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桃, 劉曉航
(云南民族大學(xué) a.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 b.人文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文學(xué)研究
奧古斯丁《懺悔錄》贖罪主題論述
溫海桃a, 劉曉航b
(云南民族大學(xué) a.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 b.人文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在西方人的觀念里,人都是有原罪的,這種罪是由人類始祖亞當(dāng)夏娃“遺傳”而來,他們罪孽深重,所以他們的后代也就理所當(dāng)然繼承了這種罪。既然有罪就應(yīng)當(dāng)向上帝懺悔,奧古斯丁是向上帝懺悔并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的第一人,他用《懺悔錄》向上帝進行懺悔,也提出問題并試著自己解答。我們要找尋上帝,找尋讓上帝降臨我們自身的方法,達到對上帝的信仰,使身體與靈魂都成為上帝的宜居之所,實現(xiàn)個人的精神升華。
懺悔;原罪;欲望;贖罪;信
西方文化中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尤其是基督教對西方人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可謂源遠流長。在基督教文化中影響最為廣泛而深遠的就是《圣經(jīng)》文本和其中所宣揚的教義,這種教義宣揚一種原罪說,它認(rèn)為每個人生下來都是有罪的,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斷地向基督,向主懺悔贖罪的過程。那么,問題是,與我們的身體伴隨而來的“罪”,到底是什么罪?它又是從何而來?我們又能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解除這種罪?同時為什么要用我們的一生來償還呢?
這種與生命相伴隨的罪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一切罪惡的根源——原罪(sin)。在西方人的世界里,人生下來都是有原罪的,這種原罪源于人類的始祖:亞當(dāng)(Adam)和夏娃(Eve)。在天地初創(chuàng)之時,亞當(dāng)和夏娃本來是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園中,可是由于他們沒有聽從上帝的旨意,受蛇的引誘而偷吃了禁果,致使他們的每一個后代都與這種罪孽相伴隨而降生于人世。正如梯力所說“人有選擇犯罪或不犯罪的自由,但是犯罪之后卻沒有去除罪的自由。”正因如此,亞當(dāng)與夏娃選擇了犯罪,打破了人對神的順服關(guān)系,這種順服的關(guān)系正如圣經(jīng)中所言“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么,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庇?,“耶穌回答說:‘我已經(jīng)告訴你們,你們不信。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為我做見證?!币蚨簿蜔o法避免被驅(qū)逐出伊甸園的事實,并且要永生永世受勞作耕種之苦,而他們的后代也沒有辦法自己除去罪孽,只能用一生的懺悔來祈求上帝的寬恕。
到了柏拉圖那里,人的原罪被進一步地闡釋為肉體欲望之罪。因為人生下來便具有形體,而形體是萬惡之源,是促使人的靈魂走向墮落的根源,一切的罪惡都是由這種肉體之欲而生發(fā)出來的。是肉體的欲望驅(qū)使人去想辦法得到食物,即便手段會不正當(dāng),肉體驅(qū)使人去偷竊,去搶劫,即便這些行為會傷害他人;也是肉體驅(qū)使人淫亂,即便這一行為傷風(fēng)敗俗。因而肉體是有罪的、是惡的,所以我們更要通過精神的不斷拯救和懺悔來使自己盡量變得“純粹”,通過靈魂的自我凈化來控制肉體的惡的欲望。
如若從《圣經(jīng)》文本來解讀,無論是偷食禁果之罪還是肉體欲望之罪都源于對上帝的不信,也就是反上帝。由于對上帝的的不“信”,才輕易相信了撒旦所變之蛇的言語,受其引誘,吃了禁果;由于對上帝的不“信”,才會使精神服從肉體欲望的驅(qū)使,做出偷吃禁果的行為。只有信上帝,達到一種“身心一元論”才能實現(xiàn)基督對世人的拯救。也就是說,無論在身體還是精神上都要對上帝存有自始至終的信仰,身體是神的殿堂,當(dāng)我們的身體足夠純凈,精神又高度頌揚神的恩德,聆聽神的教化,我們的身心就是適宜神降臨的,此時,神就會來到每個人的身邊。因而在基督中“信”(faith)是對上帝虔誠的首要條件,只有信才會相信上帝或者耶穌的拯救,只有信才能使精神戰(zhàn)勝肉體之欲,也只有信才能使自身得到救贖。
正因為人人生而有罪,所以我們需要懺悔。處于古羅馬帝國向中世紀(jì)過度時期著名的神學(xué)家和哲學(xué)家奧古斯丁是開創(chuàng)“懺悔體”文學(xué)抑或是神學(xué)形式的第一人,在他的《懺悔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上帝的懺悔和對上帝的贊美相互結(jié)合,相互補充,這也是拉丁文中的“懺悔”這個詞所擁有的雙重含義“懺悔是認(rèn)罪,懺悔也是贊頌?!眾W古斯丁在《懺悔錄》中始終把自己當(dāng)做罪人,從降生人世便是有罪的,所以他在書中通過自己不斷地懺悔,達到自我的純凈。那么,到底他的罪是怎樣的一些具體的罪呢?
