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旺??
摘要:以“周公輔成王”為題材的漢畫像石主要分布在山東等地。周公輔成王的史實涉及幼主、權(quán)臣、宗室三個方面的關(guān)系。早在先秦時期,周公就已被視為圣人。西漢時期,霍光和王莽都曾在政治上效法周公?;艄馐潜雀街芄恼娴湫停趺t是假托周公的反面例子。到了東漢,官方更突出周公“圣師”的地位,并與興學重教結(jié)合起來?!爸芄o成王”漢畫在東漢的出現(xiàn)與兩漢的政治分不開,也同魯?shù)匦叛鲋芄膫鹘y(tǒng)相關(guān)。
關(guān)鍵詞:漢畫;“周公輔成王”;漢代政治
中圖分類號:K2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7)03-0110-06
目前關(guān)于漢畫的研究已經(jīng)延伸到多個領(lǐng)域,但研究內(nèi)容仍以漢代文化為主,借助漢畫材料來研究漢代政治的成果尚不多見?!爸芄o成王”漢畫反映了漢代幼主當國,權(quán)臣專政等政治現(xiàn)象,值得深入探討。
一、漢畫與“周公輔成王”
1.“周公輔成王”漢畫
在漢畫像石中,有不少以周公輔成王為主題的刻畫,目前發(fā)現(xiàn)的該題材漢畫至少有十多幅,大多出現(xiàn)在山東,陜西也有少量出現(xiàn)。圖中的布局有兩種模式,一種情況是圖中有三人,居中而立的成王頭戴王冠,身形幼小。分立左右的是兩位大臣,其中一位大臣躬身執(zhí)傘蓋罩在成王頭頂,以顯其尊貴和威嚴,另一位大臣躬身而立。兩位大臣分別為周公和召公,如山東嘉祥縣紙坊鎮(zhèn)敬老院出土的畫像石(局部),畫面上明確標有“周公”“成王”“召公”字樣,執(zhí)傘者為周公,見圖1①。
另一種情況是畫面中有三人以上的多人,畫面布局一般為成王居中,周公、召公及其他臣子分列左右。大臣們跪伏于地或俯身恭立,正在拜見成王,盡顯恭敬謙卑之態(tài)。如宋山小石祠西壁畫像周公輔成王圖(局部),見圖2②。
在多人畫像中,一般是成王居中,但也有少量成王居邊的情況。如武氏西闕子闕身南面畫像(局部),見圖3③。
收稿日期:2016-01-01
*基金項目:2014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漢畫與漢代禮制研究”(2014BLS002)。
作者簡介:高二旺,男,南陽師范學院文史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南陽473061)。
多人周公輔成王畫像中有一幅畫面中在成王旁題“太子”字樣,見于山東嘉祥縣紙坊鎮(zhèn)敬老院出土的武士、吳王、周公輔成王畫像(局部),見圖4④。
圖4
2.學界關(guān)于“周公輔成王”的爭論
學術(shù)界關(guān)于周公輔成王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xiàn)在對周公的評價問題上,后人關(guān)于周公是否稱王進行了爭論,一稱周公稱王而且攝政,二稱周公未稱王只攝政,三稱周公既未稱王也未攝政。⑤顧頡剛《周公執(zhí)政成王》認為周公攝政之說不過是后世儒者為美化周公編造的謊言,他是實實在在做了一任天子。常金倉先生則認為“無論是執(zhí)政稱王論者還是冢宰攝政論者都不否認周公在周初歷史上的重要作用”⑥。從傳世的各種文獻來看,成王年幼時,周公的確攝行政事,雖未明言天子,但其專權(quán)的程度、奉行的禮儀都等同于周王:“周公奉鬯立于阼階,延登,贊曰:‘假王蒞政,勤和天下?!雹呲桦A是主人之階,周公確實是以“假王”的身份攝政。后人關(guān)于周公是否稱王的爭論并沒有多大的意義。問題的關(guān)鍵是,周公攝政之后能夠主動返政成王,這是周公與一般的權(quán)臣不同之處。從漢畫角度來研究周公輔成王的成果很少,趙晨認為,“周公輔成王”畫像所要表現(xiàn)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觀念?!爸芄o成王”是處在敘事性和象征性之間的一幅畫,它所表現(xiàn)的既非成王,亦非周公,而是這一個場面所體現(xiàn)出的政治與人倫秩序。畫面中每一個角色的動態(tài)、表情和道具包含了一個超越這一歷史故事的政治、道德甚至是人生的理想——“君君臣臣”。⑧這種觀點看似有道理,卻忽視了歷史背景問題,周公輔成王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一種觀念,更是傳遞了關(guān)于漢代政治的一些信息。
