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語》中的“學”與“好學”

      2017-03-30 17:37陳晨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好學論語君子

      陳晨

      摘 要:“學”與“好學”是《論語》中的重要內容??鬃右簧⒅緸閷W,并教育和培養(yǎng)弟子“好學”。“學”首先在于引導初學者確立長久的志向,它也是作為儒家學者必須終身踐行的工夫。而“好學”所指向的善與道,則是學者判斷自身行為的合理性與正當性的標準。在孔子施教過程中,著重引導弟子們找到適合自身的為學方法,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的習慣??鬃娱_創(chuàng)了以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管理者為目標的君子之教,而孔子“好學”的理念能最終助人成德。這一目標的達成,是通過《論語》中孔子與弟子之間豐富的學思互動來呈現的。“學”與“好學”是理解《論語》和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關鍵。

      關鍵詞:學;好學;道;君子

      中圖分類號:G40-09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7)01-0077-05

      “學”是《論語》中的重要內容,它涵蓋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為政思想乃至成德思想的許多方面。“好學”作為“學”之具有典范意義的提法,它與孔子的人生理想與境界追求關聯(lián)密切,更是孔子教育和引導弟子的基本方法?!墩撜Z》中約有十分之一的篇幅,直接或間接地用于討論“學”與“好學”。從《禮記》之《學記》《大學》等后世儒學經典來看,《論語》中關于“學”與“好學”的諸多話語,具有深遠的影響。近來學術界關于這一論題具代表性研究的成果,如李惠文的《孔子眼中的“好學”——從一個系統(tǒng)性角度的考察》,系統(tǒng)地分析了《論語》中的學習境界和典范人物,界定了“好學”的涵義 [1 ];陳高華的《學而為人——〈論語·學而〉的教育意蘊》,由反思現代教育理念因偏向“成才”的一維而忽略了古典教育“成人”的理念出發(fā),借助《論語》中“學”的思想資源,重拾“學而為人”的意義 [2 ];劉艷俠的《“學”的內求與外發(fā)——從〈論語〉首章看儒家教育要義》,以孔子為原型,闡釋了“學”作為《論語》基礎的內涵,有助于將教育復歸到“成人”的目的上 [3 ]。這些研究分別注意到了“學”或“好學”在孔子成人之教中的意義。

      本文將“學”與“好學”直接關聯(lián)起來進行考察:“學”與“好學”在內涵上有重疊之處,“好學”可以理解為“學”之態(tài)度,“學”之方法,“學”之典范境界?!墩撜Z》中的“學”與“好學”不妨合而觀之,以便歸納其整體目標、行為方式和實踐意義。

      一、為學須先立志

      《論語》開篇第一句話就談到“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毛奇齡《四書改錯》:“學有虛字,有實字。如學《禮》、學《詩》、學射、御,此虛字也。若志于學、可與共學、念終始于學,則實字矣。此開卷一學字,自實有所指而言……學者,道術之總名?!?[4 ]我們要討論的“學”,正是指實有意義的、名詞性的“學”。

      孔子曾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薄墩撜Z集注》說:“古者十五而入于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也?!?[4 ]此處之“學”,因為有立志作為基礎,所以帶有自覺性,并含有長遠的理想意味?!靶闹蹦巳诵牡南蛲团d趣喜好的直接反應,那么“志于學”可以理解為兩個層面:其一,“志于學”也就是“志于道”;其二,它是“好學”的開端。

      首先,在《論語》中有“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話語?!斗瓷礓洝防镎f:“志道則為道德之士,志藝則為技藝之人,故志不可不慎也,是以學莫先于辨志?!?[4 ]孔子之所以自述其學思歷程以“志于學”,正是因為為學必須先樹立堅定而正當的志向,否則不會有長久的動力。學者一旦立志向道,他的心理愿望和言行舉止都會追求合理性,從而在日用倫常中謹慎不懈怠,那么為學一日,便有一日的所得。這種功夫需要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是勉強為之,慢慢地就習與性成、順其自然了??鬃赢敃r的這一段話語,也是他對為學次第的認識。志道、據德、依仁、游藝雖然有先后之分,卻無輕重之別。

