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力,劉雨樺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重慶 渝北 401120)
大學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中“論辯教學法”有效性的提升
張 力,劉雨樺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重慶 渝北 401120)
合格的論辯能力是卓越法律人才的核心職業(yè)能力。以提升學生法律論辯能力為目標的論辯教學法順應了我國法律實踐教學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法學教學的質量,更有效地培養(yǎng)復合型卓越法律人才?,F(xiàn)有論辯教學法的運用過程與我國法學教育體制之間存在一定沖突,使其有效性受到限制。應不斷提高論辯教學法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方法中的總體地位,提高其與相關教學過程的協(xié)同融貫能力,使其技術流程有效涵蓋課前任務安排、學生初步學習、教師課堂講授、課后驗收總結等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以提高論辯教學法的有效性。
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論辯教學法;運用;有效性
當前我國高校的法學課堂教育與其他傳統(tǒng)科目一樣,多采用傳統(tǒng)講授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上多進行理論性的講授,學生則被動地進行理論的接收。由于缺乏主動式的學習過程,其接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法學是實踐型、應用型的社會科學,法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播法律思想和法律知識,還在于培養(yǎng)能適應社會實踐需要的高素質的法律人才。[1]法學教育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思辯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寫作與表達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均無法通過單純的課堂講授所能實現(xiàn)。[2]有關部門在《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yè)人才。①這要求法學教育必須實現(xiàn)從以知識導向向能力培養(yǎng)導向的轉變,實現(xiàn)從知識課堂到能力課堂、灌輸課堂到對話課堂、封閉式課堂到開放型課堂的轉變,提升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適應力、競爭力。
(一)“論辯”在法律職業(yè)能力中的核心地位
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詞典的釋義,論辯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議論辯駁,指一方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進行論證,以反駁他方觀點,并努力使自己的觀點為對方所接受的過程。二是一種寫作文體。這里講的論辯,就是議論辯駁,含有辯論之意。論辯可以以口頭或書面進行。論辯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出現(xiàn),即使是朋友之間就某一小問題的爭論也是一種論辯。法學上的論辯是就某一法律問題展開的論辯,這一法律問題可以是立法、司法或法學理論等方面的問題。
“論辯”能力不能被狹隘理解為“辯論”甚至“爭辯”能力,而是歸納能力、論證能力及辯論能力的有機統(tǒng)一。這三種能力正是律師、法官和檢察官等典型法律職業(yè)的核心能力。例如對訴訟律師而言,其日常工作最為核心的部分是閱讀案卷材料并對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而論證該觀點;閱讀對方(律師)對這些問題的意見并歸納雙方的爭點、與對方(律師)進行口頭或者書面的辯論。對非訴律師而言,其日常工作最為核心的部分是閱讀相關材料并歸納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并論證該意見、在不通過訴訟進行糾紛解決之時與對方(律師)進行口頭或者書面辯論。對于法官而言,其日常工作最為核心的部分是閱讀案卷材料并歸納雙方的爭點、組織雙方進行庭上辯論并主導辯論進程、做出判決并在其中論證該判決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對于檢察官而言,其日常工作最為核心的部分是歸納案卷材料、做出相應的處理并論證該處理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在代表國家提出公訴之時也需要與被告方進行辯論,所以,論辯能力也是檢察官這一職業(yè)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總之,合格的論辨能力是法律職業(yè)人才職業(yè)技能的基礎。這也決定了針對法律職業(yè)人才的論辯教學法在其系統(tǒng)培養(yǎng)方法體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論辯教學法在現(xiàn)代法學教育中的一般運用
