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仕平
(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吉首 416000)
溪州土司三碑考辨
龍仕平
(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吉首 416000)
對溪州土司的社會歷史研究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但通過地下出土文獻來研究土司諸多真實歷史性問題并不多見。考辨溪州的《明溪新寨題名記》《彭翼南墓志銘》《彭泓海德政碑》三通土司碑刻,旨在真實地揭示溪州土司的歷史傳承、社會風貌,對今天制定民族政策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借鑒意義。
溪州土司;碑刻;民族政策;意義;考辨
老司城及其土司研究正風生水起,方興未艾,紙質資料,片言只語,搜索殆盡,而金石碑帖研究,也被廣輯窮搜。溪洲銅柱銘文,研究專著已有多本。另有土司三通碑,也非常重要。以時間順序,即宋代《明溪新寨題名記》、明代《彭翼南墓志銘》和清代《彭泓海德政碑》。摩挲三碑,研究拓本,很多史跡,難以磨滅。對此三碑做考證研究,有助于勾畫湘西土司歷史的輪廓,有助于了解湘西少數(shù)民族在中華民族文明史演進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此三通碑中,最早是《明溪新寨題名記》碑,乃宋仁宗嘉祐二年即公元 1057年制作,是一處摩崖石刻,刻于湖南省沅陵縣明溪口鄉(xiāng)酉水北岸的石壁上,由殿中丞雷簡夫擬稿,大理寺丞甄昪書寫。當初大約是本色碑,后來有人將其涂成紅色,顯眼好認,變成紅字碑。離地一丈,版面區(qū)域高三米許,寬度略窄,楷書,共409字。
《明溪新寨題名記》記載了溪州土司彭仕羲所轄土兵與辰州官軍作戰(zhàn)經(jīng)過,還記載了嘉祐二年雷簡夫奉命視察辰州、澧州以及鼎州情況,同時銘刻了隨行隨戰(zhàn)官員的名字。如果仔細閱讀,也可以借此了解宋朝初年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方略。
在國人心目中,有兩個朝代比較窩囊,一個是清朝,一個是宋朝。清朝遇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以來,受列強欺負,直到今天,還覺得沒有徹底清算,沒有解愁解恨。實際上,清朝乃中國歷史上與漢唐齊名的第三大盛世。在文化史上,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宋朝則受北方幾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威脅和欺凌,也屬國人心中不解氣的朝代。然而,近世學者研究,北方遼夏金元,何等強大,不重武力尚文治的兩宋,能夠巍然屹立三百年,實際上相當了不起。中國對世界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四大發(fā)明,有三種發(fā)明或產(chǎn)生或完善于這個時期,也是中國文化人讀書人最瀟灑最自由奔放的時期,所以陳寅恪認為中華文化登峰造極于兩宋時期。
宋代的民族政策有自己的特色。唐宋之間,有五代時期,歷史書以梁唐晉漢周為正統(tǒng),但實際上小國林立,走馬燈似地更替的五個政權,都沒有能力統(tǒng)一全國。一直到公元960年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情況才大為改觀。開初,情況相當嚴峻。宰相趙普建議:“太原當西北二邊,使一舉而下,則邊患我獨當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諸國。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1]205趙匡胤采納了建議,先滅掉南方諸國,再圖北漢。北漢終于在979年滅國。
