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蕓
人教版9年級下冊第21課《曹劌論戰(zhàn)》選自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左傳》。該文記敘的長勺之戰(zhàn)是歷史上以小勝多、以弱敵強的著名戰(zhàn)役,因此學來特別受歡迎。因而對于教材理解的一些問題也隨著熱烈的討論浮現出來。主要集中在“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句話上。課本將“雖”注釋為“即使”,將“察”注釋為“明察”,將“情”注釋為“(以)實情判斷”。
先說“雖”字,課本注釋為“即使”,可完全符合語境嗎?聯系上文,可知前兩次魯莊公的回答內容“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與“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都是確定發(fā)生的事實,那么第三次回答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應該也是發(fā)生過的。另外從曹劌的回答“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也可以看出其肯定之意,一則是肯定魯莊公做過,一則更是認可“必以情”,是對“必以情”的強調。據此,“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必然為事實。我們知道,“雖”的常用解釋有“雖然”和“即使”兩種?!半m然”經常與“但是”連用,表示轉折關系,所說的已經發(fā)生,意義上則更強調后面的轉折;“即使”與“也”連用,表示假設關系,所說的還沒有發(fā)生,退一步說,即便成為了現實,也要如何如何,例如“即使你取得了好成績,也不能驕傲”。由此,從所言已經發(fā)生,到強調后文的轉折,“雖”解釋為“雖然”更合適。
再說“情”字?!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按課下的注釋,整句的翻譯就是: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實情判斷。此句從字面看來似乎沒有問題,但細細琢磨便會心生疑惑,案件既然不能一一明察,就說明實際情況不一定清楚,不一定真實,那么處理起來怎么可能是按照實情呢?魯莊公雖然愚鈍,但才能卓越的曹劌必然不會沒有邏輯思維,如此難以自圓其說的話語怎會被曹劌忽略呢?問題只能出在注釋的錯誤上。
聯系下文“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一個“忠“字盡顯曹劌的肯定之意。何為“忠”?課本的注釋為“盡力做好分內的事”?!犊滴踝值洹酚薪猓骸啊妒琛分行脑恢?。中下從心,謂言出于心,皆有忠實也。”按現在的理解“忠”就是盡心竭力誠心實意去做事。那魯莊公做了什么從而讓曹劌肯定他是盡了自己的本職呢?那就是“必以情”?!扒椤奔热话础埃ㄒ裕嵡榕袛唷苯忉尣煌ǎ厝缓汀爸摇弊值囊馑枷嚓P相近。再回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一句,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雖然我不能一一明察,但都是盡心盡力誠心誠意的去辦”,是不是和下文曹劌的盡了本職工作的肯定很連貫呢?那么,這個“情”字我們能找到依據嗎?
《漢語大字典》中,“情”的第11個義項為“誠實”?!稘h語大詞典》中“情”的第13個義項是“誠”?!豆沤駶h語詞典》中“情”的第10個義項也為“誠實”。而且“情”作“誠”解的例子也很多,如:
民之情偽,盡知之矣?!蹲髠鳌べ夜四辍?/p>
力極者厚賞,情盡者名立。——《韓非子·守道》
李維琦、陳建初等編的岳麓書社出版的《左傳》對《莊公十年》中“小大之獄,必以情”的“情”注為:情,通誠。
至此,我們可以認為把“情”理解為“誠”比理解為“(以)實情判斷”更合適。
(作者為安徽師范大學2014級教育碩士)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46中(2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