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儒家美學論人與自然的詩意關(guān)系

      2017-04-14 10:13:35魏春艷a李天道
      關(guān)鍵詞:仁心一體天地

      魏春艷a,李天道

      (四川師范大學 a.法學院,b.文學院,成都 610066)

      儒家美學論人與自然的詩意關(guān)系

      魏春艷a,李天道b

      (四川師范大學 a.法學院,b.文學院,成都 610066)

      中國儒道兩家環(huán)境美學思想都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互為一體的。中國哲人認為,包括“人”在內(nèi)的宇宙萬物是一有機的生命體,而“人”之原初心性則是一虛靈的明覺,廣大無際而可以含攝融匯自然萬物,由是,人可以與宇宙自然和熙融洽、天人貫通。就儒家美學而言,孔子就提倡“仁”,主張以“愛人之心”達成天人合一、物我同體的審美域;孟子則主張“仁民而愛物”,在“仁心”中,萬物也如如地以其本來面目向我開放,“人”與“物”生命相接、氣息相通,還原為一個“天人合一”的生命體。

      儒家美學;人與自然;詩意關(guān)系

      中國儒道兩家環(huán)境美學思想都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互為一體的。針對這一現(xiàn)象,相關(guān)美學命題有天人一體、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天人一氣、天人不二、天人一貫、天人相與等等。就現(xiàn)代語義看,“天人”所謂的“天”,指宇宙自然,“人”則指人類社會。在中國哲人看來,包括“人”在內(nèi)的宇宙萬物是一有機的生命體,而“人”之原初心性則是一虛靈的明覺,廣大無際而可以含攝融匯自然萬物。由是,“人”可以與宇宙自然和熙融洽、相通相濟,相合為一,天人貫通、心物不二。就儒家美學而言,孔子就提倡“仁”化心靈,主張以“愛人之心”建構(gòu)人文環(huán)境關(guān)系,以達成天人合一、物我同體的審美域。孟子則主張“仁民而愛物”[1]584,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盵1]551又說:“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盵1]555從天人一體、物我一體的視域來看待自然萬物,以致使自然萬物融入“人”的生命存在,與“人”結(jié)成了一個意義結(jié)構(gòu)的生命體,相互浸潤。即如《易傳》所指出的:“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盵2]297如是,“人”就該回歸原初之本心本性,“盡心知性”,將“仁愛之心”推及開去,以及于他人,及于萬物,進而達成“知天”、“同天”域。應該說,“知天”、“同天”之域,就是儒家環(huán)境美學思想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天人一體”、和熙融通審美域?!疤斓亍迸c“人”一體并生,“萬物”與“人”原本為一。后來宋代的理學家張載則說:“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圣人不以聞見梏其心,其視天下無物非我?!盵3]24程顥也認為:“天人本無二?!盵4]81王陽明說:“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盵5]214他們都認為“天人”原本“一體”,“人”與萬物彼此生命相交相涉、相親相和,“人心”與“天心”本一,“人”與宇宙自然原本互融一體,自然萬物以“人心”為其心,天地自然是“人心”與“萬有”的融匯貫通、相與為一?!叭恕迸c自然環(huán)境本來息息相通、一體相融,由于日常“此在”遮蔽了原初心性,要通過去蔽,敞亮本真,達成這種生命域?!叭恕北仨殢蜌w原初的“仁心”、“仁性”,保持“誠”、“仁”的生命本真存在態(tài),去蔽存真,呈現(xiàn)本來面目。以“誠者”、“仁者”的原初態(tài)來對待自然萬物,這樣,萬物自然不復再對我呈現(xiàn)為對象、客體。在“仁心”、“誠意”的潤澤中,萬物也如如地以其本來面目向我開放,“人”與“物”生命相接、氣息相通,還原為一個“天人合一”的生命體。因此,儒家“天人一體”說承前啟后,在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天人一體”思想可以遠溯到先秦。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環(huán)境間的關(guān)系,怎樣對待天地萬物,是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一直以來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因為“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涉及到如何確認“人”與自然環(huán)境關(guān)系間的內(nèi)在機制,以及“人”與自然融通合一的持久性內(nèi)在動力問題?!叭恕迸c自然環(huán)境和熙融洽,相互依存,意味著宇宙間生命體的穩(wěn)定和健全,關(guān)系著“人”的本真生存與詩意棲居。所以,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認為,“人”與自然環(huán)境融匯一體是“天地之大德”[2]297,是“仁”。就儒家美學而言,其“仁”的思想意蘊深廣,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巫書《周易》。在《周易》看來,宇宙間萬有自然是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生成流。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原初生成態(tài)[2]289。太極生兩儀,即陰、陽。兩儀生四象,由四象而八卦,而自然萬有,生生不息,化化無窮。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里的兩面。天地萬物,自然社會都由太極陰陽所化生化合,并決定著其間既互相對立斗爭又相互資生依存,激蕩氤氳,化生化合,由此而呈現(xiàn)出自然萬物無窮無盡的變化及其奇特的對立、依存、消長和轉(zhuǎn)化等現(xiàn)象。天地一體,萬物一體,天人一體,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相互依存、和諧融通、相互契合。這種萬有、天人同生于太極,原初就一體并存、交互融合的審美意識,源遠流長,并成為中國古代環(huán)境美學思想的核心要義。