(一)嬰孩之罪
在奧古斯丁看來,一個孩子一出生就滿身的罪惡,因為他一生下來便會哭,嚎啕大哭地要告訴母親他自己要吃奶?!昂⒆拥募儩嵲谟谒麄兩眢w的稚弱無助,而不在于他們心靈的品質(zhì)。我親眼見過一個嬰兒嫉妒的情形:他雖幼小不能說話,面色卻氣得發(fā)青,眼睛緊緊盯著另一個與他同吃一奶的嬰兒?!眲倓偝錾膵雰杭词箾]有人去告知他競爭是什么,便知道爭奪那只給他帶來奶水的乳房,并以嫉妒或是憎恨的眼神看著其他競爭者,這只能說明人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并不是后天養(yǎng)成的。這個問題中國歷來也存在爭論,“性善論”和“性惡論”一直都是人們爭論的問題,人人生下來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這是至今為止仍然無法給出一個具體結(jié)論的問題。中國儒家歷來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認(rèn)為人生下來是善的,是由于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人才變得污濁不堪的;而荀況卻是支持“性惡論”,認(rèn)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但是奧古斯丁卻不是這樣認(rèn)為,他認(rèn)為人本身就是惡的,從生下來便是有著各種欲望的,是通過后天的教育將這些惡的東西隱藏了?!叭藢⒆拥钠馊萑踢w就,并非因為這不是過錯或是小錯,而是因為一切都會隨著年齡而消失。道理不外乎如此:盡管現(xiàn)在姑且容忍,但同類事情若在孩子長大后仍然發(fā)生,人們就不會再坐視不管?!彼哉f,我們長大后只是把這些童年時期最原初的肉體欲望隱藏了起來,人們只是因為所受到的教育 ,還有法律的約束才隱藏了這些最為原始的欲望。
故而,在奧古斯丁看來,嬰兒并不是無辜的,是有原罪的。我們不能因為他們身體的稚弱無助而否認(rèn)他們自身的罪,承認(rèn)他們的善良。如果我們對于一個嬰兒不管不顧,任其這樣原初的發(fā)展下去,把他交給時間自由而使其發(fā)展,時間就會助其邪惡行為和思想的成長最終會對其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危害。而每個嬰兒的這種原罪正是來源于人類的始祖——亞當(dāng)和夏娃,正是他們的偷食禁果,才使得每個人生下來便身懷罪惡。
(二)少年之罪
1、偷竊之罪
在《懺悔錄》第二卷中,奧古斯丁敘述了他還在十六歲的時候所犯下的一件罪行——偷梨。在他家葡萄園的附近有一棵梨樹,他和小伙伴們便去偷了這棵樹上的梨。那么是因為樹上的梨鮮嫩欲滴才誘使奧古斯丁和伙伴們?nèi)プ鲞@件事情嗎?“這棵梨樹,枝頭碩果累累,但是果子無論是看起來還是吃起來都不算特別誘人”既然果子并不誘人,那有為何要去偷呢,難道是為了獲取利益?可是他們將偷來的梨都喂了豬,也沒有拿去賣錢,那么這樣做的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犯罪本身。正如奧古斯丁自己所說的那樣“罪惡是卑劣無恥的,可我就喜愛這個,這就是說我喜愛自己的惡行,我喜愛自己身上的邪惡。我作惡不是因為某個東西,而僅僅是因為作惡本身。我的靈魂墮落了,從你那安全的懷抱中縱身跳進徹底的毀滅,不是為了在邪惡中謀取私利,而僅僅是為了邪惡本身?!彼麄?nèi)ネ道娌⒉皇菫榱死?,而是為了偷梨這件事情本身,這樣的一種偷竊行為能給他帶來快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而這樣的一種邪惡的快感又是與上帝格格不入的,也就是說,這種行為再一次證明了人類與上帝的背反,人類就像是一個不聽話的,處于叛逆期的孩子一樣,通過這種背反來達到自身的快感與興奮。這種想要反上帝的心不是誰教的,而是與生俱來的,這與嬰兒生而不知天父為父是一樣的,都處于原罪。
