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濱/山東省沂水縣圈里鎮(zhèn)獸醫(yī)站
春季家畜傷風感冒的中獸醫(yī)療法
劉濱/山東省沂水縣圈里鎮(zhèn)獸醫(yī)站
家畜感冒俗稱傷風,是以上呼吸道黏膜炎性變化為主的急性全身性疾病。畜體受寒,抵抗力降低,由病毒以及體內潛在的病菌感染而發(fā)病。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不振,頭低耳耷,發(fā)熱,惡寒,發(fā)抖,被毛豎立,脈浮,鼻流清涕,咳嗽,食少等。由于感受風邪的原因不同,感冒有風寒、風熱的區(qū)別。
冬季天氣寒冷或早春深秋季節(jié)氣候多變,忽冷忽熱,晝夜溫差較大,或寒夜露天飼養(yǎng),受到雨雪侵襲,或過度疲勞,大量流汗。家畜體虛,突然受寒,鼻腔和咽喉黏膜潛在的一些病毒和細菌就會乘機大量繁殖,使上呼吸道黏膜發(fā)生腫脹而感冒。
中獸醫(yī)認為,家畜患感冒是指畜體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種疾病,在臨癥上多以發(fā)熱、惡寒、咳嗽、鼻塞、流涕為主癥,本病一年四季皆可發(fā)生,而春冬二季為多,一般多是散發(fā),如果由于氣候反常,“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春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感冒這種非時之氣,就很容易造成廣泛的流行,《諸病源候論》稱為“時行病”。
突然發(fā)病,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體溫升高到40℃以上,眼結膜充血暗紅,怕光流淚。精神沉郁,吃草減少或不吃草,低頭耷耳,眼睛半閉半睜。皮膚溫度冷熱不均,耳根和脖子發(fā)熱,耳尖和鼻頭發(fā)涼。聽診,肺泡呼吸音增強。腸音減弱或消失,豬多出現(xiàn)腹瀉或便秘。通常發(fā)出咳嗽聲。病畜畏寒怕冷,皮膚緊縮,肌肉震顫,四肢運動強拘。牛反芻停止,磨牙,鼻鏡干燥,常繼發(fā)前胃弛緩。
中獸醫(yī)根據感冒證候不同,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
1.風寒感冒(外感風寒)。寒冷季節(jié)較為多見。病畜發(fā)熱,惡寒,以惡寒為主,即怕冷。其癥狀為頸項緊縮,腰背弓起,尾巴夾于后腿,被毛豎立,發(fā)抖,特別是早晚氣溫偏低時更為明顯。頭低耳耷,有時搖頭,喜臥,不愿行走(系全身疼痛表現(xiàn)),鼻流清涕,噴鼻或咳嗽,耳鼻發(fā)涼。脈浮緊,舌色淡。
2.風熱感冒(外感風熱)。春季較為常見,大多具有前述癥狀,但風熱感冒發(fā)熱重,惡寒輕或沒有惡寒癥狀。病畜口渴喜飲,脈浮數(shù),舌苔白帶黃,舌尖紅。
風寒感冒治宜辛溫解表,風熱感冒治宜辛涼解表,而對寒熱夾雜之癥,若只采取辛涼解表法,往往發(fā)汗不出;獨用辛溫解表則汗出而熱未解;此時應辛涼辛溫并用,則能寒熱雙解。
由于感冒有風寒、風熱型之分,故其治法不同,如對風寒證候,誤用涼藥,易傷害畜體陽氣;而對風熱者誤施熱劑,則耗損津液,甚至繼發(fā)其它疾病。所以感冒初起,邪在皮毛肌表,還沒有入里時,就應采用汗法,使邪從表解,從而控制疾病的發(fā)展,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但是,汗法必須在具有表癥的情況下使用。例如:“陽虛”病畜感受外邪者,單一發(fā)汗解表,就會造成汗多亡陽,因此須在發(fā)汗解表方劑中兼顧助陽補氣,如酌加黨參、附子、大棗、生姜等藥。若屬“陰虛”病畜感受外邪者,雖然表邪宜汗,但因汗是陰液所化,若先令發(fā)汗,不但病不能祛,反而造成津液耗損,產生不良后果。如果先滋陰,又滯留外邪,表不能解,也不利于病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滋陰、發(fā)表”同時并用,如施以當歸、白芍、麥冬、羌活、葛根、石膏、麻黃、川芎、杏仁、木香(少許)、甘草等藥以達兩全。
