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 娟
(四川文理學院巴文化研究院,四川 達州 635000)
《花間詞》中“巫山神女”意象的文化學意義
漆 娟
(四川文理學院巴文化研究院,四川 達州 635000)
以“巫山神女”為代表意象的文學作品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宋玉的《高唐賦》與《神女賦》,而它最初的意義也多與情愛相關。此后,“巫山神女”便衍生出一系列相關的文學意象,被文人們在文學作品中反復地吟詠,其內(nèi)涵也從單一的性愛符號逐漸衍變成具有多重內(nèi)涵的文化符號。晚唐五代,“巫山神女”題材也進入詞的創(chuàng)作領域?!痘ㄩg集》中的“巫山神女”意象體現(xiàn)出巴文化與楚文化、蜀文化互相滲透融合的特征。
巫山;神女;意象;巴楚;文化
巫山神女,是中國古代關于三峽地區(qū)流傳最廣、也最具浪漫色彩的美麗傳說,這個傳說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淵源與原型意義。最早關于“巫山神女”的描述出于《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中次七經(jīng)》:
又東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瑤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于人。[1]183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傳說天帝的一個女兒死在姑瑤山,她的名字叫女尸,死后化為瑤草,草的葉子一層層密集地長在一起,開出黃色的花朵,果實與菟絲的果實相似,女子服用了它能被人所寵愛。又據(jù)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江水》載:
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陽,精魂為草,實為靈芝。[2]
在《水經(jīng)注》的記載中,天帝死去的女兒名叫瑤姬,姑瑤山就是巫山,而這個瑤姬也就是宋玉辭賦中提到的“巫山神女”。因此,人們歷來都把《山海經(jīng)》中的天帝之女視為“巫山神女”的雛形。
宋玉的《高唐賦》與《神女賦》則是關于“巫山神女”最早的文學作品?!陡咛瀑x》著重描繪了三峽巫山一帶的奇秀風光、狩獵祭神活動的宏大場景以及楚懷王與神女浪漫傳奇的愛情故事。
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蓖跻蛐抑Hザo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薄┏曋缪浴9蕿榱R,號曰朝云。[3]69
在這篇賦中,宋玉向楚襄王講述了一個有關楚懷王與巫山神女的愛情故事。當年,楚懷王游歷高唐時,睡覺時夢見一位女子。女子稱自己是巫山之女,愿意與楚懷王同床共枕。女子離去時說,她在巫山南面最高最險的地方,黎明時化身為一團云,傍晚時又幻化為飄忽不定的陣雨。無論早晨黃昏,都在陽臺之下。第二天清晨,楚懷王果然看見有一團云在那里飄動,于是就命人建了一座名為“朝云”的神女廟?!渡衽x》則著重描寫了神女的形象,極力贊美她美貌無雙的容顏與華美精致的服飾。
王曰:“狀何如也?”玉曰:“茂矣美矣,諸好備矣。盛矣麗矣,難測究矣。上古既無,世所未見,瑰姿瑋態(tài),不可勝贊?!跞舭兹粘醭稣瘴萘?;……皎若明月舒其光……”[3]38
宋玉的《高唐賦》與《神女賦》塑造了一個美麗動人、大膽主動的神女形象,從此,中國古代文人便形成了解不開的“神女情結”。“巫山神女”及其衍生的意象,也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在各類文學作品中廣為流傳,從描寫情愛的專有語匯逐漸演變?yōu)榫哂卸嘀貎?nèi)涵的文化符號。晚唐五代時,隨著中國第一部詞集《花間集》的產(chǎn)生,它走進了詞的創(chuàng)作領域,并鮮明地體現(xiàn)出巴、蜀、楚民族歷史文化不斷交融的文化學意義。
從先秦開始,“巫山神女”就進入了中國的文學系統(tǒng)。南朝時,詩歌創(chuàng)作中就不斷地出現(xiàn)“云雨”、“巫山”等語詞。如南朝齊王融的《同沈右率諸公賦鼓吹曲》:
想象巫山高,薄暮陽臺曲。煙霞乍舒卷,蘅芳時斷續(xù)。彼美如可期,寤言紛在矚。憮然坐相思,秋風下庭綠。[4]