      其次,“志于學”同時也是進入“好學”之境的開端。所謂“好學”,即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并且在“學”的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和成就感?!秾W而》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睂W者因為立志向道,所以對飽足的飲食、舒適的居所無暇顧及。敏疾地做事,謹慎地說話,又能常常向有道之人來辨正自己的是非,這樣可算是好學了。“就有道而正焉”類似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黃氏《后案》:“儒者讀書稽古,閱歷時事,見圣賢之德業(yè)而思副其愿,見小人之行事而返己求過皆是也?!?[4 ]在學習過程中,應時時不忘反求諸己,古今學者都以此為標準要求自己,這便是學者自主性和自覺性的體現。

      除此之外,“好學”之人能夠從學習的過程中收獲快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里的“樂學”其實仍是包含于“好學”之中的一層意思,但是又專指能夠“好學”又以之為樂的人?!昂脤W”者比“知學”者立志篤定,“樂學”者比“好學”者體會深刻?!昂谩比绻A粼谙埠玫膶用?,仍有可能發(fā)生變化?!皹穼W”者因為在學習中有所得、有所樂,故而能夠長期堅持?!墩撜Z集注》張敬夫曰:“知而不能好,則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能及于樂,則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學者所以自強而不息者與?” [4 ]真正的“好學”是能夠從學習中獲得歡樂的,這也是學者能夠堅持不懈的動力之源。

      同時,“好學”向道,作為學者心理的期望,行動的指南,其所指向的實質是善?!妒龆菲涊d如下:

      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p>

      這兩條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學”,然其內容正是談論為學之道。前一條,三人同行,本沒有賢德與平庸之分,但學者能自覺地依據所見所聞的具體事情,有選擇地學習其中的善者善行,針對丑行惡行改正自己的不足。如此,學者的身心會不斷地向善的方向發(fā)展。后一條,講的是作為學者,不能自己不懂卻憑空造作,這不但不是好學、善學的表現,反而是一種毛病。若能擴充所聞,擇取善者,增廣見識,牢記于心,則雖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也是僅次于圣人的“學而知之”的“好學”之人了??鬃幼哉J為:“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ā妒龆罚?

      正是因為學者通過不斷地學習、下工夫,提升了自身行為處事的正當性和合理性,“好學”的追求才可能最終接近“道”,弘揚“道”,這也契合學者立志于學的初衷。《泰伯》篇,子曰:“篤信好學,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薄度航浧阶h》:“‘善道與‘好學對文,善亦好也?!薄墩撜Z集注》:“篤,厚而力也。不篤信則不能好學,然篤信而不好學,則所信或非其正。不死守則不能以善其道,然死守而不足以善其道,則亦徒死而已。蓋守死者,篤信之效;善道者,好學之功?!?[4 ]此章所論是關于學者做人立身的法則。既已立志于學,就應當把為善、向善、守善看得和生命同等的重要,因為此善之堅守,成為了生命最根本的意義和價值所在?!笆厣啤迸c“好學”都不易做到,這是對學者成為君子的要求。同樣,不能把自己寶貴的生命攪和到混亂的局勢之中,使自己置身險境。在亂世,應當為道惜身,不在禍亂發(fā)生的國家居住,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可以隱居;在治世,應當出來工作。政治清明而自己貧賤,或相反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貴,這都是為學者所不齒的事情。

      二、為學之方

      孔子作為一個學者,一位老師,他自身對“學”有充分的理解和體會。例如: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wèi)靈公》)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wèi)靈公》)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wèi)靈公》)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

      前兩條,是從孔子本身的為學旨趣來看,他十分講究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四書存疑》曰:“徒思而不學,則此理出于想象臆度而無真實之見,而旋得旋失,不思危殆之患,故無益。學則講習討論,體驗躬行,有真見,無遺忘,德之稱也有自矣,故曰不如學也?!?[4 ]學習真知,學習實踐,是學習的好處和優(yōu)長,這不是憑空獨想能夠達到的。僅僅“以思”并不是真正的“好學”,也不能使人進步。勤思和力學相結合才是好的學習方法。孔子之“學”并不僅限于此?!岸鄬W而識之”,尚不足以學圣人,必須將為學的原則貫徹于行事之中,即“以一善之理貫穿萬事,而萬事自然可識” [4 ]。曾子將孔子的“一貫之道”解釋為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即自覺地成就自己的人格并幫助別人成就他們的人格的善行。一切的學習和行動,需以這一原則來貫徹。

