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旺明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yǎng)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2—0053—01
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僅注重詞語的理解和積累,缺乏對學生運用詞語的指導。對這樣一些問題,我結合自己教學中的一些體會來說說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一、讓聽、說成為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平臺”
聽、說、讀、寫能力是四個相輔相成的能力,聽懂、說好是理解的基礎,更是學生讀寫的基礎。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說和寫的操作,因為正確的朗讀有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在課堂的最開始階段,我通常會設置這樣的環(huán)節(jié):挑你最喜歡的句子,美美地讀給同桌聽,并且說說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給予學生朗讀的指導,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能夠為學生的理解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打好“平臺”,讓聽說讀寫能力相輔相成地增進。
二、讓具體的語境成為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支架”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事實上,詞語的教學只有放在句內,甚至整篇文章中才能發(fā)揮它的應有作用,一旦離開具體的語境,理解起來有時顯得蒼白無力了。我在教學《慈母情深》一文時,問學生“龜裂”是什么意思?一位同學回答“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我說:“這是《新華字典》中的解釋,無懈可擊,但在這篇文章的這一自然段中,它的意思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結合原句原段,乃至全文,自習想一想,‘龜裂的是什么?到了怎樣的程度?是怎樣處理的?”同學們在短時間的沉默后,引發(fā)了不休的爭論。我想在我的啟發(fā)下,他們不僅弄懂了該詞的本義、語境義,更重要的是真正體會到了作者的感情,并由此引發(fā)了自我情感的強烈共鳴。
因此,在語言文字的運用教學活動中必須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才能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學到的詞語。詞語是不能離開具體語言環(huán)境的,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詞語才具有生命力,只有讓學生對文本有情感上的認同感,讓學生置身情境中才能真正理解并運用。
三、讓寫作成為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抓手”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他們的記憶庫里存儲了一定數量的詞匯,但是很大一部分詞匯卻因未得到有效的利用而處于休眠狀態(tài)。因此,我覺得作為語文教師不僅應教會學生詞語的含義,還應指導學生在寫作中運用所學詞語,讓詞語走進學生的寫作,通過表達和運用,讓詞義在學生頭腦中逐漸得到深化和鞏固。例如在寫春天的美景時,我就建議學生用上“春光明媚、百花盛開、生機勃勃、和煦的春風、爭奇斗艷、綠草如茵、碧波蕩漾”等詞語來寫景,不僅讓學生學以致用,更讓語言表達生動優(yōu)美。我還告訴學生要把詞語當成有生命個體,和詞語交朋友——讀不同語境中的同一個詞語,更自然地感知這個詞語的豐富個性和體悟它在不同場合下的角色和情感。我常常告訴學生:如果想要了解一個詞語,讓它成為為你“兩肋插刀”的朋友,在你需要表達的時候,能夠得心應手,那么你就要多讀書,在不同的文章中遇見它的次數多了,你就和它一點點建立了友誼,成了越來越好的朋友,它就會在你寫作的緊要關頭跳出來幫助你。
四、讓語文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操場”
語文實踐活動又不僅僅是閱讀,還應該借助具體內容和課文情境設計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聽一聽、說一說、寫一寫,這樣的實踐活動對學生掌握語言這個工具來說十分重要。在語文課堂中,教師的任務是有效地組織全體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
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僅僅局限于課堂,還應該貫徹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雖然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主渠道,它關系到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發(fā)展。要讓學生有廣闊的用語空間?;ㄐ乃紕?chuàng)設很多的語境,讓學生運用剛學的詞、句,而不是讓學生在課文里深挖,我們總是循規(guī)蹈矩,先理解了才能運用,竟忘記了可以在運用中理解,就像孩子學走路一樣,邊走邊跌,邊跌邊走,最后卻學會跑了。
由此可見,詞語運用必須生活化,開展語文活動就是把詞語運用生活化的很好的一個載體。比如在口語交際中或者在課堂回答問題時,可以結合具體的內容,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語準確地表達。同時我利用語文課本中每個單元的口語交際實踐活動,開展有序和有趣的交流。在和孩子們交談中,進行著感情交流,關系可更加親密,學生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訴我。這不論對他們發(fā)展語言能力,還是形成對事物的正確態(tài)度都有積極作用。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