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瑞
(山東大學 法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關于民法總則中時效制度立法的思考
郭明瑞
(山東大學 法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時效制度是民法總則的重要內容。各種時效制度在性質和功能上有同一性,應于總則中統(tǒng)一規(guī)定。這也是有立法例的。時效制度的設計,應考慮相互間的協(xié)調、銜接。民法總則草案規(guī)定了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還應當規(guī)定取得時效和權利失效期間。時效制度的構建應注意內部規(guī)則的協(xié)調。訴訟時效期間是權利人請求法律保護的法定期間,權利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經受理進入訴訟程序或仲裁程序的,不發(fā)生訴訟時效期間的重新開始,而發(fā)生訴訟時效期間的終結。權利人保護權利的請求并非全受訴訟時效限制。人身權的保護不應受訴訟時效的限制,權利人請求保護的權利有關基本生存利益以及涉及他人利益的,權利人的請求也不應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時效制度;訴訟時效;取得時效;除斥期間;權利失效期間
時效制度,為民法總則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各國法上對于時效制度的規(guī)定并不相同。我國在制定民法總則中應如何設計和規(guī)定時效制度呢?這也是一直就有爭議的問題?,F(xiàn)《民法總則草案》*本文中提到的《民法總則草案》,均指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二次審議稿)。在第九章規(guī)定了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民法總則中的時效制度的立法應考慮哪些因素?時效制度究竟應如何設計?現(xiàn)草案中的規(guī)定還有何不足?筆者對此擬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同仁指正,也希望能引起立法者的重視。
所謂時效,亦即時間之效力,“是時間經過所產生的法律效果。”*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715頁。當然,時效并非為單純的時間經過所發(fā)生的法律效果,而是指一定的事實狀態(tài)經過一定的期間而發(fā)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由于時效制度實際上因一定時間的經過而導致一定法律后果,即權利、義務、責任的變動,因而從性質上說,時效是一種法律事實。這種法律事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屬于行為,而屬于事件。時效制度是各國法所普遍承認的制度。通說認為,時效制度包括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但在立法例上,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并不必然統(tǒng)一規(guī)定于民法總則之中。在某些立法例上,在總則中僅規(guī)定消滅時效,而將取得時效規(guī)定于物權法。其理由在于,取得時效是有關物權取得的規(guī)則,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在總則中規(guī)定不符合立法技術上提取公因式的要求。也正是基于同樣的理由,也有學者認為,消滅時效是適用于債權請求權的,因而也僅應規(guī)定于債法中,而不應規(guī)定于民法總則中。傳統(tǒng)法上的消滅時效在我國法上被稱為訴訟時效。我國在制定民法典中應如何規(guī)定時效制度呢?是在總則中統(tǒng)一規(guī)定還是不在總則中統(tǒng)一規(guī)定,而在分則中分別規(guī)定呢?這是立法選擇問題。筆者主張應于總則中統(tǒng)一規(guī)定時效制度,主要有以下理由:
其一,各種時效制度的性質是同一的。不論是訴訟時效期間還是除斥期間,也不論是取得時效期間還是其他時效期間,作為法律事實,性質是相同的。只是其構成條件和所發(fā)生的法律后果不同。就時效因事實狀態(tài)經過一定期間而發(fā)生法律后果而言,事實狀態(tài)的前提不同,所引發(fā)的法律后果也就多樣。從權利人一方看,時效期間,有的涉及權利救濟期間,有的涉及權利行使期間,也有的涉及權利取得期間。但因其屬于同一性質的法律事實,在總則中統(tǒng)一規(guī)定也就并非不可。不主張統(tǒng)一規(guī)定時效制度者,是從不同時效的適用對象或范圍上看的,而忽略了不同時效期間作為法律事實的同一性。
