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江花
拐棗學名枳椇,為鼠李科枳椇屬落葉喬木,又名木珊瑚、雞爪子、萬壽果。該樹種用途廣泛,果柄富含葡萄糖和蘋果酸鉀,是釀酒、制醋和制糖的上好原料;果實可入藥,有清熱利尿、活血祛濕、解酒護肝之功效;木材材質硬度適中,紋理優(yōu)美,可做建筑、家具和美術工藝品用材,是優(yōu)良的經濟樹種。陜西省旬陽縣拐棗自然生長條件優(yōu)越,資源豐富,栽培歷史悠久,近年來更是向全縣山林支柱產業(yè)方向發(fā)展。2013—2014年,旬陽縣的拐棗銷量占全國市場銷售總量的70%左右。
拐棗在陜西旬陽縣分布廣泛,目前總種植面積1.3萬公頃,主要分布在神河、棕溪、關口、小河、麻坪等鎮(zhèn)。種質資源豐富,主要有紅拐棗、綠拐棗、白拐棗、胖娃娃拐棗和柴拐棗(多為野生)5個變型。作為旬陽特產,因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旬陽拐棗不僅產量高,果實大,品質優(yōu),而且含糖量比其他產區(qū)高2%~3%,尤其是白拐棗和胖娃娃拐棗兩個品系較佳,果大味甜,耐儲藏。
目前,普遍采用現(xiàn)代矮化拉枝技術栽培旬陽拐棗,定植后3~5年開花結果,10年左右進入盛果期,盛果期長達30~40年。生產上應注重種子的采集與處理。在拐棗分布范圍較為集中的區(qū)域內選擇樹齡25~30年,樹勢健壯、無病蟲害,結實豐富、產量穩(wěn)定、無大小年現(xiàn)象的母樹上采種。拐棗采種以寒露節(jié)氣前后為最佳時期,最晚不過霜降,此時的種子已完全成熟,種子成栗殼色,不僅籽粒飽滿、富有光澤,發(fā)芽率也較高。拐棗種采摘后均勻攤放在干燥、通風處,晾曬7~10天,將種子進行脫粒,去除雜質,再在陰涼及通風處晾2~3天,當種子含水量降到7%~8%時,將種子裝入通氣的袋子里掛放于通風、干燥處越冬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