詩人想象那變幻舒卷的云霞就好像是神女的衣裳,神女如可以真正降臨到身邊,那該是多么地令人激動。然而這畢竟只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愿望,當秋風吹動庭院中的綠樹時,詩人唯有在惆悵失意中獨坐相思。全詩通過想象與幻覺式的感受,描繪了神女縹緲的身姿,也細膩地刻畫出詩人期待而又悵惘的心理,具有一種空靈飄逸的藝術意蘊。南朝梁代詩人亦有吟詠神女之作,如“本自巫山來,無人睹容色。惟有楚王臣,曾言夢相識。”(蕭綱《行雨》)。南朝陳江淹《休上人怨別》有“相思巫山渚,悵望云陽臺”,江總《雜曲三首》(其二)有“陽臺通夢太非真,洛浦凌波復不新”等。從這些作品可以看出,南朝詩歌用“巫山神女”故事,多表現(xiàn)男歡女愛。到了唐代,唐詩中有大量關于“巫山神女”的意象,而且其文化內(nèi)涵也變得更加豐富。如李白《古風》(五十八):
我行巫山渚,尋登古陽臺。天空彩云滅,地遠清風來。神女已去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淪替,樵牧徒悲哀。”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而被貶謫流放到夜郎,途經(jīng)巫山時寫下了這首詠史詩。詩人沿著山崖攀登到古跡陽臺,放眼望去,天空中的彩霞散去,清風從遠處吹來。然而,那個傳頌千古的愛情故事呢?美麗的神女早已無影無蹤,而楚襄王又在哪里呢?而今陽臺傾覆,世事變幻無常,漁民樵夫只有徒增悲哀。在這首詩中,神女與楚王故事中纏綿悱惻的愛情色彩已經(jīng)淡化,更多地是引起詩人的傷古吊今之情。又如,晚唐著名詩人李群玉在《宿巫山廟》中有“寂寞高唐別楚君,玉人天上逐行云”的詩句,抒發(fā)了詩人身在旅途的孤寂之感??梢?,巫山神女意象的內(nèi)涵已經(jīng)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
晚唐五代時期,隨著中國古代第一部詞集——《花間集》的產(chǎn)生,“巫山神女”帶著她柔媚的風姿開始進入詞的領域。
后蜀廣政三年,即公元940年,蜀人趙崇祚收錄溫庭筠、韋莊等人的詞匯集成一部《花間集》,詞集中關于“巫山神女”意象的表述有多種,如“云雨”、“楚神”、“暮雨朝云”,等等。
(一)表現(xiàn)男女愛情
在花間詞中,“巫山神女”意象用得比較多的還是與男女愛情有關,如孫光憲《菩薩蠻》(其一):
月華如水籠香砌,金環(huán)碎撼門初閉。寒影墮高檐,鉤垂一面簾。碧煙輕裊裊,紅顫燈花笑。即此是高唐,掩屏秋夢長。[5]205
孫光憲,今四川仁壽人,主要生活在后唐時期,詞作數(shù)量約84首,居花間派之冠。此詞寫情人月夜幽會的情景。在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庭院里簾幕低垂,香煙繚繞,燈花報喜,一對情人正在甜蜜地相聚。結句“即此是高唐”中的“高唐”即化用宋玉《高唐賦》的楚王游高唐夢神女一事。又如牛嶠《菩薩蠻》(其四):
畫屏重疊巫陽翠,楚神尚有行云意。朝暮幾般心,向他情謾深。風流今古隔,虛作瞿塘客。山月照山花,夢回燈影斜。[5]103
牛嶠是唐文宗時期宰相牛僧孺之孫,客居后蜀,此詞寫一位女子的夢境。女子閨房的畫屏上繪有巫山的風景,但見山巒起伏,草木蒼翠,傳說中的巫山神女仿佛在等待情郎的歸來。當女子從夢中醒來時,橫斜的燭影卻令人感到無限的孤寂。前蜀人李珣,今四川三臺人,蜀亡不仕,今存詞54首。李珣的詞作有四首描寫了巫山神女,如《浣溪沙》(其三):
訪舊傷離欲斷魂,無因重見玉樓人,六街微雨鏤香塵。早為不逢巫峽夢,那堪虛度錦江春?遇花傾酒莫辭頻。[5]264
此詞寫男子舊地重游去探訪自己所愛之人,但是到了女子所住的地方,卻發(fā)現(xiàn)她已消失不見了?!霸鐬椴环晡讔{夢,那堪虛度錦江春?”佳人已去,無緣再會,真是辜負了眼前這片美好的錦江春色,男子無比遺憾而傷感,唯有借酒消愁:“遇花傾酒莫辭頻”。此外,另有張泌《浣溪沙》(獨立寒階望月華)、毛文錫《贊浦子》(錦帳添香睡)等,皆以“巫山神女”意象表達男女情愛。
(二)羈旅行役之嘆
漢樂府《巫山高》是漢鼓吹曲辭中鐃歌十八的曲辭之一。鐃歌本為軍樂,但這里所表達的卻是思鄉(xiāng)之情: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
這首詩雖然運用了“巫山”的意象,但只是涉及到巫山的地名,而與“巫山神女”的神話傳說無關。作者借巫山的高險表現(xiàn)高山阻隔,故鄉(xiāng)難回。南朝詩人有《巫山高》二十一首,但多雜以神女之事,與漢樂府《巫山高》的內(nèi)容相比,已經(jīng)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唐代詩人將漢樂府《巫山高》的思鄉(xiāng)與“神女”典故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得這個故事的內(nèi)涵得以擴充提升。在花間詞中,有詞人運用“巫山神女”來抒發(fā)羈旅行役之嘆,表現(xiàn)鄉(xiāng)思主題。閻選,生卒年不詳,布衣終身,未入仕途,時人稱之為閻處士。其詞作《臨江仙》(其二)為抒發(fā)鄉(xiāng)愁之作:
十二高峰天外寒,竹梢輕拂仙壇。寶衣行雨在云端,畫簾深殿,香霧冷風殘。欲問楚王何處去?翠屏猶掩金鸞。猿啼明月照空灘,孤舟行客,驚夢亦艱難。[5]243
這首詞描繪了巫山神女廟的凄清景色,抒發(fā)漂泊異鄉(xiāng)游子的鄉(xiāng)愁。全闋將神話故事與現(xiàn)實景物交融在一起,意境清空而含蓄。詞人行舟經(jīng)過巫山時,看見著名的十二峰高聳在天邊?;秀敝g,巫山神女若隱若現(xiàn)。遙想當年,楚王與神女曾經(jīng)在這個地方發(fā)生了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那么,后來楚王到哪里去了呢?蒼翠的青山仿佛掩映著楚王的金鸞車駕,月光灑落江邊,遠處傳來猿的哀鳴,驚醒了行客歸鄉(xiāng)的好夢。在此,楚王與神女的神話傳說引起詩人的不再是關于愛情的遐想,而是漂泊異鄉(xiāng)、無處歸家的憂傷。
2)根據(jù)打磨機器人克服摩擦力環(huán)繞承、插口作周向轉動的打磨過程,對端口打磨過程進行了受力分析,建立了其壓緊力力學模型及可靠度模型,并利用隨機攝動法分析了整個打磨過程的動態(tài)可靠度,確定了容易打滑失效的關鍵位置。研究表明,壓緊力均值過小會使打磨機器人可靠度較低,在慣性的作用下而發(fā)生打滑失效。
又如毛文錫《巫山一段云》:
雨霽巫山上,云輕映碧天。遠風吹散又相連,十二晚峰前。暗濕啼猿樹,高籠過客船。朝朝暮暮楚江邊,幾度降神仙。[5]142
這首詞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巫山的景色,隱約地透露出詞人那無法言說的思鄉(xiāng)之情。毛文錫是河北人,進士及第,唐亡后,曾客居前蜀、后蜀。詞人的內(nèi)心一定時時刻刻思念著自己的故鄉(xiāng)。一次當他乘舟經(jīng)過巫山時,正好雨過天晴。碧藍的天空上飄蕩著朵朵白云,十二峰前的云霧時明時暗,籠罩著來往的客船。詞人想起了古代有關楚王與神女的傳說,恍惚間,神女已經(jīng)降臨到巫山的江邊。此刻,沿岸凄涼的猿啼聲與那湮沒了客舟的巫山云霧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羈旅凄清的畫面,而詞人,正是那位無法歸鄉(xiāng)的天涯游子。
(三)抒發(fā)懷古之情
唐人運用楚王與神女的故事來感嘆歷史,不僅在詩歌中多見,在花間詞中亦然。如李珣《巫山一段云》二首。其一曰:
有客經(jīng)巫峽,停橈向水湄。楚王曾此夢瑤姬,一夢杳無期。塵暗珠簾卷,香銷翠幄垂。西風回首不勝悲,暮雨灑空祠。[5]266
其二曰:
古廟依青嶂,行宮枕碧流。水聲山色鎖妝樓,往事思悠悠。云雨朝還暮,煙花春夏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5]267
南齊天子寵嬋娟,六宮羅綺三千。潘妃嬌艷獨芳妍,椒房蘭洞,云雨降神仙??v態(tài)迷歡心不足,風流可惜當年。纖腰婉約步金蓮,妖君傾國,猶自至今傳。[5]252
此詞詠南齊天子蕭寶卷荒淫亡國的史實。蕭寶卷是南朝齊第六位皇帝,潘妃,名玉兒,蕭寶卷的寵妃。蕭寶卷登基后,生活奢靡,大修宮殿。廢殺大臣,政由己出,很快就招致群臣的反對,為大將王珍國所殺,死時年僅十九歲,潘玉兒自殺身死。“云雨降神仙”既形容潘妃如神女一樣美麗,也暗喻蕭寶卷與潘妃的愛情悲劇。同時,他們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而且也是一個王朝的悲劇?!把齼A國,猶自至今傳”,正因為如此,才讓后人無比慨嘆。
牛希濟,隴西(今甘肅臨洮)人,客居成都,先在前蜀做官,后降于后唐。其《臨江仙》(其一)吟詠楚王神女相遇的故事:
峭壁參差十二峰,冷煙寒樹重重?,幖m殿是仙蹤。金爐珠帳,香靄晝偏濃。一自楚王驚夢斷,人間無路相逢。至今云雨帶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動晨鐘。[7]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下片著重抒情。當載著詞人的客船穿過巫山峽谷時,一輪彎彎的月亮映照著江水,那個古老的關于楚王與神女的風流佳話,引起了多少人的愁思。詞人吊古撫今,將對歷史的追憶與現(xiàn)實的人生感悟緊密結合在一起,折射出一種深沉的時代之嘆。
“巫山神女”意象從表現(xiàn)浪漫愛戀走向詠古抒懷,從男歡女愛的情愛世界,到歷史社會的興亡變遷,極大地擴展了這一文學意象的文化內(nèi)涵,同時,也開拓了詞的意境。
(四)道教信仰的符號