其二,各種時效制度的功能是同一的。時效制度的功能決定著規(guī)定時效制度的必要性。就訴訟時效制度來說,學者對其設置的理由多有議論,并提出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說、避免債務人舉證困難說、合理配置司法資源說、維護社會秩序穩(wěn)定說等等。王軼教授認為,上述各種有關訴訟時效制度功能的論述都有一定道理。但真正可以理解訴訟時效制度功能的,就是訴訟時效制度具有維護社會交往現(xiàn)狀,維持既定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功能。*參見王軼:《民法總則之期間立法研究》,載《法學家》2016年第6期。此種觀點值得贊同。在談到取得時效制度與訴訟時效制度的區(qū)分時,有學者指出二者的制度功能不同。訴訟時效制度設計的功能主要在于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而取得時效的功能主要在于對權利歸屬的確認,并維護交易安全和秩序。*參見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718頁。應當承認,訴訟時效制度與取得時效制度在功能設計上的確有所不同,但在維護社會秩序這一根本功能上二者是一致的。實際上,不論何種時效,其制度的根本價值都在于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就除斥期間而言。除斥期間又稱預定期間,是指法律規(guī)定的某種權利的預定存續(xù)期間。權利人在除斥期間內未行使權利的,則喪失該權利。法律何以規(guī)定除斥期間屆滿后權利人即喪失其權利呢?就是為了維護既存的交易秩序,可見除斥期間制度的根本功能也是維護社會秩序。
其三,時效制度的統(tǒng)一立法也是有先例的。在時效制度的立法上,有統(tǒng)一主義與個別主義兩種立法主張。中世紀的注釋法學家認為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有共同的法律本質,主張兩者為統(tǒng)一的法律制度。而德國以薩維尼為代表的歷史法學派則認為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不同,二者為兩種不同的法律制度。*參見梁慧星:《民法總則》(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45頁。從立法例上看,《日本民法典》即采統(tǒng)一主義的立法主張?!度毡久穹ǖ洹返谝痪幙倓t第七章為時效,分為總則、取得時效、消滅時效三節(jié)。因此,在民法總則中統(tǒng)一規(guī)定時效制度并非沒有先例,不能僅以德國等國將時效制度分別規(guī)定為由而否認時效統(tǒng)一立法的可行性。
《民法總則草案》對于時效制度,規(guī)定了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而沒有規(guī)定取得時效與權利失效期間。民法總則中是否應規(guī)定取得時效與權利失效期間呢?對此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除上述時效制度應統(tǒng)一規(guī)定的理由外,從各時效制度的協(xié)調上看,民法總則中應當一并規(guī)定取得時效與權利失效期間。
對于總則中應否規(guī)定取得時效,反對者有不同理由。其中一個理由認為,取得時效應規(guī)定于物權法中,而不應規(guī)定于總則中。此理由確有道理,也有他國的立法例佐證。但是,就我國立法看,在物權法制定時就討論過是否規(guī)定取得時效,其結果是物權法中未規(guī)定取得時效。從現(xiàn)實看,以后修訂物權法時大概也不會增補取得時效。因此,基于時效統(tǒng)一的理由,總則中應規(guī)定取得時效制度。反對規(guī)定取得時效的另一個主要理由是,取得時效沒有適用的余地,因為現(xiàn)行法的善意取得規(guī)則使取得時效失去原有的價值,并且從他國的司法經驗看,基本上沒有適用取得時效的案件。這個理由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在時效制度設計上沒有取得時效,而僅有訴訟時效,現(xiàn)實中就會發(fā)生權利歸屬不確定的現(xiàn)象。如同學者所主張的,《民法總則草案》第190條中也規(guī)定,“登記的物權人請求返還財產”不適用訴訟時效。這一規(guī)定也就意味著,未登記的物權人請求返還財產的,適用訴訟時效。按照這一制度設計,未登記的物權人的財物被他人占有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權利人請求返還的,占有人有權拒絕返還。于此情形下,該財產歸何人所有呢?由于沒有取得時效制度,占有人無取得權利的根據(jù),不能取得該財產所有權;而原權利人又不能要求返還。如此以來,此財產就會處于權利歸屬不確定的狀態(tài)。筆者認為,為消除此現(xiàn)象,就應規(guī)定取得時效,將占有他人財產的后果由取得時效制度解決,請求返還財產的不適用訴訟時效。
在現(xiàn)行立法與實務中還存在一種決定權利人能否行使特定權利的期間。此種期間,有學者稱為或有期間。王軼教授認為,或有期間,即決定當事人獲得特定類型請求權、形成權等權利的期間。我國現(xiàn)行民事立法中比較典型的或有期間包括保證期間和買受人的異議期間。*參見王軼:《民法總則之期間立法研究》,載《法學家》2016年第5期。保證期間不屬于訴訟時效期間。關于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期間的區(qū)別,學者多有論述,*如王軼教授提出六點區(qū)別:第一,訴訟時效期間為法定期間,保證期間則允許當事人約定;第二,訴訟時效期間與保證期間的起算點和存續(xù)期間不同;第三,訴訟時效期間得發(fā)生中止、中斷和延長,保證期間不存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問題;第四,二者的直接適用對象不同;第五,期間屆滿后的法律效果不同。參見王軼:《民法總則之期間立法研究》,載《法學家》2016年第5期。筆者贊同這些觀點。筆者認為,保證期間之所以不能歸于訴訟時效期間,是因為依我國現(xiàn)行《民法通則》第135條以及《民法總則草案》第181條的規(guī)定,訴訟時效期間是權利人請求人民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的法定期間。未發(fā)生權利受侵害的事實,權利人自無請求人民法院保護其權利之必要和可能,自然不適用訴訟時效,也就不會發(fā)生訴訟時效期間的開始。而保證期間,是當事人約定的或者法律規(guī)定的保證債權人請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或稱履行保證債務的期間),于此期間內保證債權人請求保證人履行保證債務,而保證人不履行的,保證債權受到侵害,則開始計算訴訟時效期間。