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三只手的舞蹈之印度農(nóng)村調(diào)查(上)

      2017-03-25 10:17周立
      銀行家 2017年3期
      關(guān)鍵詞:印度教伊斯蘭教印度人

      周立

      對印度的第一印象,即是“多元而不合一”,這體現(xiàn)在其文化、宗教、種族、語言、制度、黨派等諸多方面;第二印象,則是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通過對印度三個村莊的調(diào)查,可以看到如影隨形的貧困,貧困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系統(tǒng)。

      多元與合一:印中比較

      在印度,常常聽印度人說印度是處于割裂的狀態(tài),但是筆者更愿意稱之為“多元”。一些印度人很羨慕中國的合一,但是還更多人對此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中國人在思想、言論、信仰、黨派等諸多方面,都不自由,中國是一個處于控制之下的國家。他們一方面表達了對中國大一統(tǒng)的不理解和不接受,但另一方面也產(chǎn)生了明顯的“羨慕嫉妒恨”。當(dāng)然,我們?nèi)舨皇强桃獾貜娬{(diào)中印之間的差別,就可以看到,中國可能是世界上除了印度以外最多元的國家。只是和印度的“多元而不合一”相比,中國則是“多元且能合一”。

      印度:多元而不合一

      班加羅爾的一位教授,曾驕傲地對我說:“一個印度人,有100個ideas,而100個中國人,只有一個idea”。這位教授的宣稱,可以引出我們對中國和印度在多元與合一方面的比較。

      (1)文化多元。印度的文化多元,展示在每個角落。文化是一個集合的概念,涵蓋了經(jīng)濟、政治之外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chǎn)品,并深刻地影響著經(jīng)濟和政治。筆者如下將之分解為宗教、種族、語言、制度、黨派這五個層面,對印度的多元性做出說明。

      (2)宗教多元。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有超過98%的印度人,有明確的宗教信仰。

      印度教是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約83%的印度人持此信仰,印度教在印度的傳統(tǒng)最長。公元前16世紀(jì)(中國商代之前),雅利安人從中亞地區(qū)南下,在印度創(chuàng)造了婆羅門教,成為了印度教的前身,公元8世紀(jì)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fā)展成為印度教。因此,印度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復(fù)雜,幾乎沒有人能數(shù)清楚印度教的神明有多少,因為至少有幾千個。印度教奠定了印度整個社會的信仰基礎(chǔ),并衍生出佛教、錫克教等其他宗教。在印度教基礎(chǔ)上,也建立了幾乎不可撼動的種姓制度。

      印度教一統(tǒng)天下的地位,在公元8世紀(jì)被伊斯蘭教所打破。當(dāng)伊斯蘭教在公元6世紀(jì)創(chuàng)立,并在8世紀(jì)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后,就以其明顯的強制性,改造了印度人的信仰結(jié)構(gòu)。公元10世紀(jì)后,北印度的大多數(shù)王朝統(tǒng)治者,都信奉伊斯蘭教,特別是莫臥兒王朝。由此,印度也留下了相當(dāng)多的伊斯蘭教建筑。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宗教印度教,在印度歷史中一直沖突不斷。最近的一次劇烈沖突,是英國殖民者退出印度時,按照民族國家(nation state)理論,將原來的印度,分裂為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lǐng),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印巴分治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宗教仇殺的慘劇。時至今日,印巴沖突的背景性原因,仍然是宗教沖突。當(dāng)印度事實上促成了1971年孟加拉國從巴基斯坦分裂出去之后,印巴沖突又加入了政治、國家沖突的元素。使得宗教沖突的底色,涂抹了多元矛盾的色彩。不僅是宗教原因?qū)е碌耐獠繘_突。兩大宗教在印度內(nèi)部的沖突,也在不斷塑造印度的政黨結(jié)構(gòu)和社會結(jié)構(gòu)。

      伊斯蘭教如今仍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約13.4%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有一位當(dāng)?shù)亟淌诟嬖V筆者,他認為伊斯蘭教徒可能達到23%,因為穆斯林可以多妻,子女?dāng)?shù)量眾多,而且信仰伊斯蘭教后,不可以改教。如果和伊斯蘭教徒通婚,必須改信伊斯蘭教。如果一個人選擇改信,其家人可以將其“榮耀地殺害”(honor killing)。在這種情況下,伊斯蘭教不斷擴張,強烈的民族危機感和宗教危機感,使得印度教色彩濃郁的印度人民黨,在近些年異軍突起,開始贏得更多人的跟從,從而超越民族獨立后一直執(zhí)政的國大黨。但印度人民黨的極端行為,又成為伊斯蘭極端宗教和政治勢力崛起對抗的動力,使得極端的伊斯蘭教背景的政黨,如1948年成立的全印穆斯林聯(lián)盟、1981年成立的印度伊斯蘭教理事會、1983年成立的穆斯林全國陣線等,不斷活躍起來,并成為全國性的政黨和組織。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滲透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如影隨形地伴隨著每一個人。