但是,北方總體形勢始終很嚴峻,遼夏金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都非常強大。1004年宋遼澶淵之盟,其正面效果顯而易見。南方除了交趾交州,也無甚邊患。那么溪州地區(qū)作為西南地區(qū)門戶,是土家族先民聚居地,如何安撫和統(tǒng)治,是有別于前兩個地區(qū)的重要問題。據(jù)《宋史》記載:“初,北江蠻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又有龍賜、天賜、中順、保靖、感化、永順州六,懿、安、遠、新、洽、富、來、寧、南、順、高州十一,總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隸之,謂之誓下?!盵2]14177這是自五代 939年溪州之戰(zhàn)以來長期實行的基本政策,宋代依然采取這種辦法。實際上這是一種土官土治的世襲制。雖然二十州的州治和管轄范圍,至今還有爭議,如永順州和下溪州是否重疊?但總的說來,土官土治、長期世襲的辦法,卓有成效。
經(jīng)濟上,北宋采用不同于內(nèi)地的政策,不收賦稅,允許朝貢,以軍糧換鹽。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有的官員和商人,抓住這一命脈,官鹽不入峒,造成溪州地區(qū)蠻夷多次造反。宋真宗曾經(jīng)親自過問此事,以求圓滿解決。1002年,溪州各部會盟,“天子濟我以食鹽,我愿輸與兵食”。三楚糧足,與此有關[2]14174。溪州是西南地區(qū)門戶,北宋王朝非常關注和重視。溪州是茶葉的重要產(chǎn)地,史書有明確記載,至今古丈茶仍是名茶。朱砂產(chǎn)量也較大。更重要的是溪州的戰(zhàn)略地位。往南可下兩廣直奔交州,往西則連通巴蜀,經(jīng)略西南。西南物產(chǎn)經(jīng)溪州運往中原,精品進貢朝廷。
北宋王朝擔心地方割據(jù),既要表現(xiàn)朝廷皇恩浩蕩,寬宏大量,又要愚民弱民,使其無反叛之力。史書記載,溪州地方政府多次內(nèi)訌,都有朝廷插手干預之舉措在其中。大的內(nèi)訌有好幾次。如彭儒猛、彭仕漢父子之爭,彭仕羲、彭師寶父子之爭,彭氏土司與田氏家族之爭等。這里談談第二起父子之爭。據(jù)史書記載,彭仕羲將兒媳即彭師寶妻子占為己有,彭師寶大怒,于是到辰州告狀,說彭仕羲造反。辰州知府宋守信派兵鎮(zhèn)壓,雙方損失慘重。彭仕羲逃入深山,向朝廷奏明心跡,朝廷派遣雷簡夫視察詳情,并予以安撫。各自歸還俘虜,辰州知府歸還搬走的溪州銅柱。這件事反映在《明溪新寨題名記》上,但個中原委,記載簡略。后來彭仕羲被其子彭師彩所殺,師彩暴虐,被其兄師宴所殺。經(jīng)過一系列事件,溪州地方政府大為削弱。于是,朝廷加強了對明溪一帶的統(tǒng)治。
碑文內(nèi)容實際上講了三件事。一是宋仁宗至和二年即 1055年,駐守辰州(沅陵)的軍隊責備溪州蠻人怠慢傲慢,給下溪州放了一把火,并將銅柱往下游轉移,溪州土司彭仕羲帶領家族逃亡深山。二是溪州刺史幾個月后投降。三是歸還溪州一方的土地。雷簡夫寫下這篇題名記,已經(jīng)是次年三月的事了。后面一半的篇幅,刻寫參與其事的雙方人員名單。這個寫法和《復溪州銅柱記》是一樣的。這些人物,基本情況已不可考。
透過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中央王朝對邊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滲透和控制的加強,這固然有對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強制性和高壓態(tài)勢,使溪州蠻人覺得屈辱,但從大一統(tǒng)角度,從祖國疆域長治久安來講,又是正確的舉措。朝貢和賞賜,都比較合理,朝貢土特產(chǎn),表示對中央王朝的認同和尊重,而回贈也是相當豐厚的,使整個宋代,中央王朝和溪州地方政府沒有大的沖突大的戰(zhàn)爭,使土司制度完善化常態(tài)化,也是古代“以夷制夷”的成功嘗試。后來的實踐,也證明這是可行的。
