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雅萌+李艷君
摘 要:2015年國家將審美教育納入大力推行的方針政策中,奠定了審美文化的重要作用。審美具有形象性、相對性、實踐性的特征,在這些特征的基礎上,文章總結了審美文化中的三大問題:主客分離思維、審美知識匱乏、審美意識缺失,這些問題導致審美文化在先進文化的發(fā)展中占有地位不足。隨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四大解決要點:建立主客同一思維、具備基本審美知識、確立審美意識、培養(yǎng)必備審美能力。
關鍵詞:審美;特征;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2-0067-03
關于審美文化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就出現了萌芽狀態(tài),古圣先賢都對審美有自己的見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的艱苦歲月,黨的領導人格外重視審美文化在推行政治思想的重要作用。20世紀中段,朱光潛、李澤厚等人對彼此的美學觀點的互相學習、批評引發(fā)了美學領域的“文化革命”。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黨中央特別重視審美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種場合對審美的重要性作了講話,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推出《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這一舉措,奠定了審美文化在國家政策方針中的地位作用。
一、審美的特征
(一)形象性
與當前道德的抽象性相比,審美的形象性具有鮮明的比對特點。將社會存在中的美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展示出來,反作用于人的情感中,通過情感對有關物美的形象直接感受,領悟其中的內在美。與道德的抽象性相比,形象性的生動鮮明可以使人通過感官去欣賞客觀實在中的美,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使人對現實中美的事物喜聞樂見。
(二)相對性
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個人和整個社會的審美觀有直接關系。是人在審美觀的支配下,對客觀事物在頭腦中的主觀反映。所以美或丑的事物有可能有真的、假的、善的、惡的屬性,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小丑通常大家不覺得丑,因為他能夠給人帶來歡樂,精神上的愉悅。這種愉悅具有享受的樂趣。再比如莊子描繪的人都是長相異常奇特,在現今的環(huán)境中,我們都認為是長相丑陋的。但他們的德行都異常高尚。同樣我們認為長相很美的人,不一定有很好的內心。所以說美丑是抽象的,相對的。這也是正確審美觀的一部分,從現象中看本質,鍛煉不被表象迷惑的本領。
(三)實踐性
首先應該區(qū)分開實踐審美與審美的實踐性兩個概念。前者強調審美的知識體系以“實踐”理論為基礎;后者強調將審美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即將審美的內容、方法應用到的人所處的社會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毋庸置疑,實踐是理論的基礎,但對理論的認識運動是辯證發(fā)展的,因此對審美的實踐性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理論直接從實踐活動中得來;另外一種是學習已有的審美理論,從學習接受到運用自如,再到結合當前社會中的實際問題的反饋,不斷調整修正,形成理論的自覺和自信。即便開始的學習運用生硬,不切合實際情況,也是有必要的,這是學術自主生長的根基。后者正是本文所秉持的原則。
二、當前審美文化中的問題
(一)主客思維分離
關于審美主客思維有四種具有代表性的說法。第一個是朱光潛的“美是主客同統(tǒng)一”。將朱光潛放在第一個派別,因為他是引起當時美學革命的關鍵人物。他的美學思想更多的受到德國古典美學的影響,因為代表人物康德等人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使得朱光潛的審美著作中一直跟隨著唯心的影子。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指責,朱光潛不得不改變已有的話語模式。他企圖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唯物主義來改正唯心思想,提出“美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這樣的新觀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統(tǒng)一是觀點的理論來源。