      后兩條,對學習的好處和目標也有所說明??鬃铀珜У摹皩W”,是教導和培養(yǎng)社會管理者所需要具備的素質,也就是“君子之學”。顯然,并不是任何一種學習都以成為君子為目標。學者學習成為君子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鬃咏洺C枥L君子的做法和意義,就是引導和幫助弟子學習有方,以成為合格的社會管理者?!熬又\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以學做君子為目標的人,在學習的時候不能總想著學習是為了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而應當以致道向善為目標來努力,這個努力的過程中,也就是“祿在其中”的過程。如果學者本末倒置,把謀食求祿作為目標,不但不一定能獲得物質利益,更沒有成為真正君子的任何可能性了??鬃拥倪@段話,對學者既是鼓勵也是警策。

      孔子在教育弟子的過程中,提出了對“學”與“好學”的更多具體說法,對弟子學習的內容和順序,給予了細致的說明。《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前面四件事,對弟子來說,是當為之先務?!度这n》:“此章教人為學,以躬行為本,躬行以孝弟為先。文則行有余力而后學之,所謂文者,又禮樂射御書數之謂,非言語文字之末。” [4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提倡為己之學、篤行之學,不能因思慕“造化性命之高遠,反忘孝弟謹信之切近”。對學者來說,二者原本并不相違背,只是必須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來學習。

      《論語》中一個更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是陳亢與伯魚的對話: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p>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季氏》)

      關于“學”,此一篇正是“問一得三”??鬃咏逃约旱暮⒆?,并不偏私,伯魚所聞,與其他弟子并無所異。王通《中說》引姚義曰:“夫教之以《詩》,則出辭氣斯遠暴慢矣。約之以禮,則動容貌斯立威嚴矣?!痹娕c禮是孔子教育弟子的基礎性內容??鬃訛楹我栽姾投Y為基礎?姚義門人也提出了類似問題:“又門人問于姚義曰:‘孔庭之法,曰詩曰禮,不及四經,何也?姚義曰:‘嘗聞諸夫子矣?!洞呵铩窋辔铮ㄖ径蠹耙??!稑贰芬院偷拢氯蠹耙??!兑住芬愿F理,知命而后及也。四者非具體不能及,故圣人后之?!?[4 ]在《詩》《禮》之外的四經,對學者的智識、閱歷、判斷力等,都有較高較成熟的要求,并非是初學的弟子所能把握的。陳亢與伯魚的問答,展現了君子嚴格的家風和“有教無類”的胸懷。

      其實在孔子的眼中只有兩個人可以稱得上真正的“好學”。一個是顏回,另一個是孔子自己。試舉《論語》中顏回好學的幾段: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二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保ā队阂病罚?/p>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保ā断冗M》)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女弗如也?!保ā豆遍L》)

      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之一,而孔子所欣賞的,正是顏回的“好學”?!墩撜Z集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過于前者不復于后。顏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可謂真好學矣。短命者,顏子三十二歲而卒業(yè)。既云今也則亡,又言未聞好學者,蓋深惜之,又以見真好學者之難得也?!?[4 ]正如前文所述,“好學”是學習成為君子,要求學者不僅要有堅定的志向、致道的信念,還要能以學為樂,最重要的是守善不移。如此一來,“好學”不僅對人的志趣與品格有要求,一個人自身的天資和努力同樣不可或缺。子貢與孔子稱贊顏回“聞一以知十”,且不論三者之智究竟孰為高下,不可忽視的是,為學需要舉一反三,君子之道需要穎悟過人者才能承受。

      三、君子之教

      孔子對“學”與“好學”如此重視,不僅出于對個人修養(yǎng)、人生境界追求的考慮,更為要緊的是,只有鼓勵弟子和后人用心為學,用正確的方法為學,儒家的治道理想、君子作為社會優(yōu)秀管理者的理念才有可能實現。為“學”者和“好學”者的存在,是社會建構和社會管理的必要條件。

      首先,“好學”可以防止“六弊”: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弊矣乎?”對曰:“未也。”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保ā蛾栘洝罚?/p>