《彭翼南墓志銘》現(xiàn)存放于湖南省永順縣老司城。碑高91.9厘米,寬69.4厘米,厚8厘米。碑的橫額,有“福蔭后裔,億萬斯年”八個大字,陰刻。碑蓋上的墓志銘全稱為《誥封昭毅將軍升授云南布政使北江彭公墓志銘》。墓碑建于隆慶二年,即公元1568年。碑文撰稿者是禮部尚書徐階。彭翼南是一位杰出的土司,也是歷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碑文記載了彭翼南帶領土司軍隊出兵沿海抗擊倭寇取得東南第一戰(zhàn)功的輝煌業(yè)績,記載了溪州土司與哲學家王陽明的關系,記載了明代湘西土司的基本情況。
彭翼南是土家族歷史上著名的土司,也是中華民族的杰出人物。撰寫碑文的大學士徐階,以陸王心學的價值觀和“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標準,為這樣一位英雄人物樹碑立傳。徐階是儒家的忠實信徒,既服膺程朱理學,也對陸王心學尊奉有加。他曾經(jīng)被貶為延平府推官。從政之暇,著書立說,并廣收門徒,講授心學。徐階對溪州彭氏土司的了解,最初得之于老師王陽明先生。他在《彭翼南墓志》中明確指出:“余初從陽明先生游,閑論天下世族貴盛而悠遠者,先生因及永順彭氏可以當之?!憋@然,王陽明對永順彭氏土司的歷史、德政、功勛非常了解。天下世族,漢族居多,陽明先生特別點出彭氏土司,顯示出哲學大師的慧眼識珠。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屢犯東南沿海。徐階是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他的家鄉(xiāng)也是倭寇屢犯之地?!懊柯勝\勢猖獗,為國家及為公憂懼?!盵3]所以力主剿滅。嘉靖三十三年和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54年、1556年,彭翼南兩次親率土兵,去江南打擊倭寇,取得“東南第一戰(zhàn)功”。
徐階對永順土司嘉靖年間抗倭戰(zhàn)役所取得的功績給予高度評價。他在墓志銘上寫道:“嘉靖乙卯丙辰,倭寇禍我東南極慘。侯以弱冠膺命,提兵兩平定之。吳越閩廣至今蒙其福。余益嘉彭氏之多賢嗣,我國家之有良翰也?!蹦怪俱懸詾榕硪砟现猿蔀槊褡逵⑿?,與其良好的家世和家教大有關系。
墓志銘言:“余初從陽明先生游,閑論天下世族貴盛而悠遠者,先生因及永順彭氏可以當之。余曰:‘何征?’先生曰:‘邇者兩役思田,宣慰世麒、明輔、宗舜三世咸征,及和門日侍講宅,吾見其敏而勤、富而義、貴而禮、嚴而和、入而孝、出而忠。夫學莫貴乎勤,利莫先乎義,接人莫急于禮,馭眾莫要于和,立身莫切于孝,報國莫大于忠。彭氏世有六德,惡得不貴盛而悠遠乎?’及余宦四方,總百揆,匡九有,凡天下世胄舉得調度而甄別之,其不肆則驕、不削則危者多矣。若彭氏父子祖孫相繼而賢,而貴盛,而悠遠,亦僅見者。然則先生昔者之言,不既征者!”這段話有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彭氏子孝孫賢,世代葆有勤、義、禮、和、孝、忠六德。這是王陽明先生根據(jù)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根據(jù)自己的哲學要義,總結歸納而成。二是徐階本人游宦四方,見多了豪門大族的盛衰,由衷感嘆,“亦僅見者”。六德之說,乃儒學之人生標準,求之溪州之窮鄉(xiāng)僻壤,竟然得見,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也。而徐階先生所謂“亦僅見者”,乃碩果僅存之意也。
