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鷗+肖東生+毛丹+鄭越洋
【摘要】本文運用GL指數以及GHM指數,測算了2005~2015年中國與巴西兩國之間的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我們發(fā)現中國與巴西的地理位置雖然相距較大,但是在兩國在資源稟賦上具有較高的互補性,存在巨大的合作潛力,并針對中國和巴西兩國的農產品貿易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 產業(yè)內貿易 GL指數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和金磚國家之一的巴西農產品貿易來往密切。據巴西外貿秘書處統計,2015年巴西貨物進出口總額為3525.8億美元,其中中巴雙邊貿易總額達到663.3億美元,占其總進出口額的18.8%。其中農產品是巴西對中國出口的主力產品,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巴西對中國的出口商品中農產品的出口額就達到了183.26億美元,占其總額度的51.465%。(數據來源:商務部)且自2013年中國首次超過歐盟成為巴西農產品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國之后,連續(xù)三年都蟬聯第一,同時,中國還是巴西第一大進口來源國。2016年9月,我國農業(yè)部副部長屈冬玉參加了于印度新德里舉行的第六屆金磚國家農業(yè)部長會議并指出,金磚國家在耕地面積和農業(yè)規(guī)模方面的優(yōu)勢對各國農業(yè)發(fā)展都會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2005年中巴農產品貿易額僅為30.07億美元,2010年達到110.48億美元,增長了3.6倍,創(chuàng)歷史新高,隨后在2013年達到了十年間的峰值230.31億美元,此后有所下滑但差距不大。從中國對巴西農產品出口的情況來看,2005年出口額僅為0.68億美元,持續(xù)上升到2009年的2.06億美元,并在次年翻番達到5.01億美元,隨后繼續(xù)穩(wěn)健上升且在2014年之后有少許回落。中國對巴西農產品的進口情況類似,2013年達到峰值221.93億美元之后開始有些許回落。
二、國內外文獻綜述
在近十年我國國內的學者所發(fā)表的研究文獻中,有如下幾種分類:
第一種是主要研究使用貿易指標計算的方法來研究中國與單一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問題。如榮靜、楊川(2006)在研究中國與東盟主要國家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選擇采用貿易互補性指數、貿易相對競爭指數和出口相似性指數來測算其貿易競爭性和互補性,最終發(fā)現雙方在農產品貿易中競爭性關系占據了主導地位,且出口相似度程度較高。耿曄強(2008)在期刊《國際貿易問題》所闡述的巴西農產品出口對于我國市場的影響一文中,也在選擇采用了貿易互補性、相對貿易優(yōu)勢、貿易集中度以及貿易特化指數四個指數分析兩國之間農產品貿易的特性之后,選取了恒定市場份額模型和Jpema模型并進行兩個層次的分解來探討產品結構效應、綜合競爭力和產品競爭力的增長是巴西向我國出口土地密集型產品增長的主要原因。結論表明,我國和巴西之間的雙邊農產品貿易迅猛發(fā)展,且巴西主要向我國出口大量土地密集型產品。[1]
第二種情況是運用回歸方程來分析對這些農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產生影響的究竟是什么因素。劉雪嬌(2012)首先采用格魯貝爾-洛伊德指數(Grubel-Lloyd)和Greenaway et.al(1994)提出的GHM劃分方法來分別測算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之間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以及產業(yè)內貿易結構,接下來她選取了市場規(guī)模、兩個國家的貿易距離、對外直接投資、人均收入差異以及貿易開放程度等幾個解釋變量與作為被解釋變量的格魯貝爾——洛伊德指數(Grubel- Lloyd)來建立了回歸方程,隨后提出了落實金磚國家之間的農業(yè)合作機制、保持和發(fā)展更多的雙邊合作等建議。[2]
三、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一)測算方法
1.G-L指數。目前,國際上比較權威的方法為Grubel和Lloyd提出的以進出口額來衡量商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這個方法也被稱為G-L指數,其具體公式如下:
其中,Xi和Mi分別代表第i類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因變量GLIi表示第i類農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且GLIi的取值在0和1之間,當GLIi越接近1就表示該類農產品的貿易中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更高,反之接近0則代表該類農產品產業(yè)間貿易更高。
2.Brü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1994年Brülhart為測算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的動態(tài)變化情況提出的,具體公式如下:
同(1)式一樣,Xi和ΔMi分別代表第i類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ΔXi和ΔMi分別表示該類產品兩個相鄰時期出口和進口額的變化量。因變量BIi的取值在0和1之間,越接近1時表示該類農產品的變化主要是產業(yè)內貿易引起的,反之接近0則是產業(yè)間貿易引起。
3.Thom&Mc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該指數主要測算邊際產業(yè)內結構貿易水平,由Thom&McDowell(1999)提出。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VIIT意為產業(yè)內貿易由同類但不同質的貿易引發(fā),而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HIIT則是由同類但存在不同特性引起。總產業(yè)內貿易指數MIIT為兩者之和。
(二)農產品界定與數據說明
因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分類標準)相對較過時,本文采用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HS分類標準)來界定農產品,具體包括HS01—HS24。本文原始數據均來自UN COMTRADE數據庫,該數據庫是世界上目前公認的比較完整和權威的數據庫。從該數據庫中選取2005~2015年中國與巴西之間HS編號為01-24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數據。
四、中巴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分析結果
(一)G-L指數分析
經過對兩個國家GL指數的測定我們發(fā)現,13章的GL指數值在調查的年份中均大于0.5,且在2011年達到峰值0.97,具有很高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21章的GLI值在2005~2015這11年間幾乎都大于0.5,且近六年的變化都非常微小,并在2010年達到了峰值1,產業(yè)內貿易特征也十分明顯。09章在2011年之前都超過了0.5,2008年達到最大值0.86,但在2012年開始之后一直都小于0.5。06章在2008-2011年間GLI值均超過了0.5,卻在此前后都處于相反的狀態(tài)。08章在這11年間GL指數值比較不穩(wěn)定,但也有超過半數的時間超過0.5,產業(yè)內水平也相對比較高。23章在2010年前有部分年份超過了0.5,具有一定產業(yè)內貿易特征,卻都在此之后處于產業(yè)間貿易的狀態(tài)。01章、02章、07章和12章在調查年份中GL指數值均等于0,說明這些農產品的貿易基本不存在產業(yè)內貿易。其他各章農產品的GL指數值都小于0.5,說明都是以產業(yè)間貿易為主。因此,在中巴農產品貿易中,產業(yè)間貿易占領了超過半數的部分,是主要的貿易方式。