      “天人”并生、同生、共生、一“生”,“生”為“天地之大德”[2]297。這里所謂的“生”,應該是“生生不息”之意,即生其所生,自其所自,然其所然。遵循萬物“生生不已”的生命流程,就是天地之大德?!吧^易”,讓生者去生,讓存者去存,方其所方,是其所方,尊重宇宙間自然萬物對“生生”的審美訴求,正是這種審美訴求成就了天地間的“大德”。這種“大德”也就是“仁”。孟子曾經(jīng)指出,“仁心”與“仁性”是“人”原初本性。如“惻隱之心”,即對受苦難之人的同情心,是“人”皆有之的;每一個“人”見到“孺子將入于井”都會不由自主地生發(fā)“怵惕惻隱之心”[1]157。盡管作為一種內(nèi)心感受,有時是深藏不露的,不是一定需要或能夠表示出來,但其本真性與純粹性則是毫無疑義的。后來,明代心學家王陽明則特別援引孟子的“仁心”與“仁性”說,指出看見“孺子”即將落入井中,憐憫與同情之心禁不住忽然而生,這種心理現(xiàn)象的呈現(xiàn)表明“人”自身本性中的“仁”與眼前發(fā)生的場景相生、相融、相似的道理。聽到鳥獸哀鳴,見其驚悚恐懼的樣子,不忍之心油然而生,表現(xiàn)為“人”原初之“仁心”、“仁性”與感知覺中的景象融為一體。這種推恩澤于民,進而推及到自然萬物,以達成“一體之仁”審美域的“仁心”推廣流,也就是“仁心”、“仁性”澄明與敞亮的流程。“生生”為“仁”,“人”得“仁”于“天”,“人”就是“仁”?!叭市摹?、“仁性”的澄明流,就是“人”以“仁心”、“仁性”事“天地”,推“仁愛”之心及于萬物,而“人”也在推“仁”流程中得到心靈的凈化與升華,而萬物自然則在“人”的“參贊化育”中沐浴到“仁”之光澤,是“人”的“成物”、“成己”,是“天”與“人”的相互給與。原初于“仁”,復歸于“仁”,在這一推“仁”流中,“人”超越了個體欲求,推“仁”于宇宙間萬事萬物。這也就是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所推崇的“一體之仁”。即使是一般之“人”,其原初心性中也存有“一體之仁”。而所謂“大人”,即德行高尚、志趣高遠的“人”,就更是達成“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域的“人”?!耙惑w之仁”就是“與自然天地萬物為一體”審美域,達成這種審美域的“人”,則為“仁者”?!按笕恕本褪恰叭收摺薄M贫鳚捎凇叭恕?,于自然萬物,是一種無有窮盡、周流不息的推“仁”及“物”、及他人之流,而“一體之仁”則是其中所達成的一種審美域。“天”與“人”的存在都是自然而然的,物之在其自己,天地萬物原本與“人”同出一源,一體相融,殊無區(qū)別。推“仁”流中憑藉著“人心”的一點靈明或“良知”的去蔽,能夠達成重返自然的本真生存態(tài)。就因為“萬物一體”,所以,作為萬物中有“一點靈明”的“人”,要推“仁”以及于四海、及于自然萬物,進而去蔽還原到原初,回復“天人一體”活生生的有機整體生存態(tài)。

