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太和律》及北朝法系

      2017-04-03 08:18:46李書吉
      關鍵詞:北齊太和法律

      李書吉

      論《太和律》及北朝法系

      李書吉

      (山西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太和律》是北魏、隋、唐諸律的嚆矢。北朝法系是禮、法兩部機器的全面嚙合,直接源頭是太和年間孝文帝進行的禮、律修訂。其指導思想是“齊之以法,示之以禮”,原則是以禮入法。北朝法系奠定的歷史大背景是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年間進行的系列性社會改革。

      太和律;以禮入法;法律北系;中華法系

      一 問題的提出

      晚清的中國列強環(huán)伺,國家與民族處于重重危機之中,有志有識之士,都提出變法圖強,而在此變法浪潮中,法律之變尤在其首,也在這種情況下,致力于介紹西學和參與制訂新法的嚴復、梁啟超、沈家本等成為中國新舊法比較研究的第一代人。時代呼喚法律的變通創(chuàng)新,由此引發(fā)了學術界對中國固有法律和法律系統(tǒng)進行深刻反思和審視。20世紀二三十年代,陳寅恪、程樹德、楊洪烈、陳顧遠、瞿同祖等一批大師成為該領域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都有重要成果問世,其認識都有奠基性意義。其中,程樹德先生對自漢迄隋的九朝律令進行了考證,提出法律的南、北二系說;[1]339陳寅恪先生通過對制度淵源的歷史考察,提出從西晉、合南北朝,直至隋唐之律是“華夏刑律不祧之正統(tǒng)?!盵2]111-112瞿同祖先生從法律與社會的視角進行探討,提出“法律儒家化開始于魏晉,但其完成則在北朝。”[3]369

      上述可知,三位先生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fā),對中國法律的統(tǒng)系問題進行了論證。而統(tǒng)系判分的視點都在于法律的儒家化,然在這個共同的視點下,卻在對法系源頭的問題探求上產生了分歧,陳寅恪、瞿同祖二先生謂在魏晉,程樹德先生主張源于漢律。其后的研究者大多是沿著這個思路展開的,而結論又更迥異。如有的學者依據(jù)新出的簡牒材料,將源頭提前至戰(zhàn)國,專治法制史的梁治平先生則認為更早,指出:“禮、刑結合,納法律于道德之傳統(tǒng),產生于三代,留衍于后代?!盵4]289更有學者提出:后儒所提倡的“三綱”學說本源于法家,如《韓非子·忠孝》載:“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盵5]41如上所述,用法律儒家化這個視角,來尋求法系的源頭,已很困難。我們可作這樣的認識,中國的法律發(fā)展和法系的最終形成,都同儒家化有直接的關系,而法律的儒家化是中國文化精神或文化傳統(tǒng)的反映,這種精神或傳統(tǒng)始終貫注于中國法律的全過程,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中國的法律到了唐代發(fā)生了突進,對于這個突進,僅用法律的儒家化視角來認識,顯然遠為不夠,而其真正的原因,應當在此視野之外。

      近年來,樓勁先生所著《魏晉南北朝隋唐立法與法律體系》一書,從法典體例或體系的發(fā)展變化出發(fā),對該時期的律、令、格、式,進行了系統(tǒng)的探討和深入的發(fā)掘,提出《太和律》在體例、內容上開始具有優(yōu)于《晉律》的某些特點;令,已在明顯的向法典過渡;格、式均可補充律令等諸多新認識。①相關觀點參見樓勁:《魏晉南北朝隋唐立法與法律體系——敕例、法典與唐法系源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版,上冊第147頁及下冊第474頁中的內容。是繼日本學者仁井田升唐令研究之后,對律、令、格、式進行總體性研究的一個系統(tǒng)性成果。另外,俞榮根、范忠信等先生從法律思想史的角度進行了探討;[6]366-370梁治平先生提出法律文化觀,主張“用文化去闡明法律,用法律闡明文化?!盵4]487