道教產(chǎn)生于東漢中后期,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得以發(fā)展壯大。唐代,由于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道教曾經(jīng)顯赫一時。許多女性尤其是一些出身名門的貴族女性入道,并因此出現(xiàn)了大量的“女冠詩”、“女冠詞”?!痘ㄩg集》中不乏有關女冠的詞作?!斑@類題材的出現(xiàn),既根源于道教文化自身的現(xiàn)世性、樂生性,也與唐代女冠盛行、西蜀崇道風尚緊密相關。在這些原因的背后,更潛藏著花間詞人對‘神仙’境界的向往,對人生幸福的精神追求?!保?]143劉晨、阮肇、嫦娥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巫山神女的故事也是女冠詞常用的材料。至此,巫山神女故事已不是單純的“高唐系列”了,而是演化為了道教的神仙。如孫光憲《女冠子》(其一):
蕙風芝露,壇際殘香輕度。蕊珠宮,苔點分圓碧,桃花踐破紅。品流巫峽外,名籍紫微中。真?zhèn)H墉城會,夢魂通。[5]217
此詞寫女道士的居處環(huán)境與名望、法術等?!捌妨魑讔{外,名籍紫微中”二句形容女冠如巫山神女一樣美麗多情。唐末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道士杜光庭撰成十卷道教神仙傳記——《墉城集仙錄》,將原來屬于帝系神譜的神女納入道教神譜,并附會于道教故事中。這樣,巫山神女便從無名的高唐之女變?yōu)榈澜痰呐?,從此進入道教文化的范疇。
縱觀先秦以來巫山神女故事的演變,自宋玉《高唐賦》與《神女賦》問世以來,便形成了以“巫山神女”為中心的一套情愛文學的專用語匯,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情愛文學的表現(xiàn)力。然而,文學意象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遷。發(fā)展到唐代詩歌以及花間詞中,巫山神女故事已經(jīng)遠遠突破了以前重在描寫男女情愛的藩籬。文人們展開豐富的想象,運他們的如椽大筆,賦予這個古老神秘而又浪漫多情的愛情傳說以新的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與美學意義。
在唐代,道教作為國教,深深地影響了文人的思想與行為方式,而蜀地一直是道風盛行的地方。五代十國時期,相對安定、經(jīng)濟富庶的西蜀成為全國的文化中心?!痘ㄩg詞》中的作者大部分是蜀人或者客居蜀地的文人,他們深受蜀文化的影響,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蜀中道風熾盛、重視聲色娛樂的風氣,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深深地打上了道教的烙印。表現(xiàn)在詞的創(chuàng)作中,便是大量神仙意象的出現(xiàn),而巫山神女也因其神仙因素進入了這些詞家的視野。因此,毫無疑問,蜀文化為《花間集》中的“巫山神女”意象的選用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此外,《花間集》中的“巫山神女”故事也是巴文化和楚文化兩種文化融合后的結晶,其中蘊藏著深刻的民俗文化內(nèi)核。
從有關文獻記載可知,先秦時期,巴國與楚國接壤,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兩國經(jīng)常結盟。同時,為了爭奪土地、資源等,兩國又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水經(jīng)注·江水》云:“江水自關東逕弱關、捍關。捍關,廩君浮夷水所置也。弱關在建平秭歸界。昔巴楚數(shù)相攻伐,藉險置關,以相防捍?!庇謸?jù)《華陽國志·巴志》:“魯莊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敗于鄾?!保?]春秋時期,巴國的疆域曾經(jīng)非常廣大。然而,隨著楚國實力的強盛,楚人不斷西進,攻占巴人的疆域。大約在戰(zhàn)國后期,楚國占領了巴國的三峽地區(qū),將西部邊界推至涪陵一帶,許多曾經(jīng)屬于巴國的領地遂劃入楚國的勢力范圍。在這塊亦巴亦楚的土地上,楚文化與巴文化互相滲透、吸收,形成一種新的雜交型文化——巴楚文化。因此,原來作為巴楚兩族共同居住的三峽地帶,便成為巴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塊涵蓋了巴文化與楚文化的區(qū)域,也正是傳說中巫山神女與楚王相遇的地方?!陡咛瀑x》中所描述的巫山山水風物,具有鮮明的巴巫文化特色,錢鐘書先生說:“此賦寫巫山風物?!保?]巴東一帶的氣候特點是朝多云而暮多雨,而宋玉所描寫的神女“朝云暮雨”正符合巴東的區(qū)域氣候特征。此外,有關“巫山”的記載見于《山海經(jīng)》中之《大荒經(jīng)》。如《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曾載:
“有巫山者,西有黃鳥。帝藥,八齋。黃鳥于巫山,司此玄蛇?!保?]300
