地,螺鈿的白亮與線條的漆黑形成鮮明對比,格調高雅、穩(wěn)重,別有一番風味(圖7)。這便是《髹飾錄》中所記載的:“又有各色純用者。又有金銀純雜者。”
由于采用技法不同,剔面留線的畫面效果與刻陰線各有千秋??剃幘€簡單明快,走刀干凈利落,線條或金、或銀、或彩,如游龍般在漆黑的面上游走,酣暢有力。而剔面留線則多了面的裝飾襯托,面或大、或小、或崎嶇多變,烘托出線條的粗細、曲直、虛實與剛柔緩急。另外通過對面的罩染還能繪出物象的立體感,將形象有血有肉、靈活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這種剔面留線漆藝往往比彩繪漆藝更有立體效果,裝飾感更為強烈。
無論刻陰線還是剔面留線,全靠刻工勾、挑、刻、剔。刻漆題材不受限制,既可以是文人字畫、也可以是裝飾圖案。表現(xiàn)手法既可以工筆重彩,也可以潑墨寫意??唐釙r運刀如下筆,或流暢、或頓挫。線條似白描,或奔放、或秀氣。線、面形成對比,相得益彰,以刀代筆,具有很強的“金石”韻味,是藝術性與技術性緊密結合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駱鵬,李翔.揚州漆器[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2]喬十光.中國藝術教育大系·美術卷·漆藝[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3]叢玲玲.中國漆器[M].黃山:黃山書社.2013.
[4]王世襄.髹飾錄解說[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5]朱駿.漆器灰地[J].中國生漆.1992,(01):29.
[6]沈惠蘭.揚州八刻[M].揚州:廣陵書社,2006.
作者單位:
揚州生活科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