      儒家環(huán)境美學思想主張親親、仁民、推“仁”、“愛物”。即如王陽明所說:“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盵5]1178又說:“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一也?!盵5]80仁愛之性為天性,是天地生生之德的生動呈現(xiàn)。因此,在“人”與“物”的關(guān)系上,“人”必須盡己之性,以盡“人”之性、物之性,由此,以實現(xiàn)“天人一體”、“萬物一體”的審美域。同時,儒家環(huán)境美學還主張“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應該持有“中和”的審美態(tài)度。“人”的生存與繁衍,文化的生成與發(fā)展,自始離不開自然。“天人一體”的推崇表達出“人”追求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熙相處、相依相成的審美意識。儒家環(huán)境美學思想推崇“人”與自然萬物之間應該堅守和熙融通、相互依存的審美態(tài)度和原則。在“人”與自然環(huán)境互利互助的關(guān)系方面,儒家環(huán)境美學主張取之以時、用之有節(jié),要求持有“中和”的審美態(tài)度,要讓“人”的行為與宇宙秩序保持一致,推崇順天應時的自然審美意識與敬天愛物的審美理念。

      宇宙間包括“人”在內(nèi)的萬事萬物都處于變動之中,既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又相互對立、相反相成、互相轉(zhuǎn)化、生長與共的。正因為如此,天人一體,萬物本同。所以,“人”應該仁愛萬物,仁愛宇宙天地間的一切。因為“人”與自然萬物是一體而生的,相依相成,相轉(zhuǎn)相化。在這一根本問題上,儒道美學是一致的。道家美學認為,宇宙天地間包括“人”在內(nèi)的自然萬物皆由“道”所生成,因此,“天人一也”。儒家環(huán)境美學則認為,“仁”為天地萬物的生命之本,為生命的活力之源。而所謂“仁”,就是“渾然與物同體”的最高生命域、審美域。這一審美域的實現(xiàn)是由于“人”和“人”、“人”和“物”之間的同一性。這種同一性來源于“生生”,即所謂如其所生、如其所長、如其所是、如其所然。“人”和萬物的生成都源自“生生之理”。這“生生之理”,并不是要生什么和生出個什么,而是“生”本身,也即“生生”,讓生者生,讓長者長,生其所生,是其所是。因此,儒家環(huán)境美學主張“仁民愛物”,認為“仁者愛人”、“為仁由己”、“求仁得仁”,提出“泛愛眾而親仁”、“節(jié)用而愛人”的環(huán)境美學思想。在“人”與自然萬物的關(guān)系上,應該珍愛萬物,視萬物為一體?;诖?,儒家環(huán)境美學主張關(guān)愛生命,要把自然與“人”看作是一個生命整體,敬畏自然,要猶如赤子般地熱愛、依戀自然,要求“釣而不綱,弋不射宿”[6]142。據(jù)說,當年孔子釣魚、射鳥時,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所謂“綱”,指的是將一根大繩子拉在河的兩岸,繩子上掛著一個個小鉤子。這樣,一排大大小小的魚就都會上鉤。“弋”則是用生絲做成、系于箭尾又細又韌的繩,箭發(fā)射出去后,用此繩將其收回,可連續(xù)用。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經(jīng)說過:“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皇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于不義也尚知辟之,而況乎丘哉!”[7]1921就是說,在孔子看來,剖腹取胎、竭澤而漁、覆巢毀卵等等做法都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是對自然環(huán)境不仁不義的行為。由此,也不難看出儒家學者來自環(huán)境美學與自然生態(tài)美學的視域。應該說,這些地方所表達的環(huán)境美學思想,就是“人”應該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反對“竭澤而漁”地向自然索取。后來,王陽明也認為,“仁者”應該“以天地萬物為一體”[5]45?!疤臁?、“地”、“人”原本是一個生命整體,不可分割,可以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孟子曾強調(diào)指出:“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盵1]584對此,朱熹解釋得特別好:“物謂禽獸草木,愛謂取之有時用之有節(jié)。”[1]584由“愛人”而推仁愛之心于“物”,無論是“取”,還是“用”,都要注意季節(jié)與時候。即如《尚書·大禹謨》所規(guī)定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盵8]89三個方面兼而有之。所謂“正德”,意指純正的道德,即“大德”,也就是“天地一體”、“萬物同化”之“仁”。《逸周書·大聚》云:“萬財既成,放此為人,此謂正德?!盵9]191據(jù)《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記載,晏子曾經(jīng)說:“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嫚,謂之幅利?!盵10]604求利必須得有一定的限度,要正德、利用、厚生三件事面面俱到,保持平穩(wěn)中和的態(tài)勢,即所謂的“幅利以儉,葆光以和”。天地以生其所生、生生不息為自然屬性,天其所天、地其所地、物其所物、然其所然,這種不強制干預、泛愛生生之“心”的生動呈現(xiàn)就是“仁”[11]97。天人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無論是“天”的春夏秋冬,還是“地”的金木水火,都與“人”的仁義禮智相合相應,并且這等等一切都通過“生”以會通融合,化化不已。當然,“人”與自然萬物和諧,需要“人”去蔽,澄明原初的仁心仁性,以愛物、利物、仁物、生物,推“仁”及“物”、及他人,最終以達成“成物”審美域?!皹飞薄ⅰ昂裆?,把天地生生大德作為處物之道與審美訴求,使萬物各盡性命、各遂其生,并取之以時,用之有節(jié)。這從自然萬物的生命特色和“人”是本真生存的需求來看,是符合儒家環(huán)境美學思想的審美訴求的。即維護“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熙融通關(guān)系,促使“人”對自然萬物存有敬畏之心、溫和之意以及感恩之情。

