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黨
?
行政責任追究制度與法治政府建設
陳 黨
行政責任追究是法治政府的內在要求與核心機制。根據(jù)行政責任法治化的要求,行政責任必須由法定的追究主體在其法定權限內,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和程序予以追究。目前,我國的行政責任追究制度已初步建立,但相關立法滯后,法律位階低,缺乏權威性;法律規(guī)定不一致,缺乏統(tǒng)一性;法律規(guī)定過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為了規(guī)范行政責任追究活動,提高行政責任追究的效能,必須盡快制定統(tǒng)一的行政責任追究法律,明確行政責任追究的主體及其權限,厘清行政責任追究的適用范圍,統(tǒng)一行政責任追究的責任形式,完善行政責任追究的程序,使我國的行政責任追究逐步規(guī)范化、法治化。
行政責任追究; 法治化; 責任政府; 政府法治論
責任型政府意味著政府對權力行使的后果負責,它與民主型政府、有限型政府、善治型政府和平權型政府共同構成楊海坤教授“政府法治論”的核心內容。一方面,政府對法律負責,要求政府(行政機關)必須正確履行其法定職責,任何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都要對自己的違法、違紀或不當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2年12月5日第2版。。另一方面,行政責任追究作為政府對法律負責的重要制度安排,旨在約束行政權力的行使者,防止和糾正行政權力運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誤與紊亂,確保行政權力在法定軌道上正當運行。這就要求我們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規(guī)定行政責任追究的主體、對象、程序、適用范圍以及責任體系,盡快使我國的行政責任追究從“碎片化”、“運動化”走向“系統(tǒng)化”、“法治化”。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責任”是一個使用頻率頗高的詞匯,它既可以用來指分內應做的事,如“崗位責任”,又可以指因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而應承擔的不利后果,如“違約責任”等。楊海坤教授和章志遠教授在《中國特色政府法治論研究》一書中明確指出,“政府對法律負責”即政府(行政機關)對法律承擔責任,包含兩層涵義:一是指行政機關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職責;二是行政機關承擔由于在未履行或未履行好其法定職責時引起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如果稱前者為政府的積極責任的話,那么后者就是其消極責任*楊海坤、章志遠:《中國特色政府法治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89頁。。本文所說的行政責任追究中的“責任”,主要是指后者,即行政機關及其行政公務人員違法、違紀或不當行政而應當承擔的不利后果。
法治政府必須是責任政府。在法治社會里,任何一個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都是權利與義務的結合體,在享有一定的權利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性在政府權力的行使過程中具體體現(xiàn)為權責一致,其基本內容包括三個方面:首先,行政權力與行政職責之間是一種相伴相生的關系,有權就有責。正如“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一樣,在賦予各級政府及其組成部門一定的行政管理權力的同時,必須規(guī)定相應的行政職責,一旦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拒絕履行或不正確地履行其職責,就要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其次,行政職權與行政職責是相對應的,行使職權必須以履行其職責為核心。在二者的關系上,行政職責是第一位的,行政職權是第二位的。再次,行政權力的大小和行政職責的大小是一致的,二者之間是一種正比例關系:行政權力越大,責任越重;行政權力越小,責任越輕。
構建科學、有效的行政責任追究制度,既是法治政府的內在要求,也是責任政府建設的核心內容。根據(jù)行政責任法治化的要求,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是否應當對其行為承擔責任、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由誰追究、如何追究等,都必須由法律事先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在此基礎上,行政責任必須由法定的追究主體在其法定權限內,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和程序予以追究。行政責任追究法治化是法治原則在行政責任追究領域的集中體現(xiàn),其涵義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行政責任追究的主體及其權限是法定的。從權力的性質來看,認定和追究行政責任的權力是一種法律制裁權,只能由獲得法律授權的特定機關在授權范圍內行使,其他機關、社會組織或個人都無權自行確認和追究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責任。在我國行政責任追究的實踐中,能夠認定和追究行政責任的機關是多元的,既有國家行政機關,也有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黨的紀檢機關。前者屬于行政系統(tǒng)內部的“同體追責”,后者則是來自行政系統(tǒng)之外的“異體追責”。不同的追責主體之間有著明確的分工。一般來講,公務員的行政處分主要由行政機關負責,而刑事責任只能由國家司法機關認定和追究,立法機關則可以通過行使罷免權來追究有關行政公務人員的行政責任。
