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讀者反應批評理論下的詩歌翻譯

      2017-03-31 02:52:35吳青云
      現(xiàn)代語文 2017年2期
      關(guān)鍵詞:意象

      摘 要: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漢譯本讓中國讀者領(lǐng)略到其詩歌的文學與美學價值。本文通過分析讀者反應批評理論,在評析莎翁第十八首十四行詩幾種漢譯本的基礎上指出,文本中的意義空白與未定性留給讀者自行想象的空間,詩歌中的意象對讀者的閱讀起著導向作用。

      關(guān)鍵詞:讀者反應批評 空白 未定性 意象

      一、引言

      讀者反應批評這一術(shù)語源于美國文學批評。20世紀60年代起,德國興起了以伊瑟爾和姚斯為代表的康斯坦茨學派,該學派主要探討在闡釋學和現(xiàn)象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文學批評模式,也就是如今大家熟知的接受美學理論。正因為接受美學和解釋學的興起,文學批評的中心逐漸由文本轉(zhuǎn)向讀者,讀者反應批評理論隨即興起,以文本中心的形式主義和結(jié)構(gòu)主義批評家的理論觀點逐漸受到了以讀者為中心的接受美學批評家的質(zhì)疑和批判。1959年,當代英美讀者反應批評的重要理論家斯坦利·費什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yè),1962年以博士論文《約翰·斯克爾頓的詩》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并于70年代發(fā)表了大量論文,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文本閱讀和批評理論。他認為,文學批評關(guān)注的對象不應該是文本的空間結(jié)構(gòu),而應該是讀者的經(jīng)驗結(jié)構(gòu);提出閱讀是一種活動、意義是一種事件、批評是一種說服等獨到觀點。[10](P43)

      在歐洲,讀者反應批評理論也被稱為接受美學批評,讀者閱讀的能動性和文本意義的不定性是其主要觀點。該理論強調(diào)讀者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讀者中心”的思想,認為讀者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文學作品能動的創(chuàng)造者。讀者反應批評理論主張,讀者對文本的接受過程是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是文學作品得以真正完成的過程。姚斯宣稱:“文學作品從根本上講注定是為這種接受者而創(chuàng)作的?!盵12](P36)詩歌作為藝術(shù)性最強的語言之一,相比其他文學文本具有更多的未定性,存在著更多的空白意義,有待讀者去揭示和填補。

      二、讀者反應批評與詩歌翻譯

      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強調(diào)“忠實”“等效”“對等”,追求源語到譯語理想化的轉(zhuǎn)換。將文學翻譯模式歸結(jié)為:原著→譯者→譯本[4](P18)。譯者要做“仆人”,要“隱身”,“理想的譯者最好能成為一塊玻璃,透明得讓讀者感覺不到他的存在”,這樣譯者才能在譯作中不留痕跡地重現(xiàn)原著的精神與風韻[11](P18)。實際上,無論是對作者還是對讀者來說,這都只是一種理想境界。讀者反應批評理論將讀者拉入文學研究的視野,確立了讀者的中心地位,認為作品總是為讀者而創(chuàng)作的,文本生命的延續(xù)離不開讀者[1](P32)。在對詩歌的翻譯過程中,詩中的美與情因讀者的聯(lián)想、感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不同,審美的結(jié)果也會有所不同。而在譯文的再現(xiàn)階段,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譯入語讀者的審美期待與源語讀者不同,加之譯者個人審美心理的差異,譯文的審美再現(xiàn)自然會帶給讀者不同的感官體驗。因此,詩歌翻譯往往很難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不同的譯文常常會得到不同的解釋與反應。

      三、莎士比亞第十八首十四行詩漢譯本的讀者反應批評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已然成為英國文學史上不朽的經(jīng)典,在他逝世后的一個多世紀里,他的作品一直吸引著無數(shù)研究者。莎士比亞已在世界范圍內(nèi)成為重要的文學研究對象。其中,國內(nèi)外學者翻譯的十四行詩譯本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然而,這些譯本的背后是不同的讀者對原詩的理解,讀者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想象力去添補源語文本中的空白和未定性,這些譯本是文本視野與讀者的期待視野不斷交流、融合的產(chǎn)物。

      因此,每個譯本都有自身獨特的方面,誰也無法用標準去衡量它們的精確性與真實性。莎士比亞第十八首十四行詩主要有梁實秋、曹明倫、梁宗岱和辜正坤的四個漢譯本,本文從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視角對這些譯文進行賞析,以展示讀者在譯文中的主觀能動性。

      (一)文本中的意義空白

      伊瑟爾指出,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作家給予作品意義一定的空白;在閱讀過程中,這些空白會向讀者發(fā)出一種召喚與邀請,吸引讀者去想象和填補[13](P256)。在莎士比亞第十八首十四行詩中,這種空白也有體現(xiàn)。讀者在完成能動性的閱讀活動后,自然會對譯文產(chǎn)生不同的想象與理解。伊瑟爾還認為,在提供足夠信息的前提下,一部作品所包含的意義空白越多,讀者就越能深入?yún)⑴c到作品中,探討其潛在意義[6](P121)。莎翁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詩的前兩句可謂膾炙人口,例如梁實秋的譯文:

      (1)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Shakespeare,Shakespeares Sonnets)

      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擬?