他認為人的審美感受離不開社會,屬于社會中的感受。比如把人放到離開人類社會的荒島中,脫離了社會性的人便不會注重審美,更不要說具有審美感受。因此這種感受是具有社會性的,因此是社會意識的范疇。而這種審美感受的來源便是社會存在,也就是存在于社會中的物,只不過是社會中存在的物在人頭腦中的反應結果而已。也就是說,審美感受對象是社會中的物在人頭腦中反應后的影像。因此美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雖然朱光潛竭力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從新解讀他的主客統(tǒng)一觀,但從中仍然可以看到隱藏在背后唯心主義的影子。朱光潛認為物的美感源自人的主觀思維,將審美對象和審美感受都落到了意識形態(tài)方面,所以他的新觀點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從中還可以發(fā)現另外一個問題,審美文化在政治強壓下的軟弱無力,以致朱光潛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原先的審美話語體系來迎合當時政治在文化上的壓迫。
第二個派別是以蔡儀為首的“客觀說”。他認為美只是物的一種自然屬性,人的審美感受只不過是對物的這種自然屬性的主觀反映。蔡儀的審美文化直接來自于前蘇聯(lián)美學的影響,在當時所謂的文化方向上是沒有錯的。但是直接將美認定為物的自然屬性,忽略了美的社會性,忽視了意識的能動性。因此違背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第三種說法是李澤厚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與蔡儀刻板的辯證唯物主義不同,他強調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美是物的社會屬性,因為源于人話的自然中,因此是客觀性和社會性的統(tǒng)一。最后一個派別是呂熒和高爾泰的“主觀說”。呂熒認為美是人的一種觀念,這種觀念來源于人的意識。而高爾泰則認為,美的存在與否依賴于人的感受,感受不到就不存在。當然,從我們目前的知識體系來說,已經清楚地知道,這樣的主觀說里唯心主義的成分更多。
(二)審美知識匱乏
從人性角度來說,要想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最終要達到真善美的統(tǒng)一。但目前我國文化中注重真和善,還缺少一個美。相應審美基本知識在文化各個角度的滲透無法跟上步伐。從情的角度來說,文化是關于知情意信行的教育,這里的“情”必然包括美。但當前的文化多是通過道德培養(yǎng),即思想道德知識來增強人的品德。缺少對人情感需要的探究。這也是目前審美文化中審美基本知識普遍缺乏的一個原因。
從文化育德層面來說,審美經歷了根本性的變革?!皬囊粋€資產階級話語變成了爭奪國家政權的革命工具”,政權取得后,鞏固了“中國共產黨所創(chuàng)立的革命話語權”[1]。新中國成立后,審美轉變成經濟建設的輔助工具,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fā)展,成為社會主義話語代表。審美話語結構性的轉換,最終徹底失去了原本微弱的話語權。這是導致當今審美文化處于尷尬地位的根本原因。也因此審美文化無法得到長足發(fā)展,審美基本知識普遍匱乏。
(三)審美意識缺失
審美基礎知識的缺失導致對審美概念模糊。這種模糊導致審美的歸屬不明。當前仍然有許多人把審美與審美觀歸結到美學的范疇,認為是美學專業(yè),而不是所有人都應該學習的知識。正因為這種認識上的理解,導致人們普遍意識中將審美歸結為美院、音樂學院這類藝術類學院的教學內容。應該清楚的是審美與日常生活、工作、學習都是息息相關、互為一體的,將審美與其它內容簡單割裂,片面孤立地認識這個問題,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審美比藝術教育中的美涵蓋的內容更大、更豐富。
三、增進審美文化的建議
(一)建立主客同一思維
從審美文化產生開始,關于美的本質就開始各種探討,但一直無法有一個權威的說法。關于美的本質問題同樣不在這里探討。但建立審美主客同一的思維是必須且必要的。首先審美不是客觀的。審美的對象是社會中存在的物。但是美并不是物的自然屬性,因為人的主觀意識作用到物上會對物產生能動性。也就是說美具有社會性,在這種社會性的支配性,會對社會中的物產生能動作用。因此可以否定審美是客觀的。其次審美不是主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決定人的審美感受,誠然審美感受因時間、地點、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但離開物的審美感受是唯心主義的范疇。如果說審美感受是主觀的,那么感受屬于意識,就可以說意識是主觀的,這明顯與辯證唯物主義思維相違背。因此審美不是主觀的。最后審美不是主客對立的。眾所周知人的審美感受離不開社會,屬于社會中的感受。比如把人放到離開人類社會的荒島中,脫離了社會性的人便不會注重審美,更不要說具有審美感受。因此這種感受是具有社會性的,所以是社會意識的范疇。
