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女漢子”
“女漢子”這個詞最近火得一塌糊涂。詞典里還找不到其定義,百度百科則解釋為:行為、性格向男性靠攏的一類女性。與其相類似的詞,過去叫女強人,或男人婆,再早也叫女中丈夫,女中豪杰。
這等女子,性格強悍,做事果斷,極具主見,有大擔當,敢作敢為,性格堅毅,常被譽為“巾幗不讓須眉”。舊時的婦好、班昭、花木蘭、謝道韞、梁紅玉,近現(xiàn)代的馮婉貞、秋瑾、趙一曼、江竹筠,水泊梁山里的孫二娘、扈三娘,大觀園里的王熙鳳、賈探春,即是其中翹楚。或指揮千軍萬馬浴血疆場,或臨危不懼視死如歸,或治家有方慣常殺伐決斷,或才華出眾文蓋班馬,絕非尋常男子可比。
過去男尊女卑,男子若被說成像女人是嘲笑,很傷人的,譬如娘娘腔、小白臉、婆婆媽媽一類說法。《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為激司馬懿出戰(zhàn),送他一套女人衣帽,諷刺他怯戰(zhàn),像個女人,可人家司馬懿硬是不上當,高掛免戰(zhàn)牌,活活氣煞諸葛亮??箲?zhàn)初期,何香凝激憤于蔣介石不抵抗,給他寄去一條裙子,并賦詩一首:“枉自稱男兒,甘受敵人氣。不戰(zhàn)送山河,萬世同恥辱。吾儕婦女們,愿往沙場死。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此事轟動一時,人皆拍手稱快,只是不知對逼蔣抗日有無觸動。
反之,女子若被說成像男人則是褒獎之意?!赌咎m辭》贊花木蘭是“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紅樓夢》里,冷子興說王熙鳳“竟是個男人不及萬一的”,秦可卿也夸王熙鳳是“脂粉堆里的英雄”,紅學家則稱她是“女曹操”。五四以降,男女漸趨平等,父母給女兒起名字,多有叫賽男、競男、勝男、亞男的,無非都是希望女兒有所作為,勝過或至少不輸男兒。其實,更早的秋瑾,就將自己的字改為“競雄”,她性格剛烈,高呼“漫云女子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她習文練武,詩云“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因而,“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本是她的夫子自道,其實也可作為對她的最好歷史定評。
星移斗轉(zhuǎn),人事代謝,時下的所謂“女漢子”,既不需要沖沖殺殺,也沒有什么生死抉擇,甚至重體力活都很少,“女漢子”的風采,主要體現(xiàn)在做人做事的風格上。
頗見過一些“女漢子”,也留下深刻印象。她們不會撒嬌,性格大大咧咧,能干男人的活;不修邊幅,不喜搽脂抹粉,一向素面朝天;不會小鳥依人,多不知溫柔為何物;敢愛敢恨,嫉惡如仇,鄙視卿卿我我,絕不扭扭捏捏。她們朋友極多,交游極廣,愛為女友出頭,打抱不平,喜與男生稱兄道弟,甚至勾肩搭背,但絕無邪念,她們斗酒敢用大杯,猜拳聲震四鄰,段子講得男人都臉皮發(fā)燙。
當然,這些還都是“女漢子”的皮毛形式,其實,最重要也最可貴的是, “女漢子”們爭強好勝、獨立自尊、不服輸?shù)男摹?/p>
所以,是不是“女漢子”,外在形式并不重要,關(guān)鍵是要有一顆“女漢子”強大的心。花蕊夫人柔弱婀娜,手無縛雞之力,可是讀了她的“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闭l敢說她不是個“女漢子”,又有幾人敢在她面前以男兒自居?
(陳魯民/文,據(jù)《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