在法學教育中引入論辯教學法,刺激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專業(yè)興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早期法律職業(yè)定位。論辯教學法將案例引入課堂教學,②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改變了原來枯燥的理論講授,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而且參與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③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學習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而是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生學習的重心也不再是知識點的簡單背誦,而是將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地深化。因此,論辯教學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
在法學教育中引入論辯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批判精神,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實踐心態(tài),以及辨證與批判的法治精神。[4]論辯教學法是以論辯為主的授課方式,鼓勵學生通過論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敢于質疑,敢于提出批判性的意見。論辯中并不過分強調學生對錯,學生在論辯中可以暢所欲言,這一方面既有利于學生形成發(fā)散性思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局限于原有的標準答案,有利于實現(xiàn)觀點的創(chuàng)新;而另一方面論辯中觀點、語言的交鋒又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這有利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通過鼓勵學生提出創(chuàng)新觀點和批判性意見,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態(tài),以面對法律實務的解決。[5]
在法學教育中引入論辯教學法,鍛煉學生對信息的搜集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實踐性能力,實現(xiàn)法律理論與法律技能的雙重培養(yǎng)。論辯教學法是培養(yǎng)復合型法律人才的的職業(yè)需求。對法律人才進行粗略的劃分,可以將之簡單分為理論型法律人才和實踐型法律人才。但理論型與實踐型法律人才并不是絕對對立的。[6]社會所需要的實踐型法律人才實際上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復合型法律人才。④因此,法學院校作為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基地,應立足于社會,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法律人才。傳統(tǒng)課堂教學以理論講授為主,教師往往注重于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在法學教育過于理論化的教育環(huán)境下,法學生對法學實踐的學習往往是從工作崗位上開始的。不少法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發(fā)現(xiàn)書本上的“法”與司法實踐中所運用的規(guī)則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從而產(chǎn)生心理落差,不能很好地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⑤過分注重理論的探討而忽視司法實踐會使法學教育成為空中樓閣,因此法學教育應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以理論來指導實踐,以實踐來發(fā)展理論,而論辯教學法既注重理論的探討又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適應了我國復合型法律人才的職業(yè)需求。同時,論辯教學法是啟發(fā)式的教學,⑥老師并不直接進行理論的講授,而是先由學生通過對資料的自主搜集和分析以形成自己初步的觀點,然后再通過課堂論辯的形式對自己的觀點不斷修正和完善,最后通過教師的點評總結實現(xiàn)對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掌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信息的搜集分析能力不斷得到鍛煉,其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也不斷得到加強,這一方面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學生的實踐欲望,有利于實現(xiàn)法律理論與法律技能的雙重培養(yǎng)。
