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約翰尼斯·勃拉姆斯——德國音樂家,被稱為“浪漫的古典主義者”,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巧妙地將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融合在一起?!翱裣肭笔遣匪股儆械淖髌奉}材,對此作品作出研究的論著也很少。此篇論文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分析作者勃拉姆斯的生平經(jīng)歷及性格特點對其音樂創(chuàng)作的影響,進而探討其作品《狂想曲》Op.79 No.2的演奏技巧。
[關(guān)鍵詞]勃拉姆斯;鋼琴狂想曲;演奏技巧
一、勃拉姆斯生平介紹及創(chuàng)作背景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是歐洲音樂文化史上“三B”之一。1833年5月7日生于德國北部城市漢堡,勃拉姆斯的父親是漢堡歌劇院的低音提琴手,其家庭生活是很困窘的,但他用其堅定的決心培育著勃拉姆斯在音樂上的智能,使他從小就與音樂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7歲時,奧托·科塞爾(O. Cossel)是勃拉姆斯的鋼琴啟蒙老師,后來在德國鋼琴家、管風(fēng)琴家、音樂教育家、作曲家愛德華·馬克森(E. Marxsen,1806-1887)的門下學(xué)習(xí)鋼琴和作曲理論。1853年,勃拉姆斯的事業(yè)有所進展,與匈牙利吉普賽小提琴家愛德華·賴門伊(E. Remenyi,1830-1898)合作巡回演出,這一年他與小提琴大師約瑟夫·約阿希姆(J. Joachim,1831-1907)的友誼開始,并與李斯特和舒曼相識,后來舒曼在《新音樂雜志》上以一篇名為《新的道路》的文章中預(yù)言了勃拉姆斯是“有重要意義的后起之秀”。
勃拉姆斯是一位熱愛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整整一代作曲家都受到其音樂風(fēng)格之魅力和權(quán)威性的深刻影響。在浪漫主義盛行的19世紀后半葉,勃拉姆斯卻沿著古典巨匠的足印前進,反潮流而行,成為德國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
1896年5月出現(xiàn)了肝癌癥狀,而在此以前,勃拉姆斯的身體是極為健康的,這一病癥使勃拉姆斯在經(jīng)受長期的痛苦之后于1897年4月3日在他的維也納寓所逝世。
狂想曲Op.79.No.1是勃拉姆斯創(chuàng)作于1879年的兩首狂想曲之一。樂曲采用嚴謹?shù)墓诺涫饺误w的結(jié)構(gòu),曲式結(jié)構(gòu)較為自由。所謂“狂想曲”,通常是指一種以歌謠樂句和自由形式譜成的短曲??裣肭拿Q源出于希臘文,原來的意思是用軒昂的語調(diào)朗誦的一段史詩。十九世紀以來,狂想曲作為一種音樂體裁,是指一種感情奔放的幻想曲,常常取材于民族音樂、民間音樂或流行音樂的音調(diào)。大多數(shù)“狂想曲”是以緩慢的民歌曲調(diào)為基礎(chǔ)進行變奏,又與宣敘調(diào)式的段落和快速的民間舞曲段落相對比,音樂富于民間特色。
勃拉姆斯對《狂想曲》名稱的不確定主要原因是該作品與常規(guī)的狂想曲的曲式結(jié)構(gòu)有很大的不同。“狂想曲”是19世紀的“性格小品”,屬于典型的浪漫主義鋼琴小品體裁。特點是敘事性和即興性較強,沒有固定的曲式結(jié)構(gòu)。而勃拉姆斯的“狂想曲”不同于常規(guī)狂想曲體裁的曲式特點,它是將浪漫主義的形式與古典的內(nèi)容相結(jié)合,運用了勃拉姆斯在鋼琴作品中常用的ABA奏鳴曲式結(jié)構(gòu),不論是形式或內(nèi)容,都具有古典主義式的完美與均衡。
《鋼琴狂想曲》(Op.79.No.1)包括兩首作品,分別是0p.79.No.1和0p.79.No.2,是勃拉姆斯創(chuàng)作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OP.79充分調(diào)動了鋼琴豐富的音響層次和音域?qū)拸V的特點,完美展現(xiàn)了勃拉姆斯浪漫式的情懷。
二、演奏處理
1.力度與觸鍵
這首曲子的力度對比從ppp-ff,在彈奏時一定要彈奏出力度對比的層次感,全曲的聲音控制要突出旋律高聲部的明亮,低音聲部的深沉,伴奏聲部的柔和。主部主題音樂開始時,見圖2,兩手交叉彈奏要使高聲部旋律連貫,力度音色統(tǒng)一。全曲多是這樣的三連音,所以三連音彈奏技巧在這里十分重要,彈奏時力度要均勻,清晰,聲音向下沉淀,情緒連綿。左手八度堅挺沉穩(wěn)。A段的力度基本都是f(強)。
第9-13小節(jié)(圖3)是以強奏的和弦及強烈的節(jié)奏感為特點,三、六、八度的大量運用及這些音程的八度跳進,節(jié)奏緊湊,音響效果豐滿,彈奏這一部分時左右手都不能軟,左手全是八度音的進行,我們彈奏時左手要固定八度的位置,雙手堅實但不僵硬,用f(強)的力度以反彈的方式彈出。
2.踏板的運用
這首狂想曲踏板使用方式最多的也是這種切分踏板,它同時使旋律連貫并且清晰。一開始就是主部主題,低聲部的八度旋律堅實厚重,中聲部的三連音伴奏旋律增加音樂的律動感。這里需把右踏板在手指彈奏前探下去,制音器的提前打幵,給主旋律提供豐富的泛音,突出了主旋律,用半踏板隨著左手八度音進行切換,這里是半踏板與切分踏板的合用,這樣保證旋律聲部連貫,音響飽滿深厚的同時和聲不會混池。1-8小節(jié)都是使用這樣的踏板。
后面此類音型都應(yīng)參照這樣的踏板使用。
14-19小節(jié)(圖25)音樂柔和扦情,與9-13小節(jié)的連接部形成對比,這里踏板的使用完全根據(jù)左手和聲的變換進行換踏板,使和聲連接清晰。
我們在彈奏長氣息樂句中,為有效達到力度層次的漸強或減弱,我們在彈奏時都會使用右踏板或左踏板。
參考文獻:
[1]楊潤:《就勃拉姆斯第二首狂想曲淺談勃拉姆斯風(fēng)格的把握》[J],《魅力中國》,2009(5):110-111.
[2]黃燁:《淺析勃拉姆斯鋼琴作品狂想曲op79之2》[J],《音樂大觀》,2013(10):121.
作者簡介:杜繼超(1992-),男,聊城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15級研究生,專業(yè)為學(xué)科教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