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敏雅
摘要: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教學方法,主要以聽唱法學唱法為主,教師引導學生多次聆聽,并針對歌曲提出不同的聆聽要求進行重難點的解決,然后跟琴學唱歌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逐漸被唱游教學所替代。唱游教學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增強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如何進一步豐富唱游教學,筆者認為,要從情境多元化、方式動態(tài)化、創(chuàng)編主動化入手。
關鍵詞:情境;方式;創(chuàng)編;體驗
目前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大部分教師主要以引導學生多次聆聽歌曲,分解歌曲中的難點,進行節(jié)奏訓練,然后跟老師學唱歌曲,顯然,這樣的教學,無法讓學生進行音樂體驗,很難吸引學生參與音樂學習,更別說興趣了。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唱游教學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唱游的教學內容包括律動、表演、游戲、集體舞等方面,學生能在唱游的過程中盡情釋放、盡情表現,毫無拘謹,所以學生在唱游時總是興趣很濃。能讓唱游教學發(fā)揮其最佳作用,真正讓學生得到音樂體驗。
一、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唱游情境”,體驗豐富的音樂內容
課程標準倡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其本質就是為了解放學生,讓學生學會學習,生成智慧,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音樂教學中,如果只停留在學生聽聽音樂是不夠的,沒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學生參與學習音樂是單一的。我們知道音樂是一門聲音的藝術,學習音樂不僅僅是聽聽歌曲,學唱歌曲,而是通過學習得到音樂的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那么“唱游”教學中如果能改變以往單一的情境方式,通過多元的情境,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那將會讓學生真正得到音樂的體驗和感悟。
(一)創(chuàng)設動畫情境,體驗音樂內容
小學生,特別是低段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僅僅憑借聽,學生很難發(fā)揮想象,那么就無法得到音樂的體驗。如果在教學中,教師借助動畫創(chuàng)設“唱游”情境,讓學生在動畫情境中,通過直觀感受,結合音樂內容,充分發(fā)揮對音樂內容的想象,這樣學生就能較好地對音樂內容進行體驗,從而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fā)生興趣?!痹诮坛缎∮晟成场窌r,為了輔助本課情境的創(chuàng)設,我給學生播放了動畫版的《小雨沙沙》,學生觀看之后,再啟發(fā)學生聯系生活、自然現象,自由地說一說 “春天里的小雨有什么作用?”然后,我讓學生在學唱的過程中對小雨和種子進行動作扮演,這樣,在動畫的輔助下,把學生的聽覺與視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過邊唱邊跳有效地對歌曲的內容進行充分體驗,學生受到了春天的喜悅,春天的美麗。
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動畫情境,啟發(fā)學生根據自己對歌詞的理解和想象,進行學唱。這樣一來,學生視聽結合,來感受歌曲的內容,也知道了小雨和種子說悄悄話時的聲音該怎樣去唱了,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設置模擬情境,體驗音樂內容
《音樂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通過親身參與演唱、演奏、編創(chuàng)等藝術實踐活劫,并適當地運用觀察、比較和練習等方法進行模仿,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基礎。因此,在唱游教學中,教師必須以音樂為主線,設計大量有趣的模擬情境來激發(fā)孩子們學習音樂的興趣。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模擬音樂內容,將學與玩相結合,很快地進入歌曲所蘊涵的意境中,體會音樂帶來的美的感受。
比如,在學習《大鹿》一課的時候,因為歌曲中有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因此課堂上,我讓學生扮演兔子、大鹿以及獵人等等。隨著音樂游戲的進行,學生在模擬化的情境中,語感和樂感得到同時培養(yǎng)。學生們一邊唱歌一邊表演,使得整個課堂充滿了童趣,學生在這模擬化的場景中多感官參與活動,充分得到了音樂的體驗。
又如,在教學《我心愛的小馬車》一課時,為了很好地表現歡快、活潑的音樂情緒,我請一位同學扮演小馬車,彎著腰小跑,另一位同學扮演車夫,邊唱邊舞。在這個模擬情境中,學生較好地理解了音樂內容,充分發(fā)揮想象,既掌握了節(jié)奏,感受了馬車的韻律,又體會到了歡快、活潑的音樂情緒。
二、借助動態(tài)化的“唱游”活動,體驗生動的音樂意境
在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不斷提高音樂素養(yǎng),豐富精神生活。而動態(tài)化的“唱游”活動,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增強學生對音樂的審美體驗。教學中如果學生沒有主動參與,那么就無法談音樂體驗了,而只有學生參與了,才能真正體驗音樂的意境。但許多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只是靜態(tài)地呈現音樂作品,這樣就很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所以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唱游教學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中有必要將靜態(tài)的音樂意境通過學生的一些形體動作動態(tài)化,從而改變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參與音樂學習,充分體驗音樂意境。
(一)借助形體動作,體驗音樂意境
音樂教學中,如果學生對所學的歌曲,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一定基礎的理解,那么他們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的音樂體驗會更充分。因此,在唱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形體動作,進一步理解歌曲的內容,體驗歌曲的意境。
例如,在教唱《小樹葉》這一首歌曲時,我先對學生說:“孩子們,你們看,我們的手多么像小樹葉呀(同時伸出手)。你能夠用你的小手來表演小樹葉慢慢飄落的樣子嗎?”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紛紛開始用雙手模擬小樹葉,并根據“漸慢”與“漸弱”來表現小樹葉飄落的樣子,這種形象化地形體動作,在邊演邊唱中,有效地表達出了歌曲的恬靜與優(yōu)美。又如,在教學《玩具兵進行曲》時,我對學生說:“小朋友們,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模仿各種各樣的玩具兵,并跟著老師的伴奏進行歌曲表演吧?!睂W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形體動作模仿各種各樣的玩具兵,表現得積極主動,很好地感受了音樂的意境,同時也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二)借助情境表演,體驗音樂意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內在的心理狀態(tài),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效果微小?!毙W生由于認知水平還較低,對單調的音樂活動忍受能力比較有限,注意力無不是很集中,不感興趣更難集中注意力,他們喜愛豐富多彩的、具體直觀、生動形象的事物,而音樂作品的理解往往需要豐富的想象。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音樂作品通過讓學生情境表演,而變得生動、活潑、有趣,使小學生熱衷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從而體驗音樂作品所表達的不同情感。
例如,《過新年》這一歌曲中出現了鑼鼓的聲響。教學時,由于學校條件有限,無法拿到鑼鼓,讓每個學生都能表演,因此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在歌曲表示鑼鼓聲的地方,用拳敲擊凳子,表示鼓的聲音,用掌拍擊凳子來表現。同時再分配一半學生用舞彩帶的方式來表現過新年的喜慶,這樣全體學生參與模擬表演,體驗了過新年的氣氛,感受過新年的快樂、喜慶,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教學中,如果沒有這些形象的表演,就簡單地聽聽歌曲、唱唱歌曲,學生的積極性就不是很高,因為方式單一,學生只是呆板地學習,整個學習過程就平淡、枯燥,幾遍下來會感到乏味,而通過用模擬敲鑼打鼓的方法唱,用舞彩帶的方式變換唱,交叉唱,就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在音樂活動中體會唱歌的樂趣,從而讓學生喜歡上這樣的音樂課。
三、引導創(chuàng)新化的唱游創(chuàng)編,體驗深刻的音樂情感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創(chuàng)造包括兩類學習內容;一是以開發(fā)學生潛能為目的的即興音樂縮創(chuàng)活動,二是運用音樂材料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嘗試與練習。如何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潛能,提升創(chuàng)造力?筆者認為,課堂中當學生學完了歌曲、舞蹈、游戲、律動以后,還要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適當的即興動作創(chuàng)造,也就是要求學生們運用所學的音樂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新的動作、節(jié)奏和韻律,從而達到啟迪智慧,活躍思維,而且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欲望和創(chuàng)造才能。
(一)引導自編節(jié)奏,體驗音樂情感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的情感體驗,應從多樣化的文化語境出發(fā),根據音樂藝術的表現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增進音樂素養(yǎng)。因此在唱游教學中,教師應整體把握音樂形式,盡量啟發(fā)學生根據對歌曲內容的理解,結合生活,發(fā)揮想象,自編節(jié)奏來表現歌曲。
例如,《小青蛙找家》一課,它包括聆聽,歌曲和創(chuàng)編與活動幾部分內容。通過學習,學生理解了小青蛙找家的情緒變化。于是我就引導學生自己對這一歌曲的節(jié)奏進行重新創(chuàng)編。這樣,有的學生就編出了由快到慢的節(jié)奏,認為這樣才符合小青蛙累得跳不動、叫不響了的情況;還有的學生在編的時候把節(jié)奏編成先快再慢到最快,因為小青蛙急急忙忙找到蛇的家了,它發(fā)現后又趕快逃走了。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充分得到情感的體驗。
(二)開展歌詞創(chuàng)編,體驗音樂情感
運用音樂材料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嘗試與練習,就應鼓勵用各種方式進行音樂的再創(chuàng)造,從而再現音樂的情感體驗,實現藝術審美的情感升華。如:在教學《兩只小山羊》時,學生在熟悉歌詞、學唱歌曲之后,我就讓四人小組開展歌詞創(chuàng)編活動。歌曲中原來是各不相讓掉入水中的結局,通過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把《兩只小山羊》創(chuàng)編得各有特色,然后根據自己小組創(chuàng)編的歌詞,進行演唱、表演。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在情感上由“懂得不應該怎么做?”升華到了“知道要怎么做”從而得到了藝術審美、情感升華。
總之,唱游教學是兒童喜愛的一種教學形式,也是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我們音樂教師要在客觀上降低對技能的要求,開展適當的唱游活動,將抽象的聽覺藝術與視覺、動覺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得到情感的體驗和知識的累積。
參考文獻:
[1]王春山.關于唱游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 2014,(06).
[2]莫莎琳.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唱游課教學[J].學周刊,2016,(26).
[3]張紅卉.淺析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的唱游教學方法——以《小烏鴉愛媽媽》為例[J].黃河之聲,2016,(08).
■ 編輯/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