墓志銘回顧彭氏家世之后,宣講彭翼南生平事跡。彭氏土司,來自于江西廬陵。關于這一點,歷來有爭議。彭氏作為湘西北土家族強宗大姓,顯然與彭氏土司在此統(tǒng)治八百余年大有關系,但其內(nèi)部,對于彭氏土司是土生土長的土家族原始成員,還是江西遷來的土家化了的漢族人士,也有不同的看法。不僅彭氏,其他很多土家大姓,也都有江西遷來之說。改土歸流,雍正帝詔令末代土司彭肇槐遷回江西原籍,加重了江西遷來說證據(jù)的分量。徐階也是采用江西遷來說。唐懿宗時期,有一個廬陵人叫彭輔,考上了進士。他的第三個兒子叫彭咸,擔任辰州刺史。當時,辰州一帶的土人都歸附他。于是,大家推舉他的一個兒子彭士然擔任溪州刺史。五代時期,彭士然與長沙的楚王馬希范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后來和解,樹立溪州銅柱,作為永不開戰(zhàn)睦鄰友好的憑證。后來父亡子繼,溪州土司彭氏住在老司城,叱咤風云八百年。傳到彭明輔,都已經(jīng)是明代中葉,明輔生宗舜,這彭宗舜就是彭翼南的父親。宗舜早死,彭翼南受彭明輔的影響更大一些。
溪州之戰(zhàn)影響極大,改變了湘西地區(qū)的政治格局。原來,溪州土司管轄著湘西北,還管理著今天懷化地區(qū)的許多地方,大致統(tǒng)治了有二十個州。這一戰(zhàn)之后,溪州土司所管轄的地盤,就剩下湘西北土家族地區(qū)。但是,溪州地區(qū)從此非常安定,不要交賦稅,客觀上以土地換來了和平,帶來了發(fā)展。實際上,宋元明幾個朝代的更替,所謂改朝換代,都沒有改變溪州地區(qū)對中央王朝的隸屬朝貢關系,而且一旦中央王朝有事,征召土司軍隊,都是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能勝的。正是這樣的歷史積淀,產(chǎn)生了彭翼南這樣的英雄人物。
墓志銘介紹了彭翼南的生平。小時候的彭翼南就是一個好學上進的人,他把祖父彭明輔當做自己的榜樣。后來他繼承父親的溪州刺史職位,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改善民生,深受土民愛戴。但彭翼南最重要的貢獻是抗倭斗爭所取得的功勛。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彭翼南統(tǒng)兵3 000人,其祖父統(tǒng)兵2 000人,保靖土司即彭翼南岳父彭藎臣統(tǒng)兵8 000人,彭藎臣的兒子彭守忠統(tǒng)兵3 000人,會師于松江。倭寇敗走嘉興北面的王江涇。永保土兵在彭翼南統(tǒng)一指揮下,聯(lián)合廣西狼兵,大敗倭寇,斬首1 900余級,大滅倭寇囂張氣焰,朝野震動,龍顏大悅,稱許為“東南第一戰(zhàn)功”。次年八月,衣錦還鄉(xiāng)的彭翼南,再次主動請纓,由總督胡宗憲統(tǒng)一指揮,永保土兵與容美土兵會師,包圍徐海老巢沈家莊,苦戰(zhàn)23天,全殲倭寇,汪直投降,徐海自殺,東南倭亂,基本平定。朝廷論功行賞,封彭翼南昭毅將軍,授三品銜。后來,彭翼南擔任永順宣慰使13年,恪盡職守,得到皇帝親自頒布的嘉獎令5次,其他獎勵更是達到30余次。他的一生做了大量好事,具備六德,封妻蔭子,光宗耀祖。但是,這樣一個人,卻沒有高壽,積勞成疾,一病不起,年僅33歲。
彭翼南的母親是保靖彭氏土司的女兒。他娶的第一個妻子,又是保靖土司彭藎臣的女兒,無生養(yǎng)。第二個妻子是酉陽冉氏土司的女兒,生長子彭永年,后來繼承父職。第三個妻子是桑植土司向氏的女兒,無出。第四個妻子是江口官舍向志顯的女兒,生次子長年。三子延年,四子大年,五子豋年,都是姨太太所生。幾個女兒,都是冉氏所生。子女眾多,但由于彭翼南死得早,當時都還沒有長大成人。
墓志銘最后的“銘”,就是一首詩歌形式的贊詞。銘曰:“辰之初,維公咸。肇于溪,乃士然。至天寶,四十傳。歸皇明,克旬宣。邇圣化,育群賢。嗟北江,文武全。論勛業(yè),擬凌煙。裕厥后,光乎前。豐于德,嗇其年。嗇其年,亦胡愆。爾所生,存無忝。歿不愧,彼墓田。”這段贊詞,講了彭士然占據(jù)和統(tǒng)治溪州以來,一代代彭氏土司的作為,尤其是贊美了彭翼南的德才與功勛,并對其英年早逝表示哀惋。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溪州銅柱上的銘文,講的彭士愁,就是這個墓志銘里講的彭士然。我認為,彭士然才是正確的名字,誰會給孩子取名字時候,用到“愁”字?嘆愁嗟老,用于名字,那一定是成年文人取做別號的伎倆或雅致。莫愁,是存在的,但“士愁”二字有什么意味呢?所以,彭士然才是正確的名字。