在此保證期間內,保證債權人未請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則該期間屆滿后,保證人的保證責任免除,保證債權人的保證債權失去效力。保證期間也不能歸于除斥期間。因為,從各國或地區(qū)立法或司法實踐來看,除斥期間適用于形成權*參見馬俊駒、余延滿:《民法原論》(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頁。?!睹穹倓t草案》第193條也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xù)期間,為除斥期間。”而保證債權不屬于形成權,也就不能有除斥期間的適用?;谕瑯拥睦碛?,買受人的質量異議期間也既不屬于訴訟時效期間,也不屬于除斥期間,但它確又是一種于期間屆滿后會導致權利人的異議權失去效力的期間。
除了上述的保證期間和買受人的異議期間外,我國現(xiàn)行法中規(guī)定的涉及權利行使的期間還有抵押權的行使期間等。我國《物權法》第202條規(guī)定:“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痹撈陂g屬于何種期間呢?于此期間屆滿后時法院何以對該抵押權不予保護?是因主債權訴訟時效的效力及于從權利呢,還是對抵押權也適用訴訟時效或者是因抵押權消滅呢?對此有不同的理解。有學者認為,該條參照了《法國民法典》第2180條所規(guī)定的抵押權規(guī)制模式,主債權訴訟時效完成后,抵押權消滅。*參見王闖:《規(guī)則沖突與制度創(chuàng)新(中)》,載《人民法院報》2007年6月27日第6版。王法官指出,如此解釋優(yōu)點有三:其一,維護了民法關于訴訟時效僅適用于請求權的通說;其二,符合物權法第四編擔保物權體系內在邏輯;其三,使抵押權因主債權訴訟時效完成而消滅,不僅簡單明快,而且便于實務操作。有學者認為,《物權法》第202條規(guī)定的期間屬于抵押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因而該期間屆滿并不消滅實體權利——抵押權。抵押權人所喪失的僅是請求司法保護(勝訴權),也就是說,抵押權人只是不能請求法院拍賣、變賣抵押物。因此,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抵押權仍然存在,抵押權人與抵押人達成抵押權實現(xiàn)協(xié)議,視為抵押人對其時效抗辯的拋棄,如無其他無效理由,該協(xié)議有效。也有學者認為,《物權法》第202條規(guī)定的期間屬于抵押權的除斥期間,該期間的經過起著消滅抵押權的作用。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抵押權不再存續(xù),不僅勝訴權消滅,而且實體權利也消滅,此時,抵押權人與抵押人達成的抵押權實現(xiàn)協(xié)議無效。還有學者認為,《物權法》第202條實際上規(guī)定的是主債權訴訟時效對抵押權行使的影響,是抵押權從屬性的體現(xiàn),并不是抵押權的訴訟時效,也不是抵押權的除斥期間。*參見高圣平:《擔保法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271頁。筆者贊同“《物權法》第202條所規(guī)定的期間,既不屬于訴訟時效,也不屬于除斥期間”的觀點。因為訴訟時效適用于救濟請求權,除斥期間適用于形成權。但是,筆者認為,也不能將該期間的經過僅看成是抵押權效力的減弱。筆者認為,《物權法》第202條所規(guī)定的期間實際就是抵押權的權利行使期間。該期間屆滿,抵押權也就失去效力,因此,這一期間可稱為抵押權的權利失效期間。該期間屆滿后,抵押人與抵押權人達成抵押權實現(xiàn)協(xié)議的,若無爭議,可視為就新設抵押權達成協(xié)議。問題在于,于此期間屆滿后抵押人要求注銷抵押權登記的,是否許可呢?若不認可抵押權失效,則不能注銷登記,如此一來,抵押權人實現(xiàn)抵押權又不受保護,抵押財產上豈不是要一直存有一個不能實現(xiàn)的抵押權負擔?這應是不符合立法者原意的。因此,筆者認為,《物權法》第202條所定的期間屆滿后,抵押權即失去效力。
權利是權利人依法享有的利益或自由。權利的行使以自由為原則,也就是說是否行使是權利人的自由,因此,即使權利人不行使權利,權利人的權利原則上也不會因此而消滅。但是,正如德國學者卡爾·拉倫茨所言,“如果權利人長期地不主張或行使自己的權利,像請求權、形成權和反對權(抗辯權),特別是當權利人對于有關的財產安排或對某種本來可以用來保護自己不受損害的措施置之不理時,使權利的對方合理地認為權利人不再行使他的權利時,這種權利就可能失效?!?[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上),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第2003年版,第309-310頁。因此,在特定條件下權利可因不行使而失效。關于權利失效的后果,無論是立法上還是學說上都有不同的觀點??枴だ瓊惔恼J為,“權利失效的后果不僅僅是某個特定的行使不被允許,而是原則上從這時起,這個權利的任何行使都是不被允許的。這也就是說,權利失效,權利也就不存在了?!?[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上),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第2003年版,第310頁。由此看來,權利失效期間也就是導致權利消滅的法律事實。
