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華
[摘 要]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應不斷研究和探討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通過聯(lián)系時事、重視實踐等途徑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地理教學;素質教育;素養(yǎng)
素質教育的提出,要求中學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筆者根據多年一線地理教學實踐和經驗,認為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應突出如下幾個方面。
一、轉觀念,重素養(yǎng)
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學觀念的轉變是關鍵。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這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地理教師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緊密圍繞高考,就會產生極端:大家都在強調“填鴨式”的地理知識教學,以求得考試的高分數;一些教師既不潛心鉆研教材.也不注重學法指導。然而地理教學的核心是培養(yǎng)公民的地理素養(yǎng),而不單單是為升學服務。因此,改變教學觀念,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
二、提效率,改方法
實施素質教育是地理教學改革的一部分。地理教師必須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接受新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率,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具體來說,教師應分析學情,為不同層次學生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變曾經的“教學組織、提問復習、新課講授、鞏固復習、作業(yè)布置”的老模式為“情境導入、問題探究、表述交流、互動展示、測評提高”的新教法。
三、聯(lián)時事,廣吸收
教材以及教學大綱都是平時地理教學的指向標。但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夠包含更新變化了的地理知識。地理教材中往往也存在一些明顯過時的知識點。教材中的知識與當今社會形勢也有不相吻合的情況。一味地照本宣科而不多元吸收最新的地理知識,這是廣大一線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瓶頸,同時也影響到學生地理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與時俱進的發(fā)展。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地理教師要教得“靈活”,學生也要學得“鮮活”,要求我們努力克服教材的滯后性,用身邊鮮活的地理實例來講解地理知識,使學生將地理知識的學習與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事結合起來,學習身邊鮮活的地理知識。
四、挖素材,塑品德
“寓德育教育于學科教學之中”是素質教育的要求。針對地理學科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
1.德育素材可以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德育素材在地理教材中是極其豐富的,有些明顯,有些隱含,然而教材只是德育素材的資源之一。例如,教學我國的自然資源,我們可以首先點明“我國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豐富,位居世界前列”,讓學生對我國的自然資源有個總體的了解,然后通過對地形、土壤、水文、氣候、植物、地表景觀等要素的綜合分析,使學生了解中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廣袤的國土、種類繁多的資源、豐富多彩的地貌形態(tài)、生物的多樣性等特點,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接著讓學生了解我國人地矛盾尖銳、山地多平原少、耕地資源極其不足,同時我國又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fā)的國家,這些不利因素又成為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瓶頸。通過上述分析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
2.
依據課本中的案例分析和問題研究等素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情感價值觀教育。結合我國國情,靈活巧妙地運用學生身邊的地理實例進行具體分析,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讓學生真正學到身邊的地理。
五、重實踐,提能力
素質教育“是將能力的培養(yǎng)、知識的傳播和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有機地結合起來,融三者為一體,使學生在思想、文化、身體、心理等方面全面發(fā)展,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協(xié)調融合,從而完善人格、開發(fā)潛能、發(fā)揮特長,推動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然而實施素質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以前,我們往往強調“填鴨式教育”,由于只注重考試分數,教師往往強調和灌輸海量的地理知識,忽視學生應用地理知識有效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即使一部分學生有很高的考試分數,也不會應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自己身邊的地理問題。例如,我們組織學生戶外宿營,有些學生平時課堂中對“等高線”的判斷掌握很好,但在大自然中便分不清哪是陡崖、鞍部、分水嶺。在地理教學中素質教育重視學以致用、活學活用,讓學生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決自己身邊的地理問題,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落實和推進素質教育任重而道遠。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應不斷研究和探討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