第三通碑乃清代《彭泓海德政碑》。碑銘題目全稱是《欽命世鎮(zhèn)湖廣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爺?shù)抡?,因為寫的就是一代土司彭泓海的生平事跡,所以將其簡稱為《彭泓海德政碑》。此碑現(xiàn)立于老司城彭氏祠堂。碑高2.73米,寬1.2米,蓮花座高0.4米,寬1.2米。碑額篆書“甘棠遺愛”四個大字,對聯(lián)寫的是:“萬片石銘恩德厚,千秋水頌山河新。”此碑立于康熙五十二年,即公元1713年,剛好是彭泓海退休后的第二年。
功德碑的撰寫者是己卯科舉天門人朱鴻飛。這篇文章的妙處在于,不是作者在行文中直接贊美老土司的功德,而是借當?shù)匕傩盏目诒伤麄兂雒尜澝?,效果非同一般。文章開篇說:“常聞恩可結民心,不能使民心之不忘;功可顯當時,不能使后世之取法。茍能如是矣,而得之于人者,尤難得之于天,此數(shù)者,求之往古亦不多遇,況以論于斯世乎?”這就定下基調,為后面歌頌老土司德政打下基礎。接著寫老土司退休的第二年,“余過靈溪,是有所轄五十八旗、三百八十洞之軍民,扶老攜幼,蟻家司城,向余告曰:我永建自東漢……”,講了千多年來,歷代溪州土司忠于朝廷,靖邊安民,百姓安居樂業(yè)。彭鴻海老土司又和其他土司有所不同,天性仁厚,去猛存寬,崇儉易奢,修文偃武。于是,“生息庶富,甲于諸司。四十年間,徒見祥鳳化日,皆其賜也”。于是當?shù)剀娒裾埱笾禅欙w立傳,以便百姓樹碑。行文至此,再次側面對比描寫,說自己游歷訪問過多家土司,子難孝,孫不賢,皆不能和彭老土司一家相提并論。榜樣的力量無窮,不能因為自己不善于做文章而讓偉大的老土司隱沒于當今和后世。
德政碑背面是建碑之時各官頭目姓名、官階和所在村鎮(zhèn),有百余人之多?,F(xiàn)在考證這些人士村落集鎮(zhèn),已經(jīng)是一大難點。民族學博士瞿州蓮、瞿宏州姐弟有考證,有成功之處,也有不少疑問待考[4]284。德政碑內(nèi)容表明,長時間困擾土家學學者的關于旗、洞這兩種行政機構的問題,比較清楚了。至少,永順土司管轄58旗、380洞,是確鑿無疑的歷史事實。永順土司58旗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明代彭世麒的《永順宣慰司志·旗甲》中,以一首七律的字數(shù)加上“請謀”二字,作為旗名。后來清代李瑾《永順縣志》作為改土歸流后第一部縣志,更是對此有細致解說:永順各鄉(xiāng),在土司時為五十八旗。曰:辰利東西南北雄,將能精銳愛先鋒。左韜德茂親勛策,右略靈通鎮(zhèn)精忠。武敵雨星飛義馬,標沖水戰(zhàn)涌祥龍。英長虎豹嘉威捷,福慶凱旋智勝功。以七字為一句,每一字為一旗,共56字,為56旗,后添上“請謀”二字,共為58旗。
(一)土司三通碑體現(xiàn)了不同時期中央政府對邊遠少數(shù)民族的管理智慧
溪州和中央王朝一直保持比較正常甚至友好的關系。雖然有過溪州之戰(zhàn)這樣的大規(guī)模沖突,但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楚國并非是中央王朝,奉為正統(tǒng)的是北方的后晉。在宋元明清大一統(tǒng)的朝代,溪州地方政權一直沒有與中央王朝產(chǎn)生過什么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沖突,對比湘西苗民大起義,可以清楚看到兩者的不同。我以為,彭氏土司家族來自江西,原來本是漢人,一方面給當?shù)貛肀容^先進的漢文化,直到現(xiàn)在湘西自治州北幾縣永順保靖龍山土家族聚居區(qū)的漢化程度、基礎教育發(fā)展水平都高于南邊幾個縣份。這在古代,對于中央王朝的認可度認同感也相對較強。彭氏土司也似乎只是想偏安一隅,從來沒有想問鼎中原,做自不量力的大規(guī)模的軍事政治反叛。另一方面,彭氏土司也非常聰明,在打敗原來的真正土著領袖吳著沖(音譯名,又翻譯為禾撮沖,狩獵之王的意思)之后,注意安撫本地原住民,并在一定程度上蠻夷化也就是土家化,讓原住民產(chǎn)生較強的認可度和認同感。土司世系中,有的名字加了沖或者寵字,實際寵或者沖,就是王或者首領的意思,如彭福石寵。彭氏土司與當?shù)赝撩駧缀醭伤榻蝗诘臓顟B(tài),廣大土民尊稱彭氏土司為土司王,可見一斑。
