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霞
摘 要:一直以來,受到西方女權主義的影響,中國女性獨立意識不斷覺醒,女性的地位不斷提高。21世紀,中國迎來了一個備受關注的“她”時代,這一時期的女性電影作品也凸顯出獨特的審美特征,無論是敘事還是表現(xiàn)手法,它們都更加關注女性生命的本體,以女性的視角來重新解構男權世界,并堅決摒棄對于男性的依附,展現(xiàn)出更加獨立的女性審美特征。
關鍵詞:女性電影;審美特征
女性電影是伴隨著西方的女權運動和女性主義思潮而產(chǎn)生的,最早在西方被提出。對于女性電影的定義,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說法,但筆者比較認同的一種是“以女性形象為敘事主體,圍繞女性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主體意識的實現(xiàn),使女性的真實情感得到自由表達,使女性獨立的精神得到表現(xiàn),真切關注女性的生存境遇,思考女性命運和出路的電影”都可以稱為“女性電影”。[1]
中國女性電影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產(chǎn)生至今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到了21世紀,中國女性電影顯示出了更強烈的女性審美色彩。這一時期的電影創(chuàng)作主體大多為女性,創(chuàng)作的視角也是以女性的視角來進行的,創(chuàng)作手法比較大膽、獨立、冷靜、客觀。這類影片多為展現(xiàn)女性自身的困境與迷茫、幸福與不幸,她們不再以男性的視角來看待女性的生活,而是自我解讀、自我展現(xiàn)。與男性之間的關系,在此類影片中也處理得更加冷靜、客觀。創(chuàng)作者總是試圖超越傳統(tǒng)的男女關系尋找一種新的女性關懷,這種關懷與男性無關,只關乎女性本身對于生命的理解和對于自我的關照,幸與不幸、愛與恨都似乎與男性沒有直接的關系,只是女性個體生命的關照。
徐靜蕾的影片《我和爸爸》中,影片采用第一人稱“我”來敘述整個故事。這就奠定了影片是以“我”——一個女兒、一個女性的角度來表達一種聲音。在影片中,“我”占據(jù)了影片的主體,“我”的思想、“我”的獨立意識得到了彰顯。而作為男性角色,父親這個人物被“虛化”了。影片開始“我”與父親之間矛盾重重,而影片結束,通過“我”以一個女兒甚至是女人的角色來重新審視父親/男人這個角色,“我”與父親之間的矛盾慢慢得到緩和。影片中女性意識的彰顯恰到好處,并未單純地表現(xiàn)出極端的“弒父”或者“戀父”,而是以“我”的獨立意識來重新認識“我”與父親之間的矛盾,重新認識父親、理解父親,也重新審視了自己。在影片中,女性敘事角度得以最大程度的彰顯。
就敘事的角度來說,新世紀的女性電影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男性為主的傳統(tǒng)敘事模式。這一時期的影片,女性由客體轉(zhuǎn)為主體,開始充當敘述人,決定事件的起承轉(zhuǎn)合,成為事件的制造者和推動者,女性掌握了話語權,完成了“被看”到“敘事”的華麗轉(zhuǎn)變。
一部影片是由鏡頭、劇中人物和觀眾三方面組成的。所以,凝視成為一部影片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勞拉·穆爾維曾指出:“好萊塢提供的‘視覺美感建立于一個固定的電影機制里,即男性是主動的凝視的主體,女性是被動的被視客體,通過性別差異的展現(xiàn),讓女性為男性的欲望而生存,內(nèi)化其‘被看的特性?!盵2]
