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玲
[摘 要] 提高師范生課堂教學能力是高等師范教育核心任務之一,教師職業(yè)口語教學是其中重要環(huán)節(jié)。日常教師口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知識性介紹偏多,課程實訓散漫、隨意、無目的,因此進一步明確課程性質,理解和掌握課程教學基本原則很有必要,有助于加強課程實踐教學比重,豐富實踐教學形式,提高課程教學水平。
[關鍵詞] 教師教育;教師口語;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4-0099-03
為了應對經濟社會飛速發(fā)展給教育帶來的巨大挑戰(zhàn),教育部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2010-2020)《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文件,針對基礎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提出全面規(guī)劃,大力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師范教育也作出相應調整,增設或強化教師教育課程,教師職業(yè)口語正是適應迫切需要在高等師范教育各專業(yè)獨立開設的一門教師教育新課程,也是師范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教師職業(yè)技能課程,因此課程教學面臨許多值得探討的新問題,諸如課程性質、課程關系、教學對象、有效教學等理論及實踐各領域都需要進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結合個人教學實際談談教師職業(yè)口語教學應該遵循的基本理論原則,以裨益課程教學水平提高。
一 理論指導原則
所謂理論指導原則,是指教師口語課程教學過程中要自覺運用并始終貫徹課程相關理論,提綱挈領,以獲得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一門職業(yè)技能課程,教師口語教學內容不以理論探究見長,課程教學目的是規(guī)范語音,正確把握教師口語特點,掌握教育教學口語規(guī)律和技能,提高未來教師的口語表達水平,其突出特點是邊緣性學科,教學內容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粗略而言就涉及了語言學、發(fā)聲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朗讀學、交際學、邏輯學等諸多學科理論,因此要獲得理想教學效果必須使學生理解基本學科理論,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進行規(guī)范語音教學時,讓學生了解漢語語音基本理論是必要的,特別是教師口語教學對象大多數(shù)是漢語語音知識薄弱的非中文專業(yè)學生,他們雖然在中小學接觸過語音,但對漢語語音理論基本上是混沌一團,所知有限。教學實踐表明,理解和掌握漢語語音系統(tǒng)、方言、語素、元音、輔音、聲韻母、聲調乃至詞匯語法等系列漢語語音知識,才能使學生準確認識個人語音缺陷所在,便捷有效地提高語音規(guī)范水平。比如,某生來自湖南長沙,要實現(xiàn)規(guī)范其語音的目標,首先要做的是讓他理解方言理論,明確他的語音隸屬湘方言區(qū);其次是運用語音理論分析湘方言與普通話語音在聲母、韻母、聲調、語調、詞匯等方面的規(guī)律性差異;第三,在此基礎上明確他的語音存在的具體缺陷,理解并掌握糾正方法。經過這樣系統(tǒng)的語音理論指導之后,學生大都能夠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實踐中也能取得舉一反三效果,不僅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語音缺陷侃侃而談,一語中的,而且聽音辨音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從而具備必要的自訓互訓能力,使語音規(guī)范訓練事半功倍。語音訓練中了解掌握發(fā)生學理論也是必要的。南方學生受方言影響,發(fā)音常常不到位,缺陷多,矯正任務重,難度大;而教師是靠語音工作的,慣常狀態(tài)是必須較長時間發(fā)聲,隨之而來的常見問題是聲音澀滯、干癟,發(fā)聲費力,聽感差,以至出現(xiàn)嗓音沙啞、咽喉炎等職業(yè)病,其根本原因是不了解發(fā)音理論,沒有掌握正確的發(fā)音方法,因此教師口語教學必須補充這方面知識。