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丹
摘 要 在對外漢語的教學當中,漢語的同義詞辨析是詞匯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由于漢語詞匯具有豐富性、多樣性以及抽象性等特點,對外漢語教師在詞匯教學時經(jīng)常要花大力氣幫助學生辨析同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但有時留學生的學習效果依然不盡如人意。本文從漢字偏旁部首的含義出發(fā),探索幫助留學生辨析同義詞的方法,希望可以豐富教學方法,同時也為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 偏旁部首 同義詞辨析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2.015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hinese synonym discrimina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art of vocabulary teaching. Because the Chinese vocabulary is rich, diversity and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help students in meaning and usage of synonyms often in vocabulary teaching, but sometim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is still unsatisfacto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radicals, explore ways to help synonym to students, hoping to enrich the teaching methods, but als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olleagues.
Keywords foreign Chinese teaching; radical; synonyms
1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同義詞的界定
漢語的博大精深從同義詞的數(shù)量上就可見一斑,據(jù)統(tǒng)計漢語中的同義詞有2500組左右,而且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個含義對應多個同義詞。這也就難怪漢語被認為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之一?,F(xiàn)代漢語對同義詞的界定較為復雜,并且研究的角度多樣,至今對同義詞、近義詞的界定仍存有爭議。而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對同義詞的界定沒有必要固守現(xiàn)代漢語中的學術定義,應更為寬泛。正如學者劉縉所認為的那樣:“除了詞義部分重合或相近的詞外,還有一些意義有聯(lián)系的詞語,特別是那些有相同語素、相同詞性的詞,留學生非常容易用錯。這些意義上有聯(lián)系的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宜作為近義詞的辨析對象?!绷硗猓ㄟ^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不論語素或詞性是否相同,只要是意思相近,用法不同,學生易于混淆的詞都可稱為同義詞。但是,這樣寬泛的定義會給對外漢語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同時也給詞匯教學的任課老師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
2 留學生同義詞辨析困難的原因
對于第二語言習得者來說,詞匯學習是其掌握一門語言的關鍵。書店里琳瑯滿目的英語詞匯書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對于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來說,如果無法很好地掌握同義詞,那么在與中國人的交流中會鬧笑話,在HSK考試中也無法獲得好的成績。下面,筆者將從三個方面總結留學生同義詞辨析困難的原因。
2.1 教學方法和教材形成定式
對于許多對外漢語教師來說,當面對漢語初學者,講授或解釋一個詞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其母語中的同義詞進行翻譯;如果沒有掌握學生的母語,大部分教師是使用英語進行同義轉換。當面對漢語中高級水平的學生時,這樣的教學方法依舊沒有太大改變,只不過變成了用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中文詞匯來解釋另一個詞匯。同樣,許多對外漢語教材也是采用這樣的方式進行生詞釋義。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簡單又快捷,對學生來說也易于接受,但有時會遇到下面的尷尬:有時學生會將“飽”和“滿”混用,因為在英文中這兩個詞都解釋為“full”,他們認為“我吃滿了”和“杯子里的水飽了”這樣的句子沒有任何問題;又例如老師用“心情”來解釋“心思”,學生也有理由認為這兩個詞可以通用,于是就出現(xiàn)“我今天心思不好”這樣的錯誤。通過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兩種完全對應的語言,用同義詞解釋生詞的教學定式具有一定缺陷。
2.2 留學生母語文化的負遷移
在教育心理學中經(jīng)常可以見到“遷徙”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種學習對另外一種學習的影響。而就遷徙的效果來說,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以語言學習為例,當你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你的母語對你的學習是起促進作用的,那么就是正遷徙;如果是起抑制或者干擾作用,那么就是負遷移。對于中國學生來說,“中式英語”的產(chǎn)生就是負遷移的典型例子。而對于學習中文的留學生來說,其母語文化也經(jīng)常造成他們對中文同義詞或者近義詞的理解困難。例如在英文里“marry”這個詞對應結婚,但是在中文里對應“嫁”和“娶”,并且兩個詞前面所對應主語的性別不能搞混。這一點就很讓留學生們頭疼。