王紫微等人認為,無論在文獻記載中,還是在出土實物中,“周公輔成王”這一歷史形象在兩漢之際的變化都反映了王莽事件對東漢思想文化造成的影響。由于王莽當權(quán)時將周公的歷史形象和王莽本人的政治形象幾乎融為一體,為了恢復(fù)漢朝的正統(tǒng)地位、鞏固君臣之間的尊卑倫理,東漢政權(quán)必須將周公形象與王莽形象分離開來,重新塑造世人對“周公輔成王”這一歷史形象的認知。在東漢人眼里,周公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溫柔敦厚的化身。而這樣一個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為了東漢政教文化的歷史縮影。⑨說《周公輔成王圖》是受到王莽專政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將其作為唯一原因顯然不夠。且周公居臣位在先秦的典籍中就已經(jīng)有明確的記載,并非東漢才強調(diào)。欲對周公輔成王漢畫進行解析,必須還原周公輔成王的歷史事跡。
3.周公輔成王的史實及政治影響
周公輔成王是政治上忠誠的典型刻畫,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曾幫助武王滅紂,在武王死后,更是全力輔佐年幼的成王,維護了周朝的穩(wěn)定,成王年長后,周公還政于成王,始終以臣子的身份恪盡職守。史載:“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雹庥州d:“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諸侯。及七年后,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B11
周公輔政,要面臨幼主、宗室的質(zhì)疑:“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成王發(fā)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盉12周公一方面要教育成王,另一方面還要應(yīng)對宗室的質(zhì)疑乃至反對。對于宗室而言,他們對周公產(chǎn)生懷疑是難免的,“成王既幼,周公攝政,當國踐祚,召公疑之,作《君奭》”B13。而其他一些表現(xiàn)激烈的宗室則選擇武力反叛,“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于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遷之,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B14。
無論怎樣,后世對周公的評價都是正面的,早在先秦時期,孔子曾把周公看作是至圣之人,他曾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甚至連周公的缺點也能夠容忍:“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B15秦國蔡澤也曾說:“夫商君、吳起、大夫種,其為人臣盡忠致功則可愿矣,閎夭事文王,周公輔成王也,豈不亦忠圣乎?”B16由此可見,在先秦時期,周公就已經(jīng)以圣人的形象出現(xiàn)了。
二、周公輔成王漢畫與西漢政治的關(guān)系
1.周公輔成王的政治隱喻
綜合上述資料,周公輔成王畫像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包括三個基本要素,一是皇帝年幼,二是輔政的大臣專權(quán)而且賢明,三是權(quán)臣對不聽命的宗室可以“行管蔡之誅”,進行鎮(zhèn)壓。因此,周公輔成王并非一個孤立的事件,他涉及權(quán)臣、天子、宗室三層關(guān)系的處理。正是由于周公輔成王中包含著對宗室叛逆者的警告,故而昭帝初立,武帝長子劉旦自以長子當立,與齊王子劉澤等謀為叛逆時,昭帝遣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御史出使燕地勸喻,公戶滿意對燕王說:“周公輔成王,誅其兩弟,故治。武帝在時,尚能寬王。今昭帝始立,年幼,富于春秋,未臨政,委任大臣。古者誅罰不阿親戚,故天下治。方今大臣輔政,奉法直行,無敢所阿,恐不能寬王?!庇谑茄嗤鮿⒌澳丝謶址铮殿^謝過”?!端麟[》認為武帝誅太子而立童孺,“亦由權(quán)臣輔政,貪立幼主之利,遂得鉤弋子當陽”。B17
西漢末年,杜欽見王鳳專政,告誡他說:“昔周公身有至圣之德,屬有叔父之親,而成王有獨見之明,無信讒之聽,然管、蔡流言而周公懼?!盉18希望他像周公一樣謙懼。
西漢時期突出周公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形象,其中蘊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希望權(quán)臣像周公一樣輔佐幼主,維系帝統(tǒng)。二是權(quán)臣以周公自居,為自己的專權(quán)尋找歷史依據(jù)。在漢代出現(xiàn)了兩個明顯以周公比照的人物,一個是霍光,一個是王莽。
2.武帝命畫周公負成王圖與霍光專政
