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紅
(福建教育學院培訓管理處,福建 福州 350025)
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合作戰(zhàn)略思考與政策建議
蔡麗紅
(福建教育學院培訓管理處,福建 福州 350025)
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合作的戰(zhàn)略研究意義重大。要在政策規(guī)劃、管理制度、培訓項目、培訓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課題研究、資源共建等方面進行合作;要通過學術論壇、考察參訪、互請互聘、名師工作室、技能競賽、學習共同體、跟崗研修、課題研究等模式開展合作;要明確培訓合作的定位與目標;要建立健全培訓合作的政策支持、組織籌劃、經費保障和技術支撐等機制。
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合作
探討區(qū)域中小學教師培訓合作,是提高區(qū)域中小學教師培訓質量的重要助推器。文章立足于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交流合作的戰(zhàn)略思考,探尋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合作共贏的發(fā)展之路。
(一)閩臺在教育交流合作中具有基礎優(yōu)勢和豐富經驗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閩臺教育交流開始頻繁起來,2009年《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qū)的若干意見》頒布后,明確了福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qū)的主體地位,閩臺教育交流不斷活躍和深入拓展,合作取得顯著成效,積累豐富經驗。閩臺中小學教師交流以考察互訪為平臺,交流更加多元;以校際合作、締結友好學校為橋梁,對口交流頻繁開展;以學科教學交流和研究為載體,交流內容不斷深化;以論壇、研討會等學術交流為主導,交流層次不斷提升。[1]福建省應充分發(fā)揮獨特的對臺政策優(yōu)勢和閩臺“五緣”優(yōu)勢,拓展兩岸教師培訓交流合作渠道,促進兩岸教師培訓的深度融合與共同發(fā)展。福建應成為兩岸教師培訓合作的示范區(qū),努力創(chuàng)新兩地培訓交流合作長效機制,提升海峽兩岸教師隊伍建設的對接能力。
(二)閩臺教師培訓資源在區(qū)域間合理流動的需要
近二十年來臺灣在人口少子化背景下,教育資源過度飽和。一是教師教育資源過剩:臺灣地區(qū)人口約2345萬人,少于福建(人口為3774萬人),[2]而大學163所,大大多于福建(90所)。隨著臺灣教師教育機構的市場化,普通大學與師范院校一起參與教師職前職后培養(yǎng),教師培訓機構供過于求。二是中小學教師資源過剩:從學校生師比例看,臺灣小學生師比為23.7,中學為30.1,福建小學為37.8,中學為50.3??梢?,臺灣中小學師資相比福建存在過度飽和現象。[3]福建基礎教育存在著教師資源供給不足、城鄉(xiāng)資源不均、中小幼教師數量缺口大、縣市教師培訓機構培訓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4]臺灣過剩的教師教育資源可以彌補福建師資不足,臺灣教師培訓機構可以與福建教師培訓機構、中小學校進行合作,促進區(qū)域性優(yōu)質培訓資源的流動和分享。
(三)閩臺教師培訓機構培訓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需要
隨著基礎教育的發(fā)展和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教師培訓機構建設面臨新的挑戰(zhàn)。當前,單一的教師培訓機構從師資結構、辦學條件、資源配備、辦學空間等方面都有待完善,無法完全滿足日益變化發(fā)展的培訓新形勢需要。如何將教師培訓機構單體優(yōu)勢轉變成群體優(yōu)勢、從單一優(yōu)勢轉變?yōu)閰^(qū)域優(yōu)勢,全面提高培訓效率與質量,是新時期教師培訓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有必要加強閩臺間培訓機構合作,共享資源、優(yōu)化配置,共同構筑海峽兩岸基礎教育研究和教師培訓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做大做強培訓工作。
(四)閩臺教師培訓領域有優(yōu)勢互補的需要
