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洪富
鎘米是指鎘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準的大米。按照我國食品標準,每公斤大米鎘含量超過0.2毫克,這種米就俗稱為鎘米。
水稻是一種富集鎘的作物,如果土壤中鎘的含量超過相應標準,即使是很低的濃度,也會導致水稻的鎘含量超標。
土壤中的鎘主要來自礦山開采,采礦過程產生的廢水不經處理排入河流,下游農田用這種水灌溉就會污染農田。另外,冶煉廠排放的含鎘廢氣會通過煙塵污染周邊農田。污水灌溉、肥料施用也會增加土壤中的鎘。
鎘屬有毒的重金屬,長期攝入將會影響人的造血、神經、腎臟和其他生理活動或器官功能,給人體健康帶來極大危害,對兒童的危害尤甚。鎘被人體吸收后,容易造成骨質疏松、變形等一系列癥狀。四大公害病之一的“痛痛病”就是慢性鎘中毒最典型的例子。
鎘米標準和人體對鎘的攝入量
那么,如何判斷鎘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呢?首先要了解鎘米標準和人體對鎘的攝入量。
關于鎘米標準,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中,精白米的鎘含量標準是0.4 mg/kg,日本和臺灣地區(qū)的標準與之一致,中國和歐盟的標準則嚴格些,鎘米標準為0.2 mg/kg,泰國和澳大利亞的標準更嚴格(0.1 mg/kg),美國則沒有標準。
但是,是不是說超過標準的大米就不能食用呢。決定大米能否食用不是看鎘是否超標,而主要是看人體食用大米后鎘的攝入量。
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所屬的食品添加劑聯(lián)合專家委員會(JECFA),是通過人體對鎘的攝入量來判斷食物中鎘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該委員會曾經規(guī)定人體通過飲食攝入鎘的暴露上限為0.8 μg鎘/kg體重/天或7μg鎘/kg體重/周(PTWI)。如果按照這種標準,一個60公斤體重的人每天或每周的鎘的攝入量分別是48μg和420μg,相當于每天或每周食用含鎘量為0.35mg/kg的大米約137克或1.2千克。按照這種標準,食用市場上的鎘米就有一定風險。
但是,后來許多新的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通過環(huán)境暴露而在尿液中出現(xiàn)了與鎘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因此2010年第73屆國際食品添加劑聯(lián)合專家委員會對鎘進行了重新評估。考慮到鎘在人體中的半衰期特別長,以及一天或一周的飲食攝入對人體總鎘暴露的影響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委員會取消了鎘的可忍受每周吸收值PTWI(7μg鎘/kg體重/周)來表示人體對鎘的可忍受吸收量,并決定采用鎘的臨時可忍受每月吸收值(PIMI)即(25μg鎘/kg體重/月)來表示人體每個月對鎘的可忍受吸收量。委員會考察的所有年齡群體,包括高暴露消費者和具有特殊飲食習慣的群體(例如素食者),通過飲食攝入途徑對鎘的暴露劑量均低于PTMI。
按照這一新標準,判斷吃了多少鎘米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不再是看他每天或每周鎘的攝入量,而是看他每個月鎘的攝入量,即每個月鎘的攝入量不得超過25μg/kg體重,對于一個60公斤體重的人來說,一個月對鎘總的吸入量不能超過1500μg,這相當于含鎘量為0.35mg/kg的大米約8.5斤,如果在這個攝入量之內就不存在健康風險。當然鎘的來源除了食物和水外,其它海產品、菇類甚至二手煙都有可能。
了解了以上問題后,我們再來看食用超標大米可能對人體產生健康風險。市場上的鎘米一般含量都在0.35mg/kg以下。對于北方地區(qū)的人來說,膳食基本上以面食為主,每個月不可能吃到8.5斤含量都在0.35mg/kg的大米,所以基本是安全的。對于一天三餐吃大米的南方人來說,如果他吃的大米是去市場上買的,也不大可能買的都是含量在0.35mg/kg的大米,因此總體來說也是安全的。
有些人飲食結構非常單一,吃飯多、吃菜少、飲食中蛋白質少,長期只吃某個產地的單一的稻米品種,若此品種恰恰又是“鎘超標”的話,就會有健康風險。尤其是在鎘污染土地上種植水稻的農民,自種自食,面臨的健康風險更大。
因此,買大米的時候,選擇不同產地、不同品牌的稻米品種,可以降低鎘超標影響的風險。
真正受害者是生產鎘米的農民
鎘米真正的受害者是種植鎘米且不得不長期食用鎘米的農民。他們究竟受到多大的傷害呢?還得從人一生中鎘的攝入量達到多少就能夠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甚至引發(fā)“痛痛病”說起。