征和二年(前91),武帝年老,準備立寵姬鉤弋趙倢伃所生幼子為嗣,命大臣輔之。他感到群臣中只有霍光可以相托,“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并進一步指明:“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盉19《史記·外戚世家》亦載:“上居甘泉宮,召畫工圖畫周公負成王也。于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也?!倍妒酚洝っ商窳袀鳌分杏浢商裰栽疲骸拔糁艹赏醭趿ⅲ措x襁褓,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薄犊鬃蛹艺Z》也記載,孔子曾在明堂見到過周公輔成王的畫面:“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盉20可見在西漢時期周公輔成王的標準畫像是“周公負成王”。
武帝欲立少子,本身就是對嫡長子繼承制的一種挑戰(zhàn),如此選擇是出于多種原因。元狩元二年(前121),武帝立劉據(jù)為皇太子。征和二年秋,太子因巫蠱之事逃亡,八月自殺。鉤弋夫人是武帝寵愛的夫人,立年幼的鉤弋之子為太子是最理想的。武帝用畫像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心跡,他知道廢長立幼一定會遭到大臣和宗室的反對,所以一定要有一位強臣輔佐才行,且這位強臣又不能威脅到太子的皇位。霍光是最佳人選,而周公無疑是最好的榜樣。武帝希望霍光如周公一樣輔佐年幼的太子,待太子長大后再返政讓權(quán)。后元元年(前88)二月,武帝立皇子劉弗陵為皇太子。不久,武帝崩。武帝在最后一刻立太子,一定是經(jīng)過了激烈的思想斗爭。
事實證明,霍光輔佐昭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班固評價:“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盍、上官逆亂之謀。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時以成名,大矣哉。”B21王吉對霍光也充滿褒揚:“大將軍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內(nèi)晏然,雖周公、伊尹亡以加也?!盉22霍光也成為東漢輔佐幼主權(quán)臣的榜樣,“周章身非負圖之托,德乏萬夫之望”B23。
霍光專權(quán)的程度應(yīng)該不亞于周公,“(昭)帝年八歲,政事壹決于光”。然而,霍光與周公相比還是要差不少,先秦的周公與年幼的稱王有著叔侄的親屬關(guān)系,而漢代的“周公”不過是老皇帝的崇信大臣。漢代對霍光專權(quán)也不乏批評的聲音,時人認為霍光專政時間長,返政不及時:“光執(zhí)朝政,猶周公之攝也。”“光亡周公之德,秉政九年,久于周公,上既已冠而不歸政,將為國害。故正月加元服,五月而災(zāi)見?!盉24既然武帝能夠畫《周公負成王圖》表明心意,后人也有可能通過畫像來重現(xiàn)霍光輔佐昭帝的歷史,可以說,周公輔成王漢畫某種程度上折射出霍光輔昭帝的歷史真實。
3.王莽對周公輔成王故事的利用
王莽居攝專權(quán),歷史依據(jù)便是周公輔成王的故事。平帝駕崩后,他“擇宗室幼稚者以為孺子,依托周公輔成王之義”B25,伺機取代漢室。王莽選擇年僅兩歲的劉嬰繼位,“風公卿奏請立嬰為孺子,令宰衡安漢公莽踐祚居攝,如周公傅成王故事”。太后并不同意,苦于力不能禁。其后,“莽遂以符命自立為真皇帝,先奉諸符瑞以白太后,太后大驚”。B26王莽居攝也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滿,翟義對外甥陳豐說:“新都侯攝天子位,號令天下,故擇宗室幼稚者以為孺子,依托周公輔成王之義,且以觀望,必代漢家,其漸可見?!盉27王莽專政不久,宗室安眾侯劉崇及東郡太守翟義等舉兵欲誅王莽。
王莽專權(quán)后,同樣以周公“行管蔡之誅”的方式鏟除異己。甄邯等白太后下詔曰:“夫唐堯有丹朱,周文王有管蔡,此皆上圣亡奈下愚子何,以其性不可移也。公居周公之位,輔成王之主,而行管蔡之誅,不以親親害尊尊,朕甚嘉之。”此詔書的下達絕非太后本意,但王莽據(jù)此大肆打擊西漢宗族大臣:“誅滅衛(wèi)氏,窮治呂寬之獄,連引郡國豪桀素非議己者,內(nèi)及敬武公主、梁王立、紅陽侯立、平阿侯仁,使者迫守,皆自殺。死者以百數(shù),海內(nèi)震焉。”B28
始建國元年(9)正月朔,王莽借符命稱帝,他率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璽韨,上太皇太后,順符命,去漢號焉”。王莽借周公之名專政,卻未按周公那樣返政,他自己也深知這一點。王莽策命孺子為定安公,讀策畢,王莽親執(zhí)孺子手,流涕嘆息道:“昔周公攝位,終得復(fù)子明辟,今予獨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哀嘆良久?!爸懈祵⑷孀酉碌?,北面而稱臣。百僚陪位,莫不感動?!盉29王莽把自己不返政的理由歸為迫于天命,不愧為作秀的高手。王莽自比周公輔成王不過是欺世盜名,他沒有周公之德,在專權(quán)上卻處處效法周公。班固評價王莽“孝平不造,新都作宰,不周不伊,喪我四?!?,顏師古解釋為“言其自號宰衡,而無周公、伊尹之忠也”。B30
