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自清和劉亮程的父親在社會身份和職業(yè)上有很大的懸殊。本論文通過對朱自清和劉亮程筆下的父親形象進一步做比較分析后發(fā)現(xiàn),不僅發(fā)現(xiàn)劉亮程與父親的父子情深濃于朱自清,而且劉亮程的父親更具有中國式父親的樣本意義。
關(guān)鍵詞:劉亮程;筆下的父親;朱自清《背影》;中國式父親的樣本意義
作者簡介:劉海濤(1991.12-),男,漢,山東省濰坊市人,伊犁師范學(xué)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學(xué)科教學(xué)(語文)。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6-0-02
劉亮程曾在《先父》和《父親》中表達了對父親的愛。相對于朱自清在《背影》中表達的父愛而言,劉亮程的父子之間情深更濃些。
一、劉亮程與父親之間的父子情深比朱自清的更濃
《背影》曾讓多少人為之感動落淚。李廣田認為《背影》與朱自清是“不可分的一體”,它之所以能夠“歷久傳誦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不在于“宏偉的結(jié)構(gòu)”和“華瞻的文字”,而是憑借它的“老實”和“真情”。但是朱自清父子之間的這種深情和劉亮程父子之間的深情相比而言,朱自清父子之間的感情淡化許多。
《背影》的寫作起因于朱自清父親的來信,這封信讓“流淚不止”盡管朱自清在《背影》中對“望父買橘”的描寫讓自己落淚。這種流淚表面上是體現(xiàn)了濃濃的父子之情,但是更多的是因為朱自清內(nèi)心的愧疚。朱自清的父親常年在外為生計而奔波,使自己從小缺少父愛。同時對作為民主戰(zhàn)士的朱自清先生來說,一直不能原諒父親后來又在外面娶妾的這種行為。他不忍心來譏諷自己的父親。因此作者在父親晚年寫下這篇《背影》,這又何嘗不是在表達自己對父愛的深切渴望之情呢。
朱自清寫道:“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這是話中有話的,暗示了朱自清和父親之間曾經(jīng)矛盾和距離。父子之間的相見是因為祖母去世,共同回來奔喪。多年未見,乍然相逢,一種血濃于水的父子之情油然而生,但這也不能斷定朱自清與父親之間有多么深厚的父子感情。
劉亮程的父親是一個地道的農(nóng)民,他在兒子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劉亮程在《先父》一文中寫道:“父親,我如今多想聽你說一些道理,哪怕是老掉牙的,我會畢恭畢敬傾聽,頻頻點頭。……我現(xiàn)在都想不起你是否抽煙,我想你時完全記不起你的樣子。不知道你長著怎樣一雙眼睛,蓄著多長的頭發(fā)和胡須,你的個子多高,坐著和走路是怎樣的架式。還有你的聲音,我聽了八年,都沒記住?!F(xiàn)在,我在你沒活過的年齡,給你說出這些。我說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你在聽。我也在聽,父親?!?/p>
這與朱自清先生回憶父親的感情是完全不同的,劉亮程希望能夠畢恭畢敬的聽父親講過千遍的道理。父親已經(jīng)逝去,“我”已經(jīng)記不得父親的模樣和聲音,但在字里行間充滿了對父親的回憶,這種回憶與思念傳達出作者對于父愛的渴望。同樣是渴望父愛,但是通過劉亮程回憶父親的容貌與動作,能夠有力地傳達出劉亮程父子之間曾有的濃濃深情。
《背影》中寫“父親托人照顧自己”自己卻暗笑父親的愚。作者這樣寫當然是為了表達對父親的不理解和自己的后悔,但也讓我們看到他心目中的父親并不是一個高大的形象。即使文章結(jié)尾,作者也只是表達了對父親的思念和愛:“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這些文字中,絲毫也看不到崇拜。在朱自清那里只有愛和愧疚。劉亮程是因為先親的去世而見不到父親,朱自清是因為內(nèi)心的愧疚而不育父親相見,只是通過回憶父親來表達對父愛的渴望。
對比來看,朱自清八年的時間沒有和自己的父親往來,劉亮程與父親相處只有八年。劉亮程對父親確實更大的敬意與尊重。劉亮程與父親的父子情深比朱自清更濃。劉亮程永遠能從“先父”那里得到精神、情感上的慰藉。