      從孔子所踐行的“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到孟子所標舉的“仁民而愛物”,體現(xiàn)出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所強調(diào)的“仁者”在“人”與天地自然關(guān)系上所應該采取物其所物、生其所生、是其所是的審美態(tài)勢。在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看來,這也是“仁者之心”的體現(xiàn)。據(jù)《呂氏春秋》、《淮南子》和《水經(jīng)注》記載,孔子的學生宓子賤被魯君任命為亶父(今山東單縣宰,三年后,孔子派另一名學生巫馬旗去考察他的政績。巫馬旗穿著粗布短衣,披著破皮襖,到亶父去觀察施行教化的情況??吹揭估锊遏~的漁夫,得到魚以后又放回水里,巫馬旗問:“捕魚是為了得到魚。現(xiàn)在你得到魚以后又放回水里,這是為什么?”漁夫回答:“我放回的是小魚。地方官宓子賤要求在小魚長大后再捕,所以放了?!盵12]287孔子聞聽巫馬旗的匯報后十分高興,認為宓子賤治邑有方,可擔當大任。宓子賤要求漁夫捕大放小,與孔子不一網(wǎng)打盡、不傾巢盡剿一樣,都是為了保持生態(tài)平衡,防止因一時之利而喪失長遠利益,是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的肇始。孟子直接承襲了這一主張,他在與梁惠王對話時指出:“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盵1]28不難看出,孟子的主張與孔子是一脈相承的,且更為明確而完善??酌现螅@一環(huán)境美學主張得到廣泛認同。在記錄宓子賤治亶父事跡的《呂氏春秋》中,就有一年四季應如何保護利用山澤資源的具體規(guī)定,如《孟春紀》中的“禁止伐木,無覆巢”,《仲春紀》中的“無竭川澤,無漉陂池,無焚山林”等。這些環(huán)境美學思想和主張世代相襲,許多成為保持“人”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政令與“人”的自覺行為。