在《大荒經(jīng)》中,共有四處地方提到巫山。同時,《山海經(jīng)》中有關‘巴國’、‘巴’的記載,也僅見《海內(nèi)經(jīng)》。因此,《大荒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部分可能就是巴國的作品;而記載神女神話原始雛型的《中次經(jīng)》則“很可能是接受巴、蜀文化以后的楚國作品?!保?0]因此,“巫山神女”神話與巴國、巴人、楚國、楚人有著密切的關系。
總之,在花間詞中出現(xiàn)的“巫山神女”意象,不僅體現(xiàn)出蜀文化的特征,同時,也浸潤著巴楚的民族歷史文化,它是巴文化、蜀文化與楚文化融合的結晶。
[1](晉)山海經(jīng)[M].郭 璞,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全譯[M].陳橋驛,等,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1173.
[3]馬積高.歷代辭賦總匯[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
[4]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1388-1389.
[5]趙崇祚.花間詞[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6](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28.
[7]高 鋒.花間詞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102.
[8](晉)常 璩.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任乃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
[9]錢鐘書.管錐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70.
[10]蒙文通.巴蜀古史論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69.
[責任編輯 范 藻]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Image“Wushan Goddess”Recorded by“Huajian School”
QI Juan
(Ba Culture Study Institute i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
The image“Wushan Goddess”first appeared in“Gao Tang Fu”and“Goddess Fu”w ritten by Song Yu in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whose initialmeaning wasmostly related to love.Since that,“Wushan Goddess”had derived a series of relevant literal images which have repeately been rew ritten by w riters in literal works and it has gradually been changed from the signle symbol of love into the cultural signs of abundantmeanings.In the late time of Tang Dynasty and Five States,the theme about“Wushan Goddess”was w ritten in a special Chinese poetry named after“ci”.The image“Wushan Goddess”recorded in Huajian Collection embodies themutual permeation of Ba culture,Chu culture and Shu culture.
Wushan;goddess;intention;Bashu;culture
I222.8
A
1674-5248(2017)01-0014-05
2016-09-16
漆 娟(1969—),女,四川達州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地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