首先讓學生了解發(fā)音基本原理,聲音是人體各種器官通過復雜協(xié)調的配合完成的,是喉部及喉上、喉下各種器官綜合作用的結果,明確人體發(fā)音器官的基本構造及工作過程,通過相關圖片及視頻讓學生了解發(fā)聲理論,具體感知發(fā)音器官各部位的運作,從理論上理解掌握發(fā)聲問題,比如胸腹聯(lián)合呼吸是通過胸廓、腹肌、膈肌綜合作用,全面擴大胸腔容量,使吸氣量大且具有一定的厚度,從而理解堅實音色的理論原理。其次是明確用氣、共鳴、吐字歸音以及嗓音保養(yǎng)等理論問題,以此塑造優(yōu)美聲音。在發(fā)聲理論看來,聲音不僅僅是個技巧問題,與人的心理、精神、身體狀態(tài)都有關系,優(yōu)美聲音是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放松的身體姿態(tài)和有效技巧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理解用氣、共鳴、吐字歸音的要點、特色對于語音訓練非常關鍵。就教學效果看,發(fā)聲理論拓展了眼界,激發(fā)了興趣,也使學生在音質音色改進和發(fā)音技巧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此外,教學口語教學更不能缺少相關理論指導。教學口語是指教師用來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工作用語,它往往根據(jù)學生特點,結合教學內容需要,并帶有教師個性特點,也是教師口語訓練難度較大的部分。有效的教學應首先從理論上宏觀把握教學口語特征,明確有效的教學口語都必須具備知識性、啟發(fā)性、生動性,既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又具有即興的個性化的特色。其次注意以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指導具體教學技巧訓練,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導入語訓練。課堂教學中的導入語基本特點是自然、新穎、簡潔、邏輯性強,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吸引意識、效率意識,其理論基礎是心理學相關理論。具體而言導入語承擔的是心理穩(wěn)定、心理溝通和心理激勵的任務,導入語通過有效話語在很短時間內安定學生情緒,吸引聽課注意力,實現(xiàn)師生的心理溝通;迅速為課堂定下基調,做好必要鋪墊,掃除學生學習心理障礙;提示要點,引發(fā)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完成學習心理激勵,營造一個積極有效的學習心理環(huán)境。這樣一來,理解導入語設計的心理學理論有助學生把握教學設計本質并有效激發(fā)學生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教學技巧訓練水平。總之,教師口語教學經驗表明始終結合并貫徹相關學科理論進行訓練指導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原則之一。
應該強調的是,教師口語教學理論指導原則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其一,有效。作為綜合性邊緣性學科,教師口語教學內容關聯(lián)諸多學科,每一學科又都具有自身嚴密的理論體系和眾多理論領域,而教師口語教學追求的理論性不在于其理論的完整、嚴密或創(chuàng)造性,強調的是理論實際性的指導作用,即理論指導的有效性,以減少訓練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所以規(guī)范語音教學需要的理論并不是漢語語音理論復雜體系或精深觀點,采用的是能夠有效指導標準發(fā)音的普通話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特別是聲、韻、調、音變的知識以及漢語方言基本知識,目的是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方音辨正能力和語音自我訓練能力。其二,簡潔。作為一門技能性課程,教師口語教學追求的理論性在表現(xiàn)形式上是直截了當,要言不煩,點到即止,以簡潔為貴,不需要完整介紹理論全貌,也不必糾纏理論細節(jié)。
二 針對性原則