      以仁愛之心待物與可持續(xù)利用,是儒家環(huán)境美學的兩個核心。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的儒家環(huán)境美學與生態(tài)美學思想,堅持仁民愛物,主張珍惜自然環(huán)境,推崇“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仁愛,要求“人”為了自身的詩意生存與永續(xù)發(fā)展,對自然萬物要有節(jié)制的利用,“人”與自然都是有生命的,是平等的,相互間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相交相往的關(guān)系,“人”的詩意生存離不開自然的潤昌,因此,“人”對自然萬物必須懷有感恩之心與敬仰之意。在“人”與“物”、“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問題上,儒家環(huán)境美學的最高審美訴求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6]54和“與天地合其德”[2]28。顯而易見,就其實質(zhì)而言,這也就是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所崇尚的“天人合一”、“天人一體”。

      在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問題上,《黃帝內(nèi)經(jīng)》說得好:“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jié),皆通乎天氣”[13]8?!叭恕鄙嬗诖蟮刂稀⑻炜罩?,存在于天地之間,與天地一體。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

      天地一體具體表現(xiàn)為四時一體、六氣一體、萬物一體、動靜一體。所謂“四時”,即春夏秋冬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各有特點,同時又互為依托、互為一體,有春生夏長,才有秋收冬藏,其間一氣融通。即如《黃帝內(nèi)經(jīng)》所云:“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于溫,盛于暑;陰之動,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中可見,其始可知?!盵13]332正是因為“氣”的作用,才生成宇宙天地與自然萬物,才有四季與晝夜的交替,才有生命的發(fā)育和成長。而所謂“六氣”指自然環(huán)境中陰陽相移、寒暑更作、氣候變化表征出來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特征。沒有風,萬物不能萌芽生長;沒有暑和火,萬物就不能欣欣向榮;沒有濕,萬物就不能有正常的滋潤;沒有燥,自然環(huán)境就會過度潮濕;沒有寒,萬物就不能得到閉藏和靜寂。因此,《黃帝內(nèi)經(jīng)》指出:“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盵13]241可見,“六氣”是相互作用、相互調(diào)節(jié)、相依相成、相互作用的。在中國古代哲人看來,宇宙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生相化的,并因為這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引發(fā)新的變易。這種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又被稱之為“和”。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14]300。春秋晏嬰說過:“若以水濟水,水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水能聽之?!盵10]746《黃帝內(nèi)經(jīng)》云:“萬物并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水得火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盵13]98天地是一體的,但中國古代美學認為,這種一體化絕對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化生化合、變易運動中構(gòu)成的?!饵S帝內(nèi)經(jīng)》云:“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盵13]252在中國古代美學看來,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這種化生化合、變易生成中動靜是一體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云:“帝曰:動靜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也。”[13]241又云:“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盵13]241云:“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尤生也?!庇衷疲骸暗墼唬河衅诤??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老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盵13]252宇宙間萬物一體、“人”“天”一體、“心”“物”一體。作為自然環(huán)境中萬事萬物不可缺少的組成,“人”與自然環(huán)境當然一體相融的?!叭恕笔亲匀坏闹匾M成,與自然環(huán)境為一有機生命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人”之性即“天”之性,自然環(huán)境是一個活的有機體,互相依賴,“人”是自然環(huán)境世界之中的存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存在同一,而不是自然萬物的支配者。

