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方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生動的、開放的、充滿人文氣息的活動過程,既有規(guī)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帶領學生通過讀、品、悟、寫、交流、對話等形式親近語言和文字。然而,當前的語文課堂已經嚴重走樣,教學手段泛濫,僅局限于完成幾個既定的程序或流程。語文教師應該把求真務實教語文當作自己的信仰,更有責任尋找回歸到“真語文”教學狀態(tài)。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教學手段;真語文
一、當下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語文課堂的發(fā)展形勢不容樂觀,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針對這種情況,語文老師最首要的是要弄清癥結所在,弄清是什么導致當前的語文課程嚴重走樣了。
(一)教師缺乏深度解讀文本的理念和能力
這個問題極為重要,可以說,沒有了網絡和教參,相當多的教師不會解讀文本,更不會教書。一本教參包打天下。一味依賴教參會使教師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要知道,眼睛永遠沒有心走得遠。倘若一個老師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喪失了個體意識,沒有了開闊的境界,缺失了睿智的思想,這樣的課沒有人聽,一定不是學生的問題,肯定是教師自身的問題。因為教師能走多遠,學生就能走多遠。
(二)教師對文本的核心內容把握不當
對于一篇課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分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當然心里最惦記的就是教給學生一點知識。殊不知,“知識”,不能將其理解為靜態(tài)的寫在書本上的可以朗讀出來的知識,而要視其為一個動詞,一個有待重新發(fā)現的奧秘,以及發(fā)現這種奧秘的方法和過程。倘若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因缺乏細讀文本的理念和能力,自己對文本也是稀里糊涂,只關注表層,沒有深入挖掘,對核心內容把握不當。這樣的教師和韓愈斥責的只知“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彼童子之師”有何本質區(qū)別?缺乏文本開掘的課堂教學,也就不要責怪學生對其不夠重視了。
(三)教師忽視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地位
課堂教學往往成為老師既定環(huán)節(jié)的表演,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被丟到了腦后。課堂教學有三個元素:教材、教師和學生。教師應帶領學生通過讀、品、悟、寫、交流、對話等形式親近語言和文字,引導并組織學生圍繞在問題、文本的周圍,進行一次艱苦的探索,而不應該隔在教材與學生之間,用既定的生硬的程序和流程,將設計好的知識轉交給學生。這個探索不是重復前人積累的知識,而是重視這個知識發(fā)現的過程,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經歷原初的困惑和探索,獲得生命體驗的愉悅和成就感。
然而很多時候,因為沒有思維的訓練,沒有智慧的挑戰(zhàn),課堂氣氛因為淺易而變得沉重和壓抑。教師講得滔滔不絕,學生聽得呆若木雞,這樣的課堂只能是死水一潭。課堂最終成了老師的獨角戲,學生成了一群毫無意義的看客。
(四)教師對教學重點的不清晰
沒有弄清楚該教學生什么,不敢直面學生的問題。課堂的中心,應該是一個問題的提出、理解及解決的過程,是一個知識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被探索,被發(fā)現的過程。優(yōu)秀的課堂教學,要重視這一神奇的創(chuàng)造過程。但這個問題應該由誰來提出?這個知識由誰來主導?這是很有講究的?,F在的尷尬是:學生不懂的,教師不敢講,而且也不大會講;學生懂的東西,教師卻大講特講,課堂上熱熱鬧鬧,但學生一知半解,眼高手低,最終卻一無所獲,還要美其名曰挖掘文本的人文性,延伸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實質上是用所謂的人文性掩飾自己的形銷骨立。
二、改善語文教學現狀的對策
誠然,現在的語文課堂已經嚴重走樣,教學手段泛濫,課堂已經不再是教育教學的陣地。然而作為語文人,教師應該把求真務實教語文當作自己的信仰,更有責任尋找回歸到“真語文”教學狀態(tài)。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轉變語文觀,懂得語文的真諦
陳日亮老師有本著作叫《我即語文》。在序言中,著名學者錢理群對書名如此詮釋:“我”走了怎樣一條“語文——人生之路”,“我”和“語文”有著怎樣的關系?無獨有偶,兩個人歷史認識一致:他們都認為以讀書、寫作為主要內容的“語文”是一種“人生行為,生命行為”。強調的其實是語文與人一生健全發(fā)展的關系,通過語文活動達到的生命大境界。雖然剛剛行走在語文這條路上,盡管外界喧囂繁華,然而筆者以兩位學者為榜樣,一直以教學生讀書、寫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讀書和寫作既是抵御一切壓力和誘惑的精神支柱,更是自我生命發(fā)展的需要,是修身養(yǎng)性、安身立命的依托。課標中談到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的意圖,恐怕也就是源于此吧。
(二)重心智體驗,重質疑批判,培養(yǎng)真品格
語文是一個語言和語言學習的生成、掌握、運用的教學活動和過程。它的任務和目標是引導青年學生了解語言的生成規(guī)律,進而掌握、運用語言,并具備學習語言的能力,養(yǎng)成習慣。那么,規(guī)律如何生成?韓愈很早就說過:“文以載道?!薄暗馈蓖耆驮谖谋局校谡Z言和文字所營造的氛圍中。作為教師,如果沒有將“問題——知識——真理”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沒有師生完整而真實的相遇和體驗,沒有真理重新發(fā)現的質疑和探索,教學就不可能真正發(fā)生。真正理想的課堂教學,不僅要實現人與知識的深刻共鳴,還要實現人與人之間、自我之間的深刻共鳴。這樣的閱讀體驗才是珍貴的,不可替代的。課堂,不僅要實現知識的復現,也要實現人的復活——學生和教師生命的復活。這才是教師永恒的追求。帶領學生遨游書海,深度解讀,咬文嚼字,品味感受。哪里還會為在繁華熱鬧之中孜孜以求、尋尋覓覓那些高尚的情感而發(fā)愁?那種為情感而情感,為態(tài)度和價值觀所作的延伸,完全是舍本逐末,買櫝還珠;是背離本真,迷失自我。解讀出了這一層,筆者認為,學生思想上都會獲得洗禮,境界上都會攀升提高。所以,教師從高一剛開始就要給學生滲透這樣細讀文本的理念,讓學生可以和教師一起靜下心來讀一點書,寫一點文字。靜水深流,苦練三年,學生自然不會為高考中那幾篇閱讀而揪心,同時還養(yǎng)成靜心閱讀的好習慣,具備求真務實的真品格,可以說受益終身。
(三)熱愛生活,熱愛語文,鐘情教育
如果語文教學僅僅停留在書卷,止步于課堂,這半畝方塘就會成為無源之死水,不會有徘徊的天光和云影。當語文融入生活時,教學才會有更多真切的、鮮活的、靈動的光彩。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把自己讀書的感悟、行走的思考、朋友的交流當成自己對語文的詮釋。這樣你會發(fā)現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即語文。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也都可以把對生活的熱愛轉化成對語文的愛。作為語文教師,語文還成了點滴囑托、傾心教育的陣地,隨筆作文中幾句不經意的鼓勵或許就可以拯救一顆正在隕落的心靈。這樣的課堂,這樣的教育,還能說它是毫無生趣的一潭死水嗎?所有的愛心、耐心、包容心、期望,就在真實的師生對話中流露轉達,再也不需要那些違心的拓展延伸和花哨的表演。
參考文獻
[1]王開東.我行我素教語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陳日亮.我即語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