其次,行政責任追究的適用范圍是法定的。行政責任追究的適用范圍即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應當承擔責任的法定事由,簡單來講,就是哪些情況下要依法追究其行政責任。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行政責任追究的適用范圍是非常廣泛的,被追責的既可以是行政違法行為,也可以是行政違紀行為,還可以是行政不當行為;既可以是抽象行政行為,也可以是具體行政行為;既可以是作為行為,也可以是不作為行為;既可以是個人行為,也可以是集體行為;既可以是負有直接責任的行為,也可以是負有間接責任和領導責任的行為;既可以是行使行政權力的職務行為,也可以是有損行政公務人員形象的個人行為。因此,必須采取肯定性的概括和列舉與否定性的排除相結合的方法,明確規(guī)定行政責任追究的適用范圍,使行政公務人員知道什么必須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再次,行政機關及其行政公務人員的責任是法定的。在公法領域,責任法定幾乎可以說是絕對的,如“罪刑法定”、“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等。對于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來講,行政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后果,其責任承擔形式應當由法律規(guī)范預先設定。如果法律沒有規(guī)定人們要為某種行為承擔行政責任,就不能追究行為人或相關機關的行政責任;如果法律沒有規(guī)定行為人或相關機關用某一方式承擔行政責任,也就不能要求行為人或相關機關用該方式承擔行政責任。否則,就是責任擅斷和違法追究。
最后,行政責任追究的程序是法定的。行政責任追究作為一種法律制度,是由特定的機關對行政主體和行政公務人員是否應當承擔行政責任以及承擔什么樣的行政責任,進行判斷、認定和追究的活動,直接關系到行政行為的有效性以及行政公務人員的權利和義務。為了保證行政責任追究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行政責任追究的主體在認定和追究行政責任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法律規(guī)定的方式、步驟和時限,違反法定程序的追責是無效的。由于追責主體和追責內容不同,行政責任追究的具體程序可能會有所差異。但總的來講,整個行政責任追究過程應當由立案、調查、決定、執(zhí)行、申訴、復議等一系列相互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構成。
根據(jù)法治原則,什么情況下應當追究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的行政責任,行政責任追究如何啟動,由何種機構、依照何種程序進行追究,追責對象應當承擔什么樣的行政責任,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法律明確加以規(guī)定。然而,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全國統(tǒng)一的行政責任追究的專門法律,只有一些相關的黨內法規(guī)、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以及散見于法律中的零星規(guī)定。在這種情況下,行政責任追究的隨意性比較大,導致其效能難以得到充分發(fā)揮,其結果也往往難以服眾。在一些地方和部門,行政責任追究制度甚至蛻變?yōu)樯贁?shù)人權力斗爭和鏟除異己的工具。概括來講,我國的行政責任追究立法滯后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法律位階低,缺乏權威性
行政責任追究是對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行政責任進行追究的制度,這樣的重要問題本來應當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立法加以規(guī)定,而現(xiàn)在的立法狀況卻并非如此。目前,在行政責任追究立法方面,除了《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guī)定》、《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等為數(shù)不多的幾部行政法規(guī)之外,專門規(guī)定行政責任追究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大多屬于部門規(guī)章和地方政府規(guī)章。前者是由國務院下屬的部、委制定的,如《公安機關追究領導責任暫行規(guī)定》、《文化市場執(zhí)法錯案責任追究暫行辦法》、《中國保監(jiān)會保險監(jiān)管問責制試行辦法》等,其追責內容不能超越本部門的權限范圍,只能在特定的系統(tǒng)內部適用;后者則是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設區(qū)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如《天津市人民政府行政責任問責制暫行辦法》、《海南省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規(guī)定》等,這些地方政府規(guī)章只能在其管轄的行政區(qū)域內適用。上述這些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不僅適用范圍有限,而且由于法律位階比較低,缺乏必要的權威性。
除此之外,在行政責任追究方面還有一些不屬于法律的規(guī)范性文件。一是黨內法規(guī),例如《關于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規(guī)定》、《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黨政領導干部辭職暫行規(guī)定》、《關于實行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暫行規(guī)定》、《中國共產(chǎn)黨問責條例》,等等。二是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如《中國銀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履職問責試行辦法》、《昆明市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行政不作為問責辦法》、《浙江省影響機關工作效能行為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
(二)法律規(guī)定不一致,缺乏統(tǒng)一性