      先秦之后,宋明新儒家沿著孔孟“盡心知性”而“知天”、“同天”的審美意識,把“仁”的思想深化,進一步提出“仁者與天地為一體”的美學命題。如宋代周敦頤就指出,“人”與天地萬物之所以可以共存,在于“人”具有“仁”的原初本性?!叭恕笔亲匀画h(huán)境的一部分,“人”的活動就是自然環(huán)境的活動,“人”只有與自然環(huán)境保持一致,融為一體,才能處處順暢,事事亨通,并總結(jié)出了“人合自然,人事合天事,人道合天道,合則吉,悖則兇”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張載認為,“人”與天地萬物的關(guān)系是平等和諧的,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盵3]21在《周易》中,作為“天”的符號,乾卦為純陽之卦,其特性既剛健中正又自強不息,既光明正大又無私無畏。其符號的突出特征就是“健”。而坤卦作為“地”的符號,則為純陰之卦,其特征有如大地一樣,厚德載物,如母親一樣,慈善溫順,無怨無悔,包容萬物的卦。其符號的突出特性則為“順”。天地之所以稱為天地,就是因為其憑借乾健與坤順的仁德品格生成與養(yǎng)育萬物。所以,“人”與“物”都以天地為原初生成域,以乾坤之德為生命的本原。“人”與自然萬物同在“天地”與“乾坤”之德的創(chuàng)生中,相依相成、相生相長、和熙融通、渾然一體。正是這樣,充塞于宇宙天地之間的陰陽之氣,氤氳激蕩,遂生化構(gòu)成“人”之形體。而天地之“理”與“道”,則稟賦于“人”,成為“人”的本心本性。所以,“天”“人”一氣相通,本不相隔。同樣地,“人”與“人”、“人”與“物”之間,有如手足同胞,也如朋友同儕,相互之間血肉相連、相互依靠、息息相關(guān)、休戚與共。即如朱熹所著重指出的,張載“首論天地萬物同體之意,固極宏大”[3]411。顯而易見,張載所提出的“同體”,其意思主要是“天”與“人”、“人”與“物”相通相融、互為“一體”,“人”與天地萬物本為一體而不可分割。人天一體,天人動靜為一,即中皆和,即末發(fā)皆發(fā),即費皆隱,即顯皆徽,即內(nèi)皆外,即文皆禮,即知皆能,即物皆道,即心皆人,天道與人道為一。

      與其“天地萬物同體”、“人”與“自然環(huán)境”相互依存的自然環(huán)境美學思想觀念一致,張載繼而將之引入到人文環(huán)境美學思想,認為“人”與“人”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相知相成,相依相成、相伴相成、相融相成、相偎相愛、相互友好、相互關(guān)照,天下猶一家。正是基于此,張載強調(diào)指出:“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孤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盵3]410-411應該說,這種家國天下、“人”與“人”之間互為一體、相依相成的審美意識,與孔子所倡導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6]131以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6]190的人文環(huán)境美學思想,以及孟子所推崇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50的“親親”、推“仁”及“物”、及他人美學精神是世代相承、一脈相通的。

      既然乾坤為天地、父母,天下為一家,則事天之道猶如事親之孝,敬畏天命與愛親之孝,其審美意識是一致的。后來,朱熹又加以更為深刻的闡釋,說:“蓋以乾為父,以坤為母;有生之類,無物不然,所謂理一也。而人物之生,血脈之屬,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則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一統(tǒng)而萬殊,則雖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而不流于兼愛之弊;萬殊而一貫,則親疏異情,貴賤異等,而不牿于為我之私。此張載之大指也。”[3]411一體之“仁”,為人人所原初固有,具普遍性與整體性。朱熹則進一步從“人”與自然萬物“理同而氣異”展開論述。他闡釋孟子提出的“天之生物,使之一本”中所謂的“一本”,說:“天之生物,有血氣者本于父母,無血氣者本于根,皆出于一而無二者也。其性本出于一,因此其愛亦主于一焉?!盵3]411在他看來,“人物之生,必各本于父母而無二,乃自然之理,若天使之然也”[6]377。這就是說,“人”與“物”的“生”,都本于“父母”,由“天”之所成,自能相互感通。人與萬物之生成原初同一根源,即如《易傳》所指出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叭恕敝蕫壑?、仁愛之性,本于天性?!叭恕敝耘c萬物同一,其實就原于“人”之生性與萬物之性相同。即如孔子所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6]66將這種仁愛之心推己及人,也就是孟子所推崇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1]584??梢姡H親、仁民、愛物的人文環(huán)境美學思想的真髓所在。在儒家學人看來,仁愛之審美意識,發(fā)于內(nèi)心,不容自已?!叭恕苯杂胁蝗讨?,將這種不忍之心達之于其所忍,即為“仁”之審美域。所以說,“仁”就是“人”,“仁心”為“人”的本心本性。正是要由“人”的“仁心”的澄明,“任性”的真實呈現(xiàn),感通、照亮自然萬物,進而才能達成“人”與自然萬物“一體”融通的審美境域。