“以夷制夷”,古來有之。在這里,中央王朝視彭氏土司為夷,多采用安撫的辦法,對土司來說,當?shù)赝撩褚彩且模膊捎冒矒岬霓k法。彭氏土司就成了土民與中央王朝之間有力的有效的橋梁??v觀土司歷史,彭氏土司對中央王朝,一是不定期進貢,二是國家有難或地方不安寧,土著部隊可以被國家征用。根據(jù)史料來看,土司進貢主要是木材和藥材。彭翼南曾經(jīng)幾次向中央王朝進貢楠木。那時,交通極為不便,從湘西往北京運送單位體積巨大的木材,相當困難,所花費的人力物力非同一般,但這能夠顯示土司對中央王朝的忠誠和歸附的決心。正因為如此,中央王朝的回贈或者說賞賜,也非常豐厚,有時“無慮數(shù)倍”[5]104,遠遠大于朝貢品的數(shù)量和價值。這種賞賜與進貢關系,充分發(fā)揮了其應有的作用,密切了中央王朝和土司政權之間的聯(lián)系,也有利于邊遠地區(qū)的社會安定和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有利于打破原始封閉的社會狀態(tài),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潮流。
(二)土司三通碑顯示了邊遠少數(shù)民族特別是其上層統(tǒng)治者對于中央政府的基本態(tài)度
土司制度在溪州的確立和完善,是在北宋時期。此前的五代時期,溪州彭氏和長沙馬楚氏經(jīng)過著名的溪州之戰(zhàn),溪州土司退出南江即沅水地區(qū),保住了北江即酉水地區(qū),立溪州銅柱為界,互不侵犯,長期和平。表面看起來溪州彭氏管轄地域大大縮水,實際上溪州彭氏實現(xiàn)了對湘西北更為有效的統(tǒng)治。這一仗使得溪州彭氏土司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實力和地位,從此奠定了這個蠻夷政權對中央王朝的基本認同關系。同時,溪州彭氏土司借此擴充實力,保住了自己在土民核心區(qū)域“都誓主”的地位,千余年里成為湘西北最大的土司。正如《宋史》所說:“北江蠻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2]14-177宋王朝也曾希望削弱溪州土司實力,與土司方有過兩次軍事沖突,一次是天禧二年(1018),一次是至和二年(1055)。前一次是因為溪州銅柱被辰州當局移動,引起溪州土司不滿,于是騷擾辰州地區(qū),宋王朝派兵進剿,宋真宗親自下令捕殺土司彭儒猛,后來溪州方戰(zhàn)敗,辰州通判劉中象與彭儒猛在明灘歃血為盟,重演五代故事。第二次沖突起因是溪州內(nèi)亂,土司彭仕羲和兒子彭師寶發(fā)生矛盾,宋王朝派兵進剿并試圖一舉安定溪州,戰(zhàn)后,殿中丞雷簡夫與彭仕羲在明溪歃血言和。這個情況,《明溪新寨題名記》有詳細記載。
鑒于溪州彭氏土司的實力不可小覷,而山高水險的地理條件也使土司居于有利地位,于是北宋王朝在北江進一步完善了土司制度,并采取“樹其酋長,使自鎮(zhèn)撫”的羈縻政策,以夷制夷,分而治之。將溪州分為20州,不同的家族管理不同的州,這樣削弱了溪州彭氏土司的力量,不至于像唐朝時南詔那樣尾大不掉。
那么,土司政權對此是怎樣的態(tài)度呢?溪州彭氏土司完全配合了中央王朝的做法。原因是,一方面,中央王朝確實難以像對南江地區(qū)那樣采用流官制度,但另一方面,溪州也沒有實力真正對抗中央王朝。至于分成20個小州,由于互相通婚,這些小州酋長,不過是彭氏親戚而已。這也就是彭氏土司表面被削弱,實際上千年湘西北之王,萬馬歸朝,百鳥朝鳳,到明朝時發(fā)展到高峰,以至于一代心學大師王陽明發(fā)自肺腑的贊嘆。
