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蒙蒙
(青島大學 哲學與歷史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莊子·天下篇》載:“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庇值溃骸叭私匀∠龋邯毴『蟆?。[1]這是莊子對老聃學說思想的評述,傳達了老子謙下、取后的思想觀念,而且也指明了“謙下不爭”是老子所取法的養(yǎng)生觀。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也記載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特點,其中“卑”是道家思想特點之一。所以,謙下不爭不僅是老子的處世哲學,而且還是老子養(yǎng)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爭”一詞在《老子》書中出現(xiàn)共計八次,并貫穿于《老子》始終。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保ā独献印さ诹哒隆罚├献佑玫谝蝗朔Q論說“三寶”,足以闡明“三寶”的重要性。其中,“不敢為天下先”傳達了一種謙下不爭的思想觀念,茲證老子有一顆謙退之心?!安粻帯笔抢献印叭龑殹敝?,也是老子謙下不爭養(yǎng)生思想的發(fā)端?!暗馈笔抢献又t下不爭養(yǎng)生思想的根基,以不為大和順應(yīng)自然為養(yǎng)生之法;“水”是老子謙下不爭養(yǎng)生思想的實體例喻,以善下與貴柔為攝生之道;“雌”是老子謙下不爭養(yǎng)生思想的性情指代,以生生不息和靜處為養(yǎng)護之旨;“圣人”是老子謙下不爭養(yǎng)生思想的具體實踐者,以居后和愚樸為長生之術(shù)。
“道”是老子謙下不爭的養(yǎng)生之基。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持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可命于?。蝗f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三十四章》)“道”是《老子》中呈現(xiàn)頻率最高的字,共計66次?!暗馈笔恰独献印返幕A(chǔ)概念,是老子思想的理論根底?!暗馈睆V泛存在于天地間,是廣大的,又是渺小的?!暗馈笔菑V大的,是因為“道可道,非常道?!保ā独献印さ谝徽隆罚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保ā独献印さ谒氖隆罚献诱J為可以稱說的“道”,不是恒有的“道”。這個“道”在天地化生之前就已經(jīng)永恒存在了,是宇宙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故“道”創(chuàng)生萬物,使萬物出生、萌芽、化育、繁衍、自為自養(yǎng),卻不居有、不為宰、不自持,以一種順應(yīng)自然的姿態(tài)長養(yǎng)萬物。形而上的“道”派生了老子的處世哲學,或者說是老子的人生觀。陳鼓應(yīng)認為“道”在《老子》中具有不同的含義,有些指形而上的實存者,有些指代一種規(guī)律,有些指代人生的準則。[2]其中,象征人生準則的“道”,是老子形而上的“道”向客觀現(xiàn)象界的展現(xiàn)。
這種意義的“道”,于養(yǎng)生而言,其本質(zhì)在于順應(yīng)自然。順應(yīng)自然是《老子》的中心觀念,也是老子謙下不爭養(yǎng)生思想的實質(zhì)?!白匀弧币辉~在《老子》中共計五次,其含義是輔而不為,自然而然。因此,老子說:“人發(fā)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独献印さ诙逭隆罚┨斓厝f物所效法的準則就是合于自然;又說:“道之尊,德智貴,夫莫之名而常自然。”老子認為“道”與“德”的可貴、偉大之處在于宇宙萬物都能自然而然的生長。順應(yīng)自然是老子養(yǎng)生思想的立足點。在老子看來,天地因為順應(yīng)自然而不持生、不自生,故得以長久;統(tǒng)治者因為順應(yīng)自然而致荊棘不生、戰(zhàn)爭不致,故農(nóng)夫可以用馬耕地;百姓因為順應(yīng)自然而能聽到雞和狗的叫聲,故得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保ā独献印さ诎耸隆罚?;善于攝生的人因為順應(yīng)自然而能躲避危害,故能養(yǎng)生。
“水”是老子謙下不爭的養(yǎng)生之喻。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第八章》)“水”是接近于“道”的東西,是老子思想的顯著體現(xiàn)者,也是老子用以述“道”的實體例說。由于“道”的不可名、不可狀、不可見,所以老子以“水”體“道”,以此闡揚“水”蘊含的養(yǎng)生哲學。在老子看來,“水”之性有三。一是“水”滋養(yǎng)萬物,使宇宙生命得以萌芽繁育、去陳出新、生生不息。萬物因“水”而長,但“水”以一種不有、不為、不恃的姿態(tài)含養(yǎng)萬物。二是“水”往低處流,居處于眾人厭惡之地。美好與丑陋之境都能兼顧而養(yǎng),“水”以一種謙卑的態(tài)度,流向靜默之淵,最終匯聚百川,長生與天地間。三是“水”可以“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老子·第七十八章》)?!八笔翘斓刂g澄明、柔弱的物質(zhì),但可以克制任何剛硬的東西。老子認為“水”持有以柔克剛的能力,但不顯露與外,而呈靜善之狀。因此,老子以“水”之性喻上善之人、有道之士,以此代指“水”的謙下不爭和有道之士的含藏。除此之外,“水”作為溶質(zhì),與任何物質(zhì)都相容、相合。因此,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保ā独献印さ诹隆罚?/p>