      進入“天地萬物與我同體”之審美域,首先應該“識仁”。因此,程顥強調(diào)指出:“學者須先識仁?!盵4]16所謂“識仁”,是指“識得仁體,實有諸己”。而所謂“仁體”,就是程顥所標舉的“仁者”之域。要讓自身成為“仁者”,由此才能“渾然與物同體”。認識到這一道理,體悟到“仁”就是“生”,“生”就是“仁”[11]99,天地然其所然、是其所是、生其所生、自其所自的“生物”、“成物”、“愛物”之心就是“仁”,然后,以誠敬之心對待自然環(huán)境,存其所存,自然能夠達成“與萬物一體”同生共化之審美域。由此,可以說,“仁者”之域就是“渾然與物同體”,其意即“仁者”貴仁,重生,樂生,仁愛生生,在“仁”與“生生”的意義上與天地萬物同化共生,渾然融匯,物我互為,內(nèi)外合一,主客不分?!叭蕫邸本駶櫇扇f事萬物,致使“天”與“人”之間“感通無隔,覺潤無方”。通過這種“感通無隔之仁”,“人”自身還原到原初本真之心性,反璞歸真,重新成為生存于本真自然態(tài)勢中的主體,因此稱之為“仁體”。換言之,“仁”即是“體”。盡管孔、孟言“仁”,已呈現(xiàn)出“仁”之不安、不忍的感通,但程顥則更為深刻地專注于對“仁”之“感通”特性的體悟與闡發(fā)。達成“識仁”之域,必須從“仁”之“感通”來體認與覺識。“仁”的特質(zhì)在于其感通性。有了這種感通心,“人”才能與自然環(huán)境相互連屬,成為一體,而自然環(huán)境也得以與“人”“一體”,成為“人”自身生命的重要組成,不可分割,也須臾不得分開。因此,程顥所謂“識仁”、“體仁”、“觀仁”、“得仁之體”,皆由“仁”之感通性來達成?!叭市摹?、“仁性”,俱是生動鮮活的;“人”只要以誠敬之,存之養(yǎng)之,貴仁重生,即能從一己之“仁”,推及他人,進而及物,使自然環(huán)境如其所是,各得其所,方其所方,各安其位,并達成“萬物一體”的審美域。

      “仁”具有潤澤性、滋潤性和感通性。天人之間所以感通一體,正由于“仁”的作用。宇宙間包括“人”在內(nèi)的萬事萬物能夠“感通無隔”、“覺潤無方”,也蘊涵“仁”為“天地生生大德”,“天人”之間有此“仁”,有此“大德”,即“天人相通”,“與物無對”。程顥指出,“此道與物無對”[4]17。這里所謂的“道”,即為“大德”之“仁”。有此“仁”,“人”才“與物無對”,即達成“天人一體”、“心物一體”之審美域與生命域。“仁”是“義禮智信”之“理”,是“天理”,是“良知良能元不喪失”之原初“心性”,當然也是“大”到“不足以明之”之“道”,即“天道”。正因為如此,仁體、仁心、仁理、仁道才互通同義,仁慈、仁愛、仁心、仁德相互貫通,一體不二。道即是仁,仁即是道,而非仁外有道、道外有仁,始于仁,仁于仁,成于仁,感于仁,通于仁,有“仁”“潤”之,所以“與物無對”[11]100。程顥從“仁”的一體性、感通性進行解析,指出“仁心”、“仁性”的呈現(xiàn)即在復歸之幾,“仁心”、“仁性”的去蔽敞亮,感通無隔,光照萬物,頓然悟到萬物之生命內(nèi)在于“人”自身之生命中,而達成“萬物皆備于我”之域。在這種境域之中,天地之用皆為“人”之用,“人”即“物”,“物”即“人”,物我一體、彼此無隔,主客俱泯,這即是“與物無對”。仁心之感通萬物,亦猶如天道之體物而不遺。在這個意義下,即是程顥所云“‘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4]120換言之,大“人”之德即是天地之德,仁心即是仁道,天道性命相貫通,圓滿頓足一體,體道悟道一體?!疤斓馈本唧w化于“人”之生命中,而“人”之生命亦即是天道之化育流行。正是這樣,不僅物我無對,而且“天”“人”亦無二。由此,圓頓一如,體悟一如,化化一如,“萬物一體”的審美境域則朗然呈現(xiàn)。