明代溪州彭氏土司與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交往,是土司史和哲學史上的一段佳話,研究者甚少,殊為可惜。王陽明不以蠻夷看待彭氏土司,而是以儒家六德稱贊不已,可謂獨具慧眼?!杜硪砟夏怪俱憽穼ε硎贤了镜母叨仍u價,雖然是徐階撰寫,實際乃是老師王陽明的激賞?!跋壬唬哼冋邇梢鬯继?,宣慰世麒、明輔、宗舜三世咸征,及和門日侍講宅。”兩役思田,指的是嘉靖五年、六年,永順彭氏土司宣慰世麒、明輔、宗舜三代人,兩次率領土兵,跟隨王陽明,鎮(zhèn)壓廣西思恩、田州的叛亂;日侍講宅,則指的是戰(zhàn)爭之間歇,稍有余閑時間,就去聽王陽明心學講座??梢哉f,這三代土司也是王陽明的及門弟子。心學傳于湘西,苗區(qū)是吳鶴,土家地區(qū)就是宣慰世麒、明輔、宗舜三代土司。也可以說,溪州彭氏土司對中央王朝的認同和忠誠,對湘西北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貢獻,對抗御外敵清除內(nèi)亂維護國家安全的功勛,與接受王陽明心學為代表的先進文化有很大的關系?!拔嵋娖涿舳?、富而義、貴而禮、嚴而和、入而孝、出而忠。夫學莫貴乎勤,利莫先乎義,接人莫急于禮,馭眾莫要于和,立身莫切于孝,報國莫大于忠。彭氏世有六德,惡得不貴盛而悠遠乎?”彭翼南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土司三通碑展現(xiàn)了溪州土家族不同時期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狀況
從溪州土司三通碑來看,彭氏土司從來就不是封閉而昏亂的土王朝,而是具有國家意識、開放氣度、文化品格的民族地方政權。一是通過朝貢,加強與中央王朝的聯(lián)系,充分顯示自身作為地方政權的身份和地位?!稓v代稽勛錄》和《明史》,都有關于永順土司采伐大木進貢朝廷的記錄,特別是彭翼南土司。嘉靖三十六年(1557)七月,朝廷修建宮殿,彭翼南率眾進山,采伐2 700根大木送往北京。此后又多次進貢大木。這種行為,使得龍顏大悅,朝廷不斷給予加官進爵,賞金格外豐厚,密切了中央王朝和地方政權的關系。二是通過與周邊土司的聯(lián)姻,密切關系,使得湘西北地區(qū)成為少數(shù)民族團結合作發(fā)展進步的重要地區(qū),成為中央王朝聯(lián)系西南邊疆的橋梁。彭翼南本人就是通過與保靖土司、酉陽土司、桑植土司的聯(lián)姻,發(fā)展了睦鄰友好的地方關系。三是加強軍事力量,入則為民,出則為兵,在保家衛(wèi)國的關鍵時刻,能夠響應號召,積極投入戰(zhàn)斗,戰(zhàn)之能勝。土家族抗倭的光輝歷史,永遠載入華夏史冊。彭翼南的業(yè)績,前面已經(jīng)論及,此不贅述。實際上,此番作為,對后來的湘軍崛起,都有很大的影響??谷諔?zhàn)爭時的嘉善戰(zhàn)役,就是湘西人為拯救民族危亡立下的又一次偉大功勛?!捌铺斔莓斈辏愫|南傳偉績;鼙鼓思壯士,大鄉(xiāng)西北有高樓”,抗戰(zhàn)時永順詩人彭施滌的對聯(lián),正是絕好的寫照。四是接受儒學教育,在土民中推廣禮樂教化。接受王陽明心學就是其中的佳話,并開辦學校予以傳播。溪州地區(qū)千年以來,以文明開放的氣度,大力推行文化教育,文風鼎盛,從今天永順地方基礎教育的發(fā)達看得出來。追根溯源,可以從《彭翼南墓志銘》《彭泓海德政碑》知其端倪。
(四)土司三通碑對于今天制定民族政策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借鑒意義
粗略研究《明溪新寨題名記》《彭翼南墓志銘》《彭泓海德政碑》三通碑,收獲良多。溪州地區(qū)有關碑銘甚多,研究者也有不少,之所以選取這三通碑,只不過作為溪州土司相關碑銘研究的導入而已。此前還有一碑,《溪州銅柱銘文》就是極為重要的文獻,多文已論及。摩挲碑銘,撫今思昔,有感于先民先賢的偉大,更加熱愛今天各民族團結進步和諧幸福的嶄新局面。那么,這些文獻對今天制定民族政策有何現(xiàn)實意義和借鑒意義?一是進一步加強中央和地方的緊密聯(lián)系。從幾件碑銘可以看出,歷代王朝對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對于邊疆地區(qū),始終保持高度關注,這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所必須有的態(tài)度。