“水”之性具有不爭、處下、居卑的特性,于養(yǎng)生而言,其本質(zhì)在于“貴柔”。在老子看來,“柔”是人與草木具有生命力的象征,“柔”屬于生的一類?!叭帷辈粡垞P、不顯露自己,以一種謙卑的姿態(tài)示人,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理念;而剛強屬于死亡的一類,因其以強大居上,自為自大,以一種傲嬌的姿態(tài)處世,是一種不符合“道”的行為。故老子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保ā独献印さ谄呤隆罚├献舆€以“嬰兒”喻指守柔以勝強的道理。老子認為“嬰兒”體現(xiàn)了“柔”的另一面,“嬰兒”雖然身體各方面都很柔弱,但是當小拳頭緊緊握著的時候,卻是不易分開的。這彰顯了以“柔”勝剛、以“柔”處上的觀念。“柔”以謙下、不爭為表里,故能居上,故能長生。
“雌”是老子謙下不爭的養(yǎng)生之性。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谿?!保ā独献印さ诙苏隆罚肚f子·天下篇》在評述老聃之道時引用了此句。河上公對此句的注釋為“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保ā独献拥赖陆?jīng)河上公章句·反樸第二十八》)[3]河上公的注解道出了老子謙卑思想的旨趣。“雌”之性在柔,具有謙下、處后和含藏的意義。深知剛與雄,持守靜與柔,做到“知雄守雌”,擁有一種謙卑的心態(tài),老子認為這是天下萬物應(yīng)該遵循的法則。在老子看來,“雄”與“雌”是剛與柔、強與弱、動與靜的象征,是兩個相反相成的事物。老子以“牝”作為“雌”的指代形態(tài),以“玄牝之門”作為萬物化育的根源,突出了老子對“雌”這一母性形象的崇拜和尊敬,也闡明了“雌”是生生不息的事物。
知雄守雌是老子修身養(yǎng)性的蹊徑,于養(yǎng)生而言,其本質(zhì)在于“主靜”。張松如和邵漢明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動和靜不只是一對重要的哲學范疇,同時,它也被視為一對重要的養(yǎng)生學范疇。”[4]老子是主靜的倡導(dǎo)者,“致虛守靜”是老子的修身之道和養(yǎng)生法門。在老子看來,為人處世要有一顆恬靜之心,只有這樣才能在動蕩的局勢下安定下來。水泛起波瀾而渾濁,因守靜而澄清如鏡;“圣人”因“好靜”而使天下百姓不崇尚賢才、名利與金錢,持有樸素的情懷與純正的民風;萬物因為持守安靜而蓬勃生長,最終返回到本初的境界。這一切都源于“主靜”。因為恬靜之心消除了人們追逐名利的欲望,阻塞了躁動、爭強的門徑,使天下萬物返回到質(zhì)樸不爭的常道上。
“圣人”是老子謙下不爭的養(yǎng)生之人。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保ā独献印さ谄哒隆罚┱彩罢J為:“‘不自生’‘后其身’‘外其身’并不是要舍棄生命和身體,而是用一種順其自然的方式保養(yǎng)生命和身體,因而能夠‘長生’‘身先’‘身存’,所以‘不自生’‘后其身’‘外其身’實際上是《道德經(jīng)》的一種養(yǎng)生的方式和原則。”[5]“圣人”是老子理想中的人物形態(tài)。老子認為“天地”之所以長生、長久,是因為“天地”的不為己生;“圣人”之所以能保全生命、成就自己,是由于“圣人”的處后和不爭。圣人無為、好靜、無事、無欲,也就是以德去感化、教化,引導(dǎo)他們自我約束,自我導(dǎo)化,而不是依賴法令迫使百姓服從。[6]在老子看來,圣人以“無為”處事,遵行“不言”的教令,讓天下百姓虛心實腹、弱志強骨,以不足奉養(yǎng)有余,天下百姓最終實現(xiàn)“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生活。這種理想生活基于“圣人”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八十一章》)、不驕不躁和不妄為的處世哲學。因此老子說:“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保ā独献印さ诎耸徽隆罚┎①澝赖溃骸笆且允ト朔蕉桓?,廉而不劊,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第五十七章》)。