(二)Brü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
經過測算我們發(fā)現,2005~2015年中巴Brü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值中13章和08章的Brülhart值在多數年份均大于0.5,說明貿易增量變化主要來源于產業(yè)內貿易。01章和02章的Brülhart值全部為0,且04章、07章、10章、11章、12章、15章、17章、19章和24章的Brülhart值絕大部分為0,意味著這些章節(jié)農產品貿易是以比較優(yōu)勢為基礎的產業(yè)間貿易。其余章節(jié)的Brülhart值絕大部分都小于0.5,反應出這些章節(jié)農產品貿易增量變化在部分年份里來自產業(yè)內貿易。
(三)TM垂直型和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分析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中巴農產品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值顯著低于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值,不僅如此,我們也觀察到2009~2011年的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值幾乎為零,且邊際總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值的變化趨勢基本和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值相同,這表明中巴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的增量變化主要來源與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即中國在中巴農產品貿易中主要是向巴西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的農產品,進口高附加值農產品。
五、主要結論和建議
(一)主要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GL指數,Brü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和Thom&McDowell邊際垂直和水平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分析和測算了2005~2014年間我國和巴西兩國之間的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現狀,現得出如下結論:
1.中巴農產品存在產業(yè)內貿易和產業(yè)間貿易并存的情況,且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整體較低。從中巴GL指數計算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在中非農產品貿易中,產業(yè)間貿易占到了主導地位,且其中部分商品如HS13,HS21,HS06,HS08,HS09和HS11等,在大多數年份GL指數值都大于0.5,說明在這些種類的農產品貿易中,產業(yè)內貿易為主要形式。但在中巴農產品貿易中,產業(yè)間貿易仍然是主要的交易形式,只是個別種類的農產品GL指數值較高。
2.產業(yè)間貿易是導致中巴農產品貿易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從總體水平來看,各個時期的Brü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值的波動是存在的但是差別不大。在Brü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的統計結果中我們發(fā)現,Brülhart值小于0.5的農產品超過了半數,表明雙邊農產品貿易增量主要是由產業(yè)間貿易帶動的,反之,貿易增量由產業(yè)內貿易帶動的農產品數量屈指可數,雙邊農產品貿易仍以各自資源的比較優(yōu)勢為基礎。通過對Thom&McDowell邊際垂直和水平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的分析我們了解到我國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的增量主要來源于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這是由于在和巴西的農產品貿易中我國主要是以勞動力密集型的農產品來與巴西的高附加值農產品作交換,說明我國農產品在質量上與巴西還有一定的差距。
(二)建議
中國與巴西地理位置相距較大,但是在兩國在資源稟賦上具有較高的互補性,存在巨大的合作潛力。針對中巴兩國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與產業(yè)間貿易并存且產業(yè)內貿易占據小部分貿易份額、貿易增量主要是由產業(yè)間貿易拉動等等現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政策建議來考慮如何促進中巴兩國之間的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
1.繼續(xù)深化加強中巴兩國在農產品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農產品貿易關系的改善過程中,中巴兩國都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更大的人力和物力來促進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建立和完善雙邊有效合作機制、出臺更多相關法律法規(guī)制度也能有效地解決雙邊貿易問題。
2.加強雙方農業(yè)生產與消費的信息網絡結構。
3.積極尋找如何改善中巴農產品貿易的爭端解決機制。
參考文獻
[1]耿曄強.巴西農產品出口我國市場的影響因素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年第11期,50-57.
[2]劉雪嬌.中國與金磚國家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及影響因素[J].國際貿易問題,2013年第12期.
[3]Grubel H G,Lloyd PJ.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London:Macmillan Press,1975.
[4]Brülhart M.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 Measurement and Relevance for 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94,130(3):600-613.
[5]楊綠野“金磚5國”合作機制下中國與巴西農產品貿易分析與展望[J].世界農業(yè),2012.7(總399).
作者簡介:黃一鷗(1992-),女,漢族,湖南省長沙市人,經濟學碩士,就讀于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產業(yè)經濟學;肖東生(1955-),男,漢族,湖南省衡陽市人,教授,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就讀于南華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毛丹(1991-),女,漢族,湖南省衡陽市人,經濟學碩士,就讀于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鄭越洋(1993-),女,漢族,湖南省長沙市人,管理學學士,就讀于湖南省安鄉(xiāng)縣地方稅務局,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