從廣義上說,訴訟時效期間、除斥期間都屬于權利失效期間。但是,如前所述,依我國法和學說,訴訟時效期間是權利救濟請求權的失效期間,除斥期間是撤銷權、解除權等形成權的失效期間。因此,在時效制度中規(guī)定訴訟時效期間和除斥期間,也就缺少其他權利失效期間的一般規(guī)定。也正因為如此,筆者認為,在總則時效制度中應當規(guī)定其他權利失效期間,如不能作出較細的規(guī)定,也應就其他權利失效期間作一條規(guī)定:權利人在法律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期間內未行使權利的,于該期間屆滿后,權利人的該項權利失去效力。
時效制度的構建不僅要注意各種時效之間的協(xié)調、銜接,還要注意各時效制度內的各項規(guī)則的協(xié)調。
從各國立法看,無論在總則中如何構建時效制度,訴訟時效(消滅時效)制度都是立法的重點。訴訟時效制度如何構建既涉及其適用范圍,也涉及時效期間的計算等各項規(guī)則。訴訟時效期間的計算,既涉及何時開始計算時效期間,又涉及時效期間開始計算后發(fā)生障礙時如何處置。就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而言,現(xiàn)行《民法通則》第137條規(guī)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開始計算。對于該條規(guī)定的起算日期,學者中存在不同理解:一種理解是該日期為權利人之救濟請求權產生之日;另一種理解是該日期為權利人之救濟權可行使之日。之所以會發(fā)生這種理解上的不同,與該規(guī)則的設計不夠明確不無關系?!睹穹倓t草案》對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規(guī)則作了修正,其于第181條第2款中明確規(guī)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侵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開始計算?!边@一規(guī)定顯然是以權利之救濟請求權可行使之日為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點,這就可避免發(fā)生不同的解釋結果?,F(xiàn)在的草案中還對一些特殊情況下的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作了特別規(guī)定,如第183條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算?!钡?84條規(guī)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18周歲之日起算?!边@些規(guī)定不僅使訴訟時效制度與監(jiān)護制度相協(xié)調、銜接,而且使時效期間的起算與訴訟時效的價值相協(xié)調。值得肯定。
同時,筆者認為,在訴訟時效制度內部規(guī)則的協(xié)調上至少還有以下兩個問題值得重視:
(一)關于訴訟時效期間的中斷
訴訟時效期間開始計算后,在時效進行過程中會發(fā)生一些法定的事由,致使時效不能按期完成。此在理論上稱為訴訟時效進行中的障礙,包括訴訟時效的中止和中斷。
所謂訴訟時效中斷,是指在有法定事由發(fā)生時,此前已計算的時效期間全歸無效,待中斷事由消滅后時效期間重新計算。*參見梁慧星:《民法總論》(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58頁。依王利明教授的看法,訴訟時效中斷的特點之一,就在于“時效的中斷使已經進行的時效期間從法定事由發(fā)生之日起重新起算?!?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751頁。關于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定事由,現(xiàn)行《民法通則》規(guī)定為三項,《民法總則草案》第188條規(guī)定為4項,即:(1)權利人向義務人提出履行請求的;(2)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的;(3)權利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4)與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草案的這一規(guī)定與他國的立法規(guī)定以及傳統(tǒng)的理論觀點基本一致。但是,這些事由是否都能發(fā)生訴訟時效中斷,不無疑問。一項事由能否將其歸于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關鍵在于發(fā)生該事由時的時效期間可否會重新計算以及能確定從何時重新起算。《日本民法典》第157條規(guī)定,“(1)中斷的時效,自其中斷的事由終止時起,重新開始進行。(2)因裁判上請求而中斷的時效,自裁判確定時起,重新開始進行?!标P于因起訴而中斷時效的起算,我國學者的表述雖有不同,但基本觀點是一致的。例如,王利明教授認為,一旦提起訴訟便發(fā)生時效的中斷,但由于訴訟本身有一個過程,時效中斷后,訴訟過程都就被視為權利人行使權利的持續(xù)狀態(tài),所以,因起訴引起時效中斷,新的時效期間應從訴訟過程結束時重新計算。*參見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751頁。梁慧星教授指出,屬于提起訴訟、提起仲裁、申請調解或向有關機構或機關要求保護民事權利等原因而致中斷的,應從判決、裁定、裁決或調解協(xié)議生效或有關機構或機關作出決定之時起,重新計算時效期間的。*參見梁慧星:《民法總則》,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59頁。筆者也一直是持同樣觀點的,認為“因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而中斷訴訟時效的訴訟時效應自訴訟終結或者法院或仲裁機構作出裁決之日重新計算”。