在法學教育中引入論辯教學法,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倒逼法學教師努力提升自身以論邊能力為核心的法學教育職業(yè)能力的強化與完善。論辯教學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與學生之間單純的“教與學”的關系,教師不再僅僅是法律知識的“輸出者”,其角色被定位為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輸入者”,而是積極的知識探索者,學生必須通過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去思考、解決法律問題,并在論辯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觀點。[7]通過論辯式教學,學生可以在論辯的準備程序中鍛煉自己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在論辯過程中,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也得到加強。論辯教學法論豐富了傳統(tǒng)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加大了實踐教學的比重,更注重于學生實務技能的培養(yǎng),適應了我國當前法學實踐教學改革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論辯教學法對教師的課堂控制駕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由于論辯教學法注重實踐,它也刺激著任課教師不斷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能得到鍛煉,因此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知識的收獲者。在論辯教學法中,教師和學生都有獲益,其教學成果顯著。
必須看到,在現(xiàn)代法學教育中已被逐步推廣的論辨教學法在取得一定的教學改革效果的同時,各種其有效性的制約因素,以及其方法構成中的缺陷因素也逐步暴露,從而需要及時總結,面向當下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探索提升論辯有效性的合理路徑。
(一)論辯教學法與法學教育中大班教學的教育現(xiàn)狀之間的矛盾
我國教育資源比較緊缺,而且分布不均衡。在教育資源方面,總的來說東部發(fā)達地區(qū)較中西部地區(qū)優(yōu)渥,著名高校較普通高校優(yōu)渥,民商法等大的部門法專業(yè)較國際法等發(fā)展尚不成熟的部門法專業(yè)優(yōu)渥。⑦但即使是在我國教育資源較為優(yōu)越的地區(qū)、高校和專業(yè)之間,大班式的教學形式仍占主流地位。隨著我國近年來高校擴招,本科教學自不必說,就連研究生教育也仍以大班教學為主。以我國法學培養(yǎng)重鎮(zhèn)西南政法大學為例,在研究生教育中,各個專業(yè)的班級人數(shù)大都多達四十多人。與此相矛盾的是,論辯教學法是小班式的教學模式。由于受論辯形式的限制,盡管教師會努力擴充參與論辯的人數(shù),⑧但在上百人的大班教學中讓每一位同學都能有效參與到論辯之中不具有現(xiàn)實性。[9]在大班教學中推行論辯教學法,對未能參與論辯的那部分學生并不公平。一方面,由于論辯教學法是參與式、實踐性的教學方式,對于未參與的學生而言,由于不能體會論辯的樂趣,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并不高,自然也無法實現(xiàn)在論辯的準備程序和實施環(huán)節(jié)中鍛煉自己實踐能力的目的。甚至對未參與論辯的學生而言,這種論辯教學法的效果可能還不如傳統(tǒng)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因為在傳統(tǒng)講授式的教學模式中,未參與論辯的學生還能聽到教師所講述的系統(tǒng)性的理論知識,而在論辯教學法下,他們能聽到的更多的是學生零星、混亂、模糊甚至是明顯錯誤的觀點。在另一方面,論辯教學法以學生在論辯中的表現(xiàn)情況確定學生的平時成績。盡管未參與論辯的學生也有一定的平時成績分,但可想而知,其分數(shù)基礎肯定低于參與論辯的同學。這對未參與論辯的同學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如何讓不能參與論辯的學生也同樣受益,這是在我國法學教育大班式教學中推行論辯教學法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二)論辯教學法與課時安排之間的矛盾
我國高校教學任務較為繁重。以西南政法大學為例,法學教育的課程設置以法律專業(yè)課程為主,輔之以少量人文科學的課程。但為了實現(xiàn)法學的基礎教育,法學本科四年的法學專業(yè)必修課就有法理學、法律邏輯學、憲法學和民法學等十幾門,另外還有侵權責任法、擔保法等若干門專業(yè)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學校的教學任務非常繁重。在這么重的教學任務下,教師也承擔著很大的教學壓力。⑨論辯教學法耗時較長。一般來說,完成一次論辯所耗時長約為三個課時,其中兩個課時用于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論辯,一個課時用于教師點評總結,但這還是保守估計。因為論辯是一個思想交鋒的過程,一方要讓他人認同自己的觀點,必須將自己的觀點清晰表達并積極從法學理論、法律條文或審判實踐等方面進行論證,并針對對方的辯駁進行再論證,你來我往,循環(huán)往復,直到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而這本身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同時,論辯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也會造成論辯時間的拖延。[10]在本來已經(jīng)很緊張的教學時間內,要為論辯教學再騰出空間,這無疑會加重教師的教學任務。同時由于論辯教學法不同于傳統(tǒng)講授式的教學方式,它不是對法學理論知識系統(tǒng)全面的論述,而是從案例中提取某一具有前沿性的爭議性較大的問題,并以該問題為切入點進行深度分析。