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倫
資中筠在《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法小議》(上海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一文中,以《李將軍列傳》為典型例子,揭示“太史公筆法”的真諦就是寓深沉于平淡,即貌似平淡的敘事中蘊(yùn)藏著郁憤和冷峻。其實,這只是“太史公筆法”的一面,司馬遷筆法的另一面則是不平則鳴,直截了當(dāng)抒發(fā)胸臆。
比如《史記》中的《屈原賈生列傳》,算得上是《史記》中的一篇奇特文字。先秦古書都沒有記載屈原的生平事跡,直到司馬遷寫《史記》,才為屈原作傳。一般來說,《史記》寫人,注重實錄,除了文后“太史公曰”的評論,大都以客觀記述為主,不直接表露自己的好惡與褒貶,雖然文字背后,這種好惡和褒貶的情感是存在的。
例如《項羽本紀(jì)》中的項羽,無疑是作者心中的好漢,但“好漢”是通過具體的事實(動作和語言等的描寫)展現(xiàn)出來的:
①“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李贄評點:好漢);②“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李贄評點:千古好漢);③“是時,彭越渡河擊楚東阿,殺楚將軍薛公。項王乃自東擊彭越。漢王得淮陰侯兵,欲渡河南。鄭忠說漢王,乃止,壁河內(nèi)。使劉賈將兵佐彭越,燒楚積聚。項王東擊破之,走彭越”(李贄評點:千古好漢);④“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zhàn)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zhàn)。樓煩欲射之,項王嗔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fā),遂走還入壁,不敢復(fù)出”(李贄評點:真好漢);⑤“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李贄評點:真好漢);⑥“項王乃馳,復(fù)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李贄評點:真好漢);⑦“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李贄評點:大是英雄語)。司馬遷評論項羽:“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欽佩之心溢于言表,當(dāng)然稱頌之余也不忘指出項羽的失敗在于背信棄義并崇尚武力的謬誤。
相比《項羽本紀(jì)》不置一評的記敘,《屈原賈生列傳》中寫屈原,幾乎就是肯定屈原的為人以及闡述他的作品意義的文學(xué)評論:“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秶L(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yuǎn)。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边@與一般的史傳文迥然不同,由此對照司馬遷《悲士不遇賦》的“雖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陳”與屈原《懷沙》的“文質(zhì)疏內(nèi)兮,眾不知余之異采”和《漁父》的“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可以看出他們的遭遇和心境是那么的相似: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抗?fàn)幍姆绞揭蚕嗤航^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司馬遷是以“刑余之身,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榮辱定是非,用他的筆寫出了自己的心聲”(資中筠《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法小議》)保持自己的清白;屈原則更加決絕:“‘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保ā肚Z生列傳》)表明自己的堅貞不屈。為此司馬遷在《屈原賈生列傳》的最后“太史公曰”表達(dá)了他的感慨:“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p>
司馬遷失落什么呢?“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保ā秷笕紊偾鋾罚┤缤钯椝f的:“予讀《漁父》之詞,而知屈大夫非能言之而不能行也,蓋自不肯行也。人固有怨氣橫臆,如醉如夢,尋死不已者,此等是也。宗國顛覆,姑且勿論,彼見其主日夕愚弄于賊臣之手,安忍坐視乎?勢之所不能活者,情之所不忍活也。其與顧名義而死者異也。雖同在節(jié)義之列,初非有見于節(jié)義之重,而欲博一死以成名也,其屈大夫之謂歟?”(《藏書·直節(jié)名臣·屈原》)屈原最后可用一死來表明自己的為國盡忠,司馬遷卻不能,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做,因為司馬遷尚須孝對父母,這就是司馬遷在面對屈原時悵然若失的原因。
司馬遷原本是很想為國盡忠的,因為父親是太史令的緣故,所以能夠出入宮廷之中,自己也十分珍惜這樣的機(jī)會,所以斷絕了賓客的往來,忘卻了家室的事務(wù),每時每刻都在考慮奉獻(xiàn)自己的才干和能力,盡心供職,以此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寵幸,為李陵的申辯,實也是為國盡忠的表現(xiàn)。只是事與愿違,使得司馬遷認(rèn)識到了原來自己不過是被帝皇戲弄并當(dāng)作倡優(yōu)來畜養(yǎng)的一類人。在受到了為人不齒的宮刑之后,本想以死了之,然而如此就違背了當(dāng)年父親的諄諄囑咐:“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yáng)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M忠不能,只能盡孝,自古忠孝兩難全,完成父親的遺愿,也算是另一種的為國盡忠。因此司馬遷作《史記》,自有一種使命感,為的就是用“一家之言”來借古鑒今。
雖然如此,司馬遷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仍需面對時時襲來的內(nèi)心苦痛:“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fù)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保ā秷笕紊偾鋾罚┯谑侵荒軐⑺麅?nèi)心的悲憤之情直接顯示在他所塑造的直節(jié)名臣身上。所以將屈原賈誼合并作傳,當(dāng)然是緣于兩人的遭遇有共同之處——因忠被貶,更有意引用賈誼《服鳥賦》中“細(xì)故蒂芥兮,何足以疑”的作賦之旨,也就是為了表達(dá)“禍福死生,實在是小事,所以不值得因此疑惑憂慮”的達(dá)觀。
不過“同死生,輕去就”,究竟不能排遣他的內(nèi)心痛楚?!笆饭髑瓊鳎湮谋闼啤峨x騷》,婉雅凄愴,使人讀之,不禁嘆欷欲絕。要之窮愁著書,史公與屈子,實有同心。宜其憂思唱嘆,低回不置云?!保▍浅?、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屈原列傳》)所以不平則鳴,直截了當(dāng)抒發(fā)胸臆,構(gòu)成了太史公的另一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