綜合西漢一朝的情況來看,在位的帝王希望幼主即位后,輔政的大臣能夠像周公對待成王那樣竭力輔佐。但遺憾的是,兩漢的輔政大臣不是外戚就是宦官,周公輔成王只不過是一個美好的愿望罷了。
三、東漢周公輔成王漢畫出現(xiàn)的政治背景
1.漢代人對周公的崇拜和祭祀
周公輔成王漢畫的流行,與漢人對周公的推崇有很大的關(guān)系??坍嬛芄o成王漢畫,正是表明了人們對周公的崇敬之情。在先秦時期,孔子等名人對周公仰慕有加。西漢早期,周公就已經(jīng)被視為匡亂救危的政治家了,誰能被世人拿出來與周公相比則是對其很大的贊揚。司馬遷評論周勃:“絳侯周勃始為布衣時,鄙樸人也,才能不過凡庸。及從高祖定天下,在將相位,諸呂欲作亂,勃匡國家難,復(fù)之乎正。雖伊尹、周公,何以加哉?!盉31司馬遷對周公的仰慕之情也可以從不少地方看出,司馬遷的父親曾說:“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鬃幼浜笾劣诮裎灏贇q?!痹谒抉R遷父子眼中,周公與孔子都是500年一遇的先賢圣人。他自己也提到,“依之違之,周公綏之。憤發(fā)文德,天下和之。輔翼成王,諸侯宗周”。B32公孫弘上疏請求效法周公之治推行教化,天子以冊書答曰:“問:弘稱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視孰與周公賢?”B33可以看出,西漢人們已經(jīng)把周公看作圣人,在贊揚一些名臣時也往往將其比之于周公。
對于權(quán)臣,一些有識之士往往以周公之德進行告誡。如王鳳專權(quán),杜欽勸他效法“周公之謙懼”B34。王褒也提到:“昔周公躬吐捉之勞,故有圉空之隆?!盉35對于王莽專權(quán),一些大臣以及元皇后都持反對態(tài)度。如孫寶反對王莽專權(quán)時,他提到:“周公上圣,召公大賢。尚猶有不相說,著于經(jīng)典,兩不相損?!盉36
東漢時期,人們對周公仍充滿敬意,一些輔佐幼主的權(quán)臣也以周公自居。和帝時,侍中竇憲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頗涉經(jīng)學,上疏皇太后稱:“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盉37請求桓郁、劉方侍講和帝。在這里,竇憲顯然以周公自居,認為自己應(yīng)該對幼主的教育盡到責任。
可以說周代以降,歷史上對周公的評價是一邊倒的正面評價,對周公的祭祀也由來已久,最早是在魯國,“周興,以少昊之虛曲阜封周公子伯禽為魯侯,以為周公主”。師古注曰:“主周公之祭祀。”B38《集解》引《公羊傳》曰:“魯祭周公,牲用白牡,魯公用骍剛?!盉39此后在魯國朝京師的中轉(zhuǎn)站許地也出現(xiàn)了祭祀周公的廟宇,據(jù)《史記·周本紀》索引注引《左傳》云:“許是魯朝京師之湯沐邑,有周公廟?!庇忠独ǖ刂尽吩疲骸霸S田在許州許昌縣南四十里,有魯城,周公廟在城中。”B40
漢代帝王對周公的祭祀是從東漢開始的,永平二年(59)三月,明帝帥群臣躬養(yǎng)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大禮,“郡、縣、道行鄉(xiāng)飲酒于學校,皆祀圣師周公、孔子,牲以犬”B41。這是東漢大張旗鼓祭祀周公的開始。表明東漢時周公同孔子一樣作為“圣師”被祭祀,是興學重教的標志。因此,周公輔成王漢畫的流行,與兩漢時期人們對周公的崇敬有關(guān),也與東漢政局以及對周公祭祀、對周公輔成王形象等各方面的認識有關(guān)。
2.東漢幼主當國及對幼主教育的重視
兩漢有不少年幼皇帝,東漢尤多。如西漢的昭帝、平帝、孺子劉嬰,東漢和帝、殤帝、順帝、沖帝、質(zhì)帝、靈帝、獻帝都是在幼年繼位,大者十來歲,小者一兩歲。這種情況也是誘發(fā)外戚宦官專權(quán)的一個重要原因,刻畫周公輔成王漢畫,從權(quán)臣一方能夠為自己專權(quán)的合理性尋求依據(jù),從王室以及民間來說也是為了讓權(quán)臣以周公為榜樣,希望其自我約束。無論出于何種目的,抑或是出于對幼帝教育的目的,祭祀周公和圖畫周公圖像便顯得極為正常。
周公輔成王漢畫中,畫面一般有多人形象,這也與東漢人對周公輔成王的認識有關(guān),除竇憲上書中提到成王被眾人擁護的情況外,類似的描述隨處可見,諸如:“昔成王之為孺子,出則周公、邵公、太史佚,入則大顛、閎夭、南宮括、散宜生,左右前后,禮無違者?!盉42“昔成王之政,周公在前,邵公在后,畢公在左,史佚在右,四子挾而維之。目見正容,耳聞?wù)?,一日即位,天下曠然,言其法度素定也?!盉43可見,多人畫像“周公輔成王”畫面中的人物除周公、召公之外,其他人物可能來自史佚、畢公、大顛、閎夭、南宮括、散宜生等人。而在《史記》《漢書》這類涉及西漢的史書中,并沒有見到諸臣們前后左右夾輔成王的類似描述。受王莽專權(quán)的影響,東漢的權(quán)臣不敢輕易提攝政,而更加強調(diào)對幼主的教育。這也能夠解釋為什么東漢的周公畫像有多人的緣故。由于畫面難以顯示前后方位,故漢畫在處理人物時僅表現(xiàn)出左右的布局。