      上述人士都對中國法律史的發(fā)展、法系的形成提供了新視角。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法律,其本身就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多元復合體,而這個復合體的最后集成,需要一個歷史的觸發(fā)點。中華法系正是伴隨“中華”這一概念出現(xiàn)的?!爸袊币辉~,出現(xiàn)很早,《孟子·萬章章句》云:“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薄妒酚浖狻吩疲骸暗弁跛紴橹?,故曰中國?!薄短坡擅枳h釋義》稱:“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權,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庇纱丝矗爸腥A”之詞,雖源自“中國”,但從上述看,較之孟子時代的“中國”概念和含義又擴大了。而這個具有廣闊含義的“中華”概念形成的背后,蘊藏著一個歷史變動的大背景,這個背景就是自十六國進入中原,特別是鮮卑拓跋族入主中原、統(tǒng)一黃河流域后,于太和年間進行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會性改革,而太和改制的第一項工程就是對律令的全面修訂。《太和律》的頒布,對《唐律疏議》的編撰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二 《太和律》發(fā)微

      拓跋氏進入中原后,見于記載的改定律令有九次。其實在此九次之前,據(jù)《魏書·序紀》載,宣帝推寅、穆帝猗盧、昭成帝什翼犍等都不同程度制訂過法律。據(jù)《魏書·刑罰志》載:

      魏初,禮俗純樸,刑禁疏簡。宣帝南遷,復置四部大人,坐王庭決辭訟,以言語約束,刻契記事,無囹圄考訊之法,諸犯罪者,皆臨時決遣。[7]卷111

      上所說大致是拓跋氏進入中原前或南下中原期間的法律狀況,有三個特點:其一,刑疏禁簡,如規(guī)定“有罪者出其牛羊以贖死命,乃止。自殺其父兄無罪。”[8]卷30其二,刻契記事,以語言約束。這同當時文獻所載匈奴時的情況相同,“無文書,以言語約束?!盵9]卷93其三,無囹圄考訊之法,有罪,臨時決遣。從這些特征看,拓跋鮮卑在入中原前采用的基本上是部落習慣法。

      然而,從力微遷至盛樂(258)到北魏拓跋珪登國元年(386),此120余年間,鮮卑拓跋氏的內部組織發(fā)生了劇烈變化。力微到盛樂后先派其子沙漠汗到魏都洛陽學習六年,魏滅后,又派沙漠汗訪問西晉王朝,同魏、晉兩朝有了正式的交往和交流。而到拓跋猗盧八年(315)建立代國以來,同西晉、東晉有了深度的交往。也從力微開始,正式加入了中原的兼并戰(zhàn)爭,這時期拓跋氏部落結合體有了重大變化,由帝室七十五姓和四方三十姓組成拓跋氏代國政權,已不是一個簡單的部落聯(lián)盟體,而是一個正在向國家政權邁進的復雜的組織機構了,這時候拓跋部的首領已成為高居于各部落首領之上,支配各部大人的王權統(tǒng)治者了。這種組織形態(tài)和性質的變化,導致部落或國家組織治理上的復雜化,如官制上的“直真”、“比德直”、“可簿真”、“酋長”、“庶長”等氏族性質的職司;又有如“八座”、“八國”、“典師”、八公制、三十六曹、文簿、當曹敷奏、博士等模漢之官職;再如,設王、公、侯等爵位,以九品品位量官等。

      上述可知,在力微至太祖拓跋珪時,拓跋氏的組織結構快速變化,社會形態(tài)急劇跨越,拓跋氏社會經歷了一個劇烈陣痛的歷史階段。這種情況必然造成治理上的嚴苛,表現(xiàn)在法律上則是原始部落法既未完全脫蛻,而漢、晉法律又大量地植入,這樣帶來的結果便是“刑重網密”。

      《魏書·刑罰志》載:

      太祖既定中原,患前代刑網峻密,乃命三公郎王德除其法之酷切于民者,約定科令,大崇簡易。[7]卷111

      這是拓跋珪為北魏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這部法的具體情況已無法窺知,但從上述記載看,這部成文法的指導思想是除酷和簡易,是針對前代“刑網峻密”的情況而來。

