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長勇
摘 要:一戰(zhàn)后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道義上得不到國際社會的認同,起不到阻擋德國復興的作用。如果德國再次強大,就會突破凡爾賽和約的限制,歐洲大陸的均勢將被打破(新出現(xiàn)的東歐小國,形成德國和蘇俄的緩沖區(qū),蘇俄將不再參與制衡德國,法國又無力對抗德國,歐陸上再也沒有力量阻擋德國向東歐小國的擴張)。歐陸之外的其他大國,由于不同的原因,也都未能維持歐陸的均勢。凡爾賽體系下新出現(xiàn)的東歐小國,惡化了歐陸的地緣環(huán)境,使得德國一旦復興,戰(zhàn)爭就在所難免。
關鍵詞:凡爾賽和約;地緣;均勢
1918年11月11日英國首相勞合喬治這樣說的:“但愿我們可以這么說,在這重大的早晨,一切戰(zhàn)爭均將終止?!盵1]而在歐洲的另一端,列寧卻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之上的?!盵2]對于列寧這句話,我們多是從條約的非正義性、不平等性解釋的。凡爾賽和約無視弱小國家利益,將戰(zhàn)爭罪責完全歸咎于德國,對德國而言懲罰過于苛刻?!埃ㄓ┝夹牟话驳淖h和代表們,對他們完成的和約是否公平不再有把握?!盵3]因此,國際社會也失去了執(zhí)行和約的決心。和約本身并不能阻擋德國的復興,德國要突破和約的限制,外界阻力不會大。除了從道義的角度,我們也可以站在現(xiàn)實主義的立場,從地緣的角度來解讀列寧這句話。
一戰(zhàn)后,根據凡爾賽和約的部分條款,對歐洲的版圖做了調整。可以將這些變化歸為三類:一是國家領土的調整。這類變化主要是指德國和蘇俄。一戰(zhàn)前德國擁有領土約61萬平方公里,一戰(zhàn)失敗后,盛產煤、鐵的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紡織中心西里西亞大部分割給了新獨立的波蘭,此外還有部分領土割讓給周邊其他國家,德國面積變?yōu)?3萬平方公里,與一戰(zhàn)前相比損失8萬多平新方公里領土。一戰(zhàn)后,蘇俄取代了俄羅斯。在原屬俄國的領土上新出現(xiàn)了一些國家,蘇俄領土有所減少。二是國家的解體。這類變化是指奧匈帝國。在原來奧匈帝國領土上,新出現(xiàn)了一些國家,如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三是新國家的形成。這類變化主要指的是南斯拉夫、波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由于版圖的調整,歐洲的地緣形勢也相應的發(fā)生了變化。其中,東歐出現(xiàn)的弱小國家對地緣產生的影響是最大的,這一變化導致一個問題:歐洲大陸的均勢能否維持,將取決于德國能否復興和突破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德國一旦崛起,歐陸將沒有力量制止其向東歐的擴張,戰(zhàn)爭難以避免。
一戰(zhàn)之前,德國被強臨包圍,擴張阻力較大。德國雖然與南部奧匈帝國結盟,但東西兩面卻分別與俄國和法國接壤。法俄,都是有著光榮歷史的國家。自三十年戰(zhàn)爭以來,法國就有著歐陸霸主之夢,不希望在歐洲中部出現(xiàn)一個強大的國家。自此直至一戰(zhàn)爆發(fā),法國同神圣羅馬帝國、普魯士以及德意志帝國都發(fā)生過戰(zhàn)爭?!坝捎?9世紀后期德國工業(yè)化的速度異常迅速”[4]“因為它處于歐洲大陸的中心,所以它的發(fā)展似乎將同時威脅到許多其他大國”[5]尤其是普法戰(zhàn)爭之后,法國更是將德國視為主要威脅。俄國是有擴張傳統(tǒng)的國家,自彼得大帝以來,和歐洲國家的交往逐漸頻繁。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后,俄國就充當著歐洲憲兵的角色,而19世紀后期德國的迅速崛起擋住了俄國向西擴張之路。“(德國的崛起)引起了法國和俄國的警惕,使他們彼此更為接近?!盵6]德國和法國、俄國處于天然的對立狀態(tài)。面對共同的敵人,法俄處于天然的同盟狀態(tài)。俾斯麥運用高超的外交手腕,通過一系列條約,阻止了法俄同盟,避免德國被兩面夾擊的困境。然而,俾斯麥于1890年下臺,兩年之后,法俄兩國就在彼得堡簽訂了軍事協(xié)議。德國的強大,也使鄰近的低地國家受到威脅,這也是英國不愿意看到的。一戰(zhàn)前的地緣,使得德國處在法俄夾擊的困境,并引起了英國的警惕。
簽訂凡爾賽和約之后,德國雖然失去了部分領土,但卻擺脫了一戰(zhàn)前的被法俄夾擊的困境,地緣環(huán)境大為改善。德國西面依然和法國接壤,東面卻是弱小的波蘭以及其他弱小國家,不在和蘇俄接壤。因為德國和蘇俄之間的存在緩沖地帶,以及戰(zhàn)后兩國實力的下降,兩國不再視彼此為威脅。由于地緣的變化,德俄兩國之前的對立關系也得到根本改變,并為之后兩國簽訂《拉巴洛條約》以及二戰(zhàn)期間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提供了可能。
