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代眾多的詩人當中,歐陽江河是一個經(jīng)典化意識非常強烈的詩人。具體來說,他追求不朽的文人情懷,為自己的詩歌寫作進行命名,以長詩寫作挑戰(zhàn)當代消費文化,都是這種自我經(jīng)典意識的體現(xiàn)。
關鍵詞:歐陽江河 詩歌寫作 經(jīng)典意識
當代文學的經(jīng)典化已成為文學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它與當代文學理論的評判標準和價值取向息息相關。也有學者認為,當代文學的經(jīng)典化還為時過早,楊厚均認為:“當代文學還不具備經(jīng)典化所必需的條件。一個時代的文學能成為經(jīng)典,一方面是因為它本身具有構成經(jīng)典的基本品格,另一方面,這種品格是通過歷史來指認的……它不可能由同時代的人來完成?!盵1]可以說,文學作品的經(jīng)典化是一個客觀的歷史的過程,不是一個人、一個時代可以決定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一個作家、詩人就沒有希冀自己的作品成為經(jīng)典的主觀意識。相反,經(jīng)典化意識往往伴隨著作家、詩人寫作的始終。在當代眾多的詩人當中,歐陽江河是一個經(jīng)典化意識非常強烈的詩人。他的經(jīng)典化意識不僅表現(xiàn)在他的詩學觀念中,而且也體現(xiàn)在他的詩歌寫作中,他的“大師情結”,他獨特的詩歌藝術特征,他對寫作立場的自我命名,他通過詩歌對時代進行復雜的觀照,他以長詩寫作挑戰(zhàn)消費文化,都是這種經(jīng)典意識的體現(xiàn)。
一、追求不朽的文人情懷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歐陽江河就以強烈的經(jīng)典意識來界定詩人的身份,他說:“至于詩人,我認為除了偉大他別無選擇……偉大的詩人乃是一種文化的氛圍和一種生命形式,是‘在百萬個鉆石中總結我們的人?!盵2]另外,歐陽江河還在《關于現(xiàn)代詩的隨想》中提出了“大師論”,以此作為詩歌寫作的努力目標和評價尺度,認為詩人應該“從事王者的事業(yè)”。他認為:“大師是一種文化氛圍和一種生命現(xiàn)象,是種族精神進化過程中的一次突變,是一代乃至幾代人的總結?!盵3]這也說明歐陽江河的經(jīng)典化意識覺醒是比較早的,他在當時中國現(xiàn)代詩進展中保持著超前的觀念,而這種經(jīng)典化意識又是一種主觀的積極態(tài)度,是詩人對自己詩歌寫作的自我期待。到了90年代,歐陽江河又提出了“經(jīng)典寫作”這一概念,面對90年代詩歌寫作的日益邊緣化、日常化、碎片化,他感慨道:“我們離經(jīng)典寫作還相去甚遠,但正如孫文波在一篇短文里所說:‘沒有朝向經(jīng)典詩歌的產(chǎn)生的努力,詩最終是沒有意義的?!盵4]歐陽江河認為經(jīng)典寫作是真正有效的寫作,而“真正有效的寫作應該能夠經(jīng)得起在不同的話語系統(tǒng)(包括政治話題系統(tǒng))中被重讀和改寫,就像巴赫的作品既經(jīng)得起古爾德的重新發(fā)明,又能在安德列斯·希夫帶有恢復原貌的正統(tǒng)演繹中保持其魅力?!盵5]可見,對于詩歌寫什么、為什么寫、怎么寫等問題,歐陽江河都是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的。對于有作為、有抱負的詩人而言,追求詩作的經(jīng)典性不僅僅是為了名垂史冊,更多的是為了實現(xiàn)詩歌寫作的“有效性”和“可讀性”。這也意味著詩人的責任感和對自身的“職業(yè)要求”,同時意味著當代詩人在面對所處時代時的角色焦慮感和身份危機感。因為在90年代以后,詩人的社會角色日益模糊和微弱,曾經(jīng)詩人作為啟蒙者和代言者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商品化的時代,詩人不能代表時代主流;在多元化的時代,詩人不能代表精神的標桿。歐陽江河的經(jīng)典化意識,表面上看是一種個人意識,實質上是當代詩歌整體困境的一種折射,從80年代初詩歌作為民族精神殿堂上的明珠,詩人作為時代精神的代言人的盛況到80年代中后期“第三代”轟轟烈烈的反文化、反抒情、反崇高等精神大反叛,再到90年代的個人化、邊緣化、敘事性、修辭性,當代詩歌經(jīng)歷了從神壇到地面的迅速跌落過程。在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里,“經(jīng)典化”則意味著詩人逆流而上、不甘平庸,力圖與時代互博,與社會對話,用詩歌重新勾勒時代精神的圖景,以詩歌重塑時代精神的價值追求。