      到世祖拓跋燾時,又進行了兩次修訂。第一次修訂后的法律,律令凡390條,門誅14條,大辟145條,五刑231條。這次修訂是在神麚年間進行,到正平元年(451)又進行了第二次修訂。這兩次修訂的目的仍是為了解決“刑網峻密”的問題?!段簳ば塘P志》稱:“太祖不豫,綱紀褫頓,刑罰頗為濫酷。”太祖拓跋珪制訂成文法,目的是為了解決“刑重網密”的問題,但到太祖去世前,刑罰反而“頗為濫酷”。這就說太祖修訂法律,不僅沒有解決其痼疾,反而造成了刑罰上的“濫酷”。世祖拓跋燾接著修訂,修訂后的情況如何呢?世祖第一次修訂后的法律從《魏書·刑罰志》所載,酷和嚴的問題并未有緩和,如“初盜律,贓四十匹致大辟,民多慢政,峻其法,贓三匹皆死?!钡诙涡抻喓?,仍是“刑網大密,犯者更眾”。從太祖到世祖,具體參與法律修訂者有高允、崔玄伯、崔浩、游雅,這些人都是當世大儒,經他們修訂的法律當然是以漢、晉法為主要內容的,然而修訂后的法律,不僅沒有從根本上遏止刑重網密的勢頭,反而情況更加嚴重。另外,從太祖到世祖時,北魏前期的幾位皇帝,除法律本身的修訂外,還采取了好多辦法,如皇帝親自到下邊巡視;為體現(xiàn)法律的公正,還設立了“登聞鼓”制,即讓有冤情者“撾鼓上表”;同時配合法治,實行獎懲法。如:

      懸爵于朝,而有功者必縻其賞。懸刑于市,而有罪者必罹其辜。[7]卷7

      這些措施對緩和矛盾也未起到多大作用。

      也就在這種情況下,開始了北魏孝文帝在位的法律修訂,也即太和修律,太和修律是北魏乃至整個法制史上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太和年間進行了二次法律修訂。第一次是太和元年至五年(477-481),在太華殿修律,由中書令高閭主持,群臣參議,最后由孝文帝刊定,于太和五年頒行。第二次是在東明觀修律,于太和十五年議改律令,于太和十六年頒行,此律即《太和律》。此后,世宗元恪于正始元年(504)又修律令,修訂的律為《正始律》,也即后世所稱《后魏律》,那么,正始年間刊定的《后魏律》和《太和律》有何關系呢?《魏書·常景傳》載:“正始初,詔尚書、門下于金墉中書外省考論律令,敕景參議?!庇帧堵尻栙に{記》載:

      景字永昌,河內人也。敏學博通,知名海內。太和十九年,為高祖所器,拔為律學博士,刑法疑獄,多訪於景。正始初,詔刊律令,永作通式,敕景共治書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監(jiān)王元龜、尚書郎祖瑩、員外散騎侍郎李琰之等,撰集其事。……景討正科條,商榷古今,甚有倫序,見行於世,今律二十篇是也。[10]卷1

      又《魏書·常景傳》載:

      先是太常劉芳與景等撰朝令,未及班行。別典儀注,多所草創(chuàng),未成,芳卒,景纂成其事。及世宗崩,召景赴京,還修儀注。拜謁者仆射,加寧遠將軍。又以本官兼中書舍人。后授步兵校尉,仍舍人。又敕撰太和之后朝儀已施行者,凡五十余卷。[7]卷82

      又《魏書·孫紹傳》載:

      先帝時,律令并議,律尋施行,令獨不出,十余年矣?!恍蘖钪耍嘟圆┕?,依古撰置,大體可觀,比之前令,精粗有在。但主議之家,太用古制。若全依古,高祖之法,復須升降,誰敢措意有是非哉?以是爭故,久廢不理。然律令相須,不可偏用,今律班令止,于事甚滯。若令不班,是無典法,臣下執(zhí)事,何依而行?[7]卷78

      上引幾條材料,有如下幾層意思。

      其一,世宗時頒行的律,是在常景主持下刊定的,而常景是孝文帝選定的律學博士,故修新律,當是在《太和律》基礎上撰定的。

      其二,《儀注》五十卷,也為常景所撰,此五十卷《儀注》,《隋志》《唐志》均見載。如《常景傳》載,此《儀注》所撰之內容是太和之后,已施行之朝儀,顯然為太和年間所典定。

      其三,常景還同劉芳編撰過“令”,劉芳死后,又由常景纂定。但此令直到延昌元年(512)也沒有頒布,沒有頒布的原因是“令”中太多古制,這樣與高祖之令有了明顯的沖突,而誰敢又對高祖之法“措意有是非哉?”亦可見世宗時大臣不敢對高祖《太和律》妄議。孫紹認為律既班行,而令獨不班,臣下行事則無所依從。孫紹上書后,不見下文,并且北魏在孝昌后大亂,所以后魏令的頒行與否或如何頒行,已不得而知。