寒熱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家畜一般多里熱,一旦感冒,容易寒從熱化,或熱為寒閉,形成寒熱夾雜之癥。如獨用辛涼藥往往汗出不透,獨用辛溫解表藥,則汗出熱未解。在這種情況下,應辛溫辛涼并用。根據實際情況,當寒邪重時,辛溫應重于辛涼,當熱邪重時,辛涼應重于辛溫。如應用辛涼解表的方劑,著重用于外熱,但熱重于寒,其處方可用荊芥、防風、二花、連召、薄荷、牛籽、淡豆豉、黃芩、茯苓、淡竹葉等。如寒重于熱時,就應應用以辛溫為主的方劑,其處方可用荊芥、防風、紫蘇、羌活、白芷、淡豆豉、薄荷、黃芩、竹葉、白蔥根等。如遇暑熱天,家畜容易出汗,辛溫發(fā)汗藥應謹慎使用?;驅俦戆Y,伴有發(fā)熱、自汗,煩燥不安,口渴喜飲,小便短赤時最忌發(fā)汗,可選用辛涼解肌的方劑,導邪外出。如用香茹、白扁豆、厚樸、霍香、黃連、銀花、連召、滑石等,使營衛(wèi)氣血調和,微微得汗,表癥自解。
家畜患感冒后,容易引起其它繼發(fā)病。出現(xiàn)不同的兼癥時,則應隨癥加減對癥治療。發(fā)熱引起的咽喉腫痛,水草難下者,宜在解表藥中酌加桔梗、玄參、板藍根、黃芩等;伴有消化不良的,可加炒枳殼、焦山楂、麥芽、建曲等。牛食欲大減,糞便干燥成球時,除給以消導藥外,還應給予輕瀉劑,如油類和芒硝制劑等。
【處方1】麻黃9 g、桂枝、荊芥、防風、云苓各15 g、細辛6 g、紫蘇、陳皮、葛根、川芎、杏仁、羌活、白芍各12 g,白芷、甘草各9 g,生姜、蔥白為引。上藥共為細末,生姜、蔥白煎湯藥,候溫灌服。辛溫解表,主治外感風寒。
【處方2】辛溫解表。麻黃20 g,防風20 g,桂枝25 g,荊芥10 g,細辛15 g,紫蘇15 g,陳皮20 g,茯苓20 g,羌活20 g,葛根15 g,川芎15 g,白芷15 g,杏仁10 g,甘草10 g,生姜、白蔥根為引,共為細末,水煎灌服,每天1劑,連服3劑,一般痊愈。辛溫解表,主治外感風寒。
【處方3】羌活、紫蘇、荊芥各50 g,獨活、防風各40 g,生姜50 g。煎藥2次,或共為末,開水沖服。辛溫解表,主治外感風寒。
【處方4】生姜30 g、蔥白120 g,煎湯,加入紅糖90 g,候溫灌服。辛溫解表,主治風寒感冒。
【處方5】銀花、薄荷、霜桑葉、淡豆豉、杭菊各15 g、連殼18 g,荊芥、桔梗各12 g,牛蒡子9 g,炒杏仁12 g,蘆根24 g,甘草9 g。淡竹葉為引,共為細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
如發(fā)熱盛,氣粗喘促,咳嗽重,可用麻黃12 g、杏仁、黃芩、薄荷葉各15 g,生石膏、蘆根各30 g,甘草9 g。共為細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辛涼解表,主治風熱感冒。
【處方6】麻黃20 g,金銀花30 g,連翹25 g,薄荷25 g,荊芥15 g,桔梗20 g,牛蒡子20 g,桑葉20 g,菊花20 g,杏仁15 g,蘆根20 g,甘草15 g,竹葉5 g,共為細末,水煎灌服,每天1劑,連服3劑,效果良好。辛涼解表,主治風熱感冒。
【處方7】羌活45 g,防風35 g,蒼術35 g,細辛21 g,川芎24 g,白芷21 g,生地30 g,黃芩30 g,甘草21 g,生姜21 g,大蔥1棵。水煎取汁,候溫灌服;或共為末,溫開水沖服,1劑/天,3天1個療程。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主治外感風寒濕邪。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肢體疼痛,運步不靈,口渴喜飲,舌苔薄白,脈浮緊。
【處方8】生石膏200 g,黃芩50 g,梔子40 g,桑葉40 g,桔梗35 g,百部35 g,白前40 g,甘草30 g。鼻流黏液,加瓜蔞、茯苓各40 g。生石膏先煎,水煎2次,候溫灌服。本方清熱,止咳化痰,主治外感初起的支氣管炎。
【處方9】大青葉100 g,荊芥40 g,防風30 g,柴胡50 g,葛根40 g,黃芩60 g,前胡40 g,牛蒡子40 g,桔梗30 g。煎藥2次,候溫灌服。主治感冒發(fā)熱,咳嗽,鼻流清涕,倦怠身痛。
【處方10】金銀花、連翹各50 g,桔梗、荊芥各35 g ,薄荷、淡竹葉、甘草各30 g,牛蒡子40 g,蘆根60 g。煎藥2次,候溫灌服。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配合薄荷、荊芥解毒祛邪;桔梗、甘草、牛蒡子化痰利咽,疏散風熱;蘆根清熱生津。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主治家畜外感風熱或流行性感冒,功效確實。里熱重時,可加石膏解肌清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