論辯教學法的授課內容集中在較小的某個方面,是就某一問題的深入細致的探討,這就決定了它不可能像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那樣成為實現(xiàn)法學理論教學的最基本方式。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保證授課的完整性,課堂教學仍是采用講授式教學為主,一個學期只能進行兩到三次論辯式教學。但在一個學期中僅兩到三次的論辯是否能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辯論,同時是否能實現(xiàn)該論辯模式所欲追求的實現(xiàn)實踐技能培養(yǎng)的目標,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論辯教學法流于形式
論辯教學法既注重對法學理論知識的傳授,也注重對學生法律實務技能的培養(yǎng),但應該認識到,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問題積弊沉疴。在我國當下,不僅是在初高中階段,甚至在本科教育階段,仍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在應試教育的觀念下,一些學校盡管在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方式之外引入了論辯教學法等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式,但教學方式的改革卻流于表面,學校在教學政策上并未真正重視論辯教學法。在學校大方針的指導下,為了保證授課進度和減輕教學任務的壓力,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該耗時耗力的教學方法自然是能避則避。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論辯教學法的改革容易出現(xiàn)走過場的問題。同時,在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中長大的中國學生“多背、多做題以拿高分”的觀念根深蒂固。在這種觀念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僅停留在書本和考試層面,不會主動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入的探討,也經(jīng)常性地忽視了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存在一部分學生由于性格原因而不敢或不喜歡在課堂上當眾發(fā)言,對論辯式的教學模式持有排斥心理。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對注重實踐技能培養(yǎng)的論辯教學法在心理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另一方面,有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這種論辯式的教學模式。因此,在我國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下進行論辯教學法的改革,不僅會在高校中出現(xiàn)“水土不服”的情況,在教師和學生之中也會存在適應困難的問題,論辯教學法的改革很容易流于形式,出現(xiàn)走過場的情況。
(四)教師對論辯教學總結環(huán)節(jié)的疏漏
不少教師在論辯教學的實踐中注重論辯的過程而忽視了論辯的結果控制。論辯教學法中的論辯是過程與結果的結合體。論辯教學法作為一種法學教學方法,其目的是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技能。這固然需要重視論辯的過程,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發(fā)散性思維,以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但不能光提出問題而不解決問題。盡管在論辯教學中,可能由于所辯問題爭議性較大,論辯各方之間無法形成較為一致的觀點,但這并不等于否定論辯的結果。即使無法形成一致的結論,教師仍應做好論辯的點評和總結工作。論辯式教學中對點評總結環(huán)節(jié)的輕視不利于教師和學生認識到本次論辯的不足,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實現(xiàn)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真正掌握。再次,是由于許多高校將論辯式教學等同于一般的辯論比賽。[11]論辯有辯論之意,其形式多樣,分布普遍,而辯論比賽是一種論辯形式,它對論辯的人員、規(guī)則等有較高的要求。[12]大多數(shù)法學院校將論辯教學的形式局限于辯論比賽,而由于參與辯論的同學大都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的辯論訓練,不熟悉相關辯論規(guī)則和辯論技巧,致使辯論中問題叢生,既容易拖延辯論所耗的時間,也不易達到辯論所欲實現(xiàn)的教學目的。同時,將論辯局限于辯論比賽的形式,提高了論辯教學的成本,限制了論辯的參與人數(shù),不利于論辯教學在法學教育中的推廣。
不能否認的是,在我國當前法學教育背景下進行論辯教學法的教學方式改革確實會出現(xiàn)許多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這種實踐。新事物的發(fā)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應該在分析論辯教學法利弊的基礎上,權衡它的得失,并在此基礎上對這種新的教學方式進行調整,以使之不斷適應我國法學實踐教學的需要。