      其四,關于律的修訂,主要出于常景之手,而且按孫紹奏文中所說,律班已十年,令還未班,這說明律在正始元年就已經頒布,從正始元年到孝昌元年,正好十年。也就是說正始元年所修之律,在當年就已經頒行,一年之內就已修成,說明此律同太和律不會有大的變化,并且,世宗下詔編撰是在太和元年冬,這樣看修律的時間就更短了。此亦可證,《后魏律》必?!短吐伞范鴣怼?/p>

      《隋書·經籍志》載有《后魏律》二十卷。程樹德先生說:“李林甫注《唐六典》,于《后魏律》已不能舉其篇目,則至唐已佚?!?程樹德稱,此二十卷,亦為二十篇,《隋志》中載《北齊律》十卷,《周律》二十五卷,均以篇目為卷。參見程樹德:《九朝律考》卷5《后魏律考》,中華書局1963年版?!逗笪郝伞穬热葜饕娸d于《魏書·刑法志》,然該志就沒有列出其具體篇目。程樹德先生從《魏書》及《文獻通考》考得六卷,即刑名律、法例律、違禮律、賊律、盜律、斗律;從《唐律疏議》考得九篇,即宮衛(wèi)律、廄牧律、擅興律、系訊律、詐偽律、雜律、捕亡律、斷獄律,戶律;又考《晉律》《后周律》《梁律》均有請賕、告劾、關市、水火篇,《后魏律》也應有;又南朝諸律,不立婚姻篇目,后周戶律之外,別有婚姻律,北齊作婚戶,似《后魏律》原有婚姻一篇,周仍其舊,齊則合為婚戶也。[1]卷5

      那么,《太和律》和《后魏律》同《北齊律》的關系如何呢?

      《隋書·刑法志》載,北齊河清三年律十二篇:“一曰名例,二曰禁衛(wèi),三曰婚戶,四曰擅興,五曰違制,六曰詐偽,七曰斗訟,八曰賊盜,九曰捕斷,十曰毀損,十一曰廄牧,十二曰雜?!盵11]卷25

      《后魏律》之成又源于何處?從《后魏律》為《北齊律》所吸收的主要篇目來源看,《后魏律》中的刑名律、法例律是直接承繼魏晉而來,魏改漢律為刑名,晉從刑名中分出法例律,后魏承晉而來為刑名、法例律,到《北齊律》,并刑名、法例為名例。[2]126

      宮衛(wèi)律,由晉賈充制定《新律》時創(chuàng)制,為《后魏律》承襲。[1]卷5

      戶婚律,原為《秦律》,《唐律疏議》稱:“迄至后周,皆名戶律。是后魏亦名戶律也。北齊名為婚戶律,隋《開皇律》改為戶婚律?!盵1]卷5

      廄牧律,《唐律疏議》云:“后魏太和年,名牧產律,至正始年復名廄牧律,歷北齊后周,更無改作。”[12]275

      擅興律,《唐律疏議》云:“原為漢蕭何所創(chuàng),初名興律,魏改為擅興律,晉為興律,高齊改為興擅律?!盵12]298后魏之名當仍稱擅興。

      賊律、盜律,均由北魏直承秦漢而來,合為盜賊律。[13]120

      斗訟律,秦漢至晉末未有此篇,后魏太和年間分系訊律為斗律,北齊以訟事附之,名為斗訟律。[13]121

      詐偽律,直承李悝《法經》而來。

      捕亡律,直承李悝《法經》中之《捕法》,后魏改為捕亡律,北齊改名捕斷律。

      斷獄律,魏分李悝《法經》中之《囚法》,出之篇,后魏沿斷獄之名,北齊將其同捕律相合,名為捕斷律。

      由上可知,經太和、世宗修訂的《太和律》《后魏律》,既有直承李悝《法經》之篇目,又有蕭何修訂的《漢律》的篇目,也有三國時《魏律》和西晉《泰始律》的篇目,而這些篇目基本上為《北齊律》所承襲。陳寅恪先生說:

      故北魏前后定律能綜合比較,取精用宏,所以成此偉業(yè)者,實有其廣收博取之功,并非偶然所致也。[2]124

      程樹德先生認為《北齊律》最為完備,而之所以完備是因為齊律由渤海封氏所制定,而渤海封氏有祖宗家法之淵源。他說:

      蓋高氏為渤海蓚人,渤海封氏世長律學,封隆之參定麟趾格,封繪議定律令,而齊律實出于封繪之手,祖宗家法,俱有淵源。[1]卷6

      陳寅恪先生于此提出批評說:

      竊為齊律之美備殆由承襲北魏刑律之演進所致,并非由皇室鄉(xiāng)里之特殊之原因?!饼R之典章制度既全部因襲北魏,刑律亦不能獨異,故此乃全體文化之承繼及其自然演進之結果……僅就高齊與封氏同鄉(xiāng)里一端立說,恐失之稍隘也。[2]124-125

      陳寅恪先生這個批評是中肯的,其理由是透徹的。顯然用高氏鄉(xiāng)里祖宗家法淵源關系來論證齊律之完備,似嫌失之于狹隘。然細察史籍程樹德先生在直接論及北魏律時,亦給予高度的評價:

      孝文用夏變俗,其于律令,至躬自下筆,凡有疑義,親臨決之,后世稱焉。是故自晉氏而后,律分南北二支:南朝之律,至陳并于隋,而其祀遽斬;北朝則自魏及唐,統(tǒng)系相承,迄于明清,猶守舊制?!粍t唐宋以來,相沿之律,皆屬北系,而尋流溯源,又當以元魏之律為北系諸律之嚆矢。[1]卷5

      上述可知,程樹德先生對元魏之律的評級也極清楚,視其為北系諸律的嚆矢。這也說明兩位先生對后魏律根本認識上是一致的。

      三 禮、法兩部機器嚙合下的法律北系

      前述《太和律》從篇目內容上說是對李悝《法經》《漢律》《魏律》《晉律》的一大熔鑄,其“取精用宏”之功,卓然可見,是《北齊律》的藍本。然而《北齊律》又成為《唐律疏議》的藍本,最核心的一個問題是以禮入法。筆者認為,這個核心問題正是《太和律》制訂時,孝文帝明確提出的。孝文帝在第一次修訂法律的太和元年就發(fā)了一個詔令:

      今犯法至死,同入斬刑,去衣裸體,男女媟見。豈齊之以法,示之以禮者也。今具為之制。[7]卷111

      從這段話的語境看,“同入斬刑,去衣裸體”不符合“齊之以法,示之以禮”的原則??梢?,這里的“齊之以法,示之以禮”是孝文帝這次修訂法律的指導思想,也是制訂《太和律》這部法典的總綱。而這個指導思想或總綱,是從北魏前期長時期的法律修訂、具體實施的經驗和教訓中摸索出來的。如前所述,北魏前期法律上的根本問題是刑重網密,而太祖、世族以來的幾次法律修訂,不僅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有所加重,這是為什么?筆者認為根本問題是由三個不適應導致的法律要求的不一致。不適應表現(xiàn)在:鮮卑和漢族兩大群體,法律應用本身不適應;社會制度層面上的不適應;文化習俗的不適應。史載:

      后魏起自北方,屬晉室之亂,部落漸盛。其主乃峻刑法,每以軍令從事。人乘寬政,多以違令得罪,死者以萬計。[14]卷164

      這里的“人乘寬政”之人,當為兩類人,一是原在草原部落生活的游牧族族民,南下中原后,經歷了部落聯(lián)盟向國家組織的急速轉變,故而,由刑疏法簡的時代,進入網密刑酷的時代,而原來生活在西晉政權下的漢族居民,進入北魏政權,也受到網密刑酷兩樣疊加,雪上加霜的統(tǒng)治。所以孝文帝在修訂法律時,一方面要廢除鮮卑拓跋氏習慣法中固有的酷刑,如太和元年擺出要破除諸如裸形、車裂、腰斬、鑊烹等酷刑;[7]卷111另一方面也要破除漢晉律中含有禮制內容的傳統(tǒng)的酷刑,如太和十一年提出“罷門房之誅”。[7]卷111此法是自秦漢以來沿用的法律,漢晉律中仍有夷三族之條款,為宋、齊沿用。