      除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外,印度還有其他人數(shù)相對較少的宗教信仰。印度的第三大宗教是基督教,有2.32%的人口信仰。第四大宗教是錫克教,教徒占總?cè)丝诘?.99%。錫克教是從印度教虔敬派分出來的,主要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在15世紀(jì)交流對抗中形成,受伊斯蘭教、佛教和基督教影響,強調(diào)平等,擯棄種姓制度。第五大宗教是佛教,佛教徒僅占0.77%,與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想象有很大差異。此外,從印度教發(fā)源,強調(diào)嚴格素食和“理性高于宗教”的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等,信仰者約占0.43%。其中,基督教、錫克教、佛教,在印度都扮演過反對種姓、主張平等的革命角色。但卻被種姓制度吸納。

      (3)種族多元。關(guān)于印度人種的劃分,歷來眾說紛紜。普遍公認的劃分方法,是由B·S·古哈于1935年提出來的。他將印度的種族劃分為五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亞人(the Proto-Austroloids)、地中海人(theMediterraneans)、迪納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印度土著人。

      印度的主要民族很多,其中占比3%以上的就有7個。

      印度斯坦族(HI N DUS T A N I)。該族占印度總?cè)丝诘?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shù)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語,少數(shù)人說烏爾都語。主要以務(wù)農(nóng)為業(yè)。

      泰盧固族(TELUGU)。該族占印度總?cè)丝诘?.6%,又稱安德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德拉邦和特倫甘那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

      孟加拉族(BENGALI)。該族占印度總?cè)丝诘?.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等,操孟加拉語,大多數(shù)人信印度教。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

      馬拉地族(MARATI)。該族占印度總?cè)丝诘?.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

      古吉拉特族 (GUJARATHI)。該族占印度總?cè)丝诘?.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語,多數(shù)人信仰印度教,少數(shù)人信伊斯蘭教和耆那教。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也較發(fā)達。

      加拿達族 (KANNADA)。占印人口3.87%,說加拿達語,分布在卡納塔卡邦。

      馬拉亞拉姆族 (MALAYALAM)。占印人口3.59%,說馬拉亞拉姆語,分布在喀拉拉邦。

      除了上述7個民族之外,還有旁遮普族 (PUNJABI)(占比2.3%),阿薩姆族 (ASSAMESE),奧里薩族 (ORISSAI)等等。印度各邦的劃分,多是依據(jù)民族和語言。因此,印度這種種族和民族多元的情況,與中國漢族一統(tǒng)天下的情況很不一樣。而且印度各個民族都有單獨的語言,每個民族和語言區(qū),又單獨立邦(“語言立邦”),逐級強化了宗教、種族、民族、語言的多元性,更加無法合一。

      (4)語言多元。印度的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語言復(fù)雜。官方語言是印地語,30%的人口使用;英語已經(jīng)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教育和商業(yè)交往場合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少數(shù)民族的預(yù)定官方語言。

      印度境內(nèi)有180種語言、700多種方言,使用人口在百萬以上的語言有33種。其中,憲法上承認的正式語言(constitutionallanguage)就有15種。根據(jù)1956年的《邦重組法案》,語言是印度諸邦劃分邊界的基礎(chǔ),鄰邦通常互相難以理解對方的語言,沒有一種語言是全印度人口都能理解的。我們甚至可以斷言,沒有一個人,有這樣的語言能力,可以和所有印度人溝通。也可以想見,印度人要想同時了解一個重大信息,都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政令暢通了。

      (5)制度多元。印度在名義上是資本主義聯(lián)邦制共和國,總統(tǒng)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zé)是象征性的,實權(quán)由總理掌握。印度聯(lián)邦的松散程度比美國還大。美國的每個州擁有獨立立法、選舉等各種廣泛的權(quán)利,而印度實行語言立邦和邦定制度,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自居,聯(lián)邦制體系給予諸邦政府相當(dāng)大的自主權(quán),印度的27個邦享有比美國的州更廣泛的權(quán)力,包括確定本邦的語言、習(xí)俗,甚至分裂與否,都是可以由各個邦獨立決定的,特別是執(zhí)法和司法領(lǐng)域,經(jīng)常讓中央政府無法插手他們之間的糾紛,這也讓各邦之間的分歧進一步加強,同時也助長了地區(qū)種族主義的發(fā)展和政黨政治地區(qū)化的趨勢。這使得印度的宗教、種族、民族、語言,與政治勢力進一步結(jié)合,再度加大了分裂與多元。