(一)提高論辯教學法在法學教育模式與方法體系中的整體地位
要在我國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進行論辯教學法的改革,首先必須提高論辯教學法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
我國法學實踐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學方式的改革,而論辯教學法在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基礎上強調法律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順應了我國法學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學校教務管理部門應在政策上重視論辯教學法,提高論辯教學法在大學教育模式與方法體系中的整體地位。學??梢愿鶕?jù)教學計劃和課程情況,在一些專業(yè)課程中引入論辯教學法,并制定具體的制度安排。如規(guī)定任課教師在一個學期內至少組織兩次論辯,并以論辯的實施情況及效果作為教師期末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學??梢蚤_設專門的論辯課程選修課,加大對學生論辯技能的培養(yǎng),為論辯教學法提供配套訓練。[13]教師應在學校教學政策的指導下重視論辯教學法在授課中的作用,并根據(jù)教學進度合理安排論辯教學的次數(shù)。教師在論辯教學法中擔當引導者、組織者和啟發(fā)者的角色,應妥善安排論辯的組織準備工作并做好點評總結工作。例如,在案例導入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具有前瞻性的經(jīng)典案例;在辯題的確定上,教師可以參考學生的意見,選擇具有教學意義的的某一理論或實踐問題;在論辯的點評總結階段,教師應注意對論辯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點評,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進行必要的講述,并做好論辯教學法的總結反饋工作。在學生層面,學生應該認識到社會需要的不是會考試的學生,而是能處理實務的復合型法律人才。因此學生應改變過去過分重視分數(shù)的觀念,在心理上對論辯教學法給予足夠的重視,并珍惜每一次論辯機會,在論辯的準備、實施和總結反饋過程中都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改變過去的認識,重視論辯教學法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三方相互協(xié)調,努力完成論辯式教學的授課任務,以實現(xiàn)法律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雙重培養(yǎng)目標。
(二)實現(xiàn)論辯教學方式的多元化
堅持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在法學教學中漸進式地推進論辯教學法,可以緩解我國大班教學與論辯教學法的沖突,同時緩解我國應試教育背景下進行教學方式改革的壓力。
論辯教學法并不是排他性的教學方式,在一門法學課程中,可以同時采用論辯教學法和其他教學方式。我們說要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在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之外引入論辯教學法等新型教學方式,并不是要因此否定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方式的作用,進而不再繼續(xù)采用這種講授式的教學方式。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國作為成為法國家,法律的規(guī)則大都體現(xiàn)在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文本中。與判例法國家在法學教育中普遍采用案例教學方式的道理類似,我國法學教育主要采用的是講授式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師對法律條文的分析解讀,向學生傳授大量的法律理論知識,以實現(xiàn)法學理論教學的目標。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單靠傳統(tǒng)講授式的教學方式或單靠論辯教學法是無法實現(xiàn)對法學生法學理論與實踐技能的雙重培養(yǎng)。傳統(tǒng)講授式教育方式重理論而輕實踐,論辯教學法注重實踐但是對法學理論無法進行系統(tǒng)性的教育,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因此,我們應該吸收各自有益的部分,在法學教育中堅持教學方式的多元化,教師授課仍以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方式為主,同時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適當安排一定次數(shù)的論辯式教學,既實現(xiàn)對法學理論的系統(tǒng)教育,也能加強學生的實踐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當然,我們在法學教育中還應有效融合“案例教學”、“法律診所”、“翻轉課堂”等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在法學教育中引入論辯教學法,可以采用漸進式的方式。先在部分法學課程中進行論辯教學法的試點,并根據(jù)學校課程設置逐步推進論辯教學法。在論辯教學法推行之初,論辯式教學的條件還不成熟,不宜在法學課程中進行過于頻繁的論辯,一個學期以兩到三次為宜。同時并不對所有的行課班級都采用論辯教學法,為保證論辯式教學的質量,論辯教學法宜在小班中進行,不宜在學生人數(shù)多達一兩百人的大班進行。這樣既可以緩解我國大班教學與論辯教學法的沖突,同時緩解我國應試教育背景下進行教學方式改革的壓力。