二、劉亮程的父親更具有中國式父親的樣本意義
(一)中國式父親的第一個特征應(yīng)該是父親在子女面前的威嚴
正如李安自己所說:“父親對我影響確實很大,因為從小他就是家里的大樹干,我們家里又是典型中國式以父權(quán)為中心的家庭,他又是很有威嚴的一個人?!麑ξ业钠谕?,傳統(tǒng)士大夫的觀念,責(zé)任感,榮譽感等等,無形中對我就是一種壓力?!眲⒘脸淘谏⑽摹陡赣H》中寫道:“一次他發(fā)脾氣,一只手一撥,老三就飛出去三米。我見他發(fā)過兩次火,都是對著老三、老四。我和大哥不怎么怕他,時常不聽他的話。”中國式父親往往都是非常威嚴的,他們在兒女面前總是不茍言笑。徐揚杰在《中國家族制度史》提到“父親(或祖父)就是天生的家長,是家庭財產(chǎn)的所有者,也是家庭成員的領(lǐng)導(dǎo)者”。中國學(xué)者徐揚杰在《中國家族制度史》中指出,父權(quán)就是“父親在家庭、家族中的絕對統(tǒng)治權(quán)”。劉亮程的散文《父親》中寫道:“他看上去只是個干活的人,和我們一起起早貪黑。每天下地都是他趕車,坐在轅木上,很少揮鞭子?!备赣H只知道勞作,很少說話,但是在子女的心中卻很有威嚴。
(二)中國式父親的第二個特征應(yīng)該是崇拜土地的父親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nóng)業(yè)文明的國家,崇尚農(nóng)業(yè)是中華文明很重要的一個元素。所以說,農(nóng)民才是中國式父親的典型代表。正因為如此,土地崇拜是中國式父親的基本特征。他們的性格都來自土地,他們的靈魂也都歸宿于土地。劉亮程在《先父》一文中寫道:“我已忘了是什么飯,那股香氣飄散在空氣里,一家人圍坐在桌旁,等父親的影子伸進院子,等他帶回一身塵土,在院門外拍打?!眲⒘脸痰母赣H是一個地道的農(nóng)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生于土地,勞作于土地。劉亮程在散文中還提及自己的父親到城里后不習(xí)慣城市的生活。這體現(xiàn)了劉亮程的父親對土地的崇拜。
農(nóng)民的階級屬性決定了中國式父親面對城市文明都有一種或強或弱的自卑。他們既對城市生活有一種新鮮感,同時又具有一種畏懼感。在《扛著鐵锨進城》中劉亮程寫道:“上月回家,父親問我在城里行不行,不行就回來種地,地給你留著呢。走時還一再囑咐我:到城里千萬小心謹慎,不能像在鄉(xiāng)下一樣隨意,更不要招惹城里人?!边@體現(xiàn)了劉亮程父親內(nèi)心的自卑。但這種自卑也恰恰說明了他對土地深深的依賴之情,土地給兒子留著,這也反映出他內(nèi)心的自卑和對土地的深厚感情。
盡管朱自清父親遭遇了種種不幸,家道中落,但是他曾經(jīng)有過差事,還是不錯的差事;盡管經(jīng)濟困窘,但從他還能穿一件“紫毛大衣”看,也不至于非常貧寒,而且還能勉強供養(yǎng)兒子去北平讀書;他知書識禮,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從社會地位看,用得起腳夫,也絕不是社會最底層的人。
中國式父親的這兩個顯著的特點在朱自清的父親身上幾乎沒有太多的體現(xiàn),所以我們說劉亮程的父親更具有中國式父親的樣本意義。
結(jié)語:
許多作家筆下的父親大多都是表達父愛這一永恒的主題。但是劉亮程筆下的父親不僅僅表現(xiàn)了濃濃的父子之情,還具有中國式父親的樣本意義。父愛如山,什么是“如山”呢?就應(yīng)該是像山一樣樸實、高大、威嚴。這個比喻可以說是中國式父親的最好寫照。
參考文獻:
[1]李廣田:《最完整的人格——哀念朱自清先生》,《李廣田文集》第三卷,東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503頁.
[2]朱自清:《寫作雜談》,《朱自清全集》第2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頁.
[3]墨娃,付會敏:《閱讀李安》,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 38 頁.
[4]徐揚杰:《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