而身為戰(zhàn)勝國的法國,地緣環(huán)境反而變得不利。雖然從短期來看,法國才是需要制衡的歐陸第一強國。但是一戰(zhàn)中戰(zhàn)場主要在法國,法國遭到戰(zhàn)爭蹂躪,德國卻保存了工業(yè)基礎。此外,德國的人口(1920年德國有6500萬,法國有4100萬)也超過法國[7]?!胺矤栙惡图s后,即使法國的軍力似乎在歐洲所向無敵,但法國與德國相形之下的衰弱已日漸明顯?!盵8]德國只要突破凡爾賽條約的對軍事規(guī)模的限制,法國就無力抵抗德國。為了避免單獨面對德國的壓力,法國急切希望找到能在東部牽制德國的盟友。昔日陸地上的強大盟友俄羅斯已不再發(fā)揮牽制作用?!霸O置東歐列國一舉又取消了西方日后需要蘇聯(lián)援助時紅軍兵壓德境的實際可能 ,先前一直在東方鉗制德國的制衡力量因而 (至少暫時 )不復存在。”[9]其他的國家中,最符合條件的只有波蘭??墒牵ㄌm太弱小了,不足以制衡德國。和波蘭結盟,對法國安全上的幫助是微不足道的。法國卻要承擔保護他們的義務。如果德國進攻法國,波蘭無法牽制德國,法國實際上還是要單獨面對德國;如果德國進攻波蘭,波蘭無力對抗德國,法國要不要盡保護盟友的義務?
此后,地緣形勢的變化導致凡爾賽和約更加脆弱。在一戰(zhàn)后的20年間,德國和蘇俄的工業(yè)迅速發(fā)展,再次成為世界強國。蘇俄不愿與德國為敵人,法國又無力抵擋德國。處于德國和蘇俄兩個大國之間東歐的小國,他們無力自保。德國和蘇聯(lián)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之后,這些小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境況。到了這一步,歐洲大陸的均勢已不復存在。
歐洲大陸之外的其他力量也未能維持歐陸的均勢。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不愿意干涉歐洲事務,直至珍珠港事件發(fā)生,美國才參加了戰(zhàn)爭。英國的政治領袖認為法國足夠強大,不需要保障其安全,反而需要扶持德國去制衡法國,以防止法國稱霸歐陸。等英國意識到政策的錯誤,需要與法國一起制衡德國,為時已晚。再看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它們要么遠離歐洲大陸,要么力量太弱,或者兩者兼?zhèn)洌疾蛔阋杂绊憵W洲大陸的均勢。
歐洲的均勢被打破,戰(zhàn)爭已難以避免。德國在希特勒上臺之后,國力更加強大。德國重新武裝之后,東歐這些弱小的國家就成為德國的嘴邊肥肉。隨著國力的增長,希特勒的野心愈發(fā)膨脹,最終發(fā)動了侵略東歐各國的戰(zhàn)爭。一戰(zhàn)后,英法等國家,承擔著維護國際秩序的責任,有義務為東歐國家提供保護。更重要的是,德國一旦吞并東歐各國,英法也將面臨威脅。因此,英法兩國不允許德國獨占東歐。英法兩國和德國在東歐方面存在著無法調和的矛盾。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隨后英法對德宣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胺矤栙悺A盛頓體系雖然從表面上重構了新的外交均勢秩序,但在實質上不僅沒有達到維也納體系所筑構的平衡態(tài)勢,反而醞釀著比原有體制、秩序更大的失序和矛盾?!盵10]
“從威斯特伐里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到凡爾賽體系、雅爾塔體系。在這些體系中,凡爾賽體系維系的時間最短,僅存在了近20年的時間就迅速走向了瓦解。”[11]和約制定者們只看到眼前的形勢,沒有考慮到未來歐洲形勢的發(fā)展,凡爾賽和約只是為期20年的休戰(zhàn)書。凡爾賽體系的維持不是基于傳統(tǒng)的均勢,而是依靠和約對德國的限制,結果反而賦予了德國之前沒有的地緣優(yōu)勢。德國會復興,也會突破凡爾賽和約的限制,歐陸均勢就會被打破,戰(zhàn)爭就難以避免。正如一位與會者所說的那樣:“我們出來巴黎時,對即將建立的新秩序滿懷信心;離開時,則已覺悟,新秩序不過是比舊秩序更加糾纏不清?!盵12]
[參考文獻]
[1][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2.218.
[2]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2.
[3][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2.244.
[4][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44.
[5][美]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267.
[6]同上.
[7][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2.228.
[8]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2.252.
[9]時殷弘.制衡的困難——關于均勢自動生成論及其重大缺陷[J].太平洋學報,1998,第4期.55.
[10]姜安、李東陽.均勢外交的歷史流變[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3,第4期.37.
[11]陳世陽、夏歡.凡爾賽體系解體的原因分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第4期.15.
[12][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2.245.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