偷梨事件其實與亞當(dāng)夏娃的偷食禁果事件如出一轍,奧古斯丁和伙伴們偷梨是因為反上帝,亞當(dāng)夏娃也是因為反上帝而偷食禁果。在《圣經(jīng)》中并沒有對智慧樹上的果子進行具體的描述,我們也不知道這種果子是否味道鮮美,而亞當(dāng)夏娃卻聽從了蛇的引誘摘下了果子。在這里,他們摘果子這個行為并不是因為以前吃過而知道其味道鮮美而吃。那么難道是因為蛇的引誘嗎?當(dāng)然,蛇作為撒旦的化身,他對于偷食禁果這件事是負(fù)有責(zé)任的,因為他用花言巧語來引誘他們摘果子,但是,在這之前上帝也曾鄭重其事,明令禁止他們摘智慧樹的果子,按這樣說,上帝作為天父,他的語言更有威嚴(yán),如果亞當(dāng)、夏娃二人真的聽信上帝所說的話,那么任憑蛇怎樣說也不會去偷摘果子的。但是,結(jié)果卻是蛇只說了兩句話卻達成了目的,“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又“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呢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這就說明亞當(dāng)二人也像奧古斯丁少年時一樣,他們?nèi)ネ倒硬皇菫榱斯拥孽r美,而是僅僅為了“偷”本身,偷使他們感到神奇與驚訝,他們此時也在享受反上帝之后的快感與興奮。
2、友誼之罪
由偷梨事件奧古斯丁得出的的一個結(jié)論是:害人的朋友情誼。他自己說“我單獨一個人不會去行那次偷竊。雖然偷竊的樂趣不在于所偷之物,而是偷竊本身,但倘若只有我一個人,我不會從中得到樂趣,我就絕不會去干的。這害人的朋友情誼啊,不可理喻地引誘著人的心靈,令人僅僅為了游戲和玩笑而急于破壞,讓人渴望去做哪些損人不利己甚至不是為了滿足報復(fù)心的事情!只要有人喊著‘走吧,一起去干一把!’那么我們即便有羞恥心,也要對著羞恥心感到羞恥了?!比缱髡咦约赫f,他或許就是喜愛當(dāng)時的那種朋友情誼,為了融入他們,不想失去這些所謂的朋友才與那些人一起合伙偷竊的。那么這也是人的罪責(zé)了,因為人在和其他人相處時,沒有做到保守好自己的心而犯下的罪。
那么由此即彼,由兄弟情誼到夫妻情誼,或許也是如此。亞當(dāng)與夏娃本是夫妻,而且夏娃還是亞當(dāng)?shù)囊桓吖撬?,那么這二人就有著比尋常的朋友更為深厚的情誼。當(dāng)夏娃偷摘禁果并給亞當(dāng)時,亞當(dāng)也沒有去阻止,這也是一種“伙伴關(guān)系”,如果伊甸園中只有亞當(dāng)一人或夏娃一人,他們或許不會去偷摘禁果,正是有了另一個,有了“伙伴”才有了后來的犯罪。但是,到后來上帝責(zé)問是誰的過錯,男人對上帝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女人又對上帝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边@個場景又讓人看出了人性的自私與邪惡,用中國的一句古語來形容就是“大難臨頭各自飛”。但是這個小小的插曲實則又是對上帝的背反,即打破了上帝所規(guī)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相愛關(guān)系。上帝創(chuàng)造夏娃是用亞當(dāng)?shù)囊桓吖牵⑶乙屗麄兿嘤H相愛,但是他們二人在偷吃禁果之后卻是相互推脫,相互責(zé)怨的一種關(guān)系,所以再次印證了人類的罪是如此之深。