2.3 同義詞和漢語的特征所導致
語素是最小的語言單位,大部分的同義詞屬于雙音節(jié)詞,并且存在共同的語素。例如“階級”和“階層”,“終止”和“中止”,“表達”和“表示”等。這幾組同義詞雖然有一個共同的語素,但是其意義多少有所區(qū)別。但是對于詞匯匱乏的留學生來說,這些詞就如一些具有同樣詞根的單詞,其意思應該差不多進而混用。另外,由于漢語是基于厚重的歷史文化而發(fā)展起來的語言,其精細程度很高,表達上也非常細膩。漢語中光描述“笑”這一個動作,就可以根據(jù)笑的程度或者笑的面部表情或者笑的含義創(chuàng)造出很多詞匯或成語。例如“微笑”和“大笑”,“開懷大笑“和”皮笑肉不笑”,又如“嘲笑”和“媚笑”等等。很多同義詞要有中式思維或者了解中國文化才能更好地區(qū)分和理解,這一切對于沒有漢文化背景,又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人來說確實是非常困難。
3 目前同義詞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基于漢語的語言文化特點以及對留學生學習偏誤的總結,目前針對同義詞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3.1 從詞義上進行辨析
這種教學法是最基礎的也是使用最廣泛的教學方法。雖然大部分同義詞有相同語素,但是只有讓學生理解每個詞的意思才能實現(xiàn)最基本的分辨。例如“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前者是指經(jīng)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以前沒有看到過的事物或規(guī)律,而后者是指制造出以前沒有過的事物,強調(diào)原創(chuàng)性。
3.2 從用法及語法功能上辨析
這種教學法通常以造句為載體,讓學生通過對比同義詞在句子中的搭配對象以及功能來進行對比分析,從而達到辨析的目的。例如“生命”和“性命”,前者可以搭配人或者其他生物,而后者只能搭配人;又如“的”、“地”、“得”三者的區(qū)分,只能通過類似下面的句子來辨析:
(1)這是一次愉快的會見。(定語+的)
(2)他愉快地會見了外國客。(狀語+地)
(3)會見進行得很愉快。(得+補語)
3.3 從色彩意義上進行辨析
語言就是文化的體現(xiàn),因此中文中的很多詞匯在使用時都要注意感情色彩以及語體色彩,這決定了詞語的適用對象和使用場合。例如“驕傲”和“自豪”,都是形容詞,前者有貶義的成分,但后者是中性詞;又如“自信”和“自負”,前者的語義色彩是偏向褒義的,后者則完全貶義;還有“爸爸”和“父親”,這組詞雖然沒有詞義褒貶之分,但是前者較為口語化,后者則比較正式,為書面語。
4 將偏旁部首引入同義詞辨析教學
在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針對偏旁部首的教學是屬于漢字教學的基本內(nèi)容。因為這是教學生認字的第一步。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漢字教學中的方法和內(nèi)容不可以運用到其他語言教學的板塊當中。而本文所探索的新的同義詞辨析教學方法也是在進行漢字教學時獲得的靈感并加以運用。
一般來說,很多的漢字課本都是以介紹典型的象形字以及由這些象形字演變而來的獨體字和部首開始的。例如“手”和“扌”;“水”和“氵”以及“火”和“灬”等。當學生了解并掌握這些獨體字或者部首的含義之后,他們在面對一些陌生的漢字時可以根據(jù)學過的部首來猜測這個字的大概含義。例如學生在學習并認識了“扌”之后,看到“打”、“拍”、“抬”等漢字之后就可以大致猜到這些詞都是與手有關,并且可能是通過手來完成的動作。同樣的,我們也可以通過部首的含義來辨析同義詞。筆者將通過下列幾組字或詞進行說明。
4.1 “念”和“讀”
在英文釋義中,這兩個字都為“read”,在用法和語法功能方面也非常相近,從語言色彩的角度似乎也難以辨別。這時可以通過他們不同的部首來辨析。首先“念”字是一個上下結構的漢字,部首為“心”,也就有了在心里默念的意思,通常聲音較小或者沒有聲音,例如“念經(jīng)”;而“讀”字是一個左右結構的字,部首是“讠”,這個部首是由“言”字發(fā)展演變而來,它通常和說話有關,既然要說話就要發(fā)出聲音。而這也是“念”和“讀”的區(qū)別。
4.2 “飽”和“滿”
上文提到過,因為“飽”和“滿”在英文中的釋義都是“full”,導致學生在使用時出現(xiàn)偏誤。那我們可以從這兩個字偏旁或部首的是含義來進行辨析。首先“飽”的偏旁是“饣”,也就是食字旁,大部分包含這個偏旁的漢字都和吃有關,比如“飯”、“饑”和“餓”等;而“滿”字的部首就是“氵”,統(tǒng)稱三點水,顧名思義也就是和水有關系了。通過這樣的講解,我相信學生不會再出現(xiàn)“我吃滿了”和“杯子里的水飽了”這樣的錯誤。
4.3 “笨”和“蠢”
和上面兩組字一樣,“笨”和“蠢”在形容人的時候,他們的英文釋義也沒有多大區(qū)別。那么我們從偏旁或部首入手。先看“笨”字,上下結構,上面是個竹字頭,下面一個“本”,其本來的意思就是竹子的主體,當引申至形容人的時候,笨就是指像竹子一樣缺乏彈性,不靈活。而“蠢”字,上面是一個“春”字,既是聲旁也是形旁,加上下面的了“兩只蟲”,其本意是指在萬物復蘇的春天,大量昆蟲蘇醒慢慢蠕動的樣子。之后引申為無知且鈍的狀態(tài),同時還有行動遲緩的意思。
4.4 “閃爍”和“閃耀”
這一組同義詞對于留學生來說屬于高級詞匯,通過詞義辨析或造句進行對比都比較困難,并且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詞素“閃”。這時可以通過分析另外兩個不相同的詞素“爍”和“耀”的偏旁或構字部件進行辨析。首先來看“爍”,它有一個火字旁,我們聯(lián)想一下火的特征就可以知道“閃爍”通常是指晃動不定的光亮。而“耀”字的左邊是一個“光”字,這個字就有光線照射的意思。因此閃耀一般指光線耀眼。
通過上述的幾組例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將偏旁部首的含義融入同義詞辨析的教學方法,非常適用于那些無法通過英文釋義來進行分辨的同義詞。只要學生有基本的漢字知識,教師對漢字或偏旁部首的本意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再加上生動的講授,就能有效幫助留學生很好地辨析漢語同義詞,提高其漢語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