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及移動設備的風靡?guī)恿烁鞣N社交網站的興起,網絡社交的快速便捷以及超時空特性給人們的交往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網絡社交日益受到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大學生作為網絡社交的主要使用群體,自然成為研究網絡人際交往的主要對象。網絡交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必須清晰的認識到其存在利弊兩面性。因此,引導大學生合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人際交往,發(fā)揮網絡社交的積極作用,降低消極影響,對于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網絡 大學生 人際交往 影響
人際交往是人們彼此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是交流雙方通過某種途徑或方法進行情感交流、信息互動等,進而在思想和行為上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過程。大學生人際交往強調的交往主體是大學生,而這個群體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其交往的鮮明特點,大學是一個人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此階段的學生對社交非常重視,會主動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來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
一、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
(一)交往范圍擴大
網絡社交應用為大學生傳遞著不同的、新奇的交往觀念,還提供了多樣的交往方式和交流手段。在虛擬性生存空間中,人們可以經由各種社交應用等不同的途徑依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和對方進行交流互動。網絡社交的廣泛性性及開放性促使大學生不斷轉變以往那些陳舊的的交往理念,并鼓勵網民將虛擬社會中所積累的豐富的交往經驗實踐到現(xiàn)實生活的交流中,將傳統(tǒng)的封閉式交往轉變?yōu)樾鲁钡拈_放性交往。這種觀念行為上的轉變,緩解了大學生對陌生交往的膽怯與擔心,促使大學生網民愿意積極主動地拓寬交往范圍,增進交流程度。網絡社交應用成為了大學生們的虛擬生存空間,他們在此擁有了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強勁的交往動力,交往范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伸和拓展。
(二)交往中的平等意識加強
網絡中的平等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指網絡的去中心,沒有直接的隸屬層級的領導和管理,沒有等級和特權,每個人在這里都享有平等的機會。除了熟悉的親友之外,網友之間沒有上下級、長輩晚輩、貴賤之分,每個參與的網民身份和地位都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平等了。網絡時代,大量的信息被分享傳遞,無論是精英還是草根,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可以在此獲取信息,這極大縮小了層級差距造成的不平等。自媒體的興起讓民眾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以往精英階層所控制的紙媒、廣播、電視的信息壟斷權。以往,話語權和輿論力量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但現(xiàn)在隨著網絡的發(fā)展,作為網民,每一個普通的民眾都可以作為信息的發(fā)布者和制造者。網絡上各種級別的用戶的身份、角色淡化甚至隱去,現(xiàn)實社會中的層級效應被削弱,人際交往的平等意識得到加強。
(三)個性發(fā)展和自我滿足得以促進
網絡的特殊性有利于人們個性的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的滿足。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級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是受人尊重的,希望擁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期望和他人進行交流,希望自己的理想、信念等能夠實現(xiàn)。網絡資源數(shù)不勝數(shù),網民幾乎可以查詢到任何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及資源,網民可以模仿或參照自己的偶像來塑造自己的形象,并結合自己的愛好特點形成自己獨特的品味,實現(xiàn)自己的個性化發(fā)展。
二、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
(一)網絡社交使大學生產生虛假的成就感
網絡虛擬空間里充斥著各種奇人異事,每個交往對象面對的都是虛擬主體,利用網絡空間的匿名性,人們可以將個人信息部分或全部暫時隱匿,可以自由隨意的展現(xiàn)真實的自我,也可以虛構出理想中完美的自己。每個人都有獲取他人尊重的需求,每個人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贊許,在虛榮心理和攀比心理的驅動下,大學生在虛擬社交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美好形象并非是全部真實的自己。為了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就會不自覺地或者刻意地去隱藏自己的不足之處,可能會虛構、放大自己的光彩。“微信三俗”,曬孩子、曬寵物、曬自己,就充分說明了這一心理趨向。如果沉浸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使用者就會對其產生依賴心理,導致其更加不愿意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往,更加抗拒真實的直接交往,在一定程度上還會使大學生產生一種虛假的成就感。
(二)沉溺網絡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大學平時接觸網絡最多,又缺乏家長的教育和監(jiān)督,此外,大學生無論心理還是生理上都趨于成熟,有追求愛戀交往的需求,渴望與他人尤其是異性進行溝通交流。一些現(xiàn)實中無法滿足的需求,在網絡中卻可以輕而易舉的實現(xiàn),這也成為大學生沉迷網絡的一個主要原因。沉迷網絡導致學生不能專心聽講,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成績下滑、逃課缺課等不良行為。大多數(shù)接受調查的同學表示,一周以內甚至一天不上社交網站就會感到生活缺少了很多東西,每天晚睡前、早起后第一件就是看手機,瀏覽空間、刷微博、點贊朋友圈等。長此以往,必然對手機產生嚴重的依戀,大腦得不到正常的休息,精神萎靡、生理失調,心理也會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出現(xiàn)一些冷漠孤僻、焦慮煩躁,寢食難安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三)虛擬與現(xiàn)實的界限模糊
網絡人際交往是網民以電腦或移動設備為媒介的互動和交流,是對現(xiàn)實人際交往的拓展和補充,現(xiàn)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也逐漸模糊。網絡社交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向它靠攏,人們在這里可以獲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極大滿足。網絡交往是現(xiàn)實交往的必要補充但是網絡交往決不能完全代替現(xiàn)實交往。有些網友反映,網絡生活豐富多彩,網絡聊天隨意自主,網絡購物應有盡有,在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現(xiàn)實中存在的東西,甚至現(xiàn)實中沒有的東西或得不到的東西在這里你也可以獲取,并且是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取得,網絡生活比現(xiàn)實生活更豐富,更真切。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網絡生活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空間比現(xiàn)實社會更能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網絡與現(xiàn)實的區(qū)別越來越小,甚至在某些方面網絡比現(xiàn)實更真實。
參考文獻:
[1]王俊生,王冠任.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M].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2.
[2]陳葉,陳文華.新媒體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4,(44).
[3]李薇菡.試論網絡交往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負面影響[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4,(01).
(作者簡介:郭美玲,長春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