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燕 曹維娟
蘇州地區(qū)臨床用血漿中亞甲藍殘留量及安全性調查分析*
曹 燕 曹維娟
目的 通過對血漿病毒滅活后亞甲藍殘留量檢測,探討臨床用血漿安全性。方法 隨機抽取213份病毒滅活血漿,采用高靈敏熒光光度法檢測不同規(guī)格的病毒滅活血漿中亞甲藍殘留量,并對亞甲藍殘留量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亞甲藍 殘留量 熒光分光光度法
為了降低臨床上輸血感染病毒的風險,增加輸血的安全性,一般采用亞甲藍光化學法滅活血漿中的病毒。亞甲藍滅活血漿病毒的有效濃度為(1.0~5.0) μmol/L(即亞甲藍釋放量),以保證病毒的有效滅活;在滅活病毒以后,需使用特制的一次性病毒滅活過濾器濾除亞甲藍,使最大殘留量不超過0.3 μmol/L(臨床用血漿的亞甲藍殘留量),以保證大劑量輸血后亞甲藍在體內的累積不會過多,從而保證用血安全。本文利用基于陰離子型環(huán)糊精超分子包合物高靈敏熒光光度分光法檢測血漿中殘留亞甲藍[1],現將2012年至今隨機抽取的213份病毒滅活血漿亞甲藍殘留量檢測結果報告如下。
1 儀器與材料 LS-55 熒光分光光度計( 美國Perkin Elmer 公 司,病毒滅活柜由中??滇t(yī)療器具公司提供),亞甲藍( 純度大于 98. 5%,TCI公司) ,羧甲基-β-環(huán)糊精( 純度大于98%,山東濱州智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 方法
2.1 按照《全血和成分血質量要求》,每月隨機抽取病毒滅活血漿,100 ml、150 ml、200 ml血漿各71袋。
2.2 溶液配制:稱取亞甲藍0.074 5 g,置于100ml量瓶中,用磷酸鹽緩沖液(PBS,pH 7.2)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準確量取5.00 ml,用PBS定容到100 ml,得貯備液(100 μmol/L),避光、密封保存。
2.3 血漿樣品的制備:向420 μl的待測血漿中加入344μl羧甲基-β-環(huán)糊精飽和溶液(0.01 mol/ L),使羧甲基-β-環(huán)糊精濃度為4.5 mmol/L,充分混勻,避光放置20 min,即得待測溶液。同時,用空白血漿按前述方法配制不含亞甲藍的待測溶液,即得空白溶液。
2.4 熒光分光光度法測定血漿中亞甲藍含量:將待測溶液(或空白溶液)置于熒光比色皿中,以665 nm 為激發(fā)波長、680 nm為發(fā)射波長、激發(fā)狹縫寬度5 nm、發(fā)射狹縫寬度5 nm、激發(fā)光程2 mm、發(fā)射光程10 mm,測定其熒光強度,由標準曲線計算亞甲藍含量。
蘇州市中心血站向各醫(yī)院供應病毒滅活血漿,血漿容量為75 ml、100 ml、150 ml、200 ml四種規(guī)格,其中75 ml和100 ml血漿病毒滅活時采用同一種過濾器,除過濾時造成血漿容量損耗外,不會對75 ml血漿亞甲藍殘留量產生影響,故未對75 ml病毒滅活血漿進行亞甲藍殘留量檢測。213袋病毒滅活血漿亞甲藍殘留量結果顯示,60袋血漿亞甲藍殘留量低于高靈敏度熒光分光光度法的最低定量限0.089 μmol/L[3],亞甲藍殘留量濃度為0.089~0.20 μmol/L 157袋,0.21~0.30 μmol/L 12袋。病毒滅活血漿亞甲藍殘留量均低于0.3 μmol/L,符合國家標準。三種規(guī)格的病毒滅活血漿亞甲藍殘留量檢測結果如表1。
表1 三種不同規(guī)格病毒滅活血漿亞甲藍殘留量檢測結果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三種規(guī)格的血漿采用標準容量的濾器,亞甲藍殘留量隨血漿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均符合質量要求。
病毒滅活作為一種降低輸血風險的新技術,除了能有效滅活血液或血液成分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對血液成分的功能無顯著不良影響外,更重要的是病毒滅活劑的殘留不能對用血者的安全方面造成影響[2],因此各血站均對病毒滅活后亞甲藍殘留量進行質量檢測。
從本站病毒滅活血漿殘留量檢測的結果分析,三種規(guī)格的血漿均符合國家質量要求。由于濾器對血漿的損耗,建議廠家能提供用于75 ml甚至更小規(guī)格血漿的滅活耗材;本站血漿分離全部采用全自動血液成分分離機分離,血漿容量標準化,與一次性病毒滅活耗材匹配;100 ml和150 ml血漿采用同一款過濾器過濾血漿中亞甲藍,濾盤材質與直徑完全相同,只是后者所用一次性病毒滅活耗材所加入的亞甲藍量多于前者。該濾器對亞甲藍的濾除效果較好。血漿在病毒滅活光照后在過濾的過程中由于濾器材質對血漿的粘附與截留,會對血漿容量產生損耗,廠家提供的濾器也考慮了容量的損耗與過濾效果的平衡。隨著血漿容量的增大,過濾時間延長,亞甲藍過濾效果可能下降,因此建議在全血分離時定量取漿便于病毒滅活耗材的選擇。
在日常的病毒滅活過程中常會遇到過濾不暢,不得不人為用力擠壓光照袋才能流入的情況,均有可能對亞甲藍殘留量產生影響,建議采用無菌接駁的方式更換濾器再次過濾,保證亞甲藍殘留量,加強血漿病毒滅活后殘留亞甲藍的質量控制,進一步降低臨床上輸血感染病毒的風險,提高血漿輸注的安全性。
1 周群剛,謝蓮,方敏,等.基于陰離子型環(huán)糊精超分子包合物高靈敏熒光光度分光法檢測血漿中殘留亞甲藍[J].中國藥房,2014,25(6):519-521.
2 于建華,王明靜.病毒滅活血漿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0,4(12):20-22.
3 謝蓮,周群剛.血漿中亞甲藍釋放量和殘留量的超分子熒光分析[J].化學研究與應用,2014,26(3):432-435.
(本文編輯:2016-11-17)
R457.1+4
A
1671-2587(2017)02-0125-02
王敏)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08
*本課題受蘇州市科教興衛(wèi)項目(No.KJXW2012034)資助
215006 江蘇省蘇州市中心血站
曹燕(1981–),女,江蘇蘇州人,主管護師,學士,主要從事成分制備與質量控制工作,(E-mail)55176352@qq.com。
病毒滅活血漿亞甲藍殘留量均符合國家標準。結論 通過對病毒滅活耗材的原料監(jiān)測,采用高質量的過濾器材,并加強制備過程中關鍵控制點的監(jiān)測,可以避免亞甲藍殘留量超標現象,保證輸血安全。