在以往的男性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由于掌控鏡頭的是男性導演,所以,其凝視的角度必定也是男性角色。例如,在張藝謀的《菊豆》中,有一個“偷窺洗澡”的鏡頭,這個鏡頭正迎合了男性觀眾“偷窺”的心理特征,是以傳統(tǒng)的男性視角來窺探女性的身體秘密,讓女性在鏡頭下成為赤裸裸的被凝視的客體。到了新世紀,女性創(chuàng)作者意識并關注到這類男人凝視的觀影方式,開始積極探索關于女性自身的電影文本。《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徐靜蕾的另一部女性主義作品。在這部影片中,男性角色被徹底移出了觀眾的視角,自始至終,導演并沒有給片中的男人一個完整的正面鏡頭。影片的敘事角度完全是以女性的主觀視角來進行的。此時,男人成為女人凝視的對象。男人的面容、男人的身份、男人的神態(tài)都是模糊處理的,對于女人來說,這個男人什么樣并不重要,自己的感受和回憶才是最重要的。也許,這個男人只是女人內(nèi)心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他所承擔的一種純粹的愛情被架空了,女人所愛的男人的空洞、模糊、虛擬性使得愛情成為一段少女夢的追尋歷程,男人是女人自我的一個投射,自我心像的一個模糊的外現(xiàn)”。[3]同樣是對于兩性關系的書寫,但在這部影片中卻表現(xiàn)出了一種強烈的女性色彩,它不再是簡單的關系及肉與欲赤裸裸的展示,而是對于一個女人靈魂相互依偎的書寫。在創(chuàng)作者心里,注重的不是男性的世界,而是女性的世界。她在探索女性的情感世界,書寫女性內(nèi)心關于愛情的美好回憶,表達出了對于女性生命終極關懷的審美意義。
有人說,徐靜蕾是一個有靈氣的女子,無論是她的生活還是她的創(chuàng)作,都彰顯出一股“女人味”。筆者認為,這正是她對女性生命主體的關照的表現(xiàn)。她的女性意識正通過每一部作品展現(xiàn)出來,“具有濃厚女性色彩的鏡頭語言正是其女性審美特征的獨特表達方式”。[4]
新世紀的女性導演作品開始嘗試不同于傳統(tǒng)電影的表達方式,在她們的影片中,女性意識更加濃烈,更加彰顯出強烈的女性色彩的審美特征。但在市場與傳統(tǒng)意識的沖擊下,這一時期的女性電影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困惑和狹隘。她們的作品中男性總是被刻意地“弱化”甚至“缺席”,這樣就很容易陷入男性敘事的案臼中難以自拔。
比如在李玉的《紅顏》《蘋果》《今年夏天》三部影片中,男性角色的設置都被刻意遮蔽,這種遮蔽與徐靜蕾的“虛化”是不同的。在徐靜蕾的影片中,男性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他們真實的存在于女性的意識與生活里面,女性對于他們的存在最終能冷靜、客觀的接受并很容易達成和解。但在李玉的作品中,男性角色總被貼上某種符號,他們或是讓女孩懷孕后不敢承擔責任,或者是老婆被強奸后索要小費,他們怯懦、齷齪,甚至導演用一個十歲的孩子小勇來反襯成年男人的形象。面對此類的男性,在李玉的作品中,女性始終沒有找到一個自我覺醒的出口,她們一直生活在男性的陰影下,臣服于男性性別話語權之下,任人宰割。一直以來,李玉不承認自己是一個女性主義導演,她說“只覺得男女之間是永恒的自然矛盾,我的作品不想抗議,更不想改變”。雖然作為女性導演,李玉已經(jīng)有了關于性別的意識覺醒,但始終無法逃脫性別的無奈。
筆者認為,作為新時期的女性電影創(chuàng)作者,不僅要關注女性生理本身,更應該注重女性心理、意識、精神層次等方面,注重女性獨立個體的彰顯才能顯示出新的審美意義。在傳統(tǒng)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下,或許女性電影的發(fā)展略顯艱難,但隨著女性創(chuàng)作者對于女性生命關照的書寫,筆者相信女性電影將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中國的電影。
參考文獻:
[1] 潘娣.論中國當代女性電影審美特征[J].美與時代,2007.
[2] 趙海霞.新時期中國大陸的女性意識[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7(3):11-12.
[3] 李毅梅.女性電影的情感視角[J].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3):21-22.
[4] 潘娣.論中國當代女性電影審美特征[J].美與時代,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