臺灣地區(qū)教師培訓以“教師專業(yè)標準”為本位、注重進修課程“模塊化”“主題化”、強調教師有效教學深耕推廣、倡導跨學科綜合型教師的培養(yǎng)、重視傳統(tǒng)教育與國際教育有機融合、實施培訓機構認證評鑒機制等,都值得大陸借鑒。在國家重視教師培訓的大環(huán)境下,福建省教師培訓工作在內容改進、內涵提升和模式創(chuàng)新等方面有了長足發(fā)展,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提高。但是,福建教師隊伍仍存在如整體學歷水平不高、專業(yè)素養(yǎng)急需提升、農村教師整體水平薄弱、缺乏跨學科綜合性知識、緊缺學科教師有待培養(yǎng)等突出問題。[5]三五”期間,福建省提出完善教師全員培訓制度,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yǎng)工程、鄉(xiāng)村教師支持計劃和初中“壯腰工程”,迫切要求教師培訓工作在新的起點上取得新的突破。閩臺教師培訓工作各有優(yōu)勢,需要在培訓理念、模式、課程、管理、資源、評估等方面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
閩臺兩地文化同宗、語言相通,教育一脈相承。兩地教師培訓有各自優(yōu)質的培訓理念、培訓品牌、培訓項目、專家資源、管理經驗和技術服務。閩臺教師培訓合作是基于各自優(yōu)勢資源和發(fā)展需求,圍繞教師培訓所開展的一項合作式、互動式、共贏式的活動,促進閩臺教師培訓知識、資源、師資、成果的優(yōu)化配置與流動,發(fā)揮內在動力,優(yōu)勢互補,共贏發(fā)展。閩臺教師培訓合作遵循“一個宗旨”“二個定位”“三個促進”“四個有利”的基本定位、原則與目標。
(一)一個宗旨、兩個定位
“一個宗旨”:閩臺教師培訓合作應立足于閩臺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現狀和閩臺一線教師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本著以提升閩臺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進而促進閩臺基礎教育發(fā)展為目標,堅持遵循“需求導向、資源統(tǒng)籌、開放自主、互惠共享、專業(yè)引領”的合作理念,構建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合作平臺,凝聚閩臺教師培訓力量,優(yōu)化閩臺教師培訓資源,促進閩臺教師培訓互補互惠、共享共建、創(chuàng)新提升?!皟蓚€定位”:一是互信和開放,這是兩岸教師培訓合作的準則;二是共贏與發(fā)展,這是兩岸教師繼續(xù)教育合作的共同目標。
(二)三個促進、四個有利
“三個促進”:一是促進兩地教師培訓管理體制的完善;二是促進兩地教師培訓共享機制的建立;三是促進兩地教師培訓合作領域的拓展?!八膫€有利于”:一是有利于閩臺教師培訓理念、模式、課程、管理、師資、資源、技術的優(yōu)勢互補、共贏發(fā)展,提高培訓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培訓的專業(yè)化和優(yōu)質化;二是有利于提高閩臺教師培訓機構在組織實施教師培訓、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和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引領作用;三是有利于閩臺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進而促進閩臺中小學教育整體質量內涵的提升;四是有利于閩臺教育工作者、中小學學生增進民族傳統(tǒng)文化認同感,并立足福建,輻射全國,促進兩岸基礎教育研究和教師培訓合作的深度融合。
(一)合作內容
1.培訓政策規(guī)劃合作。兩岸教師培訓所秉承的理念是一致的,如強調培訓服務于“教育創(chuàng)新、學校改變、教師發(fā)展和學生進步”,服務于“教師終身化、專業(yè)化、優(yōu)質化發(fā)展”;強調培訓遵循“專業(yè)前瞻、精致高效、創(chuàng)新多元”的原則,等等。基于以上共性,兩地可以共同研定閩臺中小學教師終身學習體系、閩臺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合作政策框架、閩臺中小學教師隊伍培養(yǎng)中長期規(guī)劃等。
2.培訓管理制度合作。教師繼續(xù)教育學時學分認定工作是教師培訓管理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閩臺可以共同研制培訓學分標準體系,制訂兩地互認互通的學時學分管理制度,如學分互認、學分轉換和積累、教師資格認定中部分成績的互認等。在培訓日常管理方面,兩地在培訓管理規(guī)范化、模式多元化、內容系統(tǒng)化、方式多樣化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究,積累了良好經驗,可以學習借鑒。
