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珉
語文課堂不僅要給學生教授字詞、語法,更應該充滿人文精神,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感,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寫字能力,讓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繼承以讀為本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于不知不覺間加強自身的各種素質(zhì)。而時下,不少語文課堂教學卻存在著“忽視思想情感的陶冶、忽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忽視寫字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工具書的使用、忽視以讀為本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幾個誤區(qū),令人深感痛心。
一、當前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誤區(qū)
(一)忽視思想情感的陶冶。語文教學要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yǎng)其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及社會主義思想品質(zhì)和愛國主義精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嚴重忽視利用文本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即便有思想教育,也是游離于語言文字之外:要么“蜻蜓點水”,要么“走馬觀花”,學生難以在情感上真正接受。
(二)忽視學習方法的指導?!敖淌菫榱诉_到不需要教”,葉老的教導早已為人們所熟知。然而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教師只注重灌輸,忽視引導;只注重教法,忽視學法;只注重講解,忽視啟發(fā)。滔滔不絕的講課方式仍盛行于課堂:不管學生是否愛聽,不管學生是否聽得進去,只要把該講的內(nèi)容全“倒”出來,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結果是教師疲于苦教,學生被動接受。究其原因,教師缺少有效的學法指導。
(三)忽視寫字能力的培養(yǎng)。目前,有相當教量的中小學生,寫字潦草,錯別字多,作業(yè)不整潔。部分教師批改作業(yè)只看對錯,批閱試卷只求標準答案,學生寫字“信馬由韁”,缺乏有效的修正。
(四)忽視工具書的使用。學生基本上學會了查字典,對漢字的讀音,學生本身已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但到了中學階段,由于生字增多,詞匯頻繁,多音多義字及文言詞匯成了困擾學生的一大難題。由于課時緊張,許多老師干脆放棄讓學生查字典來完成預習的方法,自己不惜心血查對核實,將標準答案在課堂上一一拋給學生。這種越俎代庖的做法,不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
(五)忽視“以讀為本”的優(yōu)良傳統(tǒng)?,F(xiàn)行考試除了基礎涉獵課本以內(nèi),其他內(nèi)容近乎全在課外,部分教師就認為課文可讀可不讀,更不提精讀了。所謂閱讀教學,常常把一篇內(nèi)容豐富、語言優(yōu)美、結構完整的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扼殺了課文應有的美,學生哪有興趣可言?另外,教師一味追求升學率,甚至禁止學生涉獵課外讀物,造成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營養(yǎng)不良。這樣,語文教學的翅膀沉重得難以飛翔。
二、改進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注重思想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語文教學既要重視智育,也不應忽視和割裂德育和美育,教師應根據(jù)不同文章所載的“道”的不同內(nèi)容,分別對學生進行理想情操的教育,愛國主義的教育,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做到語文能力教學與思想品質(zhì)教育的統(tǒng)一。堅持教書育人并舉,樹立提高未來人才全面素質(zhì)的觀念。
(二)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素質(zhì)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轉變以應試為目的學習方法,切切實實地從培養(yǎng)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能力著眼,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學會怎樣聽,怎樣說,怎樣讀,怎樣寫,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教師更要積極改革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結構,要從以教師為主體的“傳道授業(yè)式”教學,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的“自學討論式”教學。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讓學生自己閱讀、質(zhì)疑。討論知識讓學生梳理,方法規(guī)律讓學生總結;給學生獨立思考,發(fā)表意見的機會。
(三)注重漢字書寫能力的培養(yǎng)。漢字是漢民族的文化符號,是我們表情達意最重要的工具。加強對學生漢字書寫能力的培養(yǎng),大而言之,有利于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小而言之,對于一個人的心性、習慣、情操的浸染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親自示范,用良好的實踐方式教會學生漢字的正確筆畫和書寫姿態(tài),在一撇一捺中見證人格的力量。激勵學生知曉:一手好字,就是一張亮麗的人生名片。
(四)注重工具書的使用。每篇課文的預習,都可能會遇到生字新詞。學生基礎有差別,生字詞的量就不同。所以,對初中生來說,學會使用工具書是很重要的。一般情況下自己認為是新詞的,要利用工具書解決。尤其特殊的多音多義字在文中的確定含義和艱深抽象的詞語,更應結合工具書來理解。實踐證明,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意義重大,它既能激起學生的自學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鉆研的能力,又解決了疑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嚴謹?shù)那笳鎽B(tài)度,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深,記得牢。
(五)注重學生的閱讀指導。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出發(fā)點。首先,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必須借助對語言文字潛移默化的吸收和理解。為此,在語文學習中,教師要充分重視朗讀的審美指導,讓學生通過目視、口誦、耳聽、心想,“意會”作品的內(nèi)容,想象美的意境,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生活體驗。通過學生抑揚頓挫的朗讀技巧和真切自然的情感詮釋,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完全表達出來,從而感知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獲得全新的審美享受。實踐證明,有效地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捷徑。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培養(yǎng)其閱讀能力、鑒賞能力以及高尚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多讀書報雜志上的時事,了解文化動態(tài),了解國家大事,進而了解社會,增強參與意識,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農(nóng)村中學閱讀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改善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號:GS[2013]GHB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