從目前我國行政責任追究的內容來看,一類主要是針對一般行政公務人員的,如《四川省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行政過錯責任追究試行辦法》、《青島市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行政過錯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另一類則是針對行政首長的,如《重慶市政府部門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海南省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等。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各地制定的行政責任追究規(guī)范性文件在追責對象、追責范圍、追責方式和救濟渠道等方面都不相同,缺乏應有的統(tǒng)一性。首先,以行政責任追究對象承擔責任的具體形式為例,讓我們對重慶市和成都市兩個地方政府制定的規(guī)章加以比較:《重慶市政府部門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第14條規(guī)定,追究責任的方式為:(1)取消當年評優(yōu)、評先資格;(2)誡勉;(3)通報批評;(4)責令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作出書面檢查;(5)通過市級主要新聞媒體向社會公開道歉;(6)停職反?。?7)勸其引咎辭職。《成都市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第4條規(guī)定的追責方式是:(1)告誡;(2)責令作出書面檢查或公開道歉;(3)通報批評;(4)扣發(fā)獎金;(5)調整工作崗位或建議調整工作崗位;(6)免職或建議免職。在上述兩個規(guī)范性文件中,重慶市規(guī)定的責任形式有7種,其中最重的是“勸其引咎辭職”,而成都市規(guī)定的責任形式只有6種,最重的是“免職或建議免職”。在這里,“引咎辭職”與“免職”顯然是不同的。此外,同樣是“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在復核時限方面也有很大差別。根據(jù)《重慶市政府部門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第15條的規(guī)定,“被問責的市政府部門行政首長對問責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jīng)Q定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向市人民政府申請復核。特殊情況,可申請延長5個工作日?!倍冻啥际行姓组L問責暫行辦法》第16條則規(guī)定:“行政首長對問責決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問責決定書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向市人民政府提出書面申訴?!?/p>
至于行政責任追究的具體事由,各地的規(guī)定差別更大。例如,《長沙市人民政府行政問責制暫行辦法》規(guī)定的追責情形分為兩大類,共有15種;《重慶市政府部門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規(guī)定的追責情形為18種,主要包括效能低下、執(zhí)行不力,責任意識淡薄,違反法定程序、盲目決策,不嚴格依法執(zhí)政或治政不嚴、監(jiān)督不力,以及在商務活動中損害政府形象或造成重大經(jīng)濟損失等;《海南省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規(guī)定》則將追責范圍擴大為5類、24種。各地規(guī)定的行政責任追究范圍有寬有窄,以至于會出現(xiàn)下面的情況:對于同樣的違法、違紀或不當行為,在這個地方要被追責,在另一個地方卻不被追責;在此地要承擔這樣的責任,在彼地卻要承擔那樣的責任。
(三)規(guī)定過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
在現(xiàn)有的關于行政責任追究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中,相當一部分只有原則規(guī)定,內容過于簡單,在實踐中往往難以操作。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在“懲戒”一章中規(guī)定了公務員不得有的行為,包括“玩忽職守,貽誤工作”,“濫用職權,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違反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等。這些規(guī)定大都比較抽象,在具體適用過程中難以準確認定和正確把握,隨意性很大。再如,《深圳市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行政過錯責任追究暫行辦法》第27條雖然將行政過錯分為“一般過錯”、“嚴重過錯”和“特別嚴重過錯”三種,并且規(guī)定:“(1)情節(jié)輕微,給行政機關和行政管理相對人造成損害后果和影響較小的,屬一般過錯;(2)情節(jié)嚴重,給行政機關和行政管理相對人造成損害后果嚴重、影響較大的,屬嚴重過錯;(3)情節(jié)特別嚴重,給行政機關和行政管理相對人造成損害后果特別嚴重、影響重大的,屬特別嚴重過錯。”但是,什么樣的情況屬于情節(jié)輕微?什么樣的情況屬于情節(jié)嚴重?什么樣的情況屬于情節(jié)特別嚴重?在行政責任追究實踐中區(qū)分起來卻十分困難。
過罰相當原則要求根據(jù)行政機關及其行政公務人員的過錯大小確定適當?shù)呢熑涡问?。然而,在現(xiàn)階段的行政責任追究實踐中,由于法律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普遍存在著用道德責任代替法律責任、用行政法律責任代替刑事法律責任、用行政處分或刑事制裁代替行政追償中的經(jīng)濟賠償責任的問題。最常見的現(xiàn)象是,不論性質如何、責任大小,動輒就是引咎辭職。嚴格來講,引咎辭職只是一種道德責任,而不是法律責任。這樣做,顯然混淆了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之間的界限,其結果,一方面使過錯較小的人受到了過重的處罰,違反了過罰相當原則;另一方面,使本來應負更大責任的追責對象避重就輕,免受應有的行政處分或刑事處罰。此外,在行政責任追究活動中,追責結果容易受到領導批示和網(wǎng)絡輿論等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區(qū)別對待、畸重畸輕的情形。
為了規(guī)范行政責任追究活動,提高行政責任追究的效能,保障追責對象的合法權益,必須盡快制定統(tǒng)一的行政責任追究法律,明確規(guī)定行政責任追究的主體、對象、范圍、標準、程序、責任形式以及相應的權利救濟制度等,使我國的行政責任追究進一步規(guī)范化、法治化。
(一)明確行政責任追究的主體及其權限