      也在這種情況下,開始了太和的兩輪驅動,即法律修訂中的禮制建設。北魏修訂禮儀開始于太祖拓跋珪,然在孝文帝前的禮制建設,以模擬漢晉為多。從太和六年開始的禮制改革,則是一次系統(tǒng)的禮制建設工程,從太和六年到太和十九年的禮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標桿性的成就。如國家祭祀制度上,將南郊之祭并于圓丘之祭,將裕祭并于禘祭,將六宗祭合于圓丘祭,突出圓丘祭的地位;在宗廟祭祀改革中,確立了明堂、七廟、嫡長子繼承制;在喪服制改革中,恢復三年喪服制;另外諸如對巡狩、尊老、鄉(xiāng)飲的恢復和釐定;以及婚姻、姓氏、服飾的改革和創(chuàng)建等等。[15]45-123這是一次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集大成式的禮制建設。

      《新唐書》卷十一《禮樂一》載:

      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禮樂達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禮樂為虛名。[16]卷11

      這里說三代以上治一,指禮制,三代以下治二,當指禮與法治,然為兩治,而禮樂之治已成為虛名。

      北魏孝文帝的禮制建設即以禮入法,重新激活了禮樂的為政治民功能?!端逯尽份d有《后魏儀注》五十卷,[11]卷33又載《后齊儀注》二百九十卷。[11]卷33《舊唐志》載《后魏儀注》三十二卷,常景撰,[17]卷46《新唐志》載,常景《后魏儀注》五十卷。[16]卷58勾勒史籍所載,后魏、北齊、隋、唐在禮儀上有一明顯的傳承關系,《新唐書》稱:“唐初即用隋禮。”[16]卷11《舊唐書》亦稱:“神堯受禪,未遑制作,郊廟宴享,悉用隋代舊儀?!盵17]卷21陳寅恪先生說:

      北齊后主時所修之五禮,當即《隋志》之《齊儀注》二百九十卷,鄴都典章悉出洛陽,故武平所修亦不過太和遺緒而已。[2]13

      這就是說北齊、隋唐之禮均始于太和之禮。試舉兩例,《隋書》載:

      后魏每攻戰(zhàn)克捷,欲天下知聞,乃書帛,建于竿上,名為露布,其后相因施行。開皇中,乃詔太常卿牛弘、太子庶子裴政撰宣露布禮。及九年平陳,元帥晉王,以驛上露布。兵部奏,請依新禮宣行。承詔集百官、四方客使等,并赴廣陽門外,服朝衣,各依其列。[11]卷8

      此露布所書是軍禮。這是隋直承后魏禮之生動之例。同書又敘:

      后魏天興初,詔儀曹郎董謐撰朝饗儀,始制軒冕,未知古式,多違舊章。孝文帝時,儀曹令李韶,更奏詳定,討論經籍,議改正之。唯備五輅,各依方色,其余車輦,猶未能具。至熙平九年,明帝又詔侍中崔光與安豐王延明、博士崔瓚采其議,大造車服。定制,五輅并駕五馬?;侍映私疠`,朱蓋赤質,四馬。三公及王,朱屋青表,制同于輅,名曰高車,駕三馬。庶姓王、侯及尚書令、仆已下,列卿已上,并給軺車,駕用一馬?;虺怂耐◣臆?,駕一牛。自斯以后,條章粗備,北齊咸取用焉。其后因而著令,并無增損。[11]卷10

      上可見,這里已明確指出,后魏禮天興詔撰,而孝文帝改正之。聯(lián)系前面所說,常景所撰《儀注》五十卷,均為太和以來施行過之朝儀??芍?,北齊禮出于太和而為隋唐沿用。

      關于十惡入律,部分始于漢律,魏晉有相關內容滲入,八請西晉正式入律,而所不同的是《北齊律》將十惡之罪從其他律條中獨立出來,并明確規(guī)定,十惡不再八議之內,這是一個根本性變化?!段簳ば塘P志》可以看出,不孝、不敬、大不敬、不道、謀反、大逆及八議均入律。那么,在《太和律》是否涉及十惡和八議的關系,《刑罰志》的一處記載,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線索,太和十一年,孝文帝下詔云:

      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遜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筛敻?。[7]卷111

      孝文帝認為,不孝是三千罪中最大的罪,而現(xiàn)有律條中對不孝之罪處理太輕,應該再議。再議情況如何,不知下文。但我們有理由作這樣的推測,孝文帝有可能將像不孝這樣的大罪獨立于其他律條之外。