新世紀以來,歐陽江河的詩歌寫作由早期親歷性的視角轉變成了俯視性的視角,使自己的詩歌書寫充滿歷史意識和宇宙意識,強調(diào)“萬古閑愁”的歷史感。對此歐陽江河在一次訪談中做出了如下解釋:“我們中國的詩歌寫作是大國寫作,它理當如此。它就該是俯視性的……如果我們時代里,最好的詩人都不去關心大國寫作,那這樣的詩歌就沒有了。實際上……這是只有極少數(shù)詩人,甚至是大師才能干的事情?!盵6]在這里,歐陽江河又一次重申了他的“大師”情結,這里的“大師”與“大國寫作”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歐陽江河看來,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大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歷來為詩人提供了“大國寫作”的歷史和土壤,作為東方文明古國,百年來的民族屈辱一度讓國民自信心喪失殆盡,遂不知大國為何物。隨著中國經(jīng)濟、文化的日益復興,中國再次顯現(xiàn)出千年貫之的大國風范。作為當代詩人,應該與這種時代氣象相融合,書寫具有中國氣派的輝煌詩作,表現(xiàn)出時代應有的強健、明亮、恢弘的進行曲,而不應該沉溺于90年代以來的局促、狹隘、碎片的個人化寫作,在蒼白孱弱的自我窺視中孤芳自賞。某種意義上講,歐陽江河在為民族記憶中的盛唐氣象招魂,他看到了這個時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恢弘磅礴、除舊布新、蒸蒸日上、勢不可擋的發(fā)展氣象,他希望有抱負、有氣魄的詩人參與到這一偉大時代的行列中來,像惠特曼一樣記錄這個時代廣大而浩瀚的一切。可以說,渴望詩歌成為經(jīng)典的期待是詩人強烈的歷史意識的外化,也是千百年來在儒家文化浸染子下的知識分子“不朽”意識的當代重現(xiàn)。在當代中國,雖然儒家文化已不再是主流的價值信仰,但詩人作為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重要力量,身上仍然潛藏著千年儒家文化遺傳基因,“立功、立德、立言”,青史留名而不朽于后世,依然是作為知識分子的詩人夢寐以求的渴盼,歐陽江河作為“知識分子寫作”的倡導者,這種不朽于后世的經(jīng)典化意識尤為強烈。
二、對寫作立場的自我命名
文學作品經(jīng)典化的一個因素是文學理論和批評的價值取向,在一個文學理論貌似繁盛實際上卻蕪雜凌亂的時代,文學批評的價值取向往往是多元的、眾聲喧嘩的。作為詩人,能夠在復雜、繁亂的時代留下自己的聲音,保持詩歌文本的有效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過于為自己的詩歌寫作命名,提出自己的詩學主張,構建自己的詩學體系,進而反作用于詩歌評論的價值取向。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從“新傳統(tǒng)主義”“知識分子寫作”“中年寫作”“個人化寫作”“亡靈意識”,再到技術層面的“反詞修辭”,歐陽江河先后多次為自己的詩歌寫作命名,闡述自己的詩學主張。上個世紀80年代,伴隨著“第三代”詩歌的興起,歐陽江河和廖亦武舉起了“新傳統(tǒng)主義”的旗幟,將目光轉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以反對舊傳統(tǒng),建立新傳統(tǒng)的詩歌壯舉樹立自己的精神標桿:“我們否定舊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辮子軍強加給我們的一切,我們反對把藝術感情導向任何宗教和倫理,我們反對閹割詩歌?!盵7]這是歐陽江河追尋的“新傳統(tǒng)”,作為歐陽江河第一次自我命名,顯示著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年輕的詩人們渴望經(jīng)典、渴望被歷史銘記的熱情。而那首著名的長詩《懸棺》作為歐陽江河剖析和懷疑舊傳統(tǒng)的試驗田,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了自己特殊的理解與延展,同時也是歐陽江河經(jīng)典寫作的開端之作,一經(jīng)面世,就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響,詩人楊煉閱讀之后,認為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一舉奠定了歐陽江河的詩壇地位。