      (6)黨派多元。印度至少有10個全國性政黨(Na t i o n a lParties)。其中,印度人民黨(BJP)和國大黨(Congress)是印度兩個最大的黨,輪流組閣,不能單獨執(zhí)政。印度人民黨成立于1980年,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有很強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國大黨1885年成立,經(jīng)1969和1978年兩次分裂后,出現(xiàn)了為英迪拉甘地派和社會主義派,是民族資產(chǎn)階級組成的黨派,在民族解放過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1920年成立的共產(chǎn)黨(CPI),是印度的第三大全國性政黨,但是共產(chǎn)黨經(jīng)過了1964和1981年兩次大分裂以及若干次小分裂,已經(jīng)四分五裂,現(xiàn)在形成了至少十多個黨派,包括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印共(馬) ,即CPI(M),于1964年分裂出來,在西孟加拉和克拉拉兩邦執(zhí)政;信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印共(馬列) ,即CPI(ML),舉著1920年原有的旗幟并多次分裂;信奉毛澤東主義的印共(毛),即CPI(Maoist),不能稱為一個黨,更多人稱之為“派”,甚至印度官方將其定義為恐怖組織,因為他們的游擊隊還在武裝奪取政權(quán)、打土豪分田地。此外,還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各國支持者組成的各種派別的印共,如支持蘇聯(lián)、中國、古巴、越南、東歐各國的印度共產(chǎn)黨。

      另外, 印度還存在著上百個地方性政黨( R e g i o n a lParties),按政治學(xué)者的分類可分為種族民族主義政黨、教派主義政黨、種姓政黨三大類。

      變數(shù)眾多的多黨制,使得印度政黨林立。同時,政黨作為各大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在將種姓制度政治化、語言多元政治化、宗教團體政治化。甚至也有評論說,在將民主政治娛樂化。在印度選舉政治中,“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常常使得錯綜復(fù)雜的各類政黨,集體倒戈。有時,宗教內(nèi)部的斗爭,會使得其中一方,倒戈到迫害自己的另外一個政黨。如勒克瑙的什葉派穆斯林,為了應(yīng)對遜尼派壓迫,常常會投印度教民族主義主張的印度人民黨一票。多元且多變的政黨政治,進一步撕裂了本已多元的印度社會,使得印度在各方面的統(tǒng)一、團結(jié),都顯得十分困難。

      中國:多元,且能合一

      與印度類似,中國在各個方面也呈現(xiàn)出多元的特點,但卻都能合而為一。

      比如,中國文化多元,但建立起了中華文化認同;宗教多元,雖遠沒有印度多元,但中國承認五大宗教,居民得到了受到一定控制的信仰自由,也有一定的合一性;種族多元,但建立了一個共同的認同——中華民族;語言多元,但從兩千年前的秦始皇開始,就已經(jīng)書同文、車同軌,雖然也有很多種語言,但是書寫文字全國通行,且1949年后推動的普通話(Mandarin)能使絕大部分中國人聽懂、交流;制度多元,卻通過一國兩制、民族區(qū)域自治以及地方政府競爭的錦標(biāo)賽機制等,合成了一個目標(biāo);黨派多元,卻通過一黨領(lǐng)導(dǎo)的單一制原則合一,使得1949年后的中國,一直有一個強有力的政黨,可以持續(xù)調(diào)動全國力量,重組中國社會。

      回應(yīng)班加羅爾那位教授的評論,1個印度人,可能有100個ideas,但仍只是100個夢想;100個中國人,可能只有1個idea,卻能在持續(xù)不斷的推動和重組中,變成現(xiàn)實。

      制度成本的節(jié)約

      2000年前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的努力,雖不自由、不民主、不人道,卻促成了中華一統(tǒng)。之后的中國,一直走著雖然多元(diversity)但卻合一(unity)的道路。1949年以來,中國不僅有語言文字、教育醫(yī)療、土地制度、水利設(shè)施、區(qū)域自治的一統(tǒng),更有思想觀念、宗教信仰、社會組織、市場開放、行政吸納政治(社會、精英)等多方面的一統(tǒng)。在中國與印度的比較中,能看到多元與一統(tǒng)的兩面性、二元性。多元而不合一,拖慢了本來就慢的印度象;多元且能合一,成就了步入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中國龍。

      (未完待續(xù))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xué))

      猜你喜歡
      印度教伊斯蘭教印度人
      喜迎春天
      經(jīng)驗
      大工程
      以退為進
      中國西北伊斯蘭教門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響研究
      伊斯蘭教蘇菲派人神和諧關(guān)系探究
      印度教領(lǐng)袖要求一家生10個孩子
      伊斯蘭教純屬躺著中槍(點評)
      印度人發(fā)明的阿拉伯?dāng)?shù)字
      印度教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
      马公市| 林周县| 达州市| 南宫市| 石林| 卢龙县| 吉林省| 乐至县| 普安县| 天镇县| 平安县| 忻城县| 靖江市| 广河县| 南川市| 蕲春县| 雅江县| 凤翔县| 阳高县| 昌平区| 禄劝| 车险| 上思县| 拉孜县| 肇庆市| 平泉县| 洛川县| 怀仁县| 邵武市| 诸城市| 措美县| 长兴县| 元氏县| 黑河市| 沙坪坝区| 惠水县| 五华县| 七台河市| 靖西县| 株洲县| 八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