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芳
內(nèi)容提要:要想展現(xiàn)給讀者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甚至讓讀者愿意看,從中得到啟發(fā),得到教育,往往是不容易的。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如何進行人物訪談。
關鍵字:人物采訪;訪前;過程;撰寫
一、訪前準備
(一)理清采訪對象的事件脈絡。 對于人物采訪,包括:熱點人物的訪談、社會名人的訪談。而這兩者的不同在于,前者主要指對那些熱點與焦點類人物實施的專訪,比如,有一篇人物訪談《我是農(nóng)民的兒子》是針對普通人說的;而后者,是針對社會每一個階層、每一個領域的知名人士說的,典型的有:《魏文亮的藝術人生》《冀東名將憶往昔 戎馬倥傯大武宏》等,而對于名人,人物自身就是新聞。
當采訪對象確定之后,新聞記者應對被采訪者有所了解,包括:生平的概況、重大貢獻、突出事跡、偉大成就等,有一個全面的脈絡。
(二)賦予每個人物以新的形象。了解被采訪者的情況之后,對采訪對象的情況進行篩選,從中取出“亮點”。而一名新聞工作者,其需要具備一定的新聞素養(yǎng)、文化底蘊,而這些方面往往從亮點、視角、定位而折射出。所以,人物專訪的前提,即契入點。
(三)獲取材料,深入挖掘。在主題、契入點確定之后,需要以這一主題來搜索材料。而這些材料,需要結合采訪對象來定,包括:身份、職業(yè),比如,為了查閱圖書,需要整合有關部門的一些材料,另外,需要從側面去咨詢有關人員,最后報道有關的新聞信息等。另外,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來取得新聞訪談的材料。例如,為了做《走進江嫣的工筆世界》《磅礴大氣鑄丹青》《魏文亮的藝術人生》等訪談,在進行人物專訪時,需要把握每個人物的藝術、成就、創(chuàng)作、歷程等方面的資料,還要把握他們從事每一個藝術門類的東西,比如,畫論、藝評類。同時,對藝術名詞,及有關的藝術評論也要了解。
二、采訪過程
(一)注意聆聽與時時觀察。對于一個新聞記者,采訪時需要邊聆聽邊觀察,而在聽取的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及時進行信息處理、進而順利完成采訪。此外,在采訪的過程中,那些新的新聞亮點需要及時把握。
為了順利完成采訪,要懂得如何進行觀察采訪。而所說的觀察采訪,即借助眼睛來進行觀察,而獲取大量的材料。對于記者,為了達到好的觀察效果,需要借助自己的政治洞察力而獲取新聞信息。比如,有一篇文章是《真情回報社會》,采訪對象,選了居委會的一位負責人,采訪過程中,忽然門外出現(xiàn)了一位中年婦女,于是我把采訪對象轉(zhuǎn)移到這位婦女身上。經(jīng)了解得知,她作為一位貧困再就業(yè)者被安置了。通過調(diào)整采訪方向,帶動了這位被采訪者,她激情地講起自己的經(jīng)歷。從這次采訪中可知,正是這個意外,呆板的訪談變得真實而生動,所以,采訪不僅表現(xiàn)在嘴上,還表現(xiàn)在視覺上,這樣才能使文章更加生動。
(二)談話的學問。 在訪談的過程中,新聞記者的問話也需要把握技巧性,即話不要過多,也不能過淺,要深入淺出。對于一個新聞記者,其談話反映自己的水平,同時,還要不斷調(diào)整自己在訪談過程中的節(jié)奏。比如,在具體訪談中,有的被訪者,會因心情激動而語速加快,使得采訪節(jié)奏加快,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變慢。反之,采訪節(jié)奏過慢時,新聞記者要通過各種語言來加快進程。
(三)記錄規(guī)則。 為了做好記錄,需要對所有被采訪者,給予全程錄音。而在撰寫時,從中擇取、提煉并升華其素材?;诖朔N方法,從中可以得到許多“細節(jié)”。而在人物訪談中,對現(xiàn)場筆錄、聽取時會有遺漏的地方,甚至會把重要的細節(jié)丟掉。所以,對于完整的采訪錄音,需要在撰寫時進行整理,從中發(fā)現(xiàn)細節(jié)。