“圣人”的不爭,于養(yǎng)生而言,其本質(zhì)在于持有一顆“愚心”?!坝蕖笔恰独献印分幸环N積極的觀念,其本質(zhì)是懷有一顆樸素、純真的心。張尚仁認為“愚”彰顯了道家的形象,是接近于“道”的境界。他說:“道家所說的‘愚’,其實是對道的真正領(lǐng)悟。從領(lǐng)悟道德真諦來說,這樣的‘愚’才是大徹大悟,大知大智。”故老子說:“我愚人之心也載!沌沌兮!”(《老子·第二十章》)在老子看來,不爭是“圣人”應(yīng)有的道義,“愚”是圣人不爭之道的體現(xiàn)。老子指出:“圣人為腹不為目”(《老子·第十二章》),又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于老子而言,是踐行大道的、完美的人物形態(tài);而其內(nèi)心卻充斥著質(zhì)樸和愚訥。故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濁,大辯若訥。”老子認為最完美、最充盈、最正直、最靈巧的事物都好像有欠缺一樣,“圣人”亦如此。“圣人”能屈能伸,混沌質(zhì)樸,不與人爭,所以能不敗事、不喪失,最終能通達長生的道理。
謙下不爭是老子處世的原則,也是老子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在老子看來,貴賤、尊卑、上下是相反相成的對立觀念。這一觀念是老子謙下不爭養(yǎng)生思想的體現(xiàn)?;诖?,邵漢明認為老子力圖打破當時的社會等級制度,主張不同階層的人虛懷若谷,平等相處。他說:“老子力圖沖破等級制度,……竭力反對居上示尊、以貴傲賤,提倡居上而謙下、貴以賤為本的交往原則?!盵6]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到知足知止、淡泊寡欲,是老子謙下不爭養(yǎng)生哲學給予方法論啟示。
知足知止于養(yǎng)生而言,是一種常足、寡欲的心態(tài)。
知足知止的養(yǎng)生觀一面是常足,一面是寡欲。面對名利和財貨的誘惑以及內(nèi)心欲望的擴張與不足,有些人選擇了名與利,而輕視了自己的生命;有些人選擇了重生,懂得知足與自知,適可而止,最終長生養(yǎng)身。故老子指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后亡。故知足知止,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保ā独献印さ谒氖恼隆罚├献诱J為知足本身就是一種富有,這種富有于人于己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西;而知道這個道理的人,沒有禍患,沒有喪失,沒有貪欲之心,最終歸于常足的境地;而達于這種境地的人,即使身體死亡了、腐朽了,但是常足之道是永遠存在的。因此,老子認為這種常足之人是長壽之人。寡欲是知足的另一方面。在老子看來,“無欲”是寡欲的一種表現(xiàn)。老子認為人民擁有貪欲之心是由于統(tǒng)治者崇尚賢才、名利和財貨所致,只有去除偽詐貪欲之心,百姓才能安樂,天下才能走向正規(guī)。
淡泊素樸于養(yǎng)生而言,是一種為“嗇”、抱樸的心境。
淡泊素樸的養(yǎng)生觀一面是為“嗇”,一面是抱樸。面對眾人熙熙攘攘、歡呼雀躍的模樣,老子以一種寧靜以致遠的神態(tài)顯露于人,像嬰兒般的安靜淡泊;面對百姓的智巧與偽詐,老子則保持著內(nèi)心的素樸?!皢荨笔抢献有奚眇B(yǎng)性的方式。任繼愈認為:“老子提出了治人、敬天的原則就是一個‘嗇’字??偟姆结樖菒垧B(yǎng)精神,積蓄力量,不該做的事盡量不做。小到個人養(yǎng)生,大到管理國家,都離不開‘嗇’這條原則?!盵8]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個人為人處世做到“嗇”,就可以長久。這種長久之道基于一種淡泊素樸的心境,以此來養(yǎng)護身心、培植生命力。抱樸是淡泊素樸的另一面。在老子看來,善于行道的人,穿著粗布織成的衣服,以清淡無味的飯菜飽腹,安于淳厚樸質(zhì)的生活方式,最終成為百官之長和長壽之人。老子認為素樸之道如未加工的素材般,雖然樸實無華,渺小甚微,但是讓人內(nèi)心寧靜。
謙下不爭是老子修身養(yǎng)性的原則,其含義頗豐。從形上的“道”論到具體的客觀世界都潛藏著老子謙下不爭的養(yǎng)生理念。正如老子所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保ā独献印さ谄呤隆罚├献拥难哉Z很容易讀懂,也很容易實踐,但是能取法老子之道的人卻極少。因此,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而言,老子謙下不爭的養(yǎng)生思想不僅傳達了為人處世的方式,而且還給予了養(yǎng)生方法論的啟迪。
[1]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1011-1012.
[2]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M].王卡,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123.
[4]張松如,邵漢明.道家哲學智慧[M].長春:吉林出版社,2010:210.
[5]詹石窗.道教與中國養(yǎng)生智慧[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51.
[6]詹石窗,謝清果.中國道家之精神[M].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9:141.
[7]邵漢明.儒道人生哲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57.
[8]任繼愈.老子繹讀[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