      你比夏天更可愛更溫和。(梁實秋《十四行詩》)

      梁實秋是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在這里,梁實秋將“shall”翻譯成“可能”,表示是否存在某種可能性,也表示征求聽話人的許可;委婉地表達自己心中想法并將“我”與“你”的關(guān)系自然引出,使得讀者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然而譯者在這里也沒有說明為何會將“你”比作夏天,而不是春天、秋天或者冬天,這時文本中的意義空白開始發(fā)揮作用,吸引讀者讀下去并從中尋找答案。一方面,譯者的目的是要保持譯文與原詩形式的對等;另一方面則是為讀者留下意義空白,讓讀者去挖掘與想象。所以,了解詩歌的背景不僅是對譯者的要求,也是對讀者更好了解詩歌意義的幫助。在一些英語文學中,作者常把人的一生比喻成四個季節(jié),春天代表豆蔻般的少年時期,夏天代表溫暖卻強壯的青壯年時期,秋天代表人們已進入不惑的年紀,而冬天則代表人已至耄耋之年。莎翁也不例外,從夏天的比喻中可以看出莎翁筆下的這位“thee”是那么美好,即使是英國人眼中最可愛溫和的夏季也不能和“thee”同日而語。對于第二句的翻譯,梁實秋并沒有將“但是”的轉(zhuǎn)折或讓步意味翻譯出來,縱觀全詩,“但是”這一讓步或轉(zhuǎn)折之意雖沒有在字面上體現(xiàn)出來,卻隱藏在字里行間。讀者在讀這一句時,腦海中自然地彌補了這一空白:“(但是)你卻比夏天更溫和可愛”,這樣,前后兩句便自然和諧地銜接在了一起。endprint

      (二)文本中的未定性

      讀者反應批評理論中所說的“未定性”所引起的閱讀效果,就是將讀者吸引進來。并且,這種不完整的敘述,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的解讀空間。讀者在閱讀之后,可以將自己的猜測與文本進行對照,從而加強了讀者與文本的互動性。在莎士比亞的154首十四行詩中,多次出現(xiàn)了“thee”一詞,相當于現(xiàn)代英語中的“you”。這一人稱代詞指代的到底是誰?是人還是物?千百年來,這一問題都一直困擾著讀者,而且沒有被解釋清楚。

      莎士比亞在詩中用真摯的感情與華麗的辭藻不吝地贊美著“thee”,這種行文方式也一直深受讀者追捧與好奇。如梁宗岱的譯文:

      (2)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ir thou ow.st;(Shakespeare,Shakespeares Sonnets)

      是你的長夏永遠不會凋落,

      也不會損失你這皎潔的紅芳;(梁宗岱《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例(2)原文中的兩句詩體現(xiàn)了莎士比亞對“thee”(你)的極大贊美,千百年來,人們對“thee”的解釋眾說紛紜,但都無法給出確切答案。因為“thee”的形象始終撲朔迷離,而這個問題又關(guān)系到整首詩歌的理解,它不僅與詩人的性取向緊密聯(lián)系,更是揭示詩歌主題的關(guān)鍵點。許多國內(nèi)外學者繼續(xù)探究“thee”的指向,有人認為是與莎翁時常保持書信來往并交往過密的年輕男子;有人認為指代的是莎翁當時正傾慕的女子;有人則直接把男性友誼上升到男性愛情的層面,認為“thee”指的就是莎翁的同性戀人,暗示這首詩是寫給男性愛人的情詩。而從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角度來看,模糊對象所帶來的這種未定性正是原詩為讀者所提供的想象空間,它期待著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參與進來,從而去填補這一未定性。梁宗岱保留了原詩中暗含的未定性,將“thee”翻譯成“你”,這樣便給讀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這樣,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改變對主題的認知,從而蛻變?yōu)楦玫乃枷胝吲c讀者。

      (三)意象對于讀者的導向作用

      “意象是詩歌意義的靈魂”,是“用具體的形象或畫面來表現(xiàn)人們在理智、情感方面的經(jīng)驗”[9](P73)。莎士比亞在十四行詩中運用了大量意象,比如第十八首十四行詩中出現(xiàn)的“summer”“rough winds”“buds of May”等。讀者閱讀十四行詩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讀者通過想象去辨別這些意象和在腦海中闡釋意象的過程。這里選用曹明倫與辜正坤的譯本進行分析:

      (3)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Shakespeare,Shakespeares Sonnets)

      有時天空之巨眼目光太熾熱,

      它金燦燦的面色也常被遮暗;(曹明倫《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

      有時候天眼如炬人間酷熱難當,

      但轉(zhuǎn)瞬又金面如晦常惹云遮霧障;(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理論翻譯》)

      兩位譯者對“the eye of heaven”這個意象雖作出了不同的翻譯處理,但曹明倫所翻譯的“天空之巨眼”和辜正坤的“天眼”都保留了原詩的意象和韻味,兩位譯者都沒有將原詞生搬硬套為“太陽”,而是翻譯成“天空之巨眼”和“天眼”,意在引導讀者去想象太陽下的酷熱景象,留給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

      再如梁宗岱的譯本:

      (4)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buds of May,

      And summers'lo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Shakespeare,Shakespeares Sonnets)

      狂風把五月寵愛的嫩蕊作踐,

      夏天出賃的期限又未免太短。(梁宗岱《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例(4)中,詩人運用意象“rough winds”“buds of May”來表達夏天雖然美好可愛,但卻太短暫,經(jīng)不起挫折、打擊。而狂風與五月的嫩蕊的暗含意義需要讀者自行去了解,意象引導著讀者去閱讀,讀者也可以根據(jù)自己不同的理解與需求去想象。

      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絕離不開心理體驗,而由于各閱讀階段的未完成性不斷引起讀者強烈的閱讀欲望,使作品在讀者的意識中不斷得到轉(zhuǎn)化,不斷構(gòu)建成為其主體認識。讀者在閱讀莎士比亞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詩時,可以將自己完完全全地投入到詩中,不論是共時還是歷時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都深深地被莎士比亞絕妙的文筆與才情所吸引,讀者作為一種“他者”形象,卻能通過后天努力不斷超越與顛覆,構(gòu)建“自我”的主體身份。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文本與意識的不斷轉(zhuǎn)化,與莎翁一同經(jīng)歷了一段詩歌的旅程。

      四、結(jié)語

      讀者反應批評理論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做到了從所謂的“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讀者中心”的轉(zhuǎn)向。詩歌翻譯是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漢譯本中留下的未定性和空白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讓讀者可以依據(jù)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和價值取向,在閱讀詩歌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想象;同時,由于意象的導向作用,讀者從作者給出的解釋中主動進行選擇,從而賦予詩歌獨特的意義。正是這種未定性和導向性使十四行詩展現(xiàn)出巨大的容量,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經(jīng)過推理、分析、想象等一系列復雜的意識活動而得到美的感悟,這個過程正是十四行詩能夠超越時代、魅力不衰、吸引一代又一代讀者和闡釋者的主要原因,也正是這些經(jīng)典詩歌意義建構(gòu)的過程及其美學價值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Iser W.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ception

      Response[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

      [2]Shakespeare.Shakespeares Sonnets[M].At London,1609.

      [3]曹明倫.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8.

      [4]馮慶華.文體翻譯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理論翻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

      社,2003.

      [6]胡靜.伊瑟爾本文的意義空白與未定性理論研究[D].濟南:山東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7]梁實秋.十四行詩[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8]梁宗岱.莎士比亞十四行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6.

      [9]羅良功.英詩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10]任虎軍.從讀者經(jīng)驗到闡釋社會——斯坦利·費什的讀者反應

      批評理論評介[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1).

      [11]許鈞.翻譯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2]楊平.讀者反應批評——文學翻譯批評新視角[J].北京第二外

      國語學院學報,2009,(8).

      [13]張中載.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

      版社,2002.

      (吳青云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 315211)endprint

      猜你喜歡
      意象
      雨的文化意象
      英語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12
      新自然主義的意象之美(視頻)
      撫遠意象等
      青年文學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詩詞里的意象之美
      一場細雨,攜著意象而來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6
      詩詞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中華詩詞(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4
      從意象的選用看幼兒詩的仿編與創(chuàng)編
      “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
      “玉人”意象蠡測
      邻水| 龙门县| 图木舒克市| 凤台县| 惠安县| 平塘县| 满城县| 陵川县| 安阳市| 揭东县| 布拖县| 江华| 铁力市| 仪征市| 永嘉县| 明水县| 宁化县| 兖州市| 景德镇市| 新干县| 姜堰市| 延安市| 桓仁| 施秉县| 高尔夫| 竹溪县| 诸暨市| 泽普县| 乐山市| 孟州市| 灵石县| 禹城市| 阜阳市| 灯塔市| 沙湾县| 黄石市| 兴和县| 马龙县| 潍坊市| 墨竹工卡县|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