3.培訓項目合作。以培訓項目帶動培訓合作,通過合作實施培訓項目,研發(fā)培訓方案,設置系列化課程,加強培訓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課程建設、質量評價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學習??梢蚤_展閩臺新入職教師合作培訓、閩臺培訓者培訓高端研修、閩臺各學科骨干教師主題培訓、閩臺名師工作室活動等。
4.培訓創(chuàng)新合作。培訓創(chuàng)新體現在培訓的需求把握、目標定位、方案設計、課程設置、模式方法、質量評估等方面都有所創(chuàng)新,更加科學。福建教育學院作為福建省級教師培訓機構,注重需求調研,開展分層培訓,加強培訓模式創(chuàng)新,如探索基于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培訓模式:任務驅動式、問題研討式、課例研究式、視導診斷式、案例分析式、工作坊式、實景互動式等,受到臺灣同行的認同。臺灣地區(qū)的教師培訓中,在開展有效教學和差異化教學、多元化教學評量、適性輔導教材研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值得福建同行學習參考。
5.人才培養(yǎng)合作。閩臺教師培訓機構可以共同籌劃和實施以下人才培養(yǎng)合作:一是實施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培養(yǎng)中長期計劃,通過指導一線教師制訂個人發(fā)展規(guī)劃、明確職業(yè)發(fā)展各階段培訓需求、提出培訓選學菜單等指導服務,為教育行政部門和培訓機構制訂培訓規(guī)劃和設計培訓項目提供依據。二是指導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和中小學校制訂校本研修規(guī)劃,開發(fā)校本研修課程,促進教師自主發(fā)展。三是實施閩臺培訓者培訓中長期計劃,建立閩臺培訓師定期互派交流機制,促進閩臺教師培訓學術論壇或研討活動常態(tài)化開展。
6.課題研究合作。針對當前基礎教育教學中熱點、難點、疑點問題,閩臺學者共同聯手開展課題研究。一是組建閩臺各學科教學研究團隊,聯手開展學科教學和課程和研究與實驗。二是組建閩臺培訓者培訓研究團隊,開展培訓內容、課程、模式、方式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研究。三是共同開展培訓課程標準研究,研發(fā)培訓“課程指南”和特色課程,編寫培訓教材。四是通過舉辦閩臺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展覽,促進教育教學研究成果轉化和推廣。
7.資源共建共享合作。閩臺教育主管部門可委托培訓機構或高校,合作、構建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師資庫、實踐基礎庫、課程資源庫、網絡資源等,供兩地教師培訓共享共用。師資庫方面,兩地遴選優(yōu)秀培訓名師(含高校教師、研究機構專家、一線教師),組建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專家?guī)臁>W絡資源方面,建立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網絡資訊平臺,為教師自主學習和集中培訓提供信息、軟件、工具、課程等資源進行共享共用。
(三)合作模式
1.學術論壇模式。一是半官方的學術論壇活動,由教育行政部門牽頭或經費投入,由閩臺高校、教師培訓機構、研究院所、社會團體承辦,定期組織開展大型學術會議或學術論壇,采用閩臺兩地輪流坐莊。二是民間學術交流活動,以學校、培訓機構、研究機構、社會團體出資主辦的不定期、主題化的交流研討活動。
2.考察參訪模式。通過組織兩地高校或培訓機構的培訓者分期分批互訪考察、開展校際交流研討、舉辦培訓師名校探索營、教育體驗營等形式,加強深入交流,分享學科教研或培訓中優(yōu)秀的做法、經驗和理念,促進專業(yè)交流對話、教師互訪學習、資源共享共建。
3.互請互聘模式。相互聘請兩地高校、培訓機構專家或一線教師走進培訓課堂授課、開設講座、與培訓學員進行現場互動。這是目前最為常見的形式??傮w上,福建聘請臺灣專家來授課的場次多于福建專家前往臺灣授課。
4.名師工作室模式。成立閩臺各學科名師工作室,以兩地各學科名師為領銜,以學科骨干教師為核心團隊成員,以線上線下學科教研活動為載體,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與實驗,組織教學實戰(zhàn)磨練,推廣教學研究成果,培養(yǎng)骨干教師,展示閩臺兩地名師風采,發(fā)揮名師和學科骨干在學科教學與培訓中的引領示范作用。
5.技能競賽模式。定期舉辦閩臺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促進兩地中小學校將教師教學技能訓練、教師崗位練兵活動、學科教研活動等作為常態(tài)化校本培訓內容,加強教師教學技能提升,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6.學習共同體模式。閩臺教師群體組建教師學習共同體,通過QQ群、微信群、BLOG、網絡社區(qū)、網絡在線直播課堂、線下集中活動(讀書活動、沙龍分享、說課評課、校本研修工作坊、學科教師工作坊等)等形式,開展教研交流與學習研討,構建教師同僚性關系,進行專業(yè)對話,促進教師成長。
