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昌芹
歷史就是歷史,雖然已經(jīng)過去,但它終究在人們心目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對于雙橋,或許你并不陌生,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國著名畫家陳逸飛以其獨特的江南水鄉(xiāng)風光在國際畫壇名噪一時,美國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訪華時,曾將一幅陳逸飛所作《雙橋》的油畫贈送一代偉人鄧小平,聯(lián)合國總部也以其加工復制的《雙橋》圖案發(fā)行《和平之橋》首日封。
雙橋在哪里
陳逸飛畫中的雙橋在哪里呢?在江蘇昆山縣最南端的周莊。周莊是個被河港湖汊四面圍繞的小鎮(zhèn),自古以來與外界往來只靠水路,故有“水中桃源”之稱。據(jù)《周莊鎮(zhèn)志》記載,北宋開始設(shè)鎮(zhèn),至今已近千年。鎮(zhèn)內(nèi)外河道上有明清時代建造的十幾座石橋。這些橋各具特色,并且還有一些頗為傳奇的故事。
最堂皇古老的是莊東富安橋,它橫跨南北市河,兩端都有南北引橋。此橋始建于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正橋上有4座古色古香的橋樓。南面的一座是三層樓,飛檐高啄,雕梁畫棟,十分壯觀。樓的三面都有精致的蠡殼窗。蠡殼窗是用一寸半見方的蠡殼(蚌殼磨制)鑲嵌在窗欞木格上,乳白色,半透明,就地取材,雅致美觀。
這座橋到明朝初年才建成。據(jù)說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傳召江南巨富沈萬三出錢修南京城墻,沈萬三“承包”修建從水西門到洪武門的一段,但朱元璋嫌他吝嗇,逼他交出“聚寶盆”,沈萬三連夜?jié)摶乩霞抑芮f,把金銀藏到附近的河底。后來沈萬三被緝拿,發(fā)配云南充軍。其弟沈萬四的做法卻與其兄不同,他捐了些錢為鄉(xiāng)里百姓做好事,修建這座橋便是其中之一,橋取名“富安”,意思是“富”了要求“安定”生活。
周莊西面后港口,有一座石梁橋,石梁兩端圖案花紋中,鐫刻“福洪橋”三字。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后,有上千名太平軍勇士退避周莊,后被清朝統(tǒng)治者在這座橋上殺害。殷紅的鮮血染遍古橋,從此稱為“洪(紅)橋”。
入畫的“雙橋”在莊東北面,是頗具特色的兩座橋。銀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這里成十字交叉,兩條河上的石橋相連,橋面一橫一豎,橋同一方一圓,很像古時候的鑰匙,當?shù)厝朔Q“鑰匙橋”。石拱橋橫跨南北市河,長30米,高10米,橋頂面積25米2,橋東端有石階引橋。橋欄是9根4米長半米寬的石條,搭壘而成,粗獷古樸,可供游人歇坐賞景。石梁橋平臥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5噸小船通行,橋攔也是每邊5根麻條石搭成。
石拱橋西面,是壁立河岸的一排排小木樓,木樓大多建有兩層,古色古香的窗欞,不時會有游客探出頭來遠望。每幢小樓后面都設(shè)有臨水后門,沿著石階就可登船出門。石梁橋下銀子浜,彎彎曲曲伸向東方,這就是因沈萬三藏銀于水而得名,據(jù)說沈萬三死后,他的靈柩也存放浜底。橋南邊過去是高閣臨流的沈家花園,如今粉墻黛瓦之上,爬滿著紫藤。小樓上方的陽臺上總是斜伸著一根根晾衣竹竿,挑著五顏六色的衣衫,時而一只吊桶“撲嗵”入水,吊起一桶清水,提進窗子里;一會兒橋洞里鉆出幾條小船,或裝著魚蝦鮮蟹、菱角新藕,樓上的人吊下一根繩子,與之進行著交易……雙橋周圍濃郁的鄉(xiāng)情,四時變幻的美景,被陳逸飛有選擇地畫入《雙橋》中。
水鄉(xiāng)小鎮(zhèn)的風采
雙橋南端是一條古色古香的街市。石板街面兩旁是明清時代的店鋪,門前窗欞和青磚白石上,都有各式各樣的雕飾。四五爿做莊爐的銅匠店,至今面貌依舊。周莊銅爐,頗有名氣,光緒年間曾在南京勸業(yè)會上獲獎。大、中、小號銅爐,全靠手工敲打制成,呈圓鼓形,爐蓋上鏤刻許多孔眼,組成梅竹蘭菊等花紋,既是冬日取暖的實用品,也是精美的手工藝品。
街道兩頭,各有一座過街樓,騎在兩邊房頂上,橫跨街面,街道兩邊房屋屋檐相近,抬頭只能見到一線藍天。人們說,這里下雨天都可以穿繡花鞋上街。
這些古老的建筑物中,有多處是遠近有名的深宅大院。有“沈廳”、“張廳”、“迮廳”、“章廳”等,這些富麗堂皇的民居,有五六百年歷史了。沈廳是沈萬三的家宅,明初重建,規(guī)模宏偉,主軸線有七進大廳,旁有側(cè)院、花園。居中的一座主廳,寬敞明亮,可與大型寺廟的大雄寶殿比高低。梁柱檁椽都用上等大樹剖制,雖在潮濕水鄉(xiāng),數(shù)百年不糟朽。房梁窗雕飾龍、鳳、鶴、鹿、麒麟、奔馬、雄獅,貼金彩繪,光彩熠熠。各廳之間有四座儀門樓,上面刻有花卉、林木、山水亭閣、戲文故事等,十分精美。
沈廳第七進,后墻臨河,墻上開設(shè)敞窗,窗前建有“吳王靠”(木椅式欄桿),深閨小姐可在此憑欄遠眺。窗下是臨河駁岸,如意形狀的纜船石,至今猶存。
柳亞子和迷樓
周莊位置偏僻,交通閉塞。歷來常有仁人志士,遇上“風急浪險”時,到此“避風”。半個世紀前與孫中山一道進行國民革命的柳亞子、葉楚傖、費公直等人曾一度密居此莊。他們當時住在莊西魚平橋畔的小樓里。這是一幢斑駁的木樓房,樓上朝南有六扇蠡殼窗,窗下是一排淺灰色的屏風板。樓下有兩扇玻璃窗,臨河一扇后門,至今保存完好。
那時候小樓是一家母女倆開的小酒店,店主人叫阿金寶,女兒叫阿金。水鄉(xiāng)成長的阿金,年方十八,出落得端莊秀氣,張羅顧客開朗大方,惹人喜愛。柳亞子等人住進小樓,不甘寂寞,常有來訪者,有時喚酒小酌,一邊飲酒,一邊吟詠,時以村姑阿香為題,留下了幾百首贊美水鄉(xiāng)風采的詩章。他們還支持周莊的熱愛文學的青年,出版了《蜆江聲》、《蜆風》兩種刊物,并為之撰文。在他們的詩作里,稱這座小樓叫“迷樓”,柳亞子有《迷樓曲》、葉楚傖有《迷樓夜醉》、費公直有《對酒歌》、陳去病有《蜆江留別》。他們贊譽阿金美貌迷人,店里美酒迷人,窗前蜆江美景迷人。后來,他們回到上海,匯集出版了詩集《迷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