日本學者Nogawa K等人于1989年發(fā)表于《環(huán)境研究》上的論文《A dose-response analysis of cadmium in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otal cadmium intake limit》,在對日本梯町河流域的鎘污染地區(qū)進行鎘攝入量的評估分析后指出,基于大米中的平均鎘含量,當人體一生中攝入的鎘含量達到2克時,即可導致嚴重的健康損害。
另一項由日本學者Inaba T等人發(fā)表于2005年《毒理學通訊》上的研究《導致痛痛病的鎘富集水平估值》則指出,當人一生的鎘攝入量達到2.6克,患“痛痛病”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如果上述研究成果正確,人一生的鎘攝入量超過2.0—2.6g,就會嚴重損壞健康甚至患“痛痛病。”
根據世衛(wèi)組織在1992年公布的數(shù)據,典型的日本“痛痛病”病人,通過食物攝入的鎘平均每日達600微克。
在以稻米為主要食物的中國南方鎘污染地區(qū),日均鎘攝入量接近或超過600微克的地區(qū)并不在少數(shù)。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自然資源研究所翟麗梅等人2008年披露,在湖南郴州地區(qū)柿竹園周邊一個村莊,當?shù)鼐用裢ㄟ^大米和蔬菜日均鎘攝入量可達596微克。他們對上述村莊居民的日均鎘攝入量進行換算后發(fā)現(xiàn),僅用9年時間,該污染區(qū)居民僅通過食用稻米和蔬菜,體內的鎘富集水平即可達到2克;12年后,他們體內的鎘富集水平就可達到2.6克。
瑞典于默奧大學公共衛(wèi)生與臨床醫(yī)學院職業(yè)醫(yī)學教授Gunnar F.Nordberg等在1997年發(fā)表于《總體環(huán)境科學》上的論文則透露了更加驚人的結果。論文顯示,中國某鎘污染區(qū)居民1995年時的日均鎘攝入量水平可達到1850微克,超出日本“痛痛病”病人日均攝入量兩倍。1996年,該地區(qū)居民被告之不能再食用這些鎘富集的大米。
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的綿竹、安縣部分地區(qū),由于盲目引進磷化工企業(yè),僅幾年時間,周圍部分農田鎘超標嚴重,水稻甚至小麥中鎘的超標率和超標倍數(shù)都很高。
此外,浙江遂昌、江西大余鎢礦區(qū)、廣西陽朔興坪鎮(zhèn)、廣東大寶山礦區(qū)、湖南株洲馬家河鎮(zhèn)新馬村都是媒體報道的高鎘污染區(qū)。
上述地區(qū)的高鎘米對當?shù)剞r民健康究竟有沒有影響。
有專家表示,鎘米問題在中國并不算突出,鎘米對人體的傷害也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嚴重。一位研究人員稱:“在我多年的研究中,的確發(fā)現(xiàn)有些地方土壤污染嚴重,而當?shù)匕傩沼殖D晔秤帽绘k污染了的大米,有的群眾確實吃了20年、30年,甚至年頭更長。但是據我們觀察,沒有出現(xiàn)大的嚴重健康問題,只是有一些初步癥狀,有些污染區(qū)人群甚至看不到明顯的健康異常。”
事實真是這樣的嗎?相關地方政府和上述專家認真組織過上述地區(qū)的農民進行過鎘是否超標的體檢或流行病學的檢查,答案是否定的。
更多的專家則表示,在鎘米等重金屬污染以及對健康影響的問題上,相關調查和基礎性研究極為缺乏。而現(xiàn)實中這方面的調查研究可能遭遇重重阻力。通常的情況是,疾病控制機構的調查未及全面展開,地方政府即以“聚眾和上訪事件”為由,不支持學術機構的調查,最終這類調查往往不了了之。
多位學者還披露,由于擔心出現(xiàn)上訪事件,地方政府往往阻撓學者的調查,同時也不愿讓村民知道較為真實的鎘污染現(xiàn)狀。
這種情況導致學術界和政府高層無法全面了解鎘污染區(qū)居民健康狀況。
研究長期食用鎘米與流行病學之間關系的正確方法是,是否能在中國找到“痛痛病”患者,如果在中國某一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痛痛病”患者,就能證明那一地區(qū)的居民曾經常期食用了被鎘污染的大米。中國之所以到現(xiàn)在沒有發(fā)現(xiàn)一例“痛痛病”患者,主要原因除了沒有認真去發(fā)現(xiàn)“痛痛病”患者外,可能還有診斷的手段不到位。據稱,中國的醫(yī)院還不能確診“痛痛病”,能夠確診“痛痛病”患者的,只能在日本富山縣的秋田醫(yī)院。我們的體制又決定我們不可能將疑似“痛痛病”患者的血和尿樣送到日本化驗和診斷,誰敢保證在中國沒有“痛痛病”患者?
從某種意義上講,鎘米只是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的一個縮影。根據各個污染區(qū)的不同情形,稻米中超標的有害重金屬不只是鎘,可能還包括砷、汞、鉛等。除了稻米,其它農作物同樣可能受到重金屬超標的影響。無論如何,以鎘米為代表的重金屬污染問題,都值得全社會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