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玥穎
“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這些天,民謠歌手趙雷的原創(chuàng)歌曲《成都》頻頻被刷屏。
趙雷說,2007年自己第一次到成都。那里的酒吧、市民的熱心,點點滴滴打動了他。他喜歡成都慢悠悠又極具人情味兒和生活氣息的感覺。
中國近700個城市中,似乎很難找到一個如成都這般:西部城市、東部實力;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美食美景、包容人文。成都已躋身1.5線城市,僅次于北上廣深,連美國《時代》周刊都將成都評價為“Chinas China”。
筆者曾在成都旅行,不禁和出租車司機感慨:“在成都生活真愜意啊,到處都是酒館和茶莊。”司機笑說:“成都房價不高,生活壓力不大。我每個月掙夠三四千元錢,就去享受生活,吹殼子、吃麻辣、喝茶、打麻將,疲于奔命般掙那么多錢干嘛呢?”
這讓人想起約翰·列儂曾說的,“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于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jīng)離我們而去。”當“快”成為一種躲避不開的潮流,當過勞死、抑郁癥開始籠罩職場陰魂不散,我們不得不反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的生活方式。調(diào)查顯示,90%的中國大城市白領因忙碌而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殊不知慢下來,一路的風景更美妙。
1986年,意大利人卡爾·霍諾最早提出慢生活的概念,現(xiàn)今已成為世界關注的話題。慢生活,不是支持慵懶,而是對時間的把握,它崇尚放慢腳步、回歸自然,追求愜意而智慧的生活,以輕松的姿態(tài)迎接未知的未來,以溫柔的力量打敗殘酷的世界?!翱斐啥迹睢背闪顺啥嫉膫€性宣言。
很多人都認為,只有忙碌才能做出成績。但學識淵博、著作等身的金庸先生竟是徐徐緩緩地做出了很大的事業(yè)。他說,“我的性子很緩慢,不著急,做什么都是徐徐緩緩,最后也都做好了,樂觀豁達養(yǎng)天年。”
其實,慢生活也包括對周遭事物不過于敏感的“遲鈍能力”,這恰是積極向上、從容淡定的生活態(tài)度。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發(fā)明了“鈍感力”一詞,也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他認為這是“適應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渡邊淳一早年從醫(yī),在等級森嚴的醫(yī)院里,無端挨罵是常有的事。后來作為文學新人,經(jīng)常遭編輯退稿、受到嚴厲的批評。面對這些,他淡然地說:“我對這些很遲鈍,如果當時因過于敏感而消沉下去,也就不會再寫小說了。”
阿爾卑斯山口的路牌上寫著一句話:“慢慢走,欣賞??!”人生就像一次美麗的旅行,過于追求速度往往會使人來不及體味。闊達心寬的人,不僅心態(tài)健康,還往往更能體驗到人生滋味。不妨慢下來,“遲鈍”一些,從容面對困難、妥當安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