*郭明瑞、房紹坤主編:《民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頁。但現(xiàn)在看來,這種觀點并不準確。馬俊駒教授曾指出,在法院作出裁判之后,當事人不得再以同一事實、同一理由再行起訴,而只有所謂的強制執(zhí)行期限問題。*參見馬俊駒、余延滿:《民法原論》(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頁。依《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經人民法院審理的民事案件審結后即會進入執(zhí)行程序?!睹袷略V訟法》第224條規(guī)定,“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zhí)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zhí)行。”“法律規(guī)定由人民法院執(zhí)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zhí)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zhí)行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zhí)行?!痹摲ǖ?39條規(guī)定:“申請執(zhí)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zhí)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guī)定。”“前款規(guī)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guī)定履行期間的最后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guī)定分期履行的,從規(guī)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后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guī)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這些規(guī)定表明,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而進入訴訟程序或者仲裁程序后,則不會發(fā)生訴訟時效期間的重新開始計算,而只會發(fā)生申請執(zhí)行期間的計算,盡管申請執(zhí)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guī)定,但也正說明申請執(zhí)行時效是與訴訟時效是不同的時效。由此可見,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雖為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但若訴訟申請或仲裁申請經受理而進入訴訟或仲裁程序的,則不會有訴訟時效期間的重新開始,訴訟時效不是發(fā)生中斷,而是終結。所以,筆者建議,在《民法總則草案》第188條中應增加一款,規(guī)定:“權利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經受理而進入訴訟程序或者仲裁程序的,訴訟時效期間終結?!?/p>
(二)關于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請求權
訴訟時效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確定其適用范圍,即訴訟時效適用于何種權利,不能適用于何種權利。
關于訴訟時效的適用對象,也稱為訴訟時效的客體,學者中通常表示為請求權。但如前所述,依現(xiàn)行《民法通則》和《民法總則草案》的規(guī)定,籠統(tǒng)地認為,訴訟時效的客體為請求權并不準確。我國民法上的訴訟時效的適用對象為在權利受到侵害時請求保護的權利。這種請求權為救濟請求權,它與德國法中的請求權及日本法中的債權和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的含義及范圍并不完全相同。
依我國法,權利人請求保護其權利的請求權受訴訟時效限制,但由此認定凡權利保護的請求權都受訴訟時效的限制。是不合適的。權利的屬性不同,法律對其保護也應相應的有所不同。因此,對于某些權利救濟請求權是不應適用訴訟時效的,即權利人請求權利救濟不受訴訟時效期間的限制?!睹穹倓t草案》第190條對于不適用訴訟時效的情形作了規(guī)定。依該條規(guī)定,下列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1)請求停止侵害、排除障礙、消除危險;(2)登記的物權人請求返還財產;(3)請求支付贍養(yǎng)費、撫養(yǎng)費或者扶養(yǎng)費;(4)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其他請求權。關于前三項請求不適用訴訟時效的正當性,王軼教授有較詳細闡述*參見王軼:《民法總則之期間立法研究》,載《法學家》2016年第5期。,可值贊同。對于第四項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請求權應包括哪些呢?法律在規(guī)定某項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時應如何考量呢?這值得研究。筆者認為,首先,對于人身權的保護不應有時間限制,因為人身利益不應因時間的推移而喪失,且如若人身利益受時效的限制而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他人通常也并不會因此而取得該人身利益。