(三)突出論辯教學過程前的重、難點引導與準備
論辯教學法受課時的限制,因此應努力提高論辯教學法的效率。
1.做好論辯的課前準備工作
要提高論辯教學法的有效性,首先應做好論辯的課前準備工作。準備工作可以分為案例導讀、辯題確定、組織準備和資料搜集與處理四個內容。案例導讀是指教師選取具有典型性、前瞻性的案例,通過運用法學基本理論對案例進行分析、解讀和闡釋,以此向學生闡明法律的相關概念、基本原則、具體規(guī)定和理論學說等基本內容,讓學生對該單元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14]辯題確定是指在案例導讀之后,根據(jù)對案例的解讀選取某一具體的辯題。所選取的辯題應該具有前沿性和可辨性,同時應該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聯(lián)系。論辯的組織準備包括論辯人員、場地、相關設施的準備以及論辯規(guī)則的確定。首先在人員的準備上,參與論辯的同學不宜過多,否則容易出現(xiàn)場面混亂的情況。其次是論辯場地的確定與安排。論辯場地并不局限于教室,為消除學生緊張心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甚至可以在室外操場進行論辯。再次是相關設施的準備。組織人員應該準備相關設施,并確保麥克風、計時器等設備的正常使用。最后是資料的搜集與處理。教師應向學生講授資料的搜集和處理方式,并布置學生自己搜集分析資料,以鍛煉學生對資料的處理能力。對資料的搜集確實有困難的,教師可以給予適當幫助。做好論辯的組織準備,是論辯活動順利進行的有利保障,是提高論辯教學法教學效率的關鍵。[15]
2.組織觀看論辯教學視頻或論辯表演賽
論辯教學法效率低下,與參與辯論學生不熟悉論辯規(guī)則與論辯流程也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在首次進行論辯教學法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論辯教學視頻,以讓學生熟悉論辯流程與論辯規(guī)則,學習論辯技巧,為論辯的順利進行打下基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外觀看論辯教學視頻,以免耽誤上課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也可以組織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一場論辯表演賽。因為觀看現(xiàn)場論辯比觀看論辯教學視頻更能直觀地感受整個論辯的流程,而且參與論辯的人員都是自己熟悉的同學,也有利于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更能激發(fā)同學們參與論辯的熱情。
(四)強化論辯教學法過程質量的控制與考評機制
為了讓論辯教學法實現(xiàn)應有的教學成果,讓班級每個同學都能從論辯中獲益,避免走過場的情況出現(xiàn),可以從論辯規(guī)則、論辯的總結反饋和論辯的評價機制等方面入手。
1.巧妙設計論辯規(guī)則
如前文所述,論辯教學法與我國法學教育大班式教學存在沖突。為了讓每個同學都能從論辯教學法中有所受益,論辯教學法宜在小班進行,而不宜在人數(shù)多達一兩百人的大班進行。在小班中進行論辯教學法,可以采用輪流論辯的方式,爭取讓每一位同學都有機會參與論辯,即使沒有機會參與該次論辯,也有機會在下一次論辯時參與其中。在大班中進行論辯式教學,是在我國現(xiàn)行教育環(huán)境下的無奈之舉。為了充分協(xié)調大班教育與論辯式教學之間的矛盾,讓未參與論辯的學生也盡可能從論辯中受益,教師可以采取隨機點名的方式確定論辯參與人員。⑩由于參與論辯的同學具有不確定性,而每一位都有被點名的可能,這樣可以激勵每一位同學都充分做好論辯的準備工作。
2.做好論辯的點評總結和反饋工作
要強化論辯教學法教學效果,實現(xiàn)其教學目的,就必須做好論辯后的點評總結和反饋工作。在論辯結束后,教師應及時進行點評總結,最好是保持論辯過程與點評總結工作的連續(xù)性。[16]因為如果在論辯結束很久之后才進行點評總結,由于學生對論辯的過程以及由此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激發(fā)的靈感都逐漸模糊,點評總結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教師要對論辯的準備工作、論辯實施環(huán)節(jié)都進行點評,既要指出存在的問題,以避免下一次重復犯錯,也要進行適度表揚,特別是對在論辯過程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同學進行表揚,以鼓勵同學們積極投入論辯。同時教師還要對論辯中大家提出的問題進行提煉,并結合案件進行法學理論和實踐的分析,闡明自己的學術和實踐觀點,以實現(xiàn)對論辯的總結升華,而不能光提出問題而不解決問題。對于一些法無明文規(guī)定或各地司法實踐處理不一的案例,教師可以談論自己傾向性的意見,而不必強求學生觀點的一致性,以避免抹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在教師的點評總結工作結束后,學生在課后還要進行自己的總結并以書面形式將總結結果反饋給教師,以用來評價論辯教學法的教學成果。論辯總結報告主要包括自我表現(xiàn)評價、所習得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以及本次論辯活動的不足之處及改進建議等內容。做好論辯教學的點評總結和反饋工作,幫助學生明確所論辯問題,為學生指明解決問題的思路,同時對論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反思,以強化論辯教學的成果。