二是繼續(xù)搞好民族關系。其中既有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關系,也有少數(shù)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關系。湘西三大主體民族,漢族、土家族、苗族,和諧相處,共同進步,一起奔小康,呈現(xiàn)出歷史上最好的局面,研究歷史就是為了展望和開拓未來。三是大力宣傳和弘揚民族文化。隨著老司城申遺成功,大量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得到保護,隨著民族地區(qū)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湘西地區(qū)民族新文化也將建設起來。
[1]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 脫脫.宋史·蠻夷一·西南溪洞諸蠻(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 徐階.四庫全書·集部·世經(jīng)堂集:80冊[M].山東:齊魯書社,1997.
[4] 瞿州蓮,瞿宏州.金石銘文中的歷史記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5] 徐松.宋會要輯稿·蠻夷五[M].北京:中華書局,1957.
(責任編輯:鄭宗榮)
Studies on Three Inscriptions of Xizhou Chieftains
LONG Ship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study on Xizhou Chieftain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field, but there are rarely articles that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real historical problems of chieftains through the unearthed documents. In this paper, three inscriptions of Xizhou chieftains, Records of Mingxi New Village, Peng Yinan’s Epitaph,Monument of Peng Honghai’s Bevenolent Rule, are selected to do textual research in order to expose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social customs, and provide practical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a new national policy today.
Xizhou chieftains; inscription; national policy; significance; textual research
K877.42
A
1009-8135(2017)04-0103-07
2017-04-01
龍仕平(1968—),男,湖南鳳凰人,吉首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出土文字、文獻。
湖南省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湘鄂西土司碑刻研究——以湖南永順老司城為中心”(2014YBA31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