7.跟崗研修模式。閩臺可互派教師進行長期跟崗研修。教師一對一跟隨名校名師,學習學科教學方法,承擔教學任務,參加學校教研活動和教學實驗等。校長到跟崗學校進行影子研修,參加學校例會、聽評課和教研活動,學習學校管理理念與經驗。
8.課題研究模式。閩臺教師通過聯手開展課題研究,在課題研究中彼此交流學習反思。課題合作可以是學校之間合作,也可以是教師個體合作,是促進閩臺研訓一體、學校研培一體、教師個體研學一體的重要手段。
9.個體交流模式。閩臺教師或培訓者進行個體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習分享,這是最為基礎的合作模式。
(一)建立健全閩臺教師培訓合作的政策支持機制
1.培訓合作的戰(zhàn)略意義再認識。教師培訓產出效益具有相對滯后性,教育行政部門不能只關心眼前既得的變化效益,而要關注培訓合作的持續(xù)社會效益和社會價值。教師培訓合作為閩臺教師隊伍素質提升和基礎教育質量提升提供人才支持與保障外,也帶動海峽兩岸中小學教師乃至學生更廣泛、更深層的交流,增進兩岸人民的融合度和認同感,無疑具有超越培訓本身的戰(zhàn)略性意義。兩岸中小學教師培訓合作意義重大、價值突出、前景廣闊、任務艱巨,要求教師要有更包容的胸襟、更廣闊的視野和更積極的行動。
2.政府的導向與激勵作用。在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中,政府始終起主導作用,要制定好政策導向、營造好氛圍、搭建好平臺。教師培訓合作需要一個政策調控間接化、資源流動市場化、合作模式多元化、教師需求自主化的合作機制。要重視合作雙方的利益訴求,找到雙方最佳結合點,實現互補共贏。要對開展閩臺培訓合作有實質成效的單位或個人進行表彰激勵與經費支持。
3.臺灣當局政策的松綁。目前兩岸教師交流中,熱熱鬧鬧的交流活動多,常態(tài)化高質量的合作少;一般、民間的參訪活動多,深層交流融合的合作少。解決的關鍵在于突破政策障礙。中央政府長期鼓勵擴大兩岸交流,大陸對臺交流勢頭良好。臺灣當局在兩岸交流方面受到臺灣政黨利益、政治生態(tài)的影響居多,教育交流與政黨政治糾纏不清,對臺灣行政官員、教師前往大陸的限制較多。[6]2014年10月,臺灣當局又修訂相關條文,明令禁止高階(十一職等以上)公務員到大陸從事選修學分、專題研究等進修活動。島內輿論對此也有異議,兩岸教師對兩岸教師交流有更多期盼。[7]希望臺灣當局能夠順應形勢給予政策松綁,放寬教育官員、教師前往大陸審批條件,對相關法令給予調整,多一點“學術化”,少一點“政治化”,發(fā)揮市場、學校、教師的主動性,推動兩岸教師培訓實質性交流。
(二)建立健全閩臺教師培訓合作的組織籌劃機制
閩臺培訓合作的良性運行與深度協作,離不開福建省教育行政部門的組織、籌劃、監(jiān)督和協調。建議建立由福建省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指導中心和臺灣師范大學共同牽頭、兩地部分高校、教師培訓機構參與的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合作聯盟。經費來源:理事單位以“年會會費”款項籌集、社會基金資助等構成,不足部分通過收繳會議費、舉辦培訓班、推廣資源、爭取贊助、承辦單位出資等渠道補充。聯盟應整合閩臺基礎教育研究和教師培訓的優(yōu)勢資源,探索合作的長效機制,推進閩臺教師培訓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聯盟工作:負責統(tǒng)籌、規(guī)劃、協調、指導和評估兩地教師培訓合作工作;營造有利于兩岸教師學術交流的環(huán)境,搭建兩岸教師合作平臺;建立和完善閩臺培訓合作的活動制度和項目合作管理辦法;制定并實施閩臺教師培訓合作戰(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定期會議議事形式,加強溝通、形成共識,協商決定合作重大事宜;通過開展調研,向教育主管部門提供加強和改進閩臺教師培訓合作的政策建議;建立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專家?guī)?,供兩地教師培訓共享共用。同時,福建要爭取在兩岸教師培訓交流與合作上走在全國前列,爭取教育部在福建省建立兩岸教師培訓交流合作基地。
(三)建立健全兩岸教師培訓合作的經費保障機制