      “六言”是針對下文的“仁、智、信、直、勇、剛”而論。《論語集注》:“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學以明其理,則各有所蔽。愚若可陷可罔之類。” [4 ]“六言”雖然都是美好的德行,但如果人不好學,各種弊病就會從原本美好的事物中衍生出來,使好處反而變成不好。因為不學之人,不能依據道的法則來認識各種事物的根源,往往眼界狹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最終有陷于愚昧的弊端。江熙云:“自非圣人,必有所偏,偏才雖美,必有所蔽。學者假教以節(jié)其性,觀教知變,則見所過也。” [4 ]學者經過“學”乃至“好學”的努力,一方面可以從老師和周圍的人身上汲取經驗,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反觀自身,改正錯誤,逐漸把握各種美德,從中獲益。

      “六言六弊”固然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但“好學”的功用,顯然不僅限于克服“六弊”。一個人能否自覺地學習,決定了他人生所可能達到的層次。一個不能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的人,其實也就是放棄了成就自己人生的可能,不再努力,自甘墮落。相反,一個人學習的自覺意識越強,越能發(fā)揮和挖掘自己的能量來輔助人生,甚至輔助別人的人生。正所謂:“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之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

      其次,《論語》中除了記載孔子有關為學與君子之教的說法,還集中地記載了子夏關于二者關系的討論: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保ā秾W而》)

      有人質疑子夏此章語氣輕重太過,其弊將至于廢學。然而孔門論學,本以成德為重,后人分德行與學問而二之,實則沒有把握此章的含義 [5 ]。賢人以其好善之心易其好色之心,這是用誠心克服自己的欲望,是真正向善的方向做出努力。此章的重心在發(fā)明人倫之理。如果能做到以上四者,則人性歸于淳厚,為學的最終目標也就不外于此了。故此章看似沒有強調學習,實際上仍是要求學者務本。務本之學,并沒有割裂德行和學問。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保ā蹲訌垺罚?/p>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蹲訌垺罚?/p>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子張》)

      以上三章,子夏都一方面繼承孔子的博文之教,一方面強調孔子的約禮之教。正如錢穆所言:“博學必繼之以篤志,乃可以適道與立。” [5 ]學者為學之目的,乃在于致力于君子之道。學者終日用心于學,正如百工居住在肆中以完成器物?!端臅柫x》說得好:“學者奢言道而無體道之功,而其求至于道之心亦未篤也。夫學何為也?非侈誦習之博也,非摹仿古人之跡以自表異為君子也,以人各有其當行之道,不至焉,必求致也,而非學無以盡道之用而通其變化,抑非學無以定己之志而靜其神明,則其于學也,日有作,月有省,瞬有養(yǎng),息有存,以遇古人于心,而復吾性之知能也。必無不盡也,而后可以集于吾心,而行焉皆得也。不然,慕道而無致道之功,何足以為君子乎?” [4 ]

      “學”之所以不容易把握和堅持,是因為學者很容易因為自己的志向不堅定或認識的局限而偏離了正確的努力方向?!皩W”既不是為了盲目追求誦習廣博,也不是東施效顰模仿古人的行徑以便標榜自己為君子。學者當明了,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堅守的道,只要還沒有達到目標,就不能放棄努力。唯有通過“學”,才能領會道的千變萬化;也唯有通過“學”才能篤信己志,使心神寧靜?!皩W”是一個時時刻刻不間斷的流行過程,需要耗費長期的工夫。如果沒有做過這樣的工作,那么人不可能成為君子。

      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子張》)

      《子張》篇記載諸弟子之言語,獨以子夏為多,大致與子夏晚年教育之盛有關。關于“學”與“仕”的關系,無疑是作為社會管理者的君子必須考慮的問題?!皩W”者與“仕”者需在將自己的工作完成之外,仍有余力的情況下,方能有所增益。這是一種十分現實的考慮。仕者相比他沒有做官之時,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所以不能不進一步地學習;學者在沒有出仕為官之前,心思不雜,一有過失,可以及時發(fā)覺。一旦出仕,事物繁多,在遠離學習情境的情況下,難免逐漸喪失平生所學。只有不間斷學習的工夫,盡量更新耳目,開闊心思,取長補短,才能超越醉心于富貴的俗吏,以君子之德做好管理之事。