所謂針對性原則,是指教師口語教學過程必須始終目標明確,對象明確,做到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因專業(yè)特性施教。教師口語教學的針對性原則首先是教學目標的針對性。高等師范教育的教師培養(yǎng)是綜合性全方位的,涉及知識、能力、素養(yǎng)諸多方面,由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學科教學理論等課程共同承擔,作為教師教育課程之一的教師口語主要教學任務是規(guī)范語音,掌握口語表達技能,因此課程針對性明確,教學目標是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訓練,達到教師普通話水平相應等級,具備教師口語表達基本能力。要實現(xiàn)這些教學目標,必須始終注意抓主要矛盾,突出教學針對性。比如普通話語音訓練,教學針對性非常重要。就教學內容而言,普通話聲母有22個,韻母39個,聲調及變調也很復雜,此外還有朗讀和命題說話的訓練,平均用力,面面俱到,不僅費時費力,教學效果也不會好,解決辦法是發(fā)現(xiàn)主要問題,針對性集中突破重點難點。就教學實際情況看,現(xiàn)有語言環(huán)境下經過中學多年訓練的學生有一定語音基礎,并非所有聲母、韻母、聲調都不標準,大多數(shù)只是個別語音存在問題,重點一般是平翹舌聲母、前后鼻音韻母和語調不規(guī)范問題。這些問題出現(xiàn)的具體情況又各有不同,前后鼻韻母不規(guī)范的關鍵問題是沒有掌握好發(fā)音技巧,導致韻母區(qū)分度不夠或發(fā)音錯誤,平翹舌聲母不規(guī)范問題卻大多數(shù)不在發(fā)音技巧,而是缺乏語音知識帶來的平翹舌字音混淆,特別是在朗讀和說話時更為突出,為此采取強化前后鼻音發(fā)音技巧訓練、強化平翹舌字音記憶等針對性措施,在有限教學時間內可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口語表達技能訓練也是千頭萬緒,內容繁多,音質音色、表情姿態(tài)、內容主題、方式方法,不一而足,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針對性解決辦法是強化朗誦訓練。通過朗誦能力綜合訓練思維、理解、姿態(tài)、表達技巧等口頭表達能力,不僅可以較好完成普通話水平測試的作品朗讀問題,而且能夠一舉多得提高教師口語表達能力,只要朗誦訓練到位,教學口語、教育口語訓練可以水到渠成,比較順利達到訓練目標,可見針對性教學的確可以取得積極效果。其次,教師口語教學還必須強調專業(yè)學科針對性。作為一門教師技能課程,教師口語教學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是師范教育各專業(yè)公共課程,講授和訓練口語表達一些共同技巧,另一方面教師口語表達又必然與專業(yè)知識專業(yè)素養(yǎng)關系密切,除了語文課程教學之外,教師口語在具體教學內容上必然涉及中學其他諸多課程內容如歷史、政治、體育、物理、化學等等,注重教學的專業(yè)針對性勢所必然。不同專業(yè)教師口語總體風格不同,文科院系教師口語教學要引導學生掌握文科教學用語的特性,一般是強調形象性,更富于情感性,教學口語設計多運用比喻、排比、夸張、比擬等修辭技巧,更注重感情多樣性、層次性和感染力;理科院系的教師口語教學則需引導學生掌握理科教學用語的特性,一般是強調準確性,講究邏輯性和簡潔性,教學口語設計重在清晰明確,體現(xiàn)在表述的層次性、條理性和語句組織的嚴密性與關聯(lián)性。教學口語具體環(huán)節(jié)訓練更需要注意專業(yè)針對性,比如教學口語中的導入語、講授語、過渡語、小結語訓練就必須針對學科教學具體內容才能有效進行。比如針對體育學科技能性特點,結合具體的籃球、武術、跳遠等項目訓練學生導入語、講授語運用,結合歷史學科秦朝歷史發(fā)展一節(jié)訓練學生導入語、講授語訓練,教學針對性原則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之能用,激發(fā)興趣,因而獲得較好教學效果。第三,教師口語教學必須注重教學對象的針對性。因人施教是課程教學人所共知的基本原則,一個好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研究教學對象,采取針對性教學方法,才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取得滿意教學效果,教師口語教學更是如此。比如普通話語音教學的針對性要求就很必要,學生來自全國各地諸多方言區(qū),個人語言環(huán)境語音面貌各不相同,存在的語音錯誤和語音缺陷也大不相同,幾乎沒有完全一致的情況,課堂模式化的統(tǒng)一語音教學往往收效不大,必須采取針對性措施,一對一個別指導,具體甄別學生方言區(qū)及其特點,明確學生語音具體問題所在,提出語音糾正有效方法,事實證明針對性教學到位才能明顯改進學生語音問題,提高普通話水平。