      另外,《太和律》或《后魏律》還有兩方面的貢獻:一是封建后五刑的制訂,曹魏《新律》有七刑,《泰始律》將七刑簡化為死、髡、贖、罰、雜抵五刑,而北魏制定的死、流、徒、鞭、杖五刑為北齊和唐律繼承。另一項是律、令、格、式體系的完備,律、令、格作為法律在北魏奠定,式,成于西魏、北周,至北齊成為定制。“唐律,令、格、式并行,蓋沿齊制。”[1]卷6

      綜上所述,禮、法為兩列,禮制一列,北齊禮、開皇禮、貞觀禮、顯慶禮、開元禮為一列,而其奠基者是北魏的《五禮儀注》;法律一列,《北齊律》《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開元律》為一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的底本是《太和律》。禮、法兩列,在北朝、隋唐均有各自獨立的發(fā)展,但在每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兩者都有交集,交集的方式就是以禮入法,從而形成各個時期的法典,由此構成法律北系,而所謂北系就是禮、法這兩部機器的全面嚙合,以《唐律疏議》為標志,衍為中華法系。

      四 關于法系相關問題再認識

      如前所述,學界在對中國法律統(tǒng)系,法典以及一些具體問題的認識上都有精辟的論斷,但在法系源頭的認識上,又往往出現(xiàn)一些自相矛盾的情況。仔細分析,這些矛盾認識的出現(xiàn)均由一切從法律儒家化出發(fā)這個思維定式使然。筆者認為,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而非全部,而中國的禮或禮制也非儒家所獨有。儒家同禮制不是同一范疇的概念,華夏的禮儀,至晚在新石器早期就已出現(xiàn)。禮由習俗而來,早期法家也不完全否定禮儀和禮制,而是倡導禮、法兼治。

      就秦漢以來的國家治理而論,禮、法為兩個系統(tǒng),兩系統(tǒng)都為統(tǒng)治者所用,然兩系統(tǒng)明顯是分離的。瞿同祖先生說:“秦漢之法律為法家所制訂,純本于法家精神?!盵3]329西漢叔孫通曾有一舉動,想雜糅禮、法,將自己撰定的禮儀和律令同錄。同錄的禮儀、律令,其內容上是“古禮奉儀雜就”,形式上是以法入儒,這個做法受到當時齊魯之士的強烈抵制,法典未能頒布,藏到了理官??梢娺@是一次失敗的嘗試。故而漢代雖在律令上有部分內容加入,但總體上說,禮、法仍是兩系統(tǒng)。

      三國曹操時,禮、法的情況仍是,“夫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盵8]卷21

      西晉雖立“峻禮教之防,準五服以制罪”[14]卷163之準則,部分禮制內容進入律令,但兩系統(tǒng)分離狀態(tài)并未從根本改變。就法律一方說,史載:

      晉惠帝之代,政出群下,每有疑獄,各立私情,刑法不定,獄訟繁滋。[14]卷166

      大晉垂制,深惟經遠,山陵不封,園邑不飾,墓而不墳,同乎山壤,是以丘阪存其陳草,使齊乎中原矣。[14]卷166

      禮、法各自情況既已如此,兩者真正的結合是不可能的。

      而太和年間法律、禮制的修訂,既是對自《周禮》以來的華夏各代禮制進行的一次新的洗牌;也是對李悝《法經》以來歷朝法規(guī)律令的一次重新洗牌;同時在“齊之以法,示之以禮”的準則下,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同時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太和年間,孝文帝為傳統(tǒng)的禮法加入了新內容。20世紀90年代,呂一飛先生于此作系統(tǒng)的研究,在北朝,鮮卑拓跋氏將鮮卑及北方游牧民族的諸多習俗,載入《魏書·禮志》內,從而直接為隋唐兩代禮典吸收。內容涉及祭祀、婚嫁、喪葬、服飾、音樂等方面。[18]如祭祀中的郊祭是國家大祭,在華夏傳統(tǒng)中向為天子親祭,皇后不得參與。然在北魏祭祀中,皇后可以預祭,如:

      天賜二年夏四月,復祀天于西郊……后率六宮從黑門入,列于青門內近北……帝拜,后肅拜,百官內外盡拜。[7]卷108

      而到唐中宗舉行南郊大祭時,大臣提議“皇后亦可助祭”。[17]卷51

      上可知,皇后預祭是拓跋氏習俗,這個習俗被收入北魏禮典,最后為唐代所采用。

      又如婚嫁之禮,唐《酉陽雜俎》載:

      今士大夫家婚禮,露施帳,謂之入帳,新婦乘鞍,悉北朝余風也。

      (婚嫁)相見行禮。近代設以氈帳。擇地而置。此乃元魏穹廬之制。合于堂室中置帳。請準禮施行。*參見《酉陽雜俎》續(xù)集卷4《貶誤》以及《唐會要》卷83《嫁娶》中的相關內容。

      太和年間禮律修訂,是在太和改制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太和元年定律令;九年均田令;十年俸祿制,三長制;十二年議定圓丘祭;十五年定官品;十六年開國爵位制;十七年班職員令;十九年遷都洛陽;二十年改姓氏,議定兵制;二十三年頒后職員令。如此大的改制事件都是在太和年間進行的,改革一樁接一樁,目不暇接,而厘定和頒布的這些事宜,均以令之形式進入法典,如均田令,直接入律,并且如皇族子孫不得與卑姓結婚這類事,也直接“著之律令”。[1]376-383

      《太和律》及整個北朝法典,其中也貫徹了一個原則,這就是漢族和以鮮卑拓跋族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一個“衡平”原則,尤其是孝文帝的改革在極力尋求一種衡態(tài),維護一種均勢,這在均田令、職員令、爵位制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這種“衡平”法在古羅馬法中也出現(xiàn)過。[19]57

      太和改制總體上反映的是一次民族大融合,這個融合激活了漢民族固有的禮制,激活了自李悝《法經》以來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制度,也為華夏文化注入新的生機,它昭示了一個盛大氣象的大中華時代的到來。

      [1]程樹德.九朝律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M].陳寅恪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

      [3]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北京:中華書局,1958.

      [4]梁治平.法律史的視野[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郝鐵川.中華法系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6]余榮根.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魏 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陳 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9]班 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0]楊衒之.洛陽伽藍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1]魏 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2]長孫無忌.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陳寅恪.讀書札記二集[M].陳寅恪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

      [14]杜 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5]李書吉.北朝禮制法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6]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7]劉 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8]呂一飛.鮮卑文化之作用[M].合肥:黃山書社,1992.

      [19]〔英〕亨利·薩姆奈·梅因.古代法[M].高 敏,瞿慧紅,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賈發(fā)義)

      TaiheLü and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Northern Dynasty

      LI Shu-ji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TaiheLü is the outset of the laws in the Northern Wei,Sui andTangDynasties.The laws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re the complete engagement of the two machines of rites and laws.The direct origin is the revision of rites and laws in the Taihe period made by Emperor Xiaowen,with “teaching common people with laws,and showing them good courtesy”as its guiding ideology and adding ethics and rites into law as its principle.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legal system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s a series of social reforms in Taihe period conducted by Emperor Xiaowen.

      Taihe Lü;adding ethics and rites into laws;legal system in the Northern Dynasty;Chinese legal system

      2017-02-28

      李書吉(1955-),男,山西代縣人,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史和山西地方史研究。

      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7.03.012

      K239.2

      A

      1000-5935(2017)03-0095-07

      猜你喜歡
      北齊太和法律
      北齊·墓壁畫 儀衛(wèi)出行圖
      視野(2022年19期)2022-10-11 05:33:18
      淺談“太和壺”的藝術風格
      山東陶瓷(2021年5期)2022-01-17 02:36:00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天一閣舊藏《太和正音譜》考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8
      涉縣中皇山摩崖刻經
      江蘇教育(2019年61期)2019-09-25 07:52:06
      鹽谷溫《太和正音譜》排印本研究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08
      臘節(jié)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喜迎五十華誕 譜寫發(fā)展新篇 蓬勃發(fā)展中的十堰市太和醫(yī)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班玛县| 阿拉尔市| 延吉市| 鄂温| 大埔区| 巩留县| 会理县| 林芝县| 通江县| 锦屏县| 永兴县| 芦山县| 定南县| 维西| 株洲县| 荆门市| 苏尼特右旗| 财经| 米易县| 铅山县| 恩施市| 逊克县| 民县| 北票市| 平陆县| 西昌市| 天长市| 齐河县| 福贡县| 五莲县| 大名县| 九龙坡区| 玉龙| 化德县| 商丘市| 新龙县| 天长市| 北碚区| 武穴市| 自治县|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