而這種審美感受的來源便是社會存在,也就是存在于社會中的物。在審美活動中,社會中的物與審美感受缺一不可,因此審美不是主客對立的[2]。綜上所述,審美文化的發(fā)展應該建立主客同一的思維,這是發(fā)展的前提。
(二)具備基本審美知識
有了主客同一的思維之后,還應該具備基本的審美知識。同樣面對世界名畫,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外行與內行最大的區(qū)別便是基本審美知識的具備與否。懂得繪畫基本知識的人可以從繪畫技巧方面來評判畫作的基本功底,懂得審美基礎知識的人可以將畫面與思想情境結合起來,體會畫家當時的感覺,獲得超越經驗與人生的感悟。當前由于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人們精神世界貧乏,無法合理解決經濟基礎增長基礎上,精神生活無法跟上的矛盾。
基本審美知識的具備可以引起人對審美活動的好奇心。畢竟審美知識是感性認識,對審美的世界有一個思維上的模糊概念。但具體是什么樣的不得而知,在審美活動中人的各大感官的真實感受也是個未知數。這種情況自然會引起人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即希望將思維上的模糊概念轉變?yōu)榫唧w可知的實感。鮑姆嘉滕和康德都認為審美是感性的,不同于認識,因此是非理性、非邏輯的審美[3]。但這樣的觀點又割裂了審美與認識的關系。正如上文所說關于世界名畫的欣賞的問題,審美必須借助基本的審美知識展開,這里基本的審美知識就是前人理論的總結,這就是認識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審美是基于認識的審美。
(三)確立審美意識
審美文化必須強調審美意識的重要性,這是審美的核心。如果審美意識缺乏,審美活動便是無中生有。審美文化與美學中審美的最大不同在于,審美對象和范圍不同。美學中的審美面向的是美學專業(yè)范圍內的人,但是審美文化中的對象是所有處于社會中的人,即社會人。而社會人培養(yǎng)他人或自我教育最大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核心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因此“美”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而審美意識是人具備美的核心,是人對美的判斷依據。
(四)培養(yǎng)必備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人將主客同一思維、審美知識、審美意識運用到實踐必備的才能,是理論運用到實踐的過程,是對審美文化中感性知識不足所做的補充。審美能力的建立必須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因此是審美理論與審美實踐溝通的橋梁。這個橋梁可以以三種方式展開。第一種是疊加式。即理論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而審美能力搭建在理論之上,即層層疊加的關系。這要求在實踐的基礎上發(fā)展理論,進而以理論為指導進行審美。第二種是嵌入式。即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進而審美在指導過程中完成。第三種是介入式。即將理論介入到實踐中,指導實踐,并且不時抽身出來總結,然后再去介入到實踐中[4]。這樣的過程中,審美能力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帶著審美意識,將必備的審美基礎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在認識每一階段的二次飛躍中都認真總結,這便是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搖籃。
由于美學基礎理論的不完善,導致審美文化沒有理論根基,自然無法在眾文化中站穩(wěn)腳跟。當前審美文化在文化領域確實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但中國在飛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加入審美的內容,這是完善先進文化的應有之義。只有正視審美文化的重要性,不斷研究其中的問題,審美文化中的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
參考文獻:
〔1〕劉康.馬克思主義與美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
〔2〕楊春時.后現代主義之后:形而上美學的重建[J].上海文化,2015(8):13-17.
〔3〕程相占.論生態(tài)審美的四個要點[J].天津社會科學,2013(5):120-125.
〔4〕高建平.美學怎樣才能既是理論的學科,又具有實踐性[J].上海文化,2015(8).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