      宋代以后,大多數(shù)儒家學者“與萬物一體”的審美意識都直接來自程顥,并進而把儒家環(huán)境美學“愛人”擴展到“愛物”。如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就通過對儒家“萬物一體”審美意識的承繼,進而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審美觀念,指出“人”與自然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人”必須以仁愛之心珍愛自然環(huán)境,認可自然環(huán)境中所有動植物內(nèi)在的生命價值和生存意義,自覺地澄明“人”原初的仁愛心性,化其所化,仁其所仁,由“仁人”而“仁物”,從而把以孔孟為首的儒家傳統(tǒng)的人文環(huán)境美學思想拓寬到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美學。

      要達成“萬物一體”的審美域,作為天地間“三才”之一的“人”,則必須通過去蔽,澄明被私欲所遮蔽的原初心性,讓“仁心”“仁性”朗然、湛然,如此,純?nèi)弧⒊?、徹然、“不假外求”的“良知”則自然會導引人去仁愛環(huán)境自然,致使原初本來就有的“仁心”“仁性”敞亮,仁愛之光照徹人與物,彰顯環(huán)境自然,照亮環(huán)境自然,視自然環(huán)境為“一體”,為至愛親朋,為“一體化生”,自其所自,是其所是,然其所然,物其所物,使其各就其位,各得其所,“萬物并育而不相害”[6]60和“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2]29,從而達成“人”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融熙、互利互動的“天人一體”、同生共化詩意化審美生存域??梢哉f,中國古代環(huán)境美學“萬物一體”、“天人”同生共化的審美精神,對今天建構(gòu)具有中國特色的環(huán)境生態(tài)美學思想體系提供了寶貴的學理資源和生命價值。

      [1]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M].四部備要本.北京:中華書局,1957.

      [2]周易正義[G]//十三經(jīng)注疏委員會.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朱熹.西銘論[C]//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4]程顥,程頤.二程集[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5]王陽明全集[M].吳光,等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87.

      [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尚書正義[G]//十三經(jīng)注疏委員會.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9]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G]//萬有文庫.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10]洪亮吉.春秋左傳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1]李天道.儒家美學“仁”范疇之存在論意義[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

      [12]呂不韋.呂氏春秋[M].王啟才,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13]田代華.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校注[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1.

      [14]國語[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帥 巍]

      2016-05-06

      國家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中國古代環(huán)境美學思想專題研究”(13AZD029)、四川省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項目“法美學視域下的國家法制形象研究”(16Y018)的階段性成果。

      魏春艷(1963—),女,河北獻縣人,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李天道(1951—),男,四川彭州人,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B83-02

      :A

      :1000-5315(2017)05-0019-07

      猜你喜歡
      仁心一體天地
      中國少年仁心大
      醫(yī)者仁心,譜寫濃濃“山水情”
      金橋(2020年9期)2020-10-27 01:59:28
      烈火仁心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醫(yī)者仁心,懸壺濟世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課的“四維一體”法初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農(nóng)旅一體 激情米蘿
      當代貴州(2017年49期)2017-12-19 05:29:41
      拾天地之荒
      海峽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43
      傳祺GS4200T手自一體豪華版
      世界汽車(2016年8期)2016-09-28 12:06:04
      五原县| 双峰县| 东乌珠穆沁旗| 石阡县| 竹山县| 南昌市| 宜章县| 渝中区| 乌审旗| 龙江县| 保靖县| 湖南省| 永靖县| 敦化市| 太仓市| 明光市| 沙洋县| 佛山市| 康定县| 壤塘县| 北辰区| 禹州市| 福清市| 泰兴市| 华蓥市| 德保县| 攀枝花市| 平果县| 百色市| 石台县| 蕉岭县| 逊克县| 卢龙县| 楚雄市| 霍邱县| 馆陶县| 资溪县| 策勒县| 会同县| 怀柔区| 井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