1993年,在《89后國內(nèi)詩歌寫作》中,歐陽江河第一次提出“知識分子寫作”,他主要從“專業(yè)性質”和“邊緣人”來理解“知識分子”:“我所說的知識分子有兩層意思,一是說明我們的寫作已經(jīng)帶有工作的和專業(yè)的性質:二是說明我們的身份是典型的邊緣人身份,不僅在社會階層中,而且在知識分子階層中我們也是邊緣人,因為我們既不屬于行業(yè)化的‘專家性的知識分子,也不屬于‘普遍性的知識分子?!盵8]這段陳述是耐人尋味的,歐陽江河認為知識分子的身份是邊緣人身份,但同時他又通過對這種邊緣身份的命名來獲得時代的認可,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歐陽江河的邊緣身份意味著對現(xiàn)實帶有一定距離感的冷靜審視、獨立的立場、批判的態(tài)度和新價值的創(chuàng)立等,因為歐陽江河明確表示:“在轉型時期,我們這代人的一個基本使命就是結束群眾寫作和政治寫作這兩個神話?!盵9]除了寫作立場上的自我命名,歐陽江河還提出了“反詞”的修辭立場,主張通過“反詞”來抵達事物本身,這是對“詞”的一種新的塑造,也為“詞”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可能。它不僅動搖了可公度的“詞”的意義,也使“詞”的意義結構面臨著偏離。在顛覆了“詞”的傳統(tǒng)意義的同時,賦予了“詞”以嶄新的意義:“詞與反詞在經(jīng)驗領域的對立并非完全絕對,它們含有兩相比較、量和程度的可變性、有可能調(diào)節(jié)和相互轉移的異質成分。”在寫作實踐中,“反詞”修辭構成的二元互搏成了歐陽江河詩歌修辭的標志性特征,以一種極端的‘差異鏈能指的形式出現(xiàn),這成了歐陽江河所獨有的只可觀賞、不可模仿的“個人專利”。陳曉明認為:“歐陽江河是90年代最出色的詩人,在80年代,北島挑戰(zhàn)了思想的極限,90年代,歐陽江河的詩歌則挑戰(zhàn)了漢語言的極限……”[10]這是對歐陽江河的“詞語的詩學”的最高肯定。通過一系列的自我命名,歐陽江河逐漸構建了自己的詩學理論體系,并且通過不懈的詩歌寫作實踐形成了獨特的個人詩歌風格,迥異于當代其他詩人的詩歌風格,使得他的詩歌具有了深廣的可闡釋空間,使其詩歌在走向經(jīng)典的階梯上不斷攀沿前進。
三、長詩寫作的經(jīng)典化努力
作為詩人來講,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走向經(jīng)典,首要的是寫出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有深廣的可闡釋空間的作品。從命名角度漸次樹立的“經(jīng)典化”書寫,還需要文本意義上的事實“經(jīng)典”,每個屬于某一時代并對相關“經(jīng)典體系”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詩人,除了被命名以外,詩人具有“最高藝術成就”的代表作品,也應該在文學接受的角度上呈現(xiàn)出類似的效果。歐陽江河認為,技藝和經(jīng)驗成熟與否是一個詩人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從20世紀80年代的《懸棺》,到90年代的《關于市場經(jīng)濟的虛構筆記》《紙幣、硬幣》,到21世紀初的《泰姬陵之淚》《鳳凰》《黃山谷的豹》,這些作品顯示了歐陽江河對長詩、組詩純熟、老練的駕馭水平。在歐陽江河看來,一方面,長詩的寫作是對抗快餐式的消費時代的有力方式,快餐式的文化消費和詩歌閱讀徹底降低了讀者的智力參與和精神投入,詩歌閱讀成了走馬觀花和蜻蜓點水般淺嘗輒止的觀覽,也使得詩人失去了應有的尊嚴和崇高感,更讓詩人感到焦慮的是,這種快餐式的文化消費使得詩人將徹底喪失詩歌價值實現(xiàn)的可能,而長詩的體量和含量將逼迫讀者靜下心來,以虔敬的態(tài)度、以仰望的視角重新面對詩歌。另一方面,長詩是實現(xiàn)詩歌經(jīng)典化的重要途徑,因為鴻篇巨制的長詩寫作意味著對詩人才能和詩藝所能達到的極限的挑戰(zhàn),從而顯示了詩歌本身的分量,是詩人希望其詩歌能流傳于后世的嘗試和努力。
從長詩的創(chuàng)作動機來說,歐陽江河主要以荷爾德林、龐德、帕斯、保羅·策蘭、圣瓊·佩斯為榜樣和楷模。這些世界級的大詩人之所以在文學史上留名,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通過長詩的創(chuàng)作挑戰(zhàn)了普通詩人難以企及的精神和技巧高度,使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為很難逾越的高峰。歐陽江河是有這個雄心的,他不僅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有影響的長詩,而且引起了詩歌批評家的關注,如吳曉東、楊慶祥對《鳳凰》的關注和評論。