作為人類的始祖,并且是由上帝親自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都有著這樣的罪行,作為他們后代的我們又能好到哪里去呢?普羅提諾的流溢說認(rèn)為“創(chuàng)造是從完善到不完善的墮落。在存在的階梯上越往下走,就越不完善、繁雜、變化和分散?!边@一說法就更加承認(rèn)了人類的不完全,出于上帝之手,卻永遠只是上帝的復(fù)制品,人性之內(nèi)永遠的“罪與惡”。
那么,人在少年時期無論是因為什么具體的原因犯罪,其罪的本質(zhì)在于人自身對罪的渴望,這是生發(fā)于人性之內(nèi)的欲望之惡。
(三)青年之罪
大多數(shù)的人都無法逃脫對肉體的欲望,包括奧古斯丁,他在青年時期也沉迷于肉欲而無法自拔“肉體污濁的情欲和青春期的熾熱的想象,騰起陣陣迷霧,籠罩了我的心并使它蒙上陰影,致使我不能明辨什么是清明的愛情,什么是迷蒙的肉欲。愛情和情欲都在我心里沸騰翻滾,把年輕幼稚的我掀過邪惡欲念的懸崖,扔進令人憎惡的罪惡的漩渦中,我?guī)缀跄鐢烙谄渲小边@段自白是奧古斯丁對自己沉迷肉體欲望的最直接大膽的表白,他道出了自己被情欲牢牢束縛得不到滿足進而無法自拔的現(xiàn)實狀況。
無論是怎樣的一種欲望都是源于肉體,因為有這樣一個需要吃,喝,需要性的肉體,才使得人們不貞潔,讓自己的靈魂屈居于肉體之下,成為肉體的婢女,為肉體而服務(wù),從而背離上帝。
(一)認(rèn)識上帝
人既然有罪,就要贖罪。奧古斯丁通過《懺悔錄》向世人言說他的罪行,同時也通過書中對上帝的懺悔祈求上帝的原諒,同時他也贊美了上帝,虔心皈依主,皈依上帝。承認(rèn)上帝的偉大是懺悔的第一步,作者在書中通過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思想狀況,不斷地向我們證明,上帝是至大至善、全知全能、至仁至義、全隱全顯、登美之峰、造強之極的。而且上帝也“不忍心自己親手創(chuàng)造的一切趨于下流,而是以恩典之光照啟受造物向善的心靈,讓受造物在自覺自愿的情況下向善避惡,充盈自己的靈魂世界,讓理性的意志控制激情沖動的肉體”而這又顯示了上帝的仁慈。對每一個虔心悔過的罪人都張開雙臂來擁抱他,正如《圣經(jīng)》中浪子的比喻“只是你這個兄弟死而復(fù)活、失而復(fù)得的,所以我們理當(dāng)歡喜快樂?!?/p>
我們想要祈求上帝的原諒,就要先認(rèn)識上帝。當(dāng)一個不信基督的人想要尋求這樣一個偉大而崇高的主的幫助時,應(yīng)當(dāng)要先認(rèn)識再信奉,有了虔誠的信仰之后才能去祈求他,但是只要認(rèn)識主的人,最后都會走向信奉之路,及至走向最后對上帝的祈禱,到達精神的彼岸。
(二)“信”上帝
既然我們說人的罪的根源是源于對上帝的背反,對上帝的不信,也就是拋棄了進而忘記了上帝。那么我們?nèi)缛粢玫骄融H,就要重新找回上帝,恢復(fù)對他的記憶與“信”,所以說“救贖乃是轉(zhuǎn)回。轉(zhuǎn)回不是空間的轉(zhuǎn)化,不是回到某個實體的出發(fā)點,它乃是一種記憶的發(fā)生,就是恢復(fù)對圣父的記憶?!敝挥袑ι系壑匦陆⑵稹靶拧钡年P(guān)系,我們才能達到與上帝的想通。那么到底如何才能使上帝降臨呢?