3.建立有效的成績輸出評價機制
要保障論辯教學法的教學質量,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論辯,避免走過場情況的出現(xiàn),需要對論辯教學法建立起有效的評價機制。首先,將論辯教學法的實施效果列為教師期末考核評價內容,由學生對論辯教學法實施效果進行匿名評分,并將所得平均分列為教師考核的加分項。其次,將論辯教學法的實施效果列為學生期末考核評價因素。學生在論辯教學法中的表現(xiàn)情況是學生平時表現(xiàn)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在論辯的準備程序、實施環(huán)節(jié)和總結反饋階段中的具體表現(xiàn)來確定學生的平時成績。對認真搜集分析資料的同學、在論辯中表現(xiàn)突出的同學以及認真完成總結反饋工作的同學都給予較高的平時分。這樣可以激勵學生積極投入到論辯教學中,特別是可以鼓勵那些由于性格原因不敢或不喜歡參與論辯的同學積極參與。再次,可以將論辯教學法的實施效果列入學院考核的評價因素,以鼓勵各學院積極實踐論辯教學法。在論辯教學法中建立起有效的評價機制,不僅能提高論辯教學法在教學方法中的地位,而且可以鼓勵學院、教師與學生積極實踐論辯教學法,避免走過場的情況出現(xiàn),進而在學校之中形成濃郁的論辯教學的氛圍,強化論辯教學法的教學成果,提高法學教育的教學質量。[17]
論辯教學法是在我國法學實踐教學改革背景下所實施的教學方式的改革。這種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式一起,共同實現(xiàn)著我國法學教育法律理論與實踐技能的雙重培養(yǎng)目標。不能否認的是,這種教學方式在我國現(xiàn)今法學教育背景下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事物的發(fā)展是迂回曲折的,我們應該堅定改革的信心,不斷探索論辯教學法在我國法學教育中新的出路,使之不斷適應我國法學實踐教育的需要。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我國的教育環(huán)境也將不斷得到改善,論辯教學法一定會有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注釋:
①2011年12月,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聯(lián)合發(fā)布的《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國高校法學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高校法學教育存在培養(yǎng)模式單一,實踐教育缺乏,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yǎng)不足等問題。
②本文所討論的論辯教學法采取以案例引入辯題的形式。
③論辯教學法是一種參與性、互動性突出的法學教學模式。論辯教學法通過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論辯來進行課堂授課,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主要是課堂的引導者,這打破傳統(tǒng)的學生與教師之間不平等的角色定位。論辯教學法鼓勵學生之間的參與互動,學生可以在課堂上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用擔心觀點的對錯。
④復合型法律人才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學習好理論的基礎上,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理論的理解。
⑤麥可思研究院發(fā)布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yè)報告》中,2015屆法學專業(yè)大學生就業(yè)率僅為87.9%,在十大專業(yè)中排名最末,與第一名財務管理專業(yè)相差7.4%。這已經(jīng)是法學專業(yè)連續(xù)三年墊底。
⑥論辯教學法是一種啟發(fā)式的法學教學模式。論辯教學法以“授人以漁”為目標,教師不再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而是擔當一個啟發(fā)者、引導者的角色,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整個論辯過程(包括論辯的實施環(huán)節(jié),也包括論辯前的準備階段和論辯后的點評總結階段)就是一個啟發(fā)性的教學過程。
⑦基于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原理。東部地區(qū)經(jīng)濟較中西部地區(qū)發(fā)達,因此教育投資總量較中西部更為可觀。我國高校的經(jīng)費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劃撥和學校自身創(chuàng)收,在國家財政劃撥方面,著名高校、重點學科會獲得更多的財政支持。
⑧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參與論辯的學生人數(shù)。但筆者認為,為了保證論辯教學法的教學質量,不應該為了增加參與人數(shù)而過分壓縮論辯同學的發(fā)言時間及簡化論辯的流程,特別是論辯的點評總結流程。
⑨一般來說,一個學期有十八個行課周,一周內一門課程大約有三或六個課時,而要在一個學期短短的幾十個課時之內完成一門部門法講課,這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很重的教學任務。