一部長詩的地位不是作者一人可以完成的,還必須借助于批評家的解讀和評價。誠如歐陽江河自己所說:“長詩所達到的高度和強度,不僅僅是寫作的結果,也是批評和閱讀參與進來的結果。像荷爾德林,如果沒有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閱讀,他就不是荷爾德林?!盵11]顯然,歐陽江河在寫作中有一個“隱含的讀者”,這個“隱含的讀者”主要不是普通的讀者,而是具有藝術識別能力的權威的理論家或批評家。相對于普通讀者的反應和評價來說,歐陽江河更關注的是有影響力的詩歌評論家的態(tài)度和解讀,即通過詩評家的解讀和評判,賦予詩人的詩作以他所期待的歷史地位。在這一點上,歐陽江河甚至對國內(nèi)的詩歌閱讀和評論現(xiàn)狀表示了不滿:“我們中國的長詩與剛剛提到的這些西方經(jīng)典長詩的差別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寫”的問題了,也是一個閱讀的。我們的閱讀和批評還沒有達到那種高度?!盵12]這顯示了歐陽江河對詩歌的自負和對詩歌批評界的居高臨下的期待。當然,對于當代詩歌的經(jīng)典化問題,歐陽江河還是保持著應有的清醒:“中國的長詩,包括我在寫的長詩,還沒有達到那么高的高度,第一,它們離我們太近,離寫作和閱讀太近;第二,是不是批評家有一個缺席,我不知道……長詩的寫作,它的成敗,不僅僅是‘寫的問題,也是一個批評的問題,和閱讀的一個產(chǎn)物。”[13]通過長詩的寫作,歐陽江河以一種超拔的高度對時代進行超越性書寫,在揭示生存真相、探尋語言奧秘方面做了頗有力度的探尋,有效地反映了時代復雜多變的現(xiàn)實場景,切入到了當代最隱秘的生存處境和精神狀態(tài),為中國先鋒詩歌的繼續(xù)前行做了開拓性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歐陽江河的長詩寫作也是一種朝向經(jīng)典的有力探索。
詩評家陳超在論及歐陽江河時說:“一個時代的真正結束不是物理時間的結束,而是以一個或幾個文本來結束的。如果沒有一個文本來‘付賬,時代就永遠無法結束?!边@是詩評家對歐陽江河的期待,也是歐陽江河詩歌寫作的經(jīng)典意識在詩評家那里引起的共鳴。一切尚在路上,但詩人的努力目標也許并不僅僅是經(jīng)典,因為對歐陽江河來說,“詩歌意味著我的一個存在方式?!盵14]也就是說,朝向經(jīng)典畢竟是一種功利性的考慮,而詩對于詩人來說卻是一種來自生命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歐陽江河朝向經(jīng)典化的寫作,作為面向未來的存在,終究不過是一種姿態(tài)。
注釋:
[1]楊厚均:《經(jīng)典化:一種姿態(tài)》,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01期。
[2]唐曉渡,王家新編:《中國當代實驗詩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頁。
[3]陳超:《歐陽江河——精神肖像和潛對話之一》,詩潮,2008年,第1期。
[4][5]歐陽江河:《1989年后國內(nèi)詩歌寫作本土氣質,中年特征與知識分子寫作·站在虛構這邊》,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85頁。
[6]傅小平:《歐陽江河:我的寫作要表達反消費的美學訴求》,文學報,2013年1月31日,第003版。
[7]徐敬亞,孟浪編:《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頁。
[8]歐陽江河:《1989年后國內(nèi)詩歌寫作本土氣質,中年特征與知識分子寫作·站在虛構這邊》,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86,87頁。
[9]歐陽江河:《1989年后國內(nèi)詩歌寫作本土氣質、中年特征與知識分子寫作·站在虛構這邊》,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83,84頁。
[10]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1][12][13][14]王辰龍:《消費時代的詩人和他的抱負——歐陽江河訪談錄》,新文學評論,2013年,第3期。
(付玉東 新疆庫爾勒 巴音郭楞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教育學院 8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