行政責任追究作為一種追究行政機關及其行政公務人員責任的活動,必須有特定的主體負責。因此,在行政責任追究立法中,首先應當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第一,科學地設定行政責任追究的主體。根據(jù)追責主體與行政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不同,可以將行政責任追究的主體分為兩大類:一是行政系統(tǒng)內部的主體,即“同體追責”的主體,包括監(jiān)察、審計等專門機關以及上級領導機關和公務員的任免機關;二是行政系統(tǒng)外部的主體,即“異體追責”的主體,主要是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和黨的紀檢機構。第二,明確規(guī)定不同追責主體的職責權限。不同的行政責任追究主體有著不同的追責對象、懲戒權限和工作方式,應當各司其職,在分工負責的基礎上相互配合。一般來講,各級行政機關可以在其任免權限內對本級或下級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實行追責;權力機關的追責對象主要是各級政府的正副職以及政府組成部門的領導人;而司法機關對行政公務人員的追責只能通過審理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來實現(xiàn)。第三,厘清行政責任追究主體與公民、社會組織之間的相互關系。國家機關之外的公民和社會組織作為行政法制監(jiān)督的主體,只能通過批評、建議、檢舉、控告、申訴等方式向有權機關反映情況,或通過新聞媒體予以揭露、曝光,以引起追責主體的注意進而啟動行政責任追究程序,而不能直接認定和追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
(二)厘清行政責任追究的適用范圍
根據(jù)法治政府的要求,每一個行政機關及其行政公務人員都應當為自己的違法、違紀或不當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制定行政責任追究的專門法律時,必須從追責對象和追責內容兩個方面,明確規(guī)定并逐步拓寬行政責任追究的適用范圍。
首先,就行政責任的追責對象來看,只要是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和個人,不論其級別和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應當毫不例外地成為行政責任追究的對象,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有免受行政責任追究的特權。目前,我國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和個人,既有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及其行政公務人員,又有受行政機關委托行使行政管理權力的組織或個人。因此,行政責任追究的對象不能僅僅局限于行政機關和行政首長,應當拓展到所有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和個人。具體來講,行政責任追究的對象主要有三大類:一是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二是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和有關人員;三是行政機關委托的組織和有關人員。
其次,就行政責任追究的內容來看,應當列入追究范圍的首先是與行政職責相關的職務行為,主要是指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法定職責,影響行政工作或損害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不良行為。其中,“不履行法定職責”包括拒絕、放棄、推諉、不完全履行職責等情形;“不正確履行法定職責”包括無合法依據(jù)以及不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等情形。職務行為大致包括以下8類:一是違法行政,濫用行政職權;二是違反程序,決策失誤;三是執(zhí)行不力,行政失當;四是疏于管理,用人失察;五是工作懈怠,效能低下;六是弄虛作假,徇私舞弊;七是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八是其他應當追究行政責任的情形。對于行政公務人員來說,有些行為雖然與其行政職責無關,但由于其特殊的公務身份,仍然會損害黨和政府的聲譽,在社會上造成不良的影響和后果。因此,也應當將其納入行政責任追究的范圍。
(三)完善行政責任追究的程序
追究行政機關及其行政公務人員違法、違紀或不當行為的責任,是對其權利的限制和剝奪,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行政公務人員的義務,因而必須具有法定事由并經(jīng)過法定的程序。如果說,實體法規(guī)定的是行政責任追究的目的、對象、范圍和標準,那么,程序法就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步驟、方式、時限和順序。在行政責任追究活動中,一旦違反法定程序,如順序顛倒、超過期限和不符合法定形式,就會影響到追責結果的公正,并損害追責對象的程序權利。因此,必須改變以往那種“重實體、輕程序”的做法,通過立法來明確規(guī)定行政責任追究的程序,在此基礎上嚴格依照法定的程序實施。
在追責實踐中,行政責任追究的具體程序可能會因追責主體和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總體上需要經(jīng)過下列幾個相互銜接的階段:(1)立案。主要是指追責主體依職權或依申請決定對某個追責對象啟動追責程序。(2)調查。主要是收集相關證據(jù),以查清事實,確定責任行為的有無、過錯大小以及行政過錯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著因果關系等。(3)決定。是指追責主體根據(jù)認定的事實和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選擇與過錯相適應的責任形式。(4)通知。是指向追責對象送達行政責任追究的決定,并告知其救濟途徑。(5)執(zhí)行。是按照追責對象的管理權限,落實懲戒的內容。此外,追責對象如果對處理決定不服,可以在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內申請復核,但一般不影響追責決定的執(zhí)行。
(四)統(tǒng)一行政責任的承擔方式