3.東漢的周公信仰與君臣禮教的成熟
日本學者佐原康夫認為祠堂的畫像供祭祀先人之用,畫像具有宗教的要素和教訓的要素,畫像中的圣人、烈女、孝子及刺客義士等畫像都具有教育訓誡后人的意義。B44周公輔成王漢畫多出現(xiàn)在山東,也同東漢人的信仰有關(guān),東漢人把周公作為圣人,在墓中或祠堂刻畫這類圖像,目的是希望自己的后代像成王一樣受到貴人的輔佐和保佑,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子息繁衍,家業(yè)興旺。在周公輔成王漢畫的成王位置刻畫“太子”字樣,突出其太子身份。從這個角度來看,周公輔成王漢畫已經(jīng)成為一種象征,中間的成王象征家族的后代,生者希望死者的子孫能得到貴人的幫助和輔佐,光大家業(yè)。在嘉祥縣(包括武氏祠在內(nèi))出現(xiàn)的周公輔成王漢畫有10幅左右,占全國這類題材畫像的大半,嘉祥位于山東西南,屬于周公的封地——古魯國的范圍,從周公到孔子再到兩漢碩儒,說明儒家思想在魯?shù)氐纳钸h影響。
漢畫也是東漢推行以君臣倫理為中心的禮制教化的顯現(xiàn),當時已經(jīng)有了系統(tǒng)的輿服禮制,并在《后漢書》中被記載下來,這是東漢禮教成熟的一個標志。東漢禮制更加強調(diào)崇君卑臣:“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強干弱枝,勸善戒惡,至明至切,至直至順?!盉45王充甚至把君臣之分看作是不可更改的天命:“命有貴賤,才不能進退。成王之才,不如周公,桓公之知,不若管仲,然成、桓受尊命,而周、管稟卑秩也?!盉46君臣區(qū)分的強化在禮儀上得以體現(xiàn):“夫威儀,所以與君臣,序六親也。若君亡君之威,臣亡臣之儀,上替下陵,此謂大亂?!盉47具體來說就是“天尊地卑,君莊臣恭”B48,周公輔成王漢畫正是“君莊臣恭”的形象描繪。
周公輔成王漢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漢的政治實態(tài)。西漢帝王利用周公與成王的畫像表達托孤的心愿,而權(quán)臣以周公自居,通過這樣的畫像為自己的專權(quán)與打擊異己尋找合理性。另一方面,周公輔成王漢畫也傳達了東漢人的政治和教育觀念,這種觀念既包括儒家政治倫理層面的君君臣臣觀念,也包括東漢人尊崇儒家教育,希冀子孫受到良好教育,弘大家業(yè)的愿望。此外,周公輔成王畫像還反映了東漢幼主當國、君臣禮教強化、尊崇并祭祀周公等漢代政治的突出問題,并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出漢代儒學的興盛,以及周公事跡在漢代的廣泛流傳。
注釋
①④俞偉超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2·山東畫像石》,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0年,第107、106頁。
②③俞偉超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1·山東畫像石》,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0年,第66、10頁。
⑤楊朝明:《關(guān)于“周公輔成王”問題》,《文史知識》2006年第1期。
⑥常金倉:《從周公攝政的爭論說到歷史考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2期。
⑦B28班固:《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上》,中華書局,1962年,第4080、4065頁。
⑧趙晨:《漢畫“周公輔成王”中的敘事與象征》,《美術(shù)觀察》2010年第9期。
⑨王紫微,于志飛:《兩漢“周公輔成王”歷史形象的變遷》,《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⑩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第132頁。
B11B12司馬遷:《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第1519—1520、1520頁。
B13司馬遷:《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第1549頁。
B14司馬遷:《史記》卷三十五《管蔡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第1565頁。
B15楊柏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2年,第67、82頁。
B16司馬遷:《史記》七十九《范睢蔡澤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2421頁。