從培訓經費來源上,分為政府出資、學校出資、輪流坐莊出資、基金贊助等形式。教師培訓以政府經費投入和支持為主,社會團體或基金贊助為輔。因此,政府的政策傾斜和經費投入至關重要。介于目前兩岸關系受政治因素的約束,政府的支持作用更多地體現在政策松綁、經費投入和創(chuàng)造良好氛圍。建議福建省牽頭設立“閩臺中小學教師交流基金會”,作為地方性非公募基金會,接受政府資助和社會各界人士捐贈,專設閩臺中小學優(yōu)秀教師互訪、跟崗研修等交流學習活動獎勵金,同時辦理兩岸教師培訓合作交流所衍生的各項事務等。“民間活動先行,政府扶持為輔”,這是目前兩岸中小學教師培訓交流合作的基礎、有效的模式。中央政府投入大量經費搭建對臺交流平臺,如“海峽論壇”,福建應充分利用“海峽論壇”平臺,申報舉辦“兩岸中小學教師教育論壇”和“兩岸中小學校校長論壇”,搭建閩臺兩地乃至海峽兩岸中小學教師校長交流學習研討的高端學術平臺。
(四)建立健全兩岸教師培訓合作的技術支撐機制
“互聯網+”是教育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它改變了教育方式,使學習更具個性化、互動性和探索性。[8]搭建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網絡資訊平臺,是建立閩臺教師培訓互聯互通的資源分享機制和閩臺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技術支持機制的重要手段。此平臺為閩臺中小學教師提供實用、優(yōu)質、個性化的資源共享服務和方便快捷的資源檢索下載服務。除發(fā)布學科研修信息、學科研究動態(tài)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電子報外,還可建立管理平臺和諸多資源平臺。管理平臺方面可建立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管理系統(tǒng),建立教師培訓檔案,記錄教師所學課程,并進行教師培訓信息處理與查找、學時證明查閱打印、參訓數據統(tǒng)計分析、學時學分統(tǒng)計與轉換、教師培訓征信記錄、培訓質量監(jiān)測評估等。資源平臺方面,如閩臺中小學名師網上授課資源平臺、學科優(yōu)質課分享平臺、名師工作室平臺、教師創(chuàng)客空間等。學科課程與教學資源不僅要與現行兩地教材配套,而且要體現微型化、模塊化特點,以滿足個性化、碎片化的移動學習與培訓需求。網上共享課程有線上課程,有線上混合型課程,有線下互動型面授課程。
在積極探索閩臺中小學教師培訓合作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海峽兩岸中小學教師培訓合作的長效機制,不斷拓展合作項目,提升合作內涵,構建一個吸引力更強、功能更完備的兩岸交流合作前沿平臺,促進兩岸基礎教育的和諧發(fā)展,促進兩岸中小學教師素質的全面提升。
[1]蔡麗紅.大陸開展兩岸基礎教育交流與研究的現狀及思考[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1):17-18.
[2]中國臺灣網.臺灣地區(qū)人口總量達2345萬[EB/OL].[2015-06-05].ht t p://www.t aiwan.cn/t aiwan/t w_Social News/201506.
[3]臺灣地區(qū)教育主管部門網站.臺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班生數與生師比概況[EB/OL].htt p://stat s.moe.gov.t w/f il es.
[4]福建省教育廳網站.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召開——聚焦教育短板、加快事業(yè)發(fā)展[EB/OL].[2017-08-04].htt p://www.f j edu.gov.cn/ht ml/j yyw/j yt/2017/08/04/02b420b7-f 084-47.
[5]蔡麗紅.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調研報告[R].福建基礎教育調研報告(2008-2016);2016(9):193.
[6]黃艷平.兩岸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政策初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0):172.
[7]人民網:港媒評臺禁公務人員登陸進修[EB/OL].[2017-08-05].ht t p://tw.peopl e.com.cn/n/2014/1106/c104510-25986963.ht m.
[8]顧明遠.中國教育發(fā)展面臨三個“新常態(tài)”[EB/OL].[2015-10-20].htt p://l ear ning.sohu.com/20151020/n423698127.shtml.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閩臺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合作戰(zhàn)略研究”(項目編號:DKA120306)。
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