為了保證行政責任追究活動的嚴肅性和有效性,在行政責任追究實踐中需要統(tǒng)一責任體系,使同一種違法、違紀或不當行為承擔相同的不利后果。(1)行政責任的承擔方式。根據(jù)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做法,完整的行政責任承擔方式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精神處分,包括通報批評、警告、嚴重警告、訓誡、記過、記大過等;二是職務處分,包括停職、降職、免職、撤職、調離、強制退休、開除或解雇等;三是薪俸處分,包括減薪、停薪、罰薪、停發(fā)補貼、減少退休金等。(2)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行政公務人員觸犯刑律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包括生命刑(死刑)、自由刑(剝奪或限制犯罪人的人身自由)、財產(chǎn)刑(剝奪犯罪人一部分或全部個人所有的財產(chǎn))和資格刑(剝奪犯罪人的某種資格或者權利)。(3)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在追責實踐中,行政公務人員的民事責任主要是通過追償制度實現(xiàn)的。其具體做法是:行政公務人員在執(zhí)行職務活動過程中給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先由其所在的國家行政機關對外向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然后,再根據(jù)責任人的過錯大小和經(jīng)濟情況,依法責令其承擔全部或部分賠償費用。(4)違憲責任的承擔方式。違憲責任是一種由違憲行為引起的特殊的法律責任,其具體形式主要有彈劾、罷免以及通過撤銷、拒絕適用或確認無效而使其失去法律效力等。
通過立法規(guī)定責任形式,不僅要明確各種責任的具體適用范圍,而且還要處理好不同的法律責任之間的關系以及程序銜接問題。由于各種法律責任的性質不同,彼此之間不應當是一種吸收關系,而應當是相互獨立、相互配合、功能互補的關系。也就是說,不同的責任形式可以同時并用。這就要求我們解決好不同追責程序的銜接問題,尤其是行政處分與刑事處罰的銜接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既然是不同的法律責任,就應當由不同的追責主體分別進行認定和追究,彼此之間也不應該存在孰先孰后的順序問題。但是,不同的追責主體之間有一個移送的問題。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jiān)察法》第43條規(guī)定:“監(jiān)察機關在辦理監(jiān)察事項中,發(fā)現(xiàn)所調查的事項不屬于監(jiān)察機關職責范圍的,應當移送有處理權的單位處理;涉嫌犯罪的,應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責任編輯:李春明]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Ruled by Law
CHEN Dang
(School of Law,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P.R.China)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and the core mechanism in the government ruled by law.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nstitutionalization,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hall be realized as follows. It shall be done by authorized organs within its jurisdiction and shall follow the conditions and procedures set by laws. Currently, a preliminary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 which, however, lacks in adequate legislation. First of all, the currently valid laws do not enjoy high-level power. Secondly, they conflict and are not unified. Thirdly, they are too abstract to be applicable. So as to institutionaliz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nd upgrade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 special law regarding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hall be made as soon as possible. It will help clarify the organs in charge, their jurisdiction and the applicabl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t will also help unify the modes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nd develop the procedures of realizing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s a result,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can be gradually institutionalized.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nstitutionalization; Responsible Government; Government constitutionality theory
2016-12-0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重大行政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研究”(15YJA820001)。
陳黨,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教授,浙江省憲法與地方立法研究會副會長,法學博士(杭州310018; chendang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