B17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王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第2117—2119頁。
B18B34班固:《漢書》卷六十《杜周傳附緩弟欽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2676、2676頁。
B19班固:《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2932頁。
B20陳士珂輯:《孔子家語疏證》,上海書店,1987年,第72頁。
B21班固:《漢書》卷七《昭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第233頁。
B22班固:《漢書》卷七十二《王吉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3061頁。
B23范曄:《后漢書》卷三十三《周章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1158頁。
B24班固:《漢書》卷二十七上《五行志上》,中華書局,1962年,第1335頁。
B25班固:《漢書》八十四《翟方進傳附子義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3426頁。
B26班固:《漢書》卷九十八《元后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4031—4032頁。
B27班固:《漢書》卷八十四《翟方進傳附子義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3426頁。
B29班固:《漢書》卷九十九中《王莽傳中》,中華書局,1962年,第4099—4100頁。
B30班固:《漢書》卷一百下《敘傳下》,中華書局,1962年,第4240頁。
B31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第2080頁。
B32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華書局,1959年,第3307頁。
B33班固:《漢書》卷五十八《公孫弘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2618頁。
B35班固:《漢書》卷六十四下《王褒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2823頁。
B36班固:《漢書》卷七十七《孫寶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3263頁。
B37范曄:《后漢書》卷三十七《桓榮傳附子郁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1255頁。
B38班固:《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中華書局,1962年,第1662頁。
B39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王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第2108頁。
B40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第150頁。
B41范曄:《后漢書》卷九十四上《禮儀志上》“高禖”條,中華書局,1965年,第3108頁。
B42范曄:《后漢書》卷四十《上班彪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1328頁。
B43范曄:《后漢書》卷四十八《翟酺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1604頁。
B44佐原康夫:《漢代祠堂畫像考》,《東方學報》1991年第63冊。
B45范曄:《后漢書》卷三十六《賈逵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1237頁。
B46黃暉撰,附劉盼遂集解:《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年,第21—22頁。
B47范曄:《后漢書》卷九十四《禮儀志上·序》,中華書局,1965年,第3101頁。
B48范曄:《后漢書》九十六《禮儀志下》“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薨”條,中華書局,1965年,第3153頁。
責任編輯:王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