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課改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學生總是靜靜地聽著老師的分析、講解,顯得單調(diào)、沉悶。課改后,小組合作學習,精美的多媒體課件,一遍又一遍地朗讀……使語文課變得熱鬧非凡。
課標修訂后,在教學建議關(guān)于閱讀教學部分添加了“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一句,這是在幫助語文教師校準方向。如一潭死水般的靜,靜得沒有思維的流動不行;如喧嘩鬧市般的動,動得沒有實效也不行。因此,我正在探尋著一種動靜平衡的語文閱讀教學。
【案例描述】
《鳥語》教學片段:
師:有一位同學在預(yù)習時提問:作者到底能不能聽懂鳥語?(許多學生立即舉起了手)
師:別急,靜靜地讀一讀課文,仔細地想一想,再下結(jié)論。另外,在能支撐你觀點的詞句邊做上記號,以便交流。(學生默讀,作批注,時間約八分鐘)
生1:我認為作者能聽懂鳥語。課文里寫了他和布谷鳥對話,一問一答,無拘無束。
生2: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作者根本聽不懂鳥語。你看第七自然段“一聽到它們的叫聲,我便以‘知音自居,作出各種各樣的猜想,編織出許多有趣的故事來。”和鳥對話都是作者的猜想。
生1:第七自然段寫了作者向鳥類學習,得到了很多收獲。
生3:你說的那些收獲是他從鳥的行為中得到了啟示,而且他說他以“知音”自居?!白跃印闭f明是作者自己把自己當鳥的“知音”,不是真的。后面的“編織”也說明作者不懂鳥語。
生1:我還是覺得作者懂鳥語。
師:如果你的依據(jù)不足,可以請和你觀點相同的同學與大家交流。
生1:有誰和我一樣認為作者能聽懂鳥語呢?
生4:我認為作者雖然不像公冶長那樣精通鳥語,但是他愛鳥,用心和鳥交流,所以能收獲這么多的快樂、道理。
師:能說說作者是怎樣愛鳥,怎樣用心和鳥交流的嗎?靜靜地默讀課文,用心體會,在重要的詞句旁做批注。
……
【案例分析】
《鳥語》是蘇教版語文第八冊第15課。課文情真意切地呈現(xiàn)了“我”傾聽、揣摩鳥語的情景,生動地展現(xiàn)了鳥兒給“我”帶來的無窮樂趣與深刻啟示。文章內(nèi)容淺顯,情趣盎然,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鳥兒的無比喜愛之情,縈繞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美。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學生對作者的愛鳥之情體會深入。我認為,這是在“靜”與“動”的和諧相長中產(chǎn)生的質(zhì)的變化。
一、“靜”
1.靜讀。靜讀即默讀。默讀是朗讀的一種重要方式。由于默讀不出聲,省去了發(fā)音的動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響,保證環(huán)境的安靜,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讀物的內(nèi)容,并且不易疲勞,易于持久。
2.靜思。靜讀是為了靜思。學生圍繞“作者到底能不能聽懂鳥語?”這一問題靜靜地默讀課文,品詞析句,尋找答案和依據(jù),時長約為八分鐘。在這八分鐘的時間里,每一個孩子都進行了自主的、個性化的閱讀。
3.靜聽。在交流時,一個學生發(fā)表觀點,陳述理由,其他學生都在靜靜地傾聽,與自己的閱讀體會進行對照,抓住關(guān)鍵,與發(fā)言學生對話。
二、“動”
1.動腦。上述片段中,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tài)。他們思考著:作者到底能不能聽懂鳥語?文中有哪些詞語說明了這一點?同學的觀點和我的有什么不同?誰的更有道理?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正主動與文本、作者、同學對話。
2.動手。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默讀思考中,每個學生隨時將重要詞語勾畫下來,并在一旁寫下點滴感悟。
3.動嘴。動嘴即發(fā)言。在交流過程中,老師只說了一句話用以引導學生請同觀點的同學幫自己補充,其余均為學生發(fā)言。你一言,我一語,思維碰撞出美麗的火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4.動情。關(guān)于“到底懂不懂鳥語”的爭論基本都還停留在內(nèi)容的層面,可是隨著討論的深入,有學生說:“我認為作者雖然不像公冶長那樣精通鳥語,但是他愛鳥,用心和鳥交流,所以能收獲這么多的快樂、道理。”她體會到了作者愛鳥的情感。
三、“靜”與“動”
1.“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相融
一個問題讓學動了起來,積極探尋答案,于是在靜讀、靜聽中動手寫,動腦想,在發(fā)言中展現(xiàn)靜思的成果?!办o”與“動”是不可單獨割裂開來的高度統(tǒng)一體。離開了“動”,學生思維停滯,課堂便死氣沉沉,毫無生氣;離開了“靜”,“動”立即變得空洞,虛有其表,毫無價值。
2.“靜”是“動”的準備,“動”是“靜”的發(fā)展,動靜相長
(1)“靜”是“動”的準備。靜可生慧。從文字中知道作者并沒有精通鳥語,又深入到與鳥的對話和猜想都出于愛鳥之情。這些感悟完全是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獲得的,沒有一絲老師的講解。欣喜的同時,究其原因,得益于之前那長達八分鐘的靜讀、靜思。靜靜地思考之后才能有話想說,有話可說,說得正確,說得深入。
(2)“動”是“靜”的發(fā)展。在動手寫,動嘴說之后,學生靜讀、靜思得來的感悟在逐步加深。因為“動”使得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因為思維的碰撞促使他們再讀、再想、再提升。教學片段中,生4初次默讀課文后,在書上做的批注僅限于作者不懂鳥語,對話和故事都是猜測編撰的。可是在聽到同學說作者懂鳥語時,她再次與作者、文本進行對話,感受到其中蘊含著的作者愛鳥之情。
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學生有時需要默默無聲地讀,專心致志地聽,仔仔細細地想,安安靜靜地寫,可謂靜得豐富;有時需要聲情并茂地讀,文思敏捷地說,你來我往地議,栩栩如生地寫,可謂動得精彩。在“動”與“靜”的和諧相生中,學生有了真正的收獲,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得到了保障。
參考文獻:
[1]崔巒.小學語文教學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何文勝.從能力訓練角度論中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M].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