⑩為了爭取讓更多的同學有機會參與論辯,應對已經(jīng)參加過論辯的同學不再進行重復點名。
參考文獻:
[1]朱立恒.西方國家法學教育比較分析及其啟示[J].比較法研究,2009(3):34-44.
[2]蘇賀新.法律專業(y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路徑探討[J].教育探索,2013(9):84-85.
[3]蘇 越.法學教學中辯論式教學法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10(6):141-142.
[4]肖本山.“辯論式”教學法在刑法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探索,2009(3):50-52.
[5](英)安迪·布恩.法律論辯之道[M].姜翼鳳,于麗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63.
[6]劉 蕾.法學實踐教學改革與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J].教育評論,2013(2):99-101.
[7]張麗娟.法學本科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研探索,2009(10):54-55.
[8]張 力,鄭志峰.從教育到實踐:論法學碩士“理論型”定位培養(yǎng)的困境與出路[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4-10.
[9]唐士梅.辯論式法學教學方法初探[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02(2):68-70.
[10]楊路明.民法系列課程教學中推行案例引入式教學改革方法的研究報告[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16-219.
[11]張晉文.法律論辯的可接受性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5:12.
[12]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學“論辯”方式的法學育人模式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9(12):12-14.
[13]王政勛,于 鵬,重塑中國法學教育教學模式的嘗試——以開設辯論教學課程為切入點做起[J].法學教育研究,2011(1):43-47.
[14]申艷紅.論辯式教學在法學教育中的功能與應用[J].教育評論,2012(6):84-86.
[15]李 瑛.談辯論在國際法教學中的運用[J].公安教育,2007(3):51-53.
[16]祁建平.論法學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中的蘇格拉底教學法[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1):58-62.
[17]陳 偉.職業(yè)能力提升導引下的法學論辯賽事完善[J].法學教育研究,2016(1):262-276.
[責任編輯 范 藻]
The Effectiveness Upgrade of“Debate Pedagogy”in Law Talents Training
ZHANG Li,LIU Yuhua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School of South-West Politics and Law University,Chongqing 401120,China)
The qualified debate competence is the core professional ability for the law talents.The“Debate Pedagogy”,aim ing at the upgrade of students'debating com petence,meets the demands of the teaching reform,does good to the im provementof teaching effect and more effectively trains the law talents.A t present,it has certain conflict w ith the previous law education system,which lim its its effectiveness,so it is best to im prove its overall status and coordination power w ith other courses,during which such crucial steps should be included as task prior to class,students'warm ing up,teachers'lecture and conclusion after class.
law talents training;Debating Pedagogy;application;effectiveness
G642
A
1674-5248(2017)01-0144-08
2016-11-10
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一般項目“提升大學生就業(yè)競爭實力的論辯教學模式對策研究”(2010-GJ-0304)
張 力(1976—),男,重慶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比較民法學與比較教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