      四、孔子“好學”的啟示

      《論語》中以孔子為模范所描繪的“好學”境界,深刻影響了后世學者。孔子為學的高明之處,首先就在于他“好學”的自覺和“樂學”的自信。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保ā豆遍L》)

      這是夫子自述其勤學。十室之邑,雖然小,但必有忠信如孔子之人,但忠信之人很少有學習的自覺,更說不上好學了。為什么孔子要強調這一點,他并不是為了標榜自己,只是以忠信為參照,鼓勵旁人都為學、好學。其次,為學不一定要跟隨固定的老師,依循固定的指導??鬃訛閷W的做法,其實不是不能效法的:

      衛(wèi)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嘗師之有?”(《子張》)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他以文武之道為學習的對象,也就是孔子平時所講的禮樂文章。而文武之道早已在漫長的歷史中與周人的文化意識相通,與今人的文化記憶相連。賢者能夠從大的綱領上認識它,不賢者也從平常的見聞中,對它的小節(jié)目有所了解??鬃痈鶕奈渲赖摹拔磯嬘诘?,在人”的部分學習之。舊時傳言孔子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問官于剡子,學琴于師襄,這都是他學無常師的例證。但這些恐怕不是此章“夫子焉不學”的意思所在。蓋孔子之學,乃能學于眾人而益見其仁,益明其道 [5 ]??鬃幽芟蛞磺腥藢W習,即“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與他立志堅定,學而不厭直接相關的。不僅如此,孔子不拘泥于一時的語言和情景,用靈活變通的姿態(tài)來面對外界的情境,更是他為學方法的特點。《陽貨》篇記載了這樣的事件: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問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弊釉唬骸岸?!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p>

      《論語集注》:“君子小人以位言之。子游所稱,蓋夫子之常言,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學,故武城雖小,亦必教以禮樂。嘉子游之篤信,又以解門人之惑也?!?[4 ]這番對話有三個意涵:其一,孔子平常以禮樂之道教化弟子,故子游對此道篤信無疑;其二,夫子對子游所作的回答,既向弟子說明了問題,又表示了謙虛的心態(tài),是對子游用心學習的鼓勵;其三,在為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思想碰撞和交鋒,這樣為學之人才會共同取得進步??鬃拥倪@些做法說明,成德之教在人生的意義上,“身教”更重于“言教”。

      “學”與“好學”是孔子一生非常慎重看待的大事,所以《論語》中記載了眾多他與弟子切磋琢磨為學的經驗。這既是他教育思想在精神層面的基礎,也是在實踐層面的準則,更是他傳授君子之學,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管理者的政治理想實現途徑,亦是他成德思想“一以貫之”的具體方式。

      參考文獻:

      [1]李惠文.孔子眼中的“好學”——從一個系統(tǒng)性角度的考察[J].孔子研究,2014(3):19-23.

      [2]陳高華.學而為人——《論語·學而》的教育意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1):10-13.

      [3]劉艷俠.“學”的內求與外發(fā)——從《論語》首章看儒家教育要義[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1):24-27.

      [4]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2:3,71,445, 269,404,539,1119,1057,28,1169,367,1210,1211,1313,1190.

      [5]錢 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12,350, 359.

      猜你喜歡
      好學論語君子
      要想從頭再來 就從現在開始
      知而好學,然后能才
      君子無所爭
      國風·衛(wèi)風·淇奧
      擔心等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關于“君子”究竟說了些什么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點點讀《論語》
      岳普湖县| 张家川| 专栏| 土默特右旗| 库尔勒市| 四会市| 白银市| 保靖县| 遂昌县| 龙岩市| 若羌县| 敖汉旗| 宁城县| 秭归县| 科技| 望城县| 宣化县| 肥西县| 汝州市| 休宁县| 青铜峡市| 三明市| 青河县| 宣城市| 千阳县| 蕲春县| 库车县| 江陵县| 高平市| 泰安市| 旬阳县| 巴彦淖尔市| 滦平县| 南昌县| 通江县| 酒泉市| 安泽县| 嘉兴市| 古田县| 沂水县| 南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