正如剛才所說的,我們的身體與靈魂是不相匹配的,也就是“靈與肉”總是處于沖突之中的。肉體的欲望使我們做出一些傷害靈魂的事情,虧欠了神的榮耀,這就導(dǎo)致了上帝離我們越來越遠。身體是靈魂的殿堂,“身體也是神的殿堂”,只有身體達到一種純凈,進而實現(xiàn)靈魂的純凈,才能使身體與靈魂達到統(tǒng)一,才能期盼上帝的降臨。再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人要有信仰。擁有了對上帝的信仰,并向上帝懺悔,才能達到精神的釋放與解脫。
總之,在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面對著越來越大的精神壓力,尤其是知識分子,他們面對的精神困境更為復(fù)雜,如何在這樣的一個嘈雜的社會中保持著自己的本心,使自己的精神或是靈魂能不被污流侵蝕而保持純潔便是一個艱難的問題。有人說,信仰的缺失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大的悲哀,中國人是沒有信仰,但是如果從無神論出發(fā),上帝其實就是我們心中的那個極為高尚的自我道德或是自我約束力,這個力量正如上帝一樣約束我們的言行,讓我們趨于完美。若每個人都用這樣的一種道德感來約束自己,那么與信奉上帝是無異的。但是當(dāng)我們自己無法找到精神出口的時候,上帝便成為我們的拯救者,當(dāng)然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如果選擇成為主的信徒,在內(nèi)心中以主為圣,遵循主的教導(dǎo),履行對上帝的職責(zé),我們可以說你就得到了拯救,成為了上帝的信徒,你便在靈魂中得到了釋放,這樣人人都是上帝的信徒,不僅自身的罪能得赦免,而且對他人,對社會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1]梯力. 西方哲學(xué)史[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5.
[2]中國基督教兩會. 圣經(jīng)[M]. 南寧: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2015.
[3]章雪富. 救贖乃是一種記憶的降臨——論奧古斯丁《懺悔錄》第十卷的圣父位格[A]. 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一輯[C].2010:20.
[4]奧古斯丁. 懺悔錄[M]. 任曉晉 譯.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5]裴黎黎. 通達天國的路——論奧古斯丁之“懺悔”思想[J]. 長春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02):33-35.
[6]楊柳. 救贖論中的詩性啟示[D]. 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2007.
[7]唐·庫比特.信仰之海[M].朱彩紅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3.
[8]麥格拉思. 基督教概論[M]. 馬樹林 譯.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
[9]約瑟夫·拉辛格. 基督教導(dǎo)論[M]. 靜也 譯. 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
Augustine confessions redemption theme in this paper
WEN Hai-taoa, LIU Xiao-hangb
(a.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b.College of humanities,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In western concept, people are sin, this crime is by human ancestors Adam and Eve “genetic”, they are sinful, so their offspring also granted inheritance of this crime. Guilty should confess to God, Augustine is the first person to confess to God and record in the form of words. He confessed to God with the Confessions. also ask questions and try to answer them. We want to find God, looking for God to come to our own way, to the God of faith, to make the body and soul of God's place of living, to achieve personal spiritual sublimation.
Confession;original sin;Desire;to expiate sin;faith
I106.99
A
2095-7408(2017)02-0035-05
2016-12-07
溫海桃(1990— ),女,山西陽高人,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西方宗教文化與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