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之于我們太過習(xí)慣了,時常,我們會無所察覺,如同時空之于我們過于靜止與絕對,在愛氏之前,我們被蒙騙了千萬年。于是我們在恍然后明白,常識雖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知之,并非僅僅為熱則卻衣、寒則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對自然存在的用心觀察。沒有這用心,何來常識?沒有常識,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禍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擁擠之時間,于約會便不會誤時;又譬如拿破侖不知俄國之地廣與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國堅壁清野而為滑鐵盧之役埋下伏筆。
所以對于常識,要知之。
——《文之常識》
技法點撥
考場作文,要想在第一時間征服閱卷老師,就要給閱卷老師留下博學(xué)多識的感覺。寫考場作文時,開頭或引用古詩詞名句,或引用流行歌曲歌詞,或引用現(xiàn)代名人名言,或化用俗語諺語等。這些語錄素材,知名度高,思辨性強,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使文章生動活潑,讀來令人親切,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古語云:“易有三訓(xùn),一訓(xùn)簡易,二訓(xùn)變易,三訓(xùn)不易”“易與天地準”。之于常識,不也是如此嗎?我們生活在常識中,“春暖花開”“秋高氣爽”,我們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是為簡易;同一事物不同時刻有不同的表現(xiàn),變化無窮,是為變易;常識由生活而來,經(jīng)久適用,是為不易。故莊子云:“道在便溺?!币虺WR,于生活,我們泰然。
老子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正是由于常識之于我們太過習(xí)慣了,時常,我們會無所察覺,如同時空之于我們過于靜止與絕對,在愛氏之前,我們被蒙騙了千萬年。于是我們在恍然后明白,常識雖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知之,并非僅僅為熱則卻衣、寒則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對自然存在的用心觀察。沒有這用心,何來常識?沒有常識,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禍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擁擠之時間,于約會便不會誤時;又譬如拿破侖不知俄國之地廣與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國堅壁清野而為滑鐵盧之役埋下伏筆。
所以對于常識,要知之。
——《文之常識》
開頭的引用,體現(xiàn)了作者廣博的閱讀積累,因為“易有三訓(xùn),一訓(xùn)簡易,二訓(xùn)變易,三訓(xùn)不易”“易與天地準”“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經(jīng)典妙語,對古代文化沒有特別的閱讀興趣和偏好的同學(xué)是不可能有如此深刻的理解與感悟的。升格片段以這些經(jīng)典名句為由頭,自然暢達地表達了對“常識”的分析與理解,高屋建瓴,厚積薄發(fā),提升了作者的認知境界與閱歷水準,從而給閱卷老師留下良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