三、撰寫文稿
(一)說不完的細節(jié)。人物專稿的撰寫要想做好,需要結合新聞寫作的原則來實施,另外,需要創(chuàng)造出高度的文學品質(zhì)、原創(chuàng)性。而人物專稿,為了寫得更有文學品質(zhì),尤其從細節(jié)開始寫作。細節(jié)往往決定了成敗。
A、場景是一種側面的解釋
細節(jié)的描寫,涉及很多方面,即人物具有的外貌、人物的舉止、人物的言談、人物的愛好、人物所發(fā)生的事件等。在具體采訪過程中,需要注意采訪對象的“環(huán)境”,即細節(jié),“其與人物的愛好、興趣、文化、素養(yǎng)、性格等有關。”而這些方面能夠把人物的個性、內(nèi)心世界反映得更加淋漓盡致。
B、細節(jié)體現(xiàn)在采訪對象生動的敘述中
為了刻畫細節(jié),經(jīng)常通過被采訪者的直白敘述為主而進行。通過語言敘述,使其發(fā)揮自己的概括性、直接性、生動性等特點。而那些事件通過被采訪者的語言直白呈現(xiàn)會取得好的效果,包括:事件的敘述、場景的描畫、往事的回憶、人物的雕琢等。對于一名新聞記者,除了把握好這門技藝,還要在撰寫文稿時發(fā)揮這種語言敘述的奇特功能。
(二)細節(jié)刻畫在語法方面應當注意的幾 個問題。對于細節(jié)刻畫,在具體過程中,運用語法為手段。而為了順利進行細節(jié)刻畫,在語法、句式上多加注意,即多用一些動詞,少用一些副詞、形容詞,最終的結果是文章更加生動。而在具體刻畫中,通過動賓詞組來修飾;或者通過祈使句來形容。一旦大量使用形容詞與副詞,會給人一種“油膩不實、空洞無味”的感覺。而通過使用動詞或動賓類詞組,使細節(jié)描寫不僅生動化還具體化。另外,通過使用祈使句,加強句子的語氣。
下面,通過一個專訪的細節(jié)描寫,我們體會一下。
在采訪過程中,有一位老人進到屋里,我們稱她劉大娘,當時其行動很不方便,但有精神頭。當問到當年的往事時,這位老人很激動地說起來。她朝著旁邊的閨女說道:“當年她哥哥才是襁褓中的孩子。當年在拍攝《九九艷陽天》的現(xiàn)場,閑暇時,陶玉玲他們就抱著孩子來到船上逗孩子玩,有時來了興致還會將孩子在船上一下一下地拋向半空。說著,老人一邊揮舞胳膊一邊比畫動作。最后告辭時央視記者盛情地邀請劉大娘到央視演播廳做客,老人很興奮。他說這么多年沒見過“二妹子”了,她十分想念陶玉玲。
通過以上細節(jié)的描寫,真實再現(xiàn)了《憶往昔西河結緣央視“流金歲月”感今朝靚麗岸邊再敘“九九艷陽天”》一文,其中,通過使用一系列動詞,刻畫采訪現(xiàn)場與被采訪者對當年舊事回憶場景等達到了淋漓盡致。所以,為了完成新聞體裁的稿件,以客觀真實為核心,本著細致而準確為準則,尤其在描寫中,盡量不要使用過度夸張、具有臆斷性的詞語。
總而言之,對于一篇優(yōu)秀的人物專稿,從其開始到誕生很不容易,它與文學創(chuàng)作比較,其采取了自由創(chuàng)作的模式,而新聞稿件,以真實為要求,以客觀為載體。在具體采訪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一個互動式的、串連的動態(tài)過程,即從訪前進行準備、采訪的過程、后期的撰寫等。而這些均包含了很多環(huán)節(jié),而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描寫,均對稿件的效果產(chǎn)生了大大的影響。所以,人物專稿的成功離不開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最終展現(xiàn)給讀者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甚至讓讀者愿意看,從中得到啟發(fā);得到教育。
參考文獻:
[1] 楊麗麗.人物采訪中一點啟示[J].視聽界,2014年03期.
[2] 周勝林.人物采訪新論[J].新聞大學,2013年01期.
[3] 鐘麗佳.電視人物采訪六要點[J].采寫編,2015年03期.
(作者單位:宣化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