三 實踐優(yōu)先原則
所謂實踐優(yōu)先原則是指教師口語教學過程中必須突出課程實踐性質,以訓練為中心,講練結合,通過反復、嚴格的訓練和實踐使學生基本掌握口語表達技能技巧。貫徹這一原則首先是明確認識。教師口語教學不同于其他普通課程,是一門教育技能性課程,實踐性是課程教學根本特性,其教學目的不在于學生能夠掌握多少課程理論知識,關鍵是要求學生具備應有的技能技巧,而這些技能技巧又只能通過熟能生巧的反復實踐才能養(yǎng)成,因此實踐就成為課程教學研究和實施的核心任務,教學效果衡量和評價也應該以技能掌握為主,這種實踐優(yōu)先的原則應該成為教師基本理念,貫徹課程教學各個方面。其次,制度保障。教師口語實踐優(yōu)先原則需要有教學制度和系列措施予以保障落實,在教學課時安排上要突出實踐訓練要求,課程教學一般是36學時,在課時安排上理論講授和實踐訓練采取一比一比例,課程實踐保持在18學時以上,邊講邊練,保證訓練時間,讓學生及時掌握相關技能技巧。在考核制度上突出實踐性技能性原則,教師口語課程考核區(qū)別于其他課程,以口試為主,以實踐技能為主??己朔謨刹糠郑阂皇瞧胀ㄔ捤綔y試(口試)。在課程結束時,所有學生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考核,其成績計入課程總分,達到師范生普通話水平等級為合格;二是教師口語測試(口試)。具體操作是:課程設立“教師口語試題庫”,試題設定中學教育教學實際情境,包括教學口語、教育口語兩部分,集中考核學生教育教學技能。學生通過抽簽形式選題,根據(jù)考題要求當場口頭完成。如:“設計一段某一課程導入語”“高考臨考動員班主任致辭”“學生打架違紀處理談話”等,動態(tài)考核學生教師口語表達能力。課程成績綜合計分,普通話等級測試40%;教師口語測試30%,課堂集中訓練20%,其他10%。課程考核傾向是加大實踐訓練分值,突出實踐性原則。第三,鼓勵多種實踐教學方法。教師口語實踐性教學原則注重實際效果,為此強調多樣化實踐教學方法,鼓勵多種方式實現(xiàn)技能培養(yǎng)目標。目前常用課程實踐訓練方法主要有:課前5分鐘訓練。上課前以隨機抽取方式指定1~2人完成,強化訓練課程主要技能如朗誦、即興演講、導入語等。課堂集中訓練,學生全員參與,針對課程教學重點難點集中練習,如語音難點發(fā)音練習,教師口語情境練習等。小組互訓,以8~10人組成訓練小組,課外互訓為主,指導抽查為輔,定期提交小組互訓報告。課外自訓,學生利用網(wǎng)絡、學校自建教學平臺自訓,定期提交自訓報告。組織朗誦、演講、中學課程教學等多種競賽,競賽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突出全員參與。在班級競賽基礎上選拔參加校級朗讀、演講和教學競賽,有普及有提高,樹立樣板,通過競賽激發(fā)學生訓練興趣,訓練師范生朗讀、演講和口語表達能力,建立演講和口語表達自信心,達到吐字清晰準確,聲音洪亮,語調優(yōu)美,表情豐富訓練目標。此外實踐教學還可以包括中學課堂見習,實地深入中學課堂,具體感知教師口語運用,增強教師口語教學實效。
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核心任務,在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師范教育面臨諸多新問題,無論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有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加強課程實踐教學比重,豐富實踐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是根本出路,因此明確課程教學基本原則是不可缺少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薛曉嫘.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3]鄭爾君.教師口語[M].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4]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教師口語[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5]魏麗杰.教師語言藝術[M].濟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