*這涉及訴訟時效或者消滅時效存在的理由,對此盡管有不同的觀點,但其存在的主要理由是為確保交易的安全,維護社會秩序。從這一理由上看,對人身利益不應因受侵害若干年未請求而不予保護的限制。所以,筆者曾提出法律應明確規(guī)定,權利人請求保護人身權的權利(包括在知識產權中享有的人身權利)不受訴訟時效限制,但要求損害賠償?shù)臋嗬?。因此,筆者建議《民法總則草案》第190條在不適用訴訟時效請求權中應增加 一項“請求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及賠禮道歉”。其次,權利人請求權利保護關乎其基本生存權利的,該請求權不應受訴訟時效限制。草案中規(guī)定的支付贍養(yǎng)費、撫養(yǎng)費或者扶養(yǎng)費的請求權,即屬于這類請求權。此外,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請求權也屬于此性質的請求權,也不應受訴訟時效的限制。再次,權利人請求保護權利,涉及對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的,該項請求權不應受訴訟時效限制。例如,交付物業(yè)費的請求權不應受訴訟時效限制,因為這一權利的行使涉及其他業(yè)主的利益,而不僅僅是物業(yè)管理公司的事情。筆者認為,對于這三項請求權,有必要在草案第190條的例外規(guī)定中予以明確,而不應交由第(4)項這一兜底性條款處理。
[責任編輯:滿洪杰]
Subject:On the limitation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Draft
Author &unit:GUO Mingrui
(Law School,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
The limit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All kinds of limitation system are identical in nature and function.They should be regulated in the general part of civil law code together.This has legislative example abroad.The design of prescription system should consider the coordination and connection between each other.The general part of civil law code regulates the prescription of action and scheduled period,and it should regulate positive prescription and invalid period of right meanwhile.The construction of prescription syste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nal rules.The prescription of action is the period of obligee to claim the protection of the laws.When the ogligee filed a lawsuit or applied for arbitration upon acceptance into the proceedings or arbitration procedures,the result is not restarting the prescription of action but terminating the limitation.The request rights of protection are not all regulated by the prescription of action.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rights and the rights related with basic survival interests and other peoples’ interests is not regulated by prescription of action.
limitation;prescription of action;positive prescription;scheduled period;invalid period of right
【名家主持·《民法總則》制定問題研究】 主持人:郭明瑞
2016-11-20
郭明瑞(1947-),男,山東招遠人,法學博士,山東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煙臺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導師,中國人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D913.1
A
1009-8003(2017)01-0005-06
主持人語:2016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并將第二次審議稿在全國范圍內征求意見,作為中國民法典第一部分的《民法總則》已經呼之欲出。這將對我國的法治建設和民法學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此,本刊特邀著名民法學家和中青年民法學者一道,共同推出了“《民法總則》制定問題專欄”,期冀通過我們的研討,為民法總則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