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考霞
摘 要:新教材落實“雙基”,注重基本活動經驗和基本思想的獲得,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了“情境+問題串”為主的呈現方式,練習題數量合適,層次合理,形式多樣化,新增“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關注數學知識的綜合應用。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要重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實際情況的聯系,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機會,讓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發(fā)展。
關鍵詞:重組;創(chuàng)造;個性化;繼承與創(chuàng)新
這幾年,當我們翻開這些煥然一新的教科書,就能發(fā)現北師大版新修訂教科書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基礎更扎實了,更便于把握教學節(jié)奏,更加講求實效。如果從整體上看,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色,值得我們好好繼承。
一、落實“雙基”,更加強化教材的基礎性
教材內容的選擇是經過精選的,控制了學習內容的容量和難度,知識點與年級配置更合理了,基礎知識不再過于隱性化和簡單化,教學內容不再過多過深,使學生過重的學業(yè)負擔得到有效減輕。學生在學習新教材時不會再感到“難學”。例如,一年級上冊數學刪除了認識鐘表這一單元中的“快到幾時和剛過幾時”,把20以內的退位減法移到了下冊,100以內的加減混合和認識人民幣放到了二年級上冊。
二、比較注重基本活動經驗和基本思想的獲得
為了幫助學生積累從事數學活動的經驗和數學思考的經驗,而不僅僅是一定要以學習某個具體的概念、公式為目標,新教材通過設計活動為專門積累活動經驗的課。
例如,為了幫助學生積累“一一對應”的活動經驗,幫助學生更深入體會兩個數量的多與少、相等與不相等關系,一年級上冊設計的“快樂的午餐”,就是這樣一節(jié)專門積累活動經驗的課,有利于后面學習數的大小比較。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了“情境+問題串”為主的呈現方式
新教材會圍繞情境設計一些挑戰(zhàn)性的問題和活動,然后再不斷追問,從而產生問題串,學生在這些有趣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就展開了數學學習,然后通過學生的積極思考,嘗試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最后解釋重要知識點與應用相結合,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如一年級上冊中的“動物樂園”,在小動物愉快玩耍的情境中安排了幾組相關數量比較的信息,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數一數情境圖中有什么,各有多少。結合學生的交流,教師再提出問題:誰和誰的數量同樣多?接著提出問題:小兔和蘿卜的數量一樣嗎?猴子和秋千的數量比,誰多,誰少?你還能發(fā)現更多的可以比較的問題嗎?
四、練習題進行了重新梳理和設計,使練習題數量合適,層次合理,形式也更多樣化
以前的教材練習題容量不是很足,有些練習還“跳躍性”比較大。新教材設計的練習從數量上看,1課時有2頁的內容,其中包括1頁練一練的內容,保證了基礎性練習;從層次上看更加清晰合理,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拓展練習,還注重設計一些促進理解重點知識,解決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的習題,不會出現“跳躍性”較大的現象。
五、新增“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關注數學知識的綜合應用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打破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新教材設計了“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內容。這些內容素材呈現時形式多樣,力求圖文并茂,考慮到了學生的年齡特征,聯系實際生活。
教材只是一種資源,我們既不能單純地照本宣科,當然也不能棄之不顧,隨意發(fā)揮。教師應在讀懂教材的基礎上,活用教材,創(chuàng)新使用教材。教師要怎樣才能以教科書為藍本,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一、重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實際情況的聯系
教師首先要自己深入解讀教材,在此基礎上再創(chuàng)造性組織教材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還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愛學數學。這樣師生一起建構知識,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學習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比如,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不能生搬教材中的情境,在選擇和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想到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情境,能激起學生興趣的情境,能引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要考慮用多種手段去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情境,力求情境具有現實性、生活性、趣味性和問題性。
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機會,讓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發(fā)展
新教材有一定的彈性,有利于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fā)展,只是教師要準確把握,比如,教材中設計的拓展習題,提供的一些閱讀材料,組織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一年級上冊“教室”中有一道開放題:請你說一說,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站在小女孩的角度回答小男孩的問題,然后再請學生扮演小男孩提問,其他同學回答。例如,大汽車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如果小女孩面向大樓,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另一方面,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對于學習內容和背景的不同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就同一問題情境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或開放性問題,提出更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也可以呈現學生的多種想法,進一步分享算法多樣;還可以追問算理的解釋;還可以鼓勵學生發(fā)現和提出新的問題,鼓勵學生自己梳理所學內容,鼓勵學生在綜合與實踐活動中獲得不同的體驗。
總之,使用教材上我們要繼承與創(chuàng)新并舉,想辦法讓過程與方法目標適時適度地在教材中落實,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理清接受性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關系,進一步精選對學生有價值的內容,合理安排課堂容量和難度,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
參考文獻:
王春艷.注重細節(jié),活用教材:對小學數學幾處活用教材細節(jié)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小學教學案例與研究),2007(9).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