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新
[摘 要] 粘蟲已列為遼中地區(qū)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對象,掌握其生活習性、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方法,可提高遼中區(qū)玉米產量,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 玉米粘蟲 生活史 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071-01
粘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又名五彩蟲、行軍蟲、剃枝蟲、夜盜蟲。粘蟲是玉米的主要蟲害,具有遷飛性、暴食性、雜食性等特征,蟲害嚴重發(fā)生時,幼苗可在一、二天內被吃光。在遼中地區(qū)一年可發(fā)生2-3代,一般發(fā)生在6-8月。天敵主要有步行甲、蛙類、鳥類、寄生蜂、寄生蠅等。因此,要加強預測預報,及時發(fā)現,重點防治。
1 形態(tài)特征
粘蟲與地老虎同屬夜蛾科的害蟲,一生也分為4個階段,成蟲、卵、幼蟲和蛹。 幼蟲:幼蟲頭頂有八字形黑紋,頭紅褐色,有暗色的紋狀紋和黑色的八字形;體形變化很大,常有黑褐、紅褐及白色的縱線;小齡幼蟲體長3.4毫米,老熟幼蟲最長達3.8厘米,身上有五條背線,腹足外側有黑褐紋,氣門上有明顯的白線。蛹:紅褐色。幼蟲蛹的腹部第一至第四節(jié)背面散生很淺的小點刻,第五至第七節(jié)背面近前緣有一列馬蹄形的黑色雕紋,腹面前緣有幾排較密的小刻點。成蟲:體長17-20毫米,前翅淡黃褐色,略帶灰色,有的滿布黑褐色小點,前翅有兩個土黃色圓斑,外面一個圓斑,下方連有一小白點和2個小黑點,從頂角到后緣1/3處有暗色斜線一條,外緣有7個小黑點;后翅端部灰褐色,基部色淡。卵:長約0.5mm,半球形,稍帶光澤,呈饅頭形,顏色由初產時的白色逐漸加深,將近孵化時變?yōu)楹谏?。卵粒單層排列成行成塊。
2 生活習性
粘蟲沒有滯育現象,只要外界條件適宜,就可連續(xù)繁育。因地區(qū)、氣候變化,世代數和發(fā)生期不同。遼中地區(qū)每年可發(fā)生2-3代,幼蟲白天潛伏,多在晚間活動、取食、交配、產卵;成蟲取食花蜜、蚜蟲、腐果汁液、介殼蟲的蜜露淀粉發(fā)酵液等。成蟲對糖醋液趨性強,產卵趨向黃枯葉片尖部,著卵枯葉縱卷成條狀,并具有遷飛的特性。幼蟲有假死性,成蟲對農藥的抵抗力較強。粘蟲對溫濕度要求較嚴格,成蟲產卵適溫為15-30℃,超出此溫度范圍,其成蟲產卵的數量減少或不能產卵。
3 癥狀識別及發(fā)生規(guī)律
3.1 癥狀識別:粘蟲的幼蟲取食為植物表面。1-2齙幼蟲多隱藏在玉米心葉或葉鞘中晝夜取食,但食量不大,啃食葉肉殘留的表皮,形成半透明小條斑。5-6齡幼蟲具有群集危害、暴食、雜食特點,蠶食葉片成缺刻,嚴重時葉片幾乎全部消滅,并啃食穗軸。常在一夜之間把玉米苗吃光,造成缺苗斷壟,甚至翻犁復種。
3.2 發(fā)生規(guī)律:幼蟲多在早晚活動,即早晨日出到10點以前和傍晚前后。喜食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和雜草,食量逐齡增長。幼蟲受驚具假死和潛入土中的習性。成蟲晝伏夜出,多在葉片中下部枯黃葉尖、葉鞘內產卵,單雌產卵1000-2000粒。成蟲對糖醋液和黑光燈有較強趨性。
粘蟲喜好潮濕而怕高溫和干旱,但若遭遇暴雨或暴風雨的襲擊,粘蟲數量則顯著下降。19-22℃的溫度最適合粘蟲產卵,田間相對濕度最適宜75%以上 ,遇到高溫低濕的氣候條件,產卵量會大幅減少。幼蟲生存最適宜19-23℃溫度,50%-80%相對濕度最有利。當溫度高于35℃或相對濕度降低到18%以下時,初孵化的幼蟲都不能成活。一般小麥、玉米共生期長的田塊,由于食物來源充足,外界溫濕度條件適宜,利于成蟲產卵和幼蟲生長發(fā)育,田間蟲口密度相對大些,危害更重。
4 粘蟲發(fā)生受環(huán)境關系影響
4.1 外界條件:環(huán)境因素對粘蟲發(fā)生數量和發(fā)生期影響很大。粘蟲喜溫暖高濕氣候條件,各生育階段適宜溫度在10-25℃之間,適宜的相對濕度在85%以上,成蟲產卵的適宜溫度為15-30℃,相對濕度為90%左右。卵的孵化受濕度影響較小,但濕度對幼蟲成活率影響很大,尤其是對低齡幼蟲影響最大。
4.2 食源條件:成蟲必須取食大量的糖類,卵巢才能發(fā)育成熟并正常產卵。粘蟲幼蟲食禾本科植物時發(fā)育快、蟲體重,羽化后產卵量大;食小薊和苜蓿的幼蟲發(fā)育慢,羽化為成蟲不能產卵。
4.3 栽培技術:成蟲喜溫暖高濕、作物生長密度大的田間產卵,雜草叢生的地塊產卵也多,因此,栽培條件在密植、多肥、灌溉條件好及生長繁茂的小麥、高粱、水稻或荒草多的玉米發(fā)生較多。
4.4 天敵:粘蟲的天敵有寄生蠅、寄生蜂、紅蜘蛛、花蜘蛛、線蟲、步行甲、螞蟻、草蛉、粘蟲絨繭蜂及一些菌類等。天敵數量多,則對抑制粘蟲發(fā)生有很好的效果。
5 防治技術
5.1 農業(yè)防治:硬茬播種的田塊,待玉米出苗后要及時淺耕滅茬,破壞玉米粘蟲的棲息環(huán)境,降低蟲源。
5.2 物理防治:
5.2.1谷草把法。扎成直徑為5厘米的草把,每畝放置60-100個,草把隔5天換一次,換下帶有粘蟲的枯草把集中燒毀,將其消滅。
5.2.2糖醋法。取紅糖350克、醋500克、酒150克、水250克、再加90%的晶體敵百蟲15克,制成糖醋誘液,放在田間1米高的地方誘殺粘蟲成蟲。
5.2.3性誘捕法。用配粘蟲性誘芯的干式誘器,每畝1個插桿掛在玉米田,誘殺產卵成蟲。
5.2.4黑光燈法。在成蟲交配產卵期,于玉米田塊夜間安置黑光燈誘殺成蟲。
5.3 化學防治
5.3.1噴霧: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阿維·殺蟲單,兌水噴霧。
5.3.2投放毒土: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畝70克,20%阿維·殺蟲單每畝80-100克拌沙投心。
5.3.3毒餌誘殺:畝用90%敵百蟲100克兌水適量,與1.5公斤炒香